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處理民主主義思想與自由主義思想的發展。在民主主義方面,本書介紹市民民主主義的特色與大眾民主主義產生的背景及各種問題,並探討德國納粹主義的形成,進而探討大眾社會的特色與大眾社會有關的各種理論。在大眾民主主義的發展中,產生了莫斯卡與柏瑞圖的菁英理論與米赫斯的寡頭制理論、韋伯的領導人民主主義、施密特的獨裁理論以及熊彼德的競爭理論暨美國的達爾的多元統治理論。二戰後,議會同質性建立,政治過程淪為利益分配的競爭過程,於是產生審議式民主主義。
在自由主義的發展過程中,最早出現的是古典自由主義。但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問題嚴重,於是葛林、霍布遜、霍布豪斯等乃發展出以人格之發展為基礎的新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新自由主義在美國新政之後,產生了接受社會福利的liberals,這個liberals因為羅爾斯的正義論而被加以復興,激起英美政治哲學的討論,更產生了共同體主義、女性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自由至上主義之主張與對羅爾斯的批判。另一方面,社會福利的實施,造成英國病等的產生,於是產生了海耶克、傅立曼的新自由(保守)主義(Neo-Liberalism)。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正修
國籍:台灣
1973年建國中學畢業
1977年6月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
1979年4月進入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修士課程
1981年3月自日本國立東京大學修士畢業
1981年4月進入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博士課程
1985年9月修完博士課程,主修為地方自治
2002年9月至2008年8月為考試院第十屆考試委員
現為開南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主要教授地方制度法、憲法、西洋哲學史、西洋政治思想史、法學日文、英美法導論等。
作者專著:
憲法與行政法制
憲法與行政法制(Ⅱ)
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1)──地方自治概念、國外法制及都市篇
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2)──本論(Ⅰ)
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3)──本論(Ⅱ)
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綜合版
馬克思經濟學理論與發展地方自治
ISDN整體服務數位網路入門(翻譯)
尋找主體的無國之民
用自己的話快速學日文(第一冊)
用自己的話快速學日文(第二冊)
為脫華而寫的西洋哲學史(一)──古代希臘與中世紀哲學
西洋哲學史──近代哲學
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第一篇)
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第二篇)
比較憲法與政治(第一冊)──憲法總論與德國法制、公法史
從法國的結構主義建構華人社會學──以愛為基礎的脫華理論
比較憲法與政治(第二冊)──英國憲法論
英國法論──總論(第一冊)
張正修
國籍:台灣
1973年建國中學畢業
1977年6月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
1979年4月進入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修士課程
1981年3月自日本國立東京大學修士畢業
1981年4月進入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博士課程
1985年9月修完博士課程,主修為地方自治
2002年9月至2008年8月為考試院第十屆考試委員
現為開南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主要教授地方制度法、憲法、西洋哲學史、西洋政治思想史、法學日文、英美法導論等。
