無門關:開悟的臨門一腳

無門關:開悟的臨門一腳
定價:450
NT $ 405
  • 作者:無門慧開禪師
  • 譯者:鄭振煌
  • 出版社:大千
  • 出版日期:2021-03-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4473554
  • ISBN13:9789574473557
  • 裝訂:平裝 / 448頁 / 15 x 21 x 2.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只怕你不參,不怕你不破參!
只怕不入門,不怕你找無門!

  道,怎麼會說無門呢?這裡的道,不是如來世尊所說的道,而是禪宗所說的道。禪宗所說的道,是第一義諦,是勝義諦,也就是中道,空有不二的空性。所謂中道,是空有不二,故不常亦不斷、不生亦不滅、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或者如《心經》所說:「不生(亦)不滅,不垢(亦)不淨,不增(亦)不減。」我們也可以增加:不一亦不二、不大亦不小、不聖亦不凡、不輪迴亦不涅槃、不煩惱亦不菩提,一切皆不二。

  禪宗所說的道,不是一般通俗所說的道。一般所說的道,是有門的,是很清楚的,是一個次第、一個次第地修。唯有禪宗所說的修道是無門,參一個「無」字,話頭先行,以話頭斷一切煩惱。

  誰才能夠進入無門的道呢?只有盡大地人。盡大地人得入,指的就是對於天地、一切萬法,都已經觀到諸法實相的人,才能夠進入。

  「無」是修行重點

  佛家修行的重點都在「無」字,凡夫眾生執著一切有,執著有我,有山河大地的一切萬法。甚至執著有一個離開五蘊的大我,五蘊之內有一個不變的我,稱之為靈魂。也就是說,因為凡夫執著什麼都有,五蘊有人我;萬事萬物有法我,所以認為離開五蘊之外、萬事萬物之外有一個造物主。

  佛開悟之後,開示眾生要觀五蘊無我,要觀一切法無我。從《阿含經》開始,有所謂緣起,《雜阿含經》提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此」指的是因緣,「彼」指的是果報。在《雜阿含經》中,佛說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憂悲愁惱,這稱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反過來,修行者去除了無明,因而「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愁惱滅。從《阿含經》開始,一切佛法都是以「無」為門而入涅槃的。

  原始、部派佛教有所謂三法印:無常、苦、無我。苦就是無樂,何謂無樂?就是沒有快樂可言,也就是世間一切無淨,都沒有清淨的,都是雜染的。又是「無」!一切萬法都是無我的,世間法無我,出世間法也是無我。

  大乘般若中觀在緣起無我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開演無自性空,不僅五蘊人無我,同時也進一步破小乘行者所執著的「我空法有」,也破法有。人我是空,法我是空,一切色法是空,受想行識也是空,即《大般若經》所說的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般若經典廣開「無」字法門。

  以大家所熟知的《心經》而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經文一直空,從世間法空、五蘊空、六根空、六塵空、六識空,一直到十八界空。出世間的修行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流轉十二因緣空,還滅十二因緣也空;「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四聖諦空;「無智亦無得」,連大乘六波羅蜜也是空。

  又譬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行於布施。」所謂無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就是「云何住其心」的方法。如何降伏其心呢?修行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後,度盡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度者。又是「無」。《金剛經》又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皆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皆亦無。

  《唯識學》也是講無。在說明一切法相皆由阿賴耶識中的業力習氣所轉起之後,又說了三自性。三自性就是三無自性性,依他起性是生無自性性,遍計所執性是相無自性性,圓成實性是勝義無自性性。所以唯識學也是在講無,在講空。

  即使是如來藏的思想,也主張佛性的體是畢竟空。雖然依佛性生起一切萬法,生起一切山河大地、有情、無情,但諸法實相的體是畢竟空。再者,《六祖壇經》以無念為宗、以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三無法門都是「無」字。《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一切皆是空,一切皆是無。

