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為藏傳佛教最重要的入門經典,是六百年前西藏無著賢上師,為學佛者撰寫的菩薩行心要,以精簡扼要的頌文,教導佛子們調伏內心,秉持善心,執守善行。其重要性,是初入佛者必修習,學佛者每日精進的重要著作。
本書集結達賴尊者分別於一九七三年、一九七四與一九八五年,在菩提迦耶聖地傳法之記錄而成。借由殊勝因緣,學習上師的教法,聞授佛法的總義、大乘的教理,期望學佛者如實修行,成為真正的佛弟子。
在戰爭、傷害與天災人禍頻傳的惡劣時代裡,透過尊者講解《佛子行三十七頌》,領會教理、持久修行,將私心轉為慈悲,感受內心的平靜,促使後世安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一九三五年生於西藏東部的安多(Amdo),兩歲時經認證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一九五九年,被迫離開西藏,展開流亡生涯,並於印度達蘭薩拉(Dharamsala)成立流亡政府,一九八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成為世界公民,他致力提倡慈悲、寬恕、關愛等普世價值,促進世界主要宗教間的和諧及相互了解;作為佛教徒,他以修持、講說菩提心及空正見,護持佛陀教法;身為藏人,他為藏人爭取自由與公義,並努力保存西藏文化。
相關著作
《覺燈日光(三冊不分售)》
譯者簡介
蔣揚仁欽
達賴喇嘛首席華語翻譯,出生台北,原名黃春元。一九八九年到印度辯經學院(藏傳佛教大學)留學,主修藏傳佛法達十五年;一九九七年藏傳佛教大學畢業,二○○一年獲藏傳佛教碩士,二○○四年獲「無別大教授師」學位(同等格西學位)。
二○○五年起任職於達賴喇嘛辦公室中文部,並成立法相譯經院,翻譯達賴喇嘛講授之《菩提道次第廣論》。
二○一四年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一九三五年生於西藏東部的安多(Amdo),兩歲時經認證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一九五九年,被迫離開西藏,展開流亡生涯,並於印度達蘭薩拉(Dharamsala)成立流亡政府,一九八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成為世界公民,他致力提倡慈悲、寬恕、關愛等普世價值,促進世界主要宗教間的和諧及相互了解;作為佛教徒,他以修持、講說菩提心及空正見,護持佛陀教法;身為藏人,他為藏人爭取自由與公義,並努力保存西藏文化。
相關著作
《覺燈日光(三冊不分售)》
譯者簡介
蔣揚仁欽
達賴喇嘛首席華語翻譯,出生台北,原名黃春元。一九八九年到印度辯經學院(藏傳佛教大學)留學,主修藏傳佛法達十五年;一九九七年藏傳佛教大學畢業,二○○一年獲藏傳佛教碩士,二○○四年獲「無別大教授師」學位(同等格西學位)。
二○○五年起任職於達賴喇嘛辦公室中文部,並成立法相譯經院,翻譯達賴喇嘛講授之《菩提道次第廣論》。
二○一四年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內容連載
先說善義
在此可分三大科判得知本論:先說善義,次說論文,後說結語。初者分二:禮讚文及發願造論。今講初者:
本文云:南無甊給厦拉押。
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眾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恆以三業恭敬禮。
在此論的一開始說到了「南無甊給厦拉押」。這是印度文,其內涵是「禮讚聖者觀世音世間自在」之意。首示印度文的目的為何呢?雖然這部論並非印度人所著,但為了傳承的清淨,以及與有緣者結下梵語善緣,故說此義。
此文中雖無禮讚諸佛菩薩,但卻特意地禮讚上師及觀音尊者,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將會闡述的內涵是有關佛子菩薩的修行。怙主慈尊解釋菩提心的根本時,在《莊嚴論》裡說道:「此源是悲心。」如論所云,悲心是增上意樂的主因,有了增上意樂才會直接生起菩提心的。況且,佛的悲智業所化成的三怙主中,聖者觀音則是諸佛的悲心所現,而鄔瞿無著賢佛子又依止觀音為主要的本尊,再加上自己所修行的主要內涵又是慈悲為本的菩提心,自然就會禮讚與自己修行有關的上師及觀音本尊了。