作者專著:
憲法與行政法制
憲法與行政法制(Ⅱ)
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1)──地方自治概念、國外法制及都市篇
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2)──本論(Ⅰ)
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3)──本論(Ⅱ)
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綜合版
馬克思經濟學理論與發展地方自治
ISDN整體服務數位網路入門(翻譯)
尋找主體的無國之民
用自己的話快速學日文(第一冊)
用自己的話快速學日文(第二冊)
為脫華而寫的西洋哲學史(一)──古代希臘與中世紀哲學
西洋哲學史──近代哲學
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第一篇)
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第二篇)
比較憲法與政治(第一冊)──憲法總論與德國法制、公法史
從法國的結構主義建構華人社會學──以愛為基礎的脫華理論
比較憲法與政治(第二冊)──英國憲法論
英國法論──總論(第一冊)
目錄
獻詞
序言
閱讀本書應注意事項
第一篇 民主主義──議會制民主主義與大眾民主主義 1
第一章 近代的市民國家與市民民主主義 3
第二章 議會制民主主義的失敗與納粹主義──兼論19世紀德意志之思想發展 15
附錄:尼采的思想 63
第三章 大眾社會的形成與政治問題的糾結 97
第四章 大眾社會論 117
第五章 菁英理論與大眾民主主義 139
第六章 大眾民主主義理論的摸索與展開 177
第七章 審議式民主主義 223
第二篇 自由主義──以英語圈之發展為中心 255
第一章 古典自由主義在英國的發展與實現 267
第二章 英國古典自由主義思想之發展 277
第三章 新自由主義產生的背景──工業革命後的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與社會問題 287
第四章 理想主義學派的自由觀──葛林的思想 297
第五章 新自由主義與霍布遜 317
第六章 霍布豪斯與自由社會主義 325
第七章 貝佛利齊與自由急進主義 345
第八章 巴克以民主主義為基礎的自由主義 351
第九章 新自由(保守)主義產生的背景──二戰後的福利國家與英國病 361
第十章 海耶克 375
第十一章 傅立曼 401
第十二章 義務論的liberal──羅爾斯的正義論 411
第十三章 諾齊克與自由至上主義 439
參考文獻 463
序言
閱讀本書應注意事項
第一篇 民主主義──議會制民主主義與大眾民主主義 1
第一章 近代的市民國家與市民民主主義 3
第二章 議會制民主主義的失敗與納粹主義──兼論19世紀德意志之思想發展 15
附錄:尼采的思想 63
第三章 大眾社會的形成與政治問題的糾結 97
第四章 大眾社會論 117
第五章 菁英理論與大眾民主主義 139
第六章 大眾民主主義理論的摸索與展開 177
第七章 審議式民主主義 223
第二篇 自由主義──以英語圈之發展為中心 255
第一章 古典自由主義在英國的發展與實現 267
第二章 英國古典自由主義思想之發展 277
第三章 新自由主義產生的背景──工業革命後的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與社會問題 287
第四章 理想主義學派的自由觀──葛林的思想 297
第五章 新自由主義與霍布遜 317
第六章 霍布豪斯與自由社會主義 325
第七章 貝佛利齊與自由急進主義 345
第八章 巴克以民主主義為基礎的自由主義 351
第九章 新自由(保守)主義產生的背景──二戰後的福利國家與英國病 361
第十章 海耶克 375
第十一章 傅立曼 401
第十二章 義務論的liberal──羅爾斯的正義論 411
第十三章 諾齊克與自由至上主義 439
參考文獻 463
序
序言
