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意雲教授序言
孔子的文化遺產
去年12月24日到今年元月2日,我受邀去馬來西亞敬學書院參加他們的華人傳統文化研習營。
前來參加的總人數大約五六十人左右,有許多是一家祖孫三代一起前來。年齡最大的將近八十歲,年齡最小的大約三四歲。大家井然有序,依禮聽課、唱誦、寫書法、畫畫、插花、彈琴,相與融溶,快快樂樂。我也在那享受了將近十天的禮樂生活。
我受邀去講授「論語」,並述說華人文化的起源,華人的基本文化心理、社會倫理關係以及華人對生命的肯定、在真實人生中對幸福的追求。不論外在世界有多少變化,華人仍堅定不移的信守這一切。
而這「信守」不是固執不變,不是意識形態偏見,而是更寬闊的面對世界及自身所處的狀態,確立自己的立場,以求進退有據、不失自己。
敬學書院創辦人是兩位年輕人,他們是師生,共同感受在這劇烈變化的時代,他們要更深刻地反省、好再次重新回溯自身生命的內在根源,走出新的生命大道。他們讀書、求學,而後確定這時代既承續傳統文化,又提出新的觀念,以幫助華人再次、並正確認識自己的最好學者是近代國學大師錢穆賓四先生。
他們的敬學書院學術以孔子為宗,歷代聖賢以至錢先生為學,從論語與錢先生的著作談起,試著在今天的學制之外,有個「敬學」、「做人」、「修身」、「養性情」的地方。如此以來竟然有上百人的響應,真讓人敬佩。
這也讓我想起孔子所說的「禮失求諸野」,又說「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甚至「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華人在孔子的生命教育下,總是懷抱著積極向前、正向樂觀的心理與精神。這是孔子留給華人最好的文化遺產,我在這兩位創立書院的年輕人身上看見這份溫和、充滿愛的力量。
而他們說:「他們都收聽IC之音,是IC之音的愛好者。」他們真感謝IC之音及支持IC之音的所有人。
辛意雲謹寫於人學齋
電台出版序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辛意雲教授講述的《論語辛說》有聲書,堂堂邁入第十卷。
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始的學習,一路走來讓我們認識到論語的博大精深。在不同的時間場域,也看到孔子的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及論語對現代生活的應用。
例如在本卷的子罕篇第三章,孔子說到禮儀的演變,過去使用細麻織成冠冕,到了孔子的時代大家都改用黑絲,節省多了,孔子認為這是合理的,他從善如流。但是說到臣子晉見君王的禮儀,本來是先在堂下行禮再登堂,卻簡化成直接登堂行禮,孔子就說這樣不行,這失去了恭敬的心意,應該要恢復原來的禮制。在恭與儉(簡)之間,孔子的拿捏仍守住中道,這份慎重應可回答現在許多人的問題。
又說到對物質無止盡的追求、孔子稱讚大禹的節約與對大環境的維護,辛意雲教授在這裡延伸出當年他在錢穆大師課間曾聽老師說,當今世界認定國家社會的進步指標是經濟不斷的成長,但是這地球資源有限而人類欲望無窮,這不是有問題的嗎?當時在場的學生,不知有多少人還記得錢穆大師的質疑?果然,在來到二十一世紀,英國出版了《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獻給地球的經濟學》,呼籲大家考慮現在的生態系統已經不能負擔我們的消耗了,需要重新省思舊日的標準。傳統學術思想對今日世界提出的詢問,仍是如此犀利、如此零時差,怎不令人嘆息。
顏淵曾這樣讚嘆孔子學問博大精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隨著辛教授的講解,我們也忍不住要發出同樣的讚嘆,論語的學問精深似海,浩瀚如空,的確是我們生生不息、無窮無盡的智慧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