所云:「雖見諸法無來去。」此偈禮讚的對象是從導師世尊傳至一切廣大行,及深見行的雪域上師,尤其是尊者個人的法緣傳承師長和怙主觀音。論云:「上師觀自在尊前。」此中特別指明「上師」二字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至尊阿底峽聖者說道:「大乘一切大小功德皆由上師所得,汝藏人視師長為凡庸想又如何能得?」如《廣論》裡所引用般,阿底峽聖者殷重說明了大乘之法是由上師傳得,是故禮讚上師。大乘道源來自慈悲為本的菩提心,所以,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明了如何生起自他相換、愛他勝己的菩提心,又說此心依賴上師而有,所以此文禮讚了與觀音無二的上師。
上師及怙主觀音具足什麼功德?此德即是獲得究竟斷證之德。所謂究竟斷證之理,則是永遠的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故稱「斷」。若不能斷,就不能同時現證二諦,更不能在通達萬法真如本性當中,無有動搖地勤行利眾事業,所以,此時的「證」,就是同時現證二諦的證量。
大乘之門乃菩提心。怙主慈尊於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如論所云,發心謂緣一切有情後,為利有情故,希求無上正等圓滿佛果。發心已,次學難行之六度佛子菩薩學處,終獲究竟利眾身語意之三門功德而成就果位。
在此可分三大科判得知本論:先說善義,次說論文,後說結語。初者分二:禮讚文及發願造論。今講初者:
本文云:南無甊給厦拉押。
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眾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恆以三業恭敬禮。
在此論的一開始說到了「南無甊給厦拉押」。這是印度文,其內涵是「禮讚聖者觀世音世間自在」之意。首示印度文的目的為何呢?雖然這部論並非印度人所著,但為了傳承的清淨,以及與有緣者結下梵語善緣,故說此義。
此文中雖無禮讚諸佛菩薩,但卻特意地禮讚上師及觀音尊者,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將會闡述的內涵是有關佛子菩薩的修行。怙主慈尊解釋菩提心的根本時,在《莊嚴論》裡說道:「此源是悲心。」如論所云,悲心是增上意樂的主因,有了增上意樂才會直接生起菩提心的。況且,佛的悲智業所化成的三怙主中,聖者觀音則是諸佛的悲心所現,而鄔瞿無著賢佛子又依止觀音為主要的本尊,再加上自己所修行的主要內涵又是慈悲為本的菩提心,自然就會禮讚與自己修行有關的上師及觀音本尊了。
所云:「雖見諸法無來去。」此偈禮讚的對象是從導師世尊傳至一切廣大行,及深見行的雪域上師,尤其是尊者個人的法緣傳承師長和怙主觀音。論云:「上師觀自在尊前。」此中特別指明「上師」二字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至尊阿底峽聖者說道:「大乘一切大小功德皆由上師所得,汝藏人視師長為凡庸想又如何能得?」如《廣論》裡所引用般,阿底峽聖者殷重說明了大乘之法是由上師傳得,是故禮讚上師。大乘道源來自慈悲為本的菩提心,所以,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明了如何生起自他相換、愛他勝己的菩提心,又說此心依賴上師而有,所以此文禮讚了與觀音無二的上師。
上師及怙主觀音具足什麼功德?此德即是獲得究竟斷證之德。所謂究竟斷證之理,則是永遠的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故稱「斷」。若不能斷,就不能同時現證二諦,更不能在通達萬法真如本性當中,無有動搖地勤行利眾事業,所以,此時的「證」,就是同時現證二諦的證量。
大乘之門乃菩提心。怙主慈尊於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如論所云,發心謂緣一切有情後,為利有情故,希求無上正等圓滿佛果。發心已,次學難行之六度佛子菩薩學處,終獲究竟利眾身語意之三門功德而成就果位。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電子書71折$200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2
-
新書85折$238
-
新書88折$246
-
新書9折$252
-
新書9折$252
-
新書$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