這本書是「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的第三篇。作者在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的第一篇所處理的是古希臘、羅馬與中古世紀的政治思想與法思想,而第二篇則是處理近代歐洲形成過程中所產生的政治思想與法思想,至於本書所要處理的主要是西洋近代與現代的政治思想。至於近代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呢?一般來說,人們是無法以截然的形式提出「可以清楚區分時代的時間點」,或許個人主義確立,而教皇普遍的權威被否定,使歐洲宗教意識的統一喪失,因而使〈宗教秩序與政治秩序合為一體的基督教社會〉崩潰,這些都可以說是近代社會確立的指標。由於歷史的發展是一個連續體的緣故,有些思想在時代上,因其內容可分別歸類於前後兩個時期,所以本篇所要處理的近代與現代政治思想,會有一些部分和第二篇有些微的重複,這是要事先說明的。
當我們在探討各種政治思想的內容時,我們會發現許多的政治思想是將社會成員的具體倫理精神加以採納,因而成為擁有現實生命的思想,這些思想有很多是很正確地掌握住時代的精神,它們在其思想內部當中包含強韌的理論結構而能夠具體去面對現實的各種政治問題與社會問題,並與這些問題進行對決。的確,許多的政治思想會被各個時代的歷史條件乃至社會條件所規定、所限制,但有很多的政治思想也不單單只是像機械一般被時代加以拘束的產物,它有時候會是具有普遍妥當性的思想,有時也有思想會是擁護特定階級利益的意識型態,而有很多的政治思想是會對國家的構造發揮改革的作用乃至革命的作用。簡單來說,許多的政治思想是各自具有其背景與特質。歐美在近代與現代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化,產生了許多的政治思想,令人眼花撩亂。如同作者在第一篇與第二篇以及其他著作中所述,筆者想要透過對西洋的哲學思想與政治思想的介紹,讓國人了解西洋文化的面貌,進而反省自己文化的缺點何在,以使自己擺脫漢文化的包袱。
對於筆者來說,法律是自己的專攻,而憲法與地方自治法則是自己專研的領域,從許多人的眼光來看,筆者或許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跨過太多不必要的領域,竟然寫到像政治思想這種公法專攻者應該將之放在第二順位的領域。人們會對筆者做如此的質疑,我想乃是當然,不過筆者自己想要藉著這個序言把自己內心的深層世界寫出來,讓讀者們能夠省思台灣在全球化的走向上所面臨的處境以及這個處境對我們的挑戰,並想要寫出台灣人乃至華人的弱點與盲點何在。
「從一根掉落海底的針,可以窺見整個海洋」,這是筆者在日本留學時,從一位學者所聽到的一句話,當時這位學者所要講的是做學問應有的態度與方法,而筆者確實也在日本學到如何從細微小處著手而漸漸拓展自己的視野。自筆者在東京大學研究地方自治法開始,當自己面臨各種無法完全理解的問題時,筆者就會著手於對當該問題進行研究,而這自然就使筆者本身會跨越到許多不同的領域。但是在這個研究過程當中,筆者卻發現了不同的文化所孕育出來的社會行為以及思考模式是如何深遠地影響著各個地方的發展。在筆者研究的生涯當中,筆者所最訝異的是台灣的學者寫出來的東西要讓初學者念是很困難的,而且從許多行政法的論文來看,好像學者們主要把注意力放在行政處分等行政作用的理論之上,對於行政組織、地方自治乃至行政訴訟著墨的並不是那麼多,而更大的特色是台灣的學者各搞各的,所以許多社會所需要的研究都付之闕如。台灣的學者到國外留學,有許多都是把台灣的東西賣到外國做介紹,相對地,對影響台灣深遠的德國法理論很有系統地進行研究而讓讀者能深入淺出去閱讀的相關著作與論文卻是少得可憐,這難道不是台灣學術界畸形發展的一個現象嗎?台灣的學者沒互相有批判的文化,許多被批判者會對於批判者抱持懷恨之心,這就使得「無法透過市場機制建立品質管控的學術論文」很容易出現錯誤乃至有瑕疵。而讓筆者很難過的是,使用台灣的外文辭典,例如德文辭典、法文辭典乃至英文辭典要去看這些國家的法律著作等相關的社會科學文獻乃至人文科學的文獻時,時常會看不懂。或許許多留德、留法的朋友會說張正修過於傲慢,這些朋友甚至於會表示留歐、留美的學者看歐洲語言的文獻一定比你強,我想這是理所當然。只不過筆者要指出一個筆者稱之為「集團犯錯」的現象。筆者在高中時,英文不是念得很好,進入台大法律系以後,為了補充語言的不足,就在大一時開始自修日文,並在二年級起開始修德文課。由於想要去日本東京大學留學,怕去日本被東京大學的學生看不起,所以在台大法律系四年級要畢業的前後,筆者曾很用心的用國內的德文辭典看台大法學院圖書館的藏書─德國學者施密特的憲法理論(Verfassungslehre),但是當時看得非常吃力,而且很不好懂,剛好台大法學院的法政分館的地下室有許多日本人在戰前留下來的著作,包含德日辭典,而筆者也跟一位老師借到一本日本學者尾吹善人的翻譯作品,然後筆者就同時使用德文原作與日文翻譯本及德日辭典來看。在閱讀的過程中,筆者發覺到有許多的德文單字乃至片語等等在德華辭典中是找不到的,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法律用語,德華辭典不是沒翻,不然就是與法律用語原先的意思不一樣。