  慧開禪師是參「狗子沒有佛性」這一個話頭,參了六年才開悟,所以開悟之後大談「無」字。後來在教導眾生的過程之中,把過去禪宗祖師在教導弟子的公案,收集了四十八則,這些著名公案以「無門關」為說明。

  這表示佛法的修行著重在「無」字,著重在「空」字,不要執著,不要顛倒,不要打妄想,一切皆無,可是無或空,並非否定所有現象,而是現象無體、現象不真,現象是緣起而性空,如此才是中道。如果執著一切皆無、一切皆空,又落於偏。凡夫眾生執著有邊,或是修行者執著無邊、執著空邊,都是偏見。

  慧開法師收集了四十八則著名公案,時代背景主要都在唐朝,因為唐朝是禪宗大盛的時代,尤其六祖惠能大師之後,一花開五葉。五大宗派禪師用各種方法令眾生理解:這個世間是空,這個世間是無,只是因為眾生顛倒無明,執著有而已,世間的真相是空性、是無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慧開禪師


  浙江杭州人,南宋禪僧,生於1183年,圓寂於1260年,俗家姓梁,字無門,人稱無門禪師。他從小拜師出家,學習經論,後隨平江府萬壽寺月林師觀禪師座下學習,為南嶽下十八世,屬於臨濟宗的楊歧派。他在世時,當時的宋理宗曾因天旱,禮請他祈禱降雨而應驗,皇帝賜他金襴法衣,並敕封佛眼禪師。慧開禪師最有名的著作就是《無門關》。

  慧開法師隨師觀禪師學習時,師觀禪師讓他參看話頭。看什麼話頭?有位行者問趙州從諗禪師:「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和尚回答:「無。」沒有佛性。參「無」字,慧開禪師以這個話頭來用功,苦參了六年,仍然沒有消息,六年之後,他發誓:「若去睡眠,爛卻我身。」有如悉達多太子,苦行林六年,不得消息,就在菩提樹下禪觀並發誓:「不開悟,誓不離此座。」慧開禪師也同樣發誓:「如果我去睡覺,全身爛掉。」

  從此,夜不倒單,晝夜六時精勤不息。當他實在是太睏盹時,就一直經行,或者用頭去碰撞露柱,以此驅趕睡眠。古時候沒有時鐘,用太陽照射柱子的影子,來查看現在是什麼時分。    

  有一天,慧開禪師在法座邊用功,五觀堂響起了齋鼓的聲音,咚~咚~咚~咚~的聲音從遠方一直傳過來,慧開禪師豁然開悟,就寫了一首偈子:

  青天白日一聲雷,大地群生眼豁開。
  萬象森羅①齊稽首,須彌②蹦跳舞三台③。
    
  註解:

  萬象森羅:指的是萬事萬物或一切眾生。
  須彌:指須彌山,是世間最高的一座山。
  舞三台:譬喻天、地及天地間的星星。

  釋義

  這是譬喻在青天白日,天氣非常好的時刻,忽然打了一聲雷,大地的眾生被這一聲雷驚醒而開悟了。萬事萬物對著開悟的眾生頂禮,須彌山震動,天地跳起來了。須彌山怎麼會動呢?我們讀經,常會看到佛在講經之前,有六種震動。須彌山蹦跳,表示有大事情發生,那就是眾生因為一聲雷而開悟。     

  三台的名稱,可以從天台宗的「天台」講起,智者大師曾住在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人稱天台智者大師,天台宗實際創始人。所謂「天」是巔的意思,頂天立地,天最高。中國人認為天和地沒有分開以前,「元氣未分,渾沌為一,兩儀既判,清而為天,濁而為地」,這是中國人講天地形成的過程。陰陽是兩儀,天地是兩儀。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天和地分開了。天,是什麼成為天?地,是什麼成為地?氣比較輕的,就往上飄成為天,氣比較混濁的,就往下沉變成了地。天和地分開了,陰和陽也分開了。

