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的內容,是1999 年我在伊芙琳省維索賽(Vaux-sur-Seine)
基督教研究院教授夏季課程的研究成果。課程開放給不同領域的學生,有科學家、一般學生或初學者,這門課程介紹了科學和以聖經為中心的世界觀之間所產生的爭論。本書初步的介紹,透過歷史、神學和哲學等方面做了更廣泛的研究:基督教如何回應現代科學的誕生?世界的受造有何意義?人能同時相信創造論又進行科學研究嗎?聖經於科學方面有何教導?
本書是寫給現代文明社會,對以上重要問題感興趣的所有非專業人士,同時也希望科學家、神學家和哲學家們能夠透過此書得到新的啟發。讀者可略過一些過於專業的段落,但又能同時掌握本書的重點。
我要感謝維索賽基督教研究學院的老師們鼓勵我完成此書。斯米特(Gauthier de Smidt) 教授、羅曼羅斯基(SylvainRomerowski) 教授和史維哲(Louis chweitzer) 教授,他們嚴格的評判,幫助我確定了書稿的重點,亦加強了某些論據。雅克布希(Jacques Buchhold)、卡普德維爾(Marie-Odile
Capdeville)、格朗撒(Vivane Gransart) 和莎依(Anne-Joëlle Sahy),仔細校對我的書稿,幫我刪除了許多語言上的贅詞,增加了閱讀的流暢性。向諸位表示我由衷的感謝。
引言
信仰與科學是相矛盾的嗎?
「任何宗教或任何超自然的謬論,都不能在忽視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成立。 」 這是1793年孔多塞侯爵(Le marquis de Condorcet)在去世前的幾個月,於他的藏身之處所寫下面對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的攻擊。在其著作 《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 》 (Esquisse d’un tableau historique des progrès de l’esprit
humain)一書中,他描述了人類思想從宗教迷信到法國大革命思想解放的歷史。對他而言,「基督教」信仰從古至今,是與事實為敵的:
鄙視人類科學是基督教的特點之一。基督教要報復哲學的侮辱;基督教害怕實驗和懷疑的精神,害怕對自我理智的信任,這種信任危害所有宗教信仰。自然科學的啟發對基督教而言更是難以忍受且可疑的,因為自然科學會危害神跡論;因為所有宗教都會迫使信徒們接受某些不合邏輯的現象。因此,基督教的勝利代表了科學和哲學的完全瓦解。
科學的崇高任務是解放被宗教禁錮的人。科學進步與教育普及息息相關,使人無論在政治上還是道德上,都能超越以往的錯誤。如此一來,人類的幸福也將會得到保障。
從宗教到科學,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在他的三個階段定律(loi des trois états)中,整合了人類思想進步的概念 :「經過研究…人類智慧的全面發展過程…,我發現了一偉大的基本規律…。這個規律提到我們的每個主要觀念,每種學問,都依序經過三個不同的階段:神學或虛構階段,哲學或抽象階段,現代科學或實證階段。」
在神學階段,人們透過「超自然因素的直接和持續行為」 解釋了所有的自然現象。在科學階段,人們終於體認到尋求「了解現象內在原因」是徒勞無功的;他因此特別強調必須「透過適當的推理和觀察,探索其實際的法則,也就是其持續性和相似性的不變關係。」
抽象階段是兩者之間必要的過渡期,因為「神學和物理是如此不相容,這兩者的概念完全相悖,在完全放棄其一而單獨選擇另一個之前,人類的智慧需要找到一個中間的觀念,一個折衷的特性,通過這個概念進行循序漸進的轉變。」
當然,如今極少數的思想家為孔德的實用主義哲學辯護,因孔德明顯地將科學獲取的知識和迷信的宗教視為對立。更有少數人把科學看作幸福和人類道德進步的保障。廣島(Hiroshima)和車諾比核電廠事故(Tchernobyl)使我們捨棄了孔德的樂觀觀點。然而,科學和信仰之間的敵對觀念卻由來已久。科學難道不是依據事實現象且可經過驗證的學問嗎?宗教是由個人的主觀經驗而來的嗎?難道科學家就該忽視宗教信仰,當他走進實驗室時,就「把信仰留在更衣室」嗎(譯注:把信仰丟在一邊)?教會是不是經常阻礙科學的發展,伽利略的審判不就是個最有名的例子嗎?
更有人認為宗教信仰隸屬於私人生活,完全獨立於科學行為之外。正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halil Gibran)所說的:「信心是心靈的綠洲,是理智永遠達不到的境地」,信仰與理智,宗教和科學即使不是相互對立,至少也是互不相干的。
但細想起來,宗教和科學之間,這種「互不干涉」的關係似乎比孔德將兩者完全對立的論點,還無法讓人接受。兩者皆是人類行為。因此,我們應當思考兩者的關聯。如果我們拒絕去探討這個問題,不就有失我們身為智慧生物的尊嚴了嗎?
這就是本書的目的。本書將探討宗教和科學之間可能的聯繫。不同的疑問會有不同的調查研究。首先,本書會提到基督教信仰和誕生於十六、十七世紀的現代科學之間的關係。這一時期奠定了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且這些方法被沿用至今。以及教會對哥白尼革命的態度, 仍被視為宗教迫害科學的例子。現代科學的出現也因此成了讓人們能理解宗教應該(或不應該)與科學保持聯繫的關鍵時期。
但是我們必須更進一步,直接探討聖經的世界觀。根據聖經,上帝創造了世界,並用其能力維持世界存在。科學會同意這種世界觀嗎?當我們建議將科學歸入猶太基督教的概念框架時,我們最先想到的異議為:科學是不是把上帝屏除在外?無神論(至少在理論方面)是不是成為科學家的必要前提呢?
這些疑問的出現,是對聖經世界觀與整個科學研究關係的質疑。簡言之:我們可以同時擁有科學和信仰嗎?這個假設成了本書的中心。但另一個問題是:聖經中是否包含可稱為科學的資訊?如果有,這些資訊和我們如今接觸到的科學是一致還是衝突呢?回答這個問題,便能使科學架構的研究更加完整。
物理學在此提供了主要的實例。首先因為物理學是我個人的專業,但同時也因為人們總是將物理學視為「晦澀高深」科學的典範,也是最激烈反對信仰的學科。雖然基督教思想家應該思考每一門科學學科的發展過程,但是以信仰和物理之間關係來解釋應當是最合理的。
讀者們可能會很訝異地發現,本書極少引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二十世紀偉大物理理論。這些理論改變了「科學的」世界觀,極少引用並不表示否定這些深奧的改變,而是有必要對這兩方面做更深的探討,但這超出了本書的範疇;
另一方面,這些理論的確從根本上改變了科學,但它們亦屬於現代科學理論的領域。物理學的初學者總是從17世紀的牛頓物理學說入門,之後再專攻較現代的理論。古希臘科學對初學者而言反而變得很陌生(除非他對其歷史價值感興趣)。從牛頓(Newton)到愛因斯坦(Einstein),海森堡(Heisenberg)和薛丁格(Schrödinger),都有一定的延續性,但從亞里斯多德(Aristote)到伽利略(Galilée)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