筆者最深刻記得的是有一句德文的片語「eshandelt sich um,daβ……」,筆者找德華辭典的解釋,是寫著「攸關」一語,然後筆者用這兩個字想要串起上下文的意義,但實在裝不起來,後來對照日譯本與德日辭典一看,看到了日譯本與德日辭典是把eshandelt sich um,daβ……翻譯成「問題之所在,在於……」。於是筆者才恍然大悟,台灣的德華辭典的內容似乎有很大的問題,如靠德華辭典要把專業的德文看懂顯然是有問題的,甚至會產生很大的錯誤乃至誤解,筆者也因為日譯本而能大致把德文本看懂。當時筆者就在法學院(現在台北市徐州路的前社會科學院)的法政分館地下室把德國的民事訴訟法、民法乃至法國的法理學借出來看,以加強自己的德文能力與法文能力(筆者在大學畢業後也進修法文)。
到日本東京大學念書以後,筆者開始接觸到許多在台灣的大學隨意教教或從來沒教的領域,例如英美法、德國法、法國法,這時筆者才發現自己在大學時所讀的英美法導論等於沒念。而幾年留學下來的功夫,讓我發覺到日本對德國法、法國法、英美法乃至其他大國家的法都有很系統、很深入的研究,他們在其他各方面的研究也都很仔細、深入。在這個研究過程中,筆者透過「自己研究」的這一根針漸漸地把華人世界這個大海的面貌抓清楚。對外國要做深入的了解,靠單打獨鬥是很難達成的,一群努力的學者深入各自的研究,彼此懂得分工,並且對於各個人所做出的研究能夠建立討論、批判的機制,這才是做學問的真正基本,但這在台灣似乎很難建立。此外,任何對外國的研究,最基本的就是必須要有一本好辭典,但是一本辭典的好壞就顯現出一個國家的文化水準。在日本,一本好的辭典常常是好的出版社找上上百位相關科系的知名學者共同編寫而成,但是在台灣,一本外文辭典卻常常是出版社找幾個助教編一編就出版。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其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台灣的大學生時常看不懂相關的教科書或文獻,因此學者們的文章好像是寫給專家看的,而這就造成懂者恆懂,不懂者恆不懂的現象非常普遍。筆者橫跨兩個不同國度的學習環境與學術環境,一直想要深入探討其中的差異,並不斷想要去找出其中的原因,而發現到:我們的社會因為是以家族為中心的社會,這就形成人們追求自己與家族利益的性格,因而「與他人合作會產生更大的利益進而對自己與對他人有利」這樣的文化就很難形成。如果以台灣的政治文化來看,當台灣人碰到與自己利害有關的政治問題時,人們常會以自己為中心而強力發言、抗爭,只要被提出的解決方法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那麼自己就不會再抗爭,也不會去想找出如何讓他人與自己的利害能夠共存的方法,這也就使得民主制度下的台灣的公共政策時常是各種利害的大雜燴,而雜亂無章的都市景觀其實正是這種性格的顯現。在學術界中,你研究你的,我研究我的,形成熱門話題的領域,大家一窩蜂去研究,基礎學問無人問津,這種現象也是台灣人與華人性格之使然。筆者以為:在民主政治之下,「對他人有利也會對自己有利的思考模式」必須漸漸改變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否則要在台灣人社會與華人社會建立可比擬西歐社會的環境似乎不太可能。在儒家家族文化的影響之下,經過三千多年的社會實驗所形成的華人社會性格是無法一下子改變的,當我們將儒家文化與西洋的宗教、哲學做對比時,其實就可以看見兩者間的差異是如何在歷史的發展中被加以形成。儒家也講「仁者愛人」,但這種愛是相對的,因為家族愛是勝過對他人的愛,尤其在忠的思想之下,對於主君的忠就會使「對他人的愛」的價值被弱化,更因為家天下的形成,使得「忠」常常會與「德治天下」的概念衝突,臣子只能愚忠,忠成為所有德性當中的最重要之德,而這也會使「公」成為「家天下之公」,而非天下為公,形成公對私的壓迫,也因此使華人把真正的重心放在家族之上,更因此就使「同胞愛」的觀念難以形成;而儒家思想到了日本之後,身分思想與忠的思想反而與其團體性格互相結合,這使得日本人難以產生普世的愛的觀念,甚至反而形成弱者畏懼強者,強者瞧不起弱者的行為模式,更形成個人應對團體盡忠的行為模式,也形成內外有別的文化,使「自己與夥伴所形成的自家」與「他者」嚴格區分,而在日本特有的歷史背景下,武士道的行為成了日本人的行為典範。專注、忍耐、有毅力地去完成一件事情是武士道精神的表現,但這種精神與對人的關懷乃至愛人似乎很難連結,甚至於為了日本的國家目標而殺人乃至侵犯外國人的人權常常是是藉著武士道的精神去達成的。深受佛教影響的日本反而無法看到慈悲思想的展現,這是東方世界的悲哀。