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說明
漢方醫學簡稱漢醫,原指漢代的傳統醫學,或稱為漢民族的醫學。二千年來隨著文化發展與交流,其經過歷朝增補,並從華夏傳播到東北亞與東南亞。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之前由華夏所傳入的醫學稱為「本道醫學」,以區隔日本傳統的「和醫」;而後兩者結合稱作「漢方醫學、かんぽういがく」或漢醫。
就廣義而言漢醫應指:具有日本特色而繼承華夏漢朝以來歷代的傳統醫學。其古方派以吉益東洞(1702~1773)為代表,宗於漢代《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強調腹診與臨床療效,著於方證對應而輕忽理論,認為醫療應即在於實踐。
天文12年(1543年)8月25日葡萄牙船因暴風漂流到九州南部的種子島,1549年葡人將天主教傳入日本,1552年8月外科醫師等伴隨牧師傳入,稱為「南蠻外科」。義大利牧師Gnecchi‐Soldo
Organtino從九州北部西岸的長崎登入,1570年承蒙大名織田信長接見,允准在京都蓋南蠻寺從事傳教與醫療活動,引入歐洲的外科排膿收口、膏藥貼布等法而使南蠻外科達到高峰。豐臣秀吉接替織田信長後,對天主教懷有疑慮,1585年下令破壞南蠻寺、逮捕牧師及醫師,三年後南蠻外科散亡。江戶晚期由荷蘭(當初日人譯為和蘭)、德國傳入的現代醫學,日人稱為「和蘭醫學」,簡稱「蘭醫」。而後蘭醫更發展為「西洋醫學」。相對地,此時「漢醫(而後廣稱為東洋醫學)」是作為與「西洋醫學」分庭抗禮的專有名詞。
多紀元孝(1695〜1766)於1765年在江戶(東京)開設私塾躋壽館,規定全以漢文上課。1787年幕府接管,1791年改稱江戶醫學館。1868年1月3日明治政府成立,同年8月加以取締並改稱蘭醫館;廢除漢醫教材而改為蘭醫學(西洋醫學)。1869年8月政府在東京設立官辦大學,醫學館全改稱大學東校。1869年12月17日漢醫界遊說保守派大臣而在大學東校設置「皇漢醫道御用掛(御用掛即教師之意)」。大學東校同時設有西洋醫學部與皇漢醫學部,由今村了庵、尾臺榕堂、權田直助擔任漢醫御用掛。這是「皇漢醫學」名詞第一次出現。1875年文部省頒布〈醫術開業試驗〉,以洋醫七科作為考試科目,並廢止皇漢醫學部。同年淺田宗伯(1815〜1894)建請漢醫六科作為漢醫考試科目而未果。1879年3月11日宗伯號召皇漢醫術運動而成立溫知社。1883年頒布〈醫師免許規則〉,醫師考試不再考漢醫科目,漢醫界多次提出〈醫師免許規則改正案〉企圖翻盤。1894年3月16日宗伯去逝,漢醫界更是重傷。在石黑忠悳強力運作下,1895年2月6日議會改正案以27票之差而三讀失敗,日本漢醫師終於正式徹底出局。
華夏「皇漢」兩字最早出自東漢班固(32~92)《西都賦》,其將先秦兩漢建都於黃河、洛水間的傳統中原統治者或國家稱為「皇漢」。清朝末年力言排滿反清、建立大中華的鄒容(1885~1905)《革命軍》:「此固我皇漢人種亡國之一大紀念日也。
」此時「皇漢」兩字已轉為「漢民族」的專有名詞。另一方面日本南北朝時期,1343年南朝北畠親房《神皇正統記》以天皇為中心,評斷忠誠或叛逆天皇的史觀,此思想稱為「皇國史觀」。日人神化其國家而稱「皇國」,這是日本首出「皇國」兩字。明治維新第二年(1869年12月17日)日醫創出「皇漢醫學」一詞,並訓為具有日本「皇」國特色的「漢醫」學。其與西洋醫學並稱「漢洋醫學」。清末「皇漢醫學」一詞雖被留日學生引進華夏,但將其訓為出自「(皇)漢」民族的傳統「醫學」。即中、日醫界對「皇漢醫學」一詞各有不同的解讀。
和田啓十郎(わだ