  台者星名,所謂「台」是天上星星的名稱。「其地分也,應天三台,故也明焉。」浙江天台山與天地星三台很類似,因此稱之為天台山。有人說天台山本名天梯,因為山高,可以藉著天台山登高而升天,後人訛傳,故稱天台。

  這是慧開禪師的開悟偈:「青天白日一聲雷,大地群生眼豁開。萬象森羅齊稽首,須彌蹦跳舞三台。」

  第二天,慧開禪師非常高興,往方丈室走去,向他的師父師觀禪師報告。師觀禪師聽了慧開禪師報告他的證悟境界,連忙打斷他的話:「何處見神見鬼了?」要慧開禪師了解:第一義是不能夠用言語來表達的,截斷他的言語:「你講開悟的境界?是不是活見鬼了?真是鬼話連篇。」    

  慧開禪師一聽師父截住了他的談話,大喝一聲。弟子為什麼敢跟師父頂回去?表示慧開禪師已經開悟了。開悟的人什麼都不怕,卒來斬卒,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師父不要他講話,慧開禪師大喝一聲,正是要截斷師父的講話,意思是:「師父,您認為第一義諦不可言語,不見得不可言語。您要我不要講話,結果您自己在講。我只是名言假立,向您報告我開悟的境界,我怎麼不知道開悟境界的第一義諦是不能夠用言語表達的,您何必多此一舉,截斷我的談話呢?」

  慧開禪師大喝一聲,他的師父是明眼人,也同樣大喝一聲,兩個師徒互相大喝。師父大喝一聲,慧開禪師再大喝一聲,表示他並沒有被他的師父嚇破膽,如果是嚇破膽,就表示他沒有開悟。開悟之人通天徹地、自由自在。慧開禪師又大喝一聲回去,他的師父終於點頭印可:「這個徒弟,不錯不錯,已經開悟,他不怕我截斷他的話,也不怕我大喝。」

  從此以後,慧開禪師機用大發,慧辯無礙。1246年,宋理宗下旨,要慧開禪師蓋一座道場,在護國仁王寺開壇說法。慧開禪師是從趙州禪師的「狗子沒有佛性」起疑情,從「無」字得手的,所以開悟之後,也一直弘揚「無」字的法門,因而稱為「無門關」。

譯者簡介

鄭振煌居士


  台南市白河區人。1945年出生,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任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中華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淨覺僧伽大學大乘研究所所長。
   
  長期致力推展居士菩薩道及佛教現代化、國際化、學術化、生活化。長年於海內外主持佛學講座、研習營及禪修營。翻譯藏傳、南傳佛教英文書籍為華文,翻譯漢傳佛教為英文。於2007年創立社團法人中華維鬘學會,擔任理事長,於2013年卸任,任名譽理事長迄今。
 
  主要譯作:
  《正念明鏡--中陰成就無上密法》、《讓生命終點成為幸福起點》、《穿越生死》、《藏密度亡經》、《西藏生死書》、《了義炬》、《直指法身》、《當修行者遇見大師》、《當野馬遇上馴師——修心與慈觀》、《達賴喇嘛談心經》、《達賴喇嘛在哈佛》、《認識藏傳佛教》、《心靈甘露》、《心靈神醫》、《觀呼吸》、《菩提樹的心木》、《學佛釋疑》、《聖道修行》等四十餘部。

  主要著作:
  《佛法新論》、《無堅不摧金剛經》、《大圓滿法--椎擊三要講記》、《佛使尊者--南傳佛教第一人》、《心靜煩惱心熄》、《淨土法門》。

  演講集:
  《心經的智慧》、《不惜自焚身》、《維摩詰經的生命意義》、《禪修鳥瞰》、《正念與生命成長》、《西藏佛教的修行道》、《阿彌陀佛的意義治療法門》、《空性與情緒療癒》等小冊子20餘種。
 
 