與東方相對照,歐洲是處在基督教文明的薰陶之下,儘管羅馬教會曾統治歐洲,但因為宗教改革使羅馬教會脫離了政治,而歐美社會也大致建立了政教分離的體制。在近代史上,歐美所形成的近代國家是把權力加以集中的怪獸,因而爆發了兩次大戰,但是歐美的民間與學者卻常以不受政治干涉的「普世之愛」來對抗國家暴行,以使國家無法成為脫韁野馬,並使得國家成為必須受到國民牽制的機器,歐美許多民間團體透過實際的傳播行為傳達愛的理念,改變了世界原有的許多野蠻現象,而這也是歐美社會對世界道德所做的普遍性影響。兩相比較,很令人遺憾的是,東方的佛教倡導徹底的慈悲,把眾生當做自己的父母,要以絕對的利他實踐來圓滿自己的行為,但這種徹底的大愛並無法改變華人與日本人的心性,反而使佛教被各代政權加以利用而成為服務政權的工具,以削弱人民的反抗,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漢傳佛教其實都只是歷代政權利用的工具,在儒家龐大的勢力之下,佛教乃因此無法深化至政治層面以及個人的精神層面而真正去改變、影響人們的行為模式。其實如果就現代社會的接受度來看看,西藏的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十四世把佛教的慈悲展現成為非暴力,這反而把中國政權的暴力性顯現出來,而使得以基督教之愛為核心的歐美社會,更能因此去看待以佛教為代表的慈悲精神,進而深化同胞愛的普世價值。在東方,本來我們是有機會去建立同胞愛的思想並使其內化成為我們行為的部分的,雖然我們已錯失了良機,但是在全球化的發展當中,如何去建構可以讓我們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思想,並找出如何落實於社會的實行方法,這仍是台灣人與華人的課題。
對於專攻憲法的人來說,憲法所處理的主要是憲政問題,因此憲法與政治是處於息息相關的緊密關係之上。筆者每每在讀到憲法上層的基本理念時,屢屢會碰到憲法思想的泉源,亦即各種的哲學思想、社會思想與政治思想。因此筆者在讀博士班時,曾很痛苦的自行攻讀西洋哲學思想。回台灣以後,面對台灣的社會變化、政治變化,筆者寫了相當多的文章與論文,但是基本上這些文章與論文主要是憲法專業或地方自治專業的論文或是應景的時論。在筆者的內心深處,一直要把西洋文明的基礎思想做有系統而又清楚的介紹的這個心願始終沒有離開我的念頭,因此筆者在擔任考試院考試委員的期間,就開始著手寫「古代希臘與中世紀哲學」、「西洋哲學史─近代哲學」,並以這些著作為基礎寫了「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第一篇」與「第二篇」、「比較憲法與政治第一冊」。到開南大學任教之後筆者仍然持續寫了「從法國的結構主義建構華人社會學」、「英國法論」與「比較憲法與政治第二冊」。
時至今日,在政治思想乃至哲學思想上能領導世界發展的主要國家仍是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而這些國家當中,除美國與英國具有相同的文化而有相同的淵源之外,這兩個國家的發展與法國的啟蒙運動、德國的德意志觀念論的發展都讓我們知道任何文化霸權的形成絕對不是「沒有〈自我〉之自覺的國家與國民」所可達成的,台灣的知識分子目前只是零零散散地吸收西洋的知識,對於西洋的無知正顯示出台灣發展的真正瓶頸何在。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全球化會使各種文化互動,而在這個發展動向當中,以歐美文化為首的西洋文明不只是不斷在影響著全世界,也努力在吸收其他世界的文明。但是因為全球化而被迫互動的各種文明對於西洋文明卻不一定是清楚認識的,甚至於是出現許多值得深思的現象。的確,西洋文明不是最完美的,也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是對「個人尊嚴」的尊重卻是西洋文明在其自身的變化當中帶給全世界最重要的資產,然而中國的崛起卻只是在經濟上要跟隨潮流,這個中華古老文明披著共產黨的外衣,卻要強迫世界對這個共產黨天朝「朝貢跪拜」,而這就不斷顯現在中國許多的電影作品與外交政策上。這不外顯示出:現今的中國基於歷史的經驗不斷把西洋矮化為帝國主義,卻又在華人特有的性格下無法去了解全盤的西洋文明。筆者每每在參考中國學者的文獻時,就常常感嘆為何以前台灣的許多著作時常會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現今仍會出現在中國的著作與文獻當中呢?又何以不斷在口中稱呼台灣人為同胞的中國共產黨不是從人的關懷,而是天天用盡心機、用盡各種政治手段要把台灣併吞掉呢?