けいじゅうろう1872~1916)於明治5年(1872年)誕生於信州(今長野縣松代市)。在漢醫沒落的背景下,1892年進入東京醫學專門學校濟生學舍(簡稱濟生學舍,1876年創立,其依個人能耐而以快速學習洋醫為目的。著名細菌學家野口英世晚和田一屆,但同年畢業,其為今私立日本醫科大學的前身)。1896年畢業取得行醫資格並於東京下谷區開業。在學時偶逛舊書店購得吉益東洞《醫事或問》而深受影響。1899年返回信州執業並浸淫漢醫。日俄戰爭(1904~1905)志願從軍任職醫官,罹患眼疾故留守東京後勤部隊。退役後於東京日本橋浜町2丁目十二番地執業,此舊址附近於1978年漢醫界為其立有「漢方醫學復興之地」紀念石碑。1910年8月自費出版《醫界之鐵椎》,文字艱深,年底另印《漢方ト洋方》小冊輔助說明。此小冊與湯本求真驗案等收入1915年增補第二版。書中力揚漢醫優越性,其仿效張良策畫刺客以鐵椎刺殺秦始皇於博浪沙,痛擊世人對漢醫之偏見而作書名《醫界之鐵椎》。1916年以45歲病逝。此書共有五種日文版原著:
明治43年(1910年)初版。南江堂書局,文字較為深奧,內容較少,無後篇。
大正4年(1915年)二版增補版。南江堂書局,增湯本氏醫案等,文字較淺明。
昭和7年(1932年)三版復興版。春陽堂書局,主文同二版但編排上較為流暢。
昭和46年(1971年)四版,覆刻三版,主文同二、三版,春陽堂,49年二刷。
平成22年(2010年)覆刻49年版,主文內容同二、三、四版。たにぐち書店。
奧田謙藏(1884~1961)畢業於今私立日本醫科大學,即與和田啓十郎同校並拜其為師。和田啓十郎的長男和田正系(1901~1979醫博)畢業於千葉大學醫學部,父親去世時僅17歲,1932年奧田收正系為第一位入門弟子。1934年奧田撰《皇漢醫學要方解說》(1979年郝毅譯作《漢方古方要方解說》台北啓業書局出版)。1937年奧田收藤平健為弟子。1954年撰《傷寒論梗概》,和田正系為其作序(1956年中國葉心銘譯作《傷寒論階梯》)。1955年奧田於自宅成立「奧門會」,研究漢代古方醫學,初起只有和田正系、藤平健、長濱善夫等十多人,而後增至四十餘人。1961年奧田去逝。隔年正系撰《漢方治療提要》(1982年新竹國興黎明書店譯作中文),其仍以父親「治本堂」作為堂號;另有撰稿多篇於《漢方と漢藥》等。台灣朱木通(1904~1977)《中醫臨床二十五年》曾引用正系以葛根湯治療腦膜炎的醫案。1963年正系等整理奧田遺作而出版《傷寒論講義》。1965年「奧門會」解散。
湯本求真(ゆもと
きゅうしん1876~1941)原名四郎,1901年金澤醫事專門學校(今金澤大學醫學部的前身)第一名畢業,1906年行醫。長女患疫痢不治而亡,湯本於《皇漢醫學》序文言:「恨醫之無術,中懷沮喪,涉月經時,精神幾至潰亂…。」於是對現代醫學療效產生動搖,1910年拜讀和田《醫界之鐵椎》一書,了解洋醫並非萬能,主動寫信向和田求教而開始學習漢醫。湯本小和田四歲,和田字「子真」,湯本甚至將名字「四郎」改作「求真」,以示追「求」子「真」學習漢醫的決心。湯本1927年6月出版《皇漢醫學》第一卷,奧田謙藏並於卷末寫跋文;第二、三卷於1928年4月與9月同年出版。湯本書中除承繼和田見解外,並佐以醫案說明古方確能治療大病頑疾。此書催化了日本漢醫再生與「皇漢醫學」的稱呼,並被譯為中文,先後有七種中文版本(包括2007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重譯在內),影響巨大。尤以「皇漢醫學」一詞之流行促成陳存仁集72種日醫書籍於1936年出版,套書名稱即作《皇漢醫學叢書》。日本統治台灣期間(1895~1945)也使用「漢醫」與「皇漢醫學」的稱呼,並釐清與台灣本土傳統「青草藥」的不同概念。今台灣較年長者仍流通漢醫與漢藥的說法。二次大戰日本戰敗無光,「皇」字自然褪下。今除作醫史研究之外,「皇漢醫學」的稱呼已不再使用。湯本於1941年因急性腸胃炎而以66歲病逝。
大塚敬節(おおつか
