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里約奧運將在危機中登場,但它不是個案……
暌違四年、全球萬眾矚目的下屆奧運即將在八月底於里約登場了。然而,除了期待之外,全球的觀眾心中還夾帶著點不安。撇開巴西總統羅賽芙面臨彈劾不說,各個運動場館與聯繫的大眾運輸工程都有所延宕、茲卡病毒的威脅,以及用水衛生問題,2016奧運是否能在三個月後如期、順利、安全地舉辦,大家心中存了個問號。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里約還沒準備好,當初為什麼又要搶著申辦呢?
這就是本書想要討論的主題。作者辛巴里斯(Andrew Zimbalist)要大聲疾呼的是,正因為近20年來奧運、世足等大型運動不斷被塑造成一個能創造龐大商機的嘉年華會,越來越多國家斥資鉅額來搶辦奧運、世足,它們的營運費用屢創新高(北京奧運400億美金、索契冬奧500億美金、2022卡達世足預計需要花兩千億美金),但是,華麗的表演遮蔽了兩個不為人知的危機:
第一,申辦奧運或世足的過程貪腐舞弊叢生,索賄、裙帶關係等醜聞頻傳。
第二,辛巴里斯引用了各種報導與數據想要證明,與官方宣傳相反,舉辦奧運或世足對一個國家或城市來說,沒有任何的好處。遊客的數量與花費被誇大、遊客的花費被跨國企業接收而無法嘉惠於在地居民、大型競技場在賽後淪為蚊子館、鉅額的花費排擠了城市發展所需的長期投資等等。舉例來說,2000年雪梨奧運原本預估每天會有十三萬名觀光客,實際上只有九萬名。2004年雅典奧運時間蓋的兩千多間選手村,現在有一半是閒置的。2008年北京觀光客的數量比前一年少,舉辦奧運的八月時的觀光客也比前一年八月少。而名噪一時的「鳥巢」每年得花費三億台幣的維護費用。建設保養維修的費用是納稅人在出,但收益全被財團壟斷。
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國家乾脆放棄申辦奧運。1997年全球有12個城市主動申辦奧運,到2013年只剩下5個。甚至,這兩年來慕尼黑、斯德哥爾摩、漢堡居民已紛紛公投撤銷申辦奧運。
但辛巴里斯並不絕望。他認為只要主辦單位能堅守立場,並清楚知道自身的利益所在,改革是可能的(東京奧運正在這麼做)。關鍵在於:城市的整體發展必須先於奧運或世足,而不是為後者服務。
這也是將在2017年舉辦世大運的台北應該參考的原則。世大運的營運應該配合台北既有的都市特色與長遠的發展計畫。已經有的體育館、游泳池是否可以利用?新建的場地能否真的在未來嘉惠當地民眾?台北既有的都市格局與特色該如何做最有效的發揮?在地的產業經濟能否參與?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帶來些許正面的思考與討論。
推薦序
今年是巴西辦奧運,明年則輪到台北市辦世大運。本書《奧運的詛咒》明確指出,從經濟上而言,辦奧運絕對划不來,其實台北市辦世大運也一樣。奧運和世大運的比賽項目差不多,參加選手數差不多,但知名度差很多。不論就門票銷售和電視轉播權利金而言,兩者都有天壤之別。如果辦奧運會虧錢,那辦世大運更是虧錢。
但我認為台灣的國際處境特殊,辦國際賽事主要是為了提升國際能見度,對民心士氣有鼓舞的作用,所以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
因為關乎民心士氣,所以世大運一定要辦好。但辦得好不一定要花大錢。郝龍斌曾提出要花四百七十五億,但其中有很多錢是去蓋新場館。我認為這些場館在世大運辦完之後就用不到了,實在太浪費,應該儘量用現有的場館就好,不需要好大喜功。國際奧委會現在也主張應該盡可能鼓勵主辦國利用現有設施或可拆卸的設施,不要蓋太多像北京「鳥巢」、「水立方」這種奧運之後就用不到的蚊子館。世大運目前的預算已被控制在一百七十五億元,我認為這樣的節省是正確的。二〇一三年喀山世大運花了一千三百億元,但錢都花在大而無當的公共建設,喀山這座城市也沒有在國際上留下什麼印象,所以我認為這種金錢遊戲台北市玩不起,也不用玩。
作為台北市長,我的任務是用有限的預算辦好世大運。我們不必有炫富誇耀的開閉幕式,但務必要把與賽事相關的交通、安全、衛生、食宿、場地等事項做到滴水不漏,讓來自全世界的體育人士對台北留下好印象,這才符合我們當初申辦世大運的初衷。
距世大運還有五百天,希望大家能和我共同努力。
柯文哲
台北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