目錄

壹、作者簡介  

貳、「無」是修行重點

叁、開篇

一、序文
二、寫書因緣
三、前言

肆、參禪要領
一、趙州和尚
二、趙州公案

伍、公案四十八則
第一則公案   趙州狗子
第二則公案   百丈野狐
第三則公案   俱胝豎指
第四則公案   胡子無鬚
第五則公案   香嚴上樹
第六則公案   世尊拈花
第七則公案   趙州洗缽
第八則公案   奚仲造車
第九則公案   大通智勝
第十則公案    清稅孤貧
第十一則公案   州勘庵主
第十二則公案   巖喚主人
第十三則公案   德山托缽
第十四則公案   南泉斬貓
第十五則公案   洞山三頓
第十六則公案   鐘聲七條
第十七則公案   國師三喚
第十八則公案   洞山三斤
第十九則公案   平常是道
第二十則公案   大力量人
第二十一則公案   雲門屎橛
第二十二則公案   迦葉剎竿
第二十三則公案   不思善惡
第二十四則公案   離卻語言
第二十五則公案   三座說法
第二十六則公案   二僧卷簾
第二十七則公案   不是心佛
第二十八則公案   久響龍潭
第二十九則公案   非風非幡
第三十則公案   即心即佛
第三十一則公案   趙州勘婆
第三十二則公案   外道問佛
第三十三則公案   非心非佛
第三十四則公案   智不是道
第三十五則公案   倩女離魂
第三十六則公案   路逢達道
第三十七則公案   庭前柏樹
第三十八則公案   牛過窗櫺
第三十九則公案   雲門話墮
第四十則公案    趯倒淨瓶
第四十一則公案   達磨安心
第四十二則公案   女子出定
第四十三則公案   首山竹篦
第四十四則公案   芭蕉拄杖
第四十五則公案   他是阿誰
第四十六則公案   竿頭進步
第四十七則公案   兜率三關
第四十八則公案   乾峰一路

陸、跋

 
 

序文

  說道無門,盡大地人得入。說道有門,無阿師分。第一強添幾個注腳,大似笠上頂笠,硬要習翁讚揚,又是乾竹絞汁,著得這些哮本,不消習翁一擲,一擲莫教一滴落江湖,千里烏騅追不得。紹定改元七月晦,習庵陳某某所寫。

  說道無門,盡大地人得入。

  釋義:

  寫序之人,別號習庵,一開始點出重點:「說道無門,盡大地人得入。」如果在《阿含經》中,「道」當然有門,要如實知、如實見。色陰無常、色陰是苦、色陰無我;受想行識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也要如實知、如實見。道是有門的,《阿含經》以苦集滅道四聖諦為道;部派佛教以三十七道品為道;辟支佛乘的修行者以觀流轉十二因緣、還滅十二因緣為道;而大乘佛法以廣修六波羅蜜、四無量心、發四弘誓願為道。

  道,怎麼會說無門呢?這裡的道,不是如來世尊所說的道,而是禪宗所說的道。禪宗所說的道,是第一義諦,是勝義諦,也就是中道,空有不二的空性。所謂中道,是空有不二,故不常亦不斷、不生亦不滅、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或者如《心經》所說:「不生(亦)不滅,不垢(亦)不淨,不增(亦)不減。」我們也可以增加:不一亦不二、不大亦不小、不聖亦不凡、不輪迴亦不涅槃、不煩惱亦不菩提,一切皆不二。

  禪宗所說的道,不是一般通俗所說的道。一般所說的道,是有門的,是很清楚的,是一個次第、一個次第地修。唯有禪宗所說的修道是無門,參一個「無」字,話頭先行,以話頭斷一切煩惱。

  誰才能夠進入無門的道呢?只有盡大地人。盡大地人得入,指的就是對於天地、一切萬法,都已經觀到諸法實相的人,才能夠進入。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說:「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實相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譬如一朵花,盡大地的人不僅看到這一朵花的相,也看到這一朵花的性,或者是體,或者是力,或者是因等。這一朵花的因怎麼來的?它的增上緣怎麼來的?未來這朵花會產生什麼樣的果?目前是過去因緣相續流轉所得的果,而目前的這一朵花相續未來又有果,又有報。