けいせつ1900~1980)父親與祖父皆為漢醫,1919年進入熊本醫學專門學校(熊本大學醫學部的前身)。畢業後恰逢父親去逝而承繼高知縣家業的武田病院。而後因讀及《皇漢醫學》深受感動,1930年2月毅然結束診務而前往東京拜湯本為師。1933年矢數道明(後世派1905~2002)與胞弟矢數有道於東京合開溫知堂病院,有道罹患腸窒扶斯,自身診斷為真武湯。另邀大塚會診,大塚改以茯苓甘草湯而癒;因此與矢數兄弟結為好友。1934年大塚、道明與清水藤太郎發起日本漢方醫學會,推動漢方復興運動,並發行《漢方と漢藥》月刊。1938年大塚與道明聯合日本、中國與滿洲國漢醫學者成立東亞醫學協會,中國葉橘泉等也有參與。1939年發行《東亞醫學》月報。因受二次大戰所拖累,《漢方と漢藥》與《東亞醫學》於1941年一併停刊。戰後大塚、道明等於1950年創日本東洋醫學會。1954年8月東亞醫學協會重整,由道明任理事長並發行《漢方の臨床》月刊至今;同年大塚、道明與清水藤太郎改訂《漢方診療的實際》(有中譯本)。1959年大塚撰《漢方診療三十年》;此書是筆者1982年特考及格後閱讀的第一本醫書。記得有位已婚十多年的不孕婦女,對照書中證候只用當歸芍藥散而懷孕,此機緣深切影響我日後研究中醫的方向。1966年大塚發掘《康平本傷寒論》,以其作底本而撰《傷寒論解說》,佐證仲景並無臟腑、經脈、運氣之說等。筆者宗以此書於2008年撰《傷寒卒病論台灣本》。1972年6月大塚就任北里研究所東洋醫學總合研究所所長,同年9月日本醫師會授予大塚最高功勛獎。大塚謹守哲學家權藤成卿老師之告誡:「反對學習古方派,因古方派有排他性。」故大塚向來不僅與一貫堂的森道伯(1867~1931後世派、淺井國幹的門人)相交流,也與淺田宗伯的門人(折衷派)有來往。森道伯無行醫執照,一貫堂是藉得意門生矢數格(道明之兄)的執照開業。大塚雖為古方派而與後世派友好,故當矢數有道罹患腸窒扶斯時邀請大塚來會診。
吉益東洞《醫事或問》啓蒙和田啓十郎。和田《醫界之鐵椎》啓蒙湯本求真。湯本求真《皇漢醫學》啓蒙大塚敬節。後三位更有直接的師生關係,和田即大塚的師公。昭和53年(1978年)10月22日大塚敬節、矢數道明、大塚恭男(大塚敬節之子)、山田光胤(大塚敬節女婿)、寺師睦宗、藤平健等79人於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浜町的小公園(2丁目9-1號對面)舉行和田啓十郎紀念碑的揭碑儀式。和田正系因病沒有參加,由胞弟和田元震(醫師詩人)代答致謝。隔年1979年7月15日正系病逝。同年8月18日大塚發起和田啓十郎先生顯彰會,出版《和田啓十郎先生顯彰紀念文集》。1980年10月15日大塚中風病逝。百年來日本《傷寒論》醫家多係和田啓十郎之後而為日本漢方的重要支柱。碑石處即和田啓十郎診所舊址附近。碑文正面橫寫「漢方醫學復興之地」8大字即出自大塚筆跡。碑文背面直行小字由寺師睦宗撰稿、矢數道明揮毫。
南韓將「漢醫」改稱「韓醫」(韓文讀音相同)。北韓稱作「高麗醫學」。越南稱作「東醫學」。爾等與日本「皇漢醫學」皆具國家民族的色彩在內。中國更直接將「中醫」訓作專屬中國的傳統醫學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按儘管TCM一詞已被普遍採用,但應將「中醫」訓為致「中」和的「醫」學為宜。根據真柳誠〈西洋醫學と東洋醫學〉(《中國醫學と漢方》1993)考證,「和漢醫學」一詞首出於1881年、「東洋醫學」首出於1892年、「東亞醫學」出於1938年。筆者補充日本「皇漢醫學」與「漢洋醫學」之名詞皆首出於1869年12月17日。