  從一開始的如是相、如是性,到最後的如是本末究竟等,彼此都是相等、都是相關的。有的是從相來談,有的是從性、從體,或者是從因、從果、從報來談,彼此都是相關的,這就是了解諸法實相。了解諸法實相以後,不會落於有邊,也不落於空邊,才能夠了解中道,離一切兩邊,對於大地一切萬事萬物,能夠究竟諸法實相。盡大地人,指的就是唯佛與佛。只有佛,只有徹悟中道者,才能夠進入無門之道,還沒有成佛之前,我們是進不了道,進不了第一義諦的。

  空,沒有門,如何才能夠進入?禪宗有各種各樣的教法,是一步一步讓我們得以循序漸進,最後證得空性,可是禪宗所說的道是沒有門的。「說道無門,盡大地人得入」,只有體悟到諸法實相,才能夠進入無門之道。

  說道有門,無阿師①分。

  註解:

  ①    阿師:指自己的師父。

  釋義:

  說道有沒有門?前面說沒有門,這是指第一義諦,此說道有門,指的是世俗諦。「佛以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以第一義諦。」世俗諦是假名,施設名言,似乎有所說,而我們不可以將有所說當成真,要依義不依語,要依法不依人。

  佛在《阿含經》裡面提到,弟子問:「佛滅後,以誰為師?要住於何處?」佛回答:「我不是你們的老師。我已經把我所知道,你們所能接受的法告訴你們,我沒有藏著任何秘密的法,因此在我圓寂之後,你們也不必以誰為師,而是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以戒為師,以法為師,住於四念處。」這些都是有門,唯有依靠自修,才能夠證悟。

  在世俗諦,為著說明這些道,所以是可以說的,然而在第一義諦,道是不能說的。

  「阿師」是自己的師父,也就是指禪林之中,對於和尚的親切稱呼。在華人當中,經常提到「阿」,阿娘、阿兄、阿爸;而在佛教,「阿」為一切字母的根本,阿的本義是空、是無。有依空立,一切萬事萬物、一切現象是依空、因緣假合而有,所以阿彌陀佛的「阿」就是無,無是一切萬法的基礎。

  「說道有門,無阿師分」,並非身為師父的人,就能把道說出來,而是體悟第一義諦、開悟的人,才能夠假立名言、施設名言來說道。

  第一①強添幾個注腳,大似笠②上頂笠。

  註解:

  ①    第一:指第一義諦,也就是空性、佛性、心性。
  ②    笠:草笠,戴在頭上遮陽、遮雨的草帽。

  釋義:

  如果勉為第一義諦強添加幾個註腳,作了解釋,可以說是頭上安頭,多此一舉。就彷彿頭上已經有草笠了,再多放幾頂草笠,完全是多餘的。一頂草笠就足以遮雨避陽了,多戴幾個草笠僅是多此一舉而已。

  第一義諦就是道,就是涅槃寂靜,也就是成佛的境界。證悟第一義諦,證悟就是證悟,要對第一義諦多加說明都是多餘的。
 
  硬要習翁①讚揚,又是乾竹②絞汁,著得這些哮③本。

  註解:

  ①    習翁:寫這一篇序文的人。
  ②    乾竹:竹子已經乾了。
  ③    哮:咆哮。

  釋義:

  編者請習庵來寫序,或者寫推薦文,所以習庵說:「您要我寫序,您就是要我讚揚《無門關》有多好嗎?要把乾的竹子絞盡汁來,可以辦得到嗎?」完全辦不到的。意思是:「您要我寫序、寫推薦文,再也搾不出墨汁了。」