1950年3月大塚敬節、矢數道明、和田正系、藤平健等11名成立「日本東洋醫學會」,發行《日本東洋醫學雜誌》。1972年6月27日成立北里研究所附屬東洋醫學總合研究所,大塚擔任會長。其內涵由日本漢方擴展到包括印度醫學、阿拉伯醫學、西藏醫學、蒙古醫學、越南等傳統醫學在內,國家範圍也非侷限於日本。1976年10月28~30日六百多位東洋醫學者在韓國首爾市另成立「國際東洋醫學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 Medicine簡稱ICOM)的創始大會。此會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認可,每兩年召開大會,台灣分別於1992年(第7屆)、2003年(第12屆)、2007年(第14屆)、2014年(第17屆)擔任主辦國。
《醫界之鐵椎》先後有中國丁福保(1911年譯第一版為中文)、韓國張基茂(1915年譯第一版為韓文)、越南陳德心(1940年依丁福保中譯本再譯為越南文)三個國家翻譯。日本寺澤捷年等(2010年譯註第四版為現代日文)。此書影響中醫極為關鍵,台灣當然不能缺席,今加上拙作(2016年譯註第四版為中文),總計共有五個國家、四種文字先後加以翻譯。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祐,號疇隱居士,江蘇常州人,著名佛教居士。1909年赴日考察醫學,後於上海行醫並創辦醫學書局。1914年始修習佛法。著述甚多,曾撰《一切經音義提要》、《佛經精華錄箋注》等。代表譯著為《佛學大辭典》,其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其以文言文將《醫界之鐵椎》翻譯為中文,故內容文句不易明白。此書被收錄於《丁氏醫學叢書》內。
韓國西醫張基茂(1888~?)1906年畢業於漢城醫學講習所。1915年譯《醫界之鐵椎》為韓文,書名取原書副標題「漢洋醫學比較研究」而作中文《東西醫學新論》,池錫永作序,和平堂藥房發行。1934年2月張基茂於《朝鮮日報》發表〈漢方醫學の復興〉,力揚和田啓十郎的復興漢醫運動。其舉引起另一西醫鄭槿陽的批判。一直到1934年11月為止,雙方多人加入中西醫學之論戰。類如明治43年(1910年)平出隆軒攻擊和田啓十郎漢洋論戰的韓國版。爾等雖皆出身西醫院校,對中醫的看法卻截然不同。1939年韓國成立「東洋醫藥協會」。1947年成立「東洋醫學會」。1948年大韓民國脫離日本殖民地而建國;「東洋醫學會」搬回日本。故1950年大塚敬節等成立「日本東洋醫學會」時特別冠上「日本」字樣。此舉或引起韓國不快,乾脆把頭銜放大,而後於1976年在韓國首爾市另成立「國際東洋醫學會」。1980年韓國開始去除漢字。1986年4月韓國國會通過〈醫療改正案〉,將傳統「漢醫學」改為「韓醫學」。主要是認為「漢」字隱喻源自漢朝,缺少韓國自主性。韓國前總統李明博於2005年當漢城市長時,廢除已有百年歷史Seoul的中文譯名「漢城」,改用音譯稱為「首爾」,其意亦在欲與中國作切割。看來哪天其「漢江」也會被改名。
近年韓國學者訛云李時珍是韓國人。另藉電視劇《大長今》強言針灸源自韓國,並以「韓醫」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爾等皆屬民族主義濫情之舉。中國建國後將正體字改為簡體字,以致嚴重影響中醫典籍之學習。隨著對典籍修習能力大幅下降,其臨床診療水平也跟著溜滑梯。韓國去除漢字而以朝鮮文字(諺文符號、俗稱韓文)來研讀《內經》、《傷寒論》等典籍(韓醫稱為原典學),就如同以韓文研讀《詩經》一樣的無稽。其舉自廢武功,韓醫不識漢字,研讀中醫典籍仿如隔靴搔癢;同時也失去接觸龐大中醫文獻與論文的能力。韓醫去除漢字即很難與中國、台灣、日本等中醫學者交流溝通。換句話說韓醫只能框限於二手翻譯的部分文獻資料,自我互相取暖而已,故韓醫藉此想自創領導品牌注定失敗。韓醫院所儘管裝潢豪華高檔,但是其診療能力卻無法隨之高檔。故韓醫不得不走向針灸醫美方向等發展。今西醫美容風靡世界,中醫趕搭列車固然獲有龐大的商業利益;但這絕非發展中醫之道。真柳誠〈《醫界之鐵椎》のベトナム語版〉,《漢方の臨床》2011/08;其考證越南陳德心的譯本是依丁福保的中譯本再譯為越語。平成22年(2010年)寺澤捷年、渡邊哲郎現代日文註解《完譯醫界之鐵椎》,たにぐち書店印行。