  我所寫的這些序文,或者是要我讚揚的話,只是哮本。我不會說《無門關》有多好,而是要奉勸所有閱讀《無門關》的人,不可以死在文字之下!讀了《無門關》,要知道它的重點是學得如何提起話頭,如何讓疑情成片。如果讀者還在《無門關》的四十八則公案文字下,鑽研它們的意思,皆是笠上頂笠,簡直是多餘的,一定會被我大罵。

  《無門關》固然很好,但如果不能夠讓我們開悟,等於是打我們的嘴巴。既然閱讀又研究《無門關》,如果不能夠讓我們開悟,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它,還要研究它呢?因為我們還沒有開悟,從這些《無門關》的公案當中,我們可以學到看話頭的方法。諸位都很精進用功,一直在勤行看話頭,就可以有相應之處。

  不消習翁一擲①,一擲莫教一滴落江湖,千里烏騅追不得。

  註解:

  ①    一擲:丟開。

  釋義:

  習翁把《無門關》丟掉,但是千萬不要落在江湖上,被別人揀去。習翁這麼一丟,千里馬也追不到。

  我們要從文字中體會什麼是第一義諦?什麼是真理?我們固然要把文字拋得遠遠的,要好好實修,但是真理不是我們用千里馬可以追逐得到的。

  這一篇序,寫得非常精彩。《無門關》固然是敲門磚,我們在研讀或讀誦的當下,要思惟並了解這些禪和子如何參禪之後,拿來幫助我們提起話頭,讓疑情成片,黑漆頭頂落地,才算是真正的開悟。

  【寫書因緣】

  紹定二年正月初五日,恭遇天基聖節,臣僧①慧開,預於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印行拈提佛祖機緣四十八則,祝延今上皇帝,聖躬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帝陛下,恭願②聖明③齊日月,叡算等乾坤④。八方歌有道之君,四海⑤樂⑥無為之化⑦。    

  註解:

  ①    臣僧:慧開禪師自稱臣子。
  ②    恭願:以此迴向皇帝。
  ③    聖明:指智慧。
  ④    乾坤:指天地。
  ⑤    四海:指天下的老百姓。
  ⑥    樂:喜歡、快樂。
  ⑦    無為之化:無為而治。

  釋義:

  這是慧開法師所寫的。在中國皇帝最大,而在印度或其他南傳佛教國家,出家修行者最大,國王碰到修行者,還要頂禮。中國不一樣,皇帝是最大的,皇帝稱為天子,天之子。隨順這種因緣,在紹定二年正月初五日,正好是皇帝的生日。慧開禪師預先於元年的十二月初五日,也就是一個月前,以公案四十八則,來祝壽、延壽今上皇帝。

  迴向皇帝陛下,智慧光明齊日月。日月是天地間最大的光源,祈願皇帝的聖明與太陽、月亮一樣。「叡算等乾坤」,此指皇帝的智慧能夠了知天地。

  八方的百姓碰到聖明的皇帝,大家都在歌頌有道之君;皇帝有道乃百姓之福。王道以德來治天下,老百姓都不希望酷法、酷君,以德來感化,這是老百姓所喜歡的。

  慧開法師說明《無門關》是為著祝壽、祝福皇帝而作。

前言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既是無門,且作麼生透?豈不見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緣得者,始終成壞。」恁麼說話,大似無風起浪,好肉剜瘡。何況滯言句、覓解會,掉棒打月,隔靴爬癢,有甚交涉?

  慧開紹定戊子夏,首眾於東嘉龍翔。因衲子請益,遂將古人公案,作敲門瓦子,隨機引導學者,竟爾抄錄,不覺成集。初不以前後敘列,共成四十八則,通曰《無門關》。

  若是個漢,不顧危亡,單刀直入,八臂哪吒攔他不住。縱使西天四七、東土二三,只得望風乞命。設或躊躇,也似隔窗看馬騎,眨得眼來,早已蹉過。

  頌曰:大道無門,千差有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

  佛語心為宗①,無門為法門。

  註解:

  ①    宗:最重要的。

  釋義:

  佛講經說法四十五年,漢傳認為四十九年,說了各種各樣的法門,說來說去,最重要的是談心。如何降伏我們的心?如何令心能夠安,令心能夠開,令心有定與慧?

  「無門」是禪宗的修行法,是最高、最快捷的。前面說過,佛有無量無邊的法門,如果以大乘天台宗判教而言,藏教是生滅四諦,通教是無生四諦,別教是無量四諦,圓教是無作四諦,其中通、別、圓,主要是大乘教。

  四聖諦是佛說法的基本內容,從原始佛教開始,一直到大乘佛法,都不離四聖諦。藏教固然說「生滅四諦」,可是證涅槃,必須說無常、無樂、無我,還是「無」。通教「無生四諦」,一切法因緣生,所以是無生,無生也就無滅。別教「無量四諦」,十法界千差萬別,因而苦集滅道就千差萬別。圓教「無作四諦」,無待作,佛性是現成的。

  天台宗有「六即佛」的思想,一發心學佛就是佛,即使沒有發心學佛,仍然稱為「理即佛」,其意是不學佛的人,在理性上、理體上都具足佛性。真如遍一切時間,遍一切空間,有情、無情皆依真如而生,因此就佛性來講都是佛,每一眾生的佛性從來沒有消失過,沒有缺少過。「名字即佛」,已經開始聽聞佛法了。「觀行即佛」,開始實修。「相似即佛」,即將證空性。「分證即佛」,已經證了空性,入了修道位。「究竟即佛」,修道圓滿,故稱為佛。這就是「無作四諦」。禪宗是圓教,也同屬於無作四諦。

  既是無門,且作麼生透?豈不見道:「從門入者①,不是家珍②;從緣得者,始終成壞。」

  註解:

  ①從門入者:從門而入,就是次第修,從資糧道、而加行道、而見道、而修道、而究竟位。
  ②    家珍:自己家中最珍貴的,指的就是眾生的佛性。

  釋義:

  既然禪宗以無為門,又要生些什麼文字,如何才能夠生出佛性?如何才能夠參透真理?既然無門,難道就不能見道、悟道嗎?如果有門可入,以三藏十二部、如來教法次第修,這就不是家珍了。

  佛性無門可用,六祖才會開啟無念、無相、無住法門。無住是心之本體,沒有能住之心,也沒有所住之性,一切「法我無實」,當下圓成,因而從門入者,就不是家珍。如果還有門可入,還有路可尋,就不是自己的佛性。佛性是清淨的,佛性沒有大小之分,沒有輪迴與涅槃之分,沒有凡夫與聖賢之分,沒有煩惱與菩提之分。如果還有門可入,就不是佛性。

  如果是從緣而得道,就有始有終、有成有壞,就不是真實,就不是可靠。「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緣得者,始終成壞。」既然如此,佛性不可言說,佛性沒有門,佛性不可得。

  恁麼說話,大似無風起浪,好肉剜瘡①。何況滯②言句③、覓解會④,掉棒打月,隔靴爬癢,有甚交涉⑤?

  註解:

  ①    剜(ㄨㄢ)瘡:瘡是皮膚或黏膜上的潰瘍。把皮膚已經爛掉的部分,開刀割掉。
  ②    滯:停留。
  ③    言句:語言、文句。
  ④    覓解會:想要從語言、文句裡面得到佛性。
  ⑤    有甚交涉:這與開悟有什麼關係?

  釋義:

  如果還說些佛性是什麼,或是說些想要證悟佛性的方法,如果還有言語、文字等等的任何說法,就好像無風能夠起浪一般,那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靠著文字、語言而證悟佛性,因此想要通過閱讀《無門關》的文字而開悟成佛,這是辦不到的,是無風起浪的。就如同好好的皮膚,何必要開刀割掉呢?當然沒有必要割。也就是要表達:說話是多餘的,靠文字是不能證佛性的。

  如果停留在語言、文句上,又不能夠體會語言、文句,又不肯實修,只是在鑽研語言、文句,想要從中得到佛性,從中尋覓開悟,就有如掉了棒子,卻要打天上的月亮,怎麼打都打不到;也像隔鞋抓癢一樣,怎麼抓都抓不到癢處。這與開悟又有什麼關係呢?