原書分三篇。前篇〈本論〉共二十章。中篇〈廣錄(原作漫錄)〉共一百四十三章,原無序號,筆者標以001~143序號。後篇〈迴響(原作反響)〉共三章。原書直排,現改作橫排。今依序翻譯中文,筆者嵌註作小字標以(陳按…)。正文後筆者註解者標以【陳註】。另摘譯《和田啓十郎遺稿集》兩篇及整理出其年譜。
和田啓十郎師承吉益東洞,東洞創萬病一毒,以毒攻毒。力言疾醫之道,發揚仲景之學,掃除當時主流的後世派,至今影響甚深。可惜研究專書只有吳秀三《東洞全集》1917、廖育群《吉益東洞:日本古方派的岱宗與魔鬼》2009、寺澤捷年《吉益東洞の研究》2011。然東洞父子之思惟差異等卻少有著墨,廖君甚至誤認吉益南涯《氣血水藥徵》是沿者萬病一毒的軌跡而形成一個新的完整體系。今附上南涯《醫範》等文,以及筆者醫論:南涯〈東洞先生行狀〉校註與補充、評吉益東洞《方極》與吉益南涯《氣血水藥徵》、吉益家族譜系等篇。爾等濫竽以充當台灣研究東洞學的成果。
相對於東洞堅毅仁勇,凸顯南涯投機取巧與媚世。南涯既要照顧幼弟,又要承繼家業,生計壓力之外,還要抵擋後世派無情地攻擊古醫道。他為了生存,只好以「醫道非一人之道」、「非良醫」等否定東洞,更責備父親不懂運用之法。南涯附和後世派,狠下心批判東洞的瞑眩反應,認為用藥應該平和為上。南涯:「夫氣血水辨,非余之新說。」雖自云“氣血水辨”是改進萬病一毒之失,實則向後世派田代三喜、曲直瀨道三的“氣血痰說”靠攏。南涯以《醫範》向後世派輸誠,藉否定父親的觀點以換取認同,故後世派未有攻擊南涯者。南涯終能診業興盛、門庭若市。但是因“氣血水辨”並不能作為辨證母綱,故從古醫道的立場來看,其舉是打著古醫道的大旗而違反古醫道。站在家庭倫理來看,其舉更是詆毀先父的逆子。雖包裝曰承繼東洞,實則丟棄東洞之學。雖能診業興盛,但也促使東洞之學走向末路。例如南涯孫輩吉益復軒並不接受南涯的氣血水辨,反改宗以外曾祖父的萬病一毒。但是形勢已然,東洞家族終於畫下句點。
目前台灣中醫盛行多方重疊,依局部症狀疊上數方以蔚為主流。2016年開始中醫健保樂於採用西醫ICD-10病名申報。爾等美其名為與西醫接軌,實則喪失中醫綜合歸納的特色。爾近流行實證醫學也是以西醫病名為基礎,中醫界也熱衷趕上此班列車,殊不知中醫證候不能代以西醫病名。失去證候的中醫就如同斷線之風箏,風箏彩繪再如何亮麗或能一時地炫耀於空中,然終必殞落。疾病可分為兩類,一為結構性,一為功能性。結構性疾病能客觀地用儀器檢出,演繹推理以診療,其以西醫(特別是外科手術)為長,例如近十年來的眼科發展即是。功能性疾病多係病人的主觀感受,醫師藉由綜合歸納,方證相對或判斷其整體病勢陰陽來開方;此以中醫為優,例如子宮虛寒不孕即是。即西醫是跟著儀器,中醫則跟著腦袋。硬要綜合歸納者改採取演繹推理的模式,就如同強逼下圍棋者要齊一化地無理。推得湯方不能標準化或實證醫學化。中西醫可以互補,不能取代。
本書附筆者醫論:〈五行相生源自五星運行再藉由曆制祭祀而羼入中醫〉、〈寸關尺分候臟腑之診係由易學羼入而非臨床驗得〉、〈中醫不能迷思於實證醫學〉…等共20篇。筆者並沒有創新任何理論,多在釐清中醫診療之誤區。特別以文獻驗得中醫(包括湯方與針灸)只有陰陽,沒有五行。又兩千年來寸關尺分候臟腑之診,筆者首先考證係由易學羼入。爾等卻被中醫奉為診療圭臬,十分荒謬。問題是我們有無勇氣面對錯誤來加以更正?限於才疏學淺與日文程度不足,譯註及醫論必有錯誤,還盼先進不吝指教而能予以修正,謹此致謝。本書承蒙林士釗老師指正、陳麒方與許菁雯醫師試讀,一併表示謝意。最後更感恩內人賴惠芬數十年的支持而能讓我堅持下去。本書於診療忙碌中抽空共花費八年乃成。
鐵椎中醫診所 陳淼和 2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