  慧開①紹定②戊子夏③,首眾④於東嘉龍翔。因衲子⑤請益,遂將古人公案,作敲門瓦子⑥,隨機引導學者,竟爾抄錄,不覺成集。初不以前後敘列,共成四十八則,通曰《無門關》。

  註解:

  ①    慧開:慧開禪師,《無門關》的作者。
  ②    紹定:宋理宗的年號。
  ③    戊子夏:戊子年夏天。
  ④    首眾:上座。在僧團裡先出家受具足戒者為上座(梵語Sthavira,巴利語Thera),在漢傳佛教上座為寺院中最資深的僧團成員,擁有最尊崇的地位。
  ⑤    衲子:出家修行的法師。
  ⑥    瓦子:瓦片。

  釋義:

  慧開禪師是東嘉龍翔寺的上座,因為禪和子來請益,所以慧開就從古人公案,拿來當作敲門的瓦片。慧開拿著瓦片來敲門,來敲敲禪和子的腦袋,希望禪和子能夠開智慧。

  慧開沒有想到當時所作,只是為了領導禪和子共修,應機引導修行者,於是找了古代禪德的公案,加上自己的評唱,也就是評語,還有偈頌,這樣子抄抄寫寫,竟然成為一本書。

  一開始的時候,慧開並沒有要編輯《無門關》的意思,純粹是為著教導禪和子修行,所以慧開並沒有分篇歸類,總共有四十八則公案,通稱為《無門關》。想要證得第一義諦,必須透過「無」這一個關卡,才能證得。

  若是個漢,不顧危亡,單刀①直入,八臂哪吒②攔他不住。

  註解:

  ①    單刀:指的是話頭。
  ②    哪吒:哪吒三太子。在民間的傳說裡面,他腳踏風火輪,拿著一支長槍,驍勇善戰。

  釋義:

  修行人如果是一條好漢,為著開悟,寧可死在座上,寧可夜不倒單,精進修持,看住話頭,不顧危亡。一個人騎著一匹馬,單刀直入敵軍,縱使是八隻手臂的哪吒都攔他不住。意思是只有一個話頭,譬如狗子有沒有佛性,或者誰在說話,誰在看話頭等,直入無明、煩惱的巢穴,砍下無明、煩惱。這裡是用敵軍來象徵無明、煩惱。

  縱使①西天四七②、東土二三③,只得望風乞命④。

  註解:

  ①    縱使:縱然、即使。
  ②    四七:四七是二十八,指的是禪宗在印度有二十八代祖師,從第一祖迦葉尊者,一直到第二十八祖達摩祖師。
  ③    二三:二三得六,指中國禪宗的六代祖師。達摩祖師來到東土,傳法予慧可,慧可傳法予僧璨,僧璨傳法予道信,道信傳法予弘忍,弘忍傳法予惠能。
  ④    乞命:向你投降。

  釋義:

  如果你是一條好漢,你就要提著話頭單刀直入,不僅八臂的哪吒三太子擋你不住,即使是印度二十八代的禪宗祖師、中國開宗立派的六位祖師都要向你乞求饒命。

  祖師還要向我們乞命?因為禪和子「魔來魔斬,佛來佛斬」,容不下祖師的念頭、妄想在心中生起,必須不起任何一念,必須清淨,必須畢竟空,所以只要你是一條好漢,不可以存有任何念頭。世間的哪吒都要打,連印度、中國的禪宗祖師都容不得在心中生起,都要殺得片甲不留。

  設或①躊躇②,也似隔窗看馬騎,眨得眼來,早已蹉過。

  註解:

  ②        設或:假如。
  ②    躊躇:稍微有所懷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