中國會怎麼改變?筆者無法預測,但是對人性尊嚴加以尊重的文化如果未於現實社會中成為人們行為的重要準則時,那麼一個不斷改朝換代的中華文化,其實是全人類的夢魘。許多的中國人與華人始終無法跳出束縛自己的文化框架去對於自己與他人做一比較,以便進而去探究是否應學習別人的長處。真實而沒有錯誤地去了解包含西洋在內的許多文明與文化,是與他人來往的重要前提,這個前提看似簡單,但對華人社會來說卻是很困難的工作。台灣人與華人如果無法突破這個障礙,筆者認為台灣人與華人要成為文明人是很困難的。筆者無意去挑逗歷史的傷痕,但是228事件至戒嚴高壓統治之間的歷史經驗至今仍無法讓許多台灣人擺脫「到底中國文化究竟是一個什麼文化呢?」的夢魘。每天嘴巴上講自己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文化,卻是用最殘忍的手段屠殺其自稱是同胞的台灣人,而且不斷以國家暴力要被統治的台灣人認錯、被同化,這是筆者在這一輩子所經歷到的慘痛經驗。筆者所以寫那麼多的西洋哲學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著作,其實就是希望能透過這些著作去呈現出華人社會的盲點,希望這本書能夠有益於台灣人社會與華人社會的改變。在人與人彼此的關懷之下,去實現人的尊嚴顯然是對古老的中華文化的最大挑戰,卻也是古老的中華文化改變自己的最好目標。
由於近現代的西洋政治思想非常的豐富,因此筆者就把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第三篇分成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討論民主政治的理論與自由主義的理論,而中卷則討論實證政治理論、進化論、團體理論、社會主義理論、政治中的合理性,至於下卷筆者仍在構思當中。筆者長期以來一直關心台灣人社會與華人社會欠缺公共文化與公共意識,而且國內長期面臨族群對立的問題,因此筆者希望在下卷能夠處理公共哲學與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想與其發展,不過要跟讀者說的是,西歐在尼采以後所產生的現代思想影響全世界非常大,如果對於西洋的現代思想不能夠了解的話,那麼對於其他思想的了解是會有缺憾的。因此筆者很希望能夠在下卷出版以前,寫出西洋現代哲學與思想的著作。筆者在平常念書時,都有做筆記的習慣,因此,許多哲學家、思想家的思想片段,筆者都有若干的留底,希望自己能加把勁將之完成。
另外,筆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是,筆者所使用的文獻絕大部分是日文,筆者是利用日本人集團研究的成果,儘量把西洋的政治思想變成簡單易懂的中文,也想藉此告訴讀者,這是日本花了百年以上的功夫,建立自己的學術基礎所產生的成果,我們應該借鏡日本來重新思考台灣基礎的建立──學術環境的重新建構。
1月16日蔡英文女士當選總統,許多台灣人都會自傲這是台灣民主的進步,是其他華人所無法跟上的。筆者藉著這篇序言想要告訴台灣人,台灣有許多難題必須要去克服,而這就要看台灣人的智慧與自我改變。
本書校稿匆促,錯誤在所難免,尚祈各界先進賜教指正,不勝感禱。
這本書是「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的第三篇。作者在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的第一篇所處理的是古希臘、羅馬與中古世紀的政治思想與法思想,而第二篇則是處理近代歐洲形成過程中所產生的政治思想與法思想,至於本書所要處理的主要是西洋近代與現代的政治思想。至於近代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呢?一般來說,人們是無法以截然的形式提出「可以清楚區分時代的時間點」,或許個人主義確立,而教皇普遍的權威被否定,使歐洲宗教意識的統一喪失,因而使〈宗教秩序與政治秩序合為一體的基督教社會〉崩潰,這些都可以說是近代社會確立的指標。由於歷史的發展是一個連續體的緣故,有些思想在時代上,因其內容可分別歸類於前後兩個時期,所以本篇所要處理的近代與現代政治思想,會有一些部分和第二篇有些微的重複,這是要事先說明的。
當我們在探討各種政治思想的內容時,我們會發現許多的政治思想是將社會成員的具體倫理精神加以採納,因而成為擁有現實生命的思想,這些思想有很多是很正確地掌握住時代的精神,它們在其思想內部當中包含強韌的理論結構而能夠具體去面對現實的各種政治問題與社會問題,並與這些問題進行對決。的確,許多的政治思想會被各個時代的歷史條件乃至社會條件所規定、所限制,但有很多的政治思想也不單單只是像機械一般被時代加以拘束的產物,它有時候會是具有普遍妥當性的思想,有時也有思想會是擁護特定階級利益的意識型態,而有很多的政治思想是會對國家的構造發揮改革的作用乃至革命的作用。簡單來說,許多的政治思想是各自具有其背景與特質。歐美在近代與現代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化,產生了許多的政治思想,令人眼花撩亂。如同作者在第一篇與第二篇以及其他著作中所述,筆者想要透過對西洋的哲學思想與政治思想的介紹,讓國人了解西洋文化的面貌,進而反省自己文化的缺點何在,以使自己擺脫漢文化的包袱。
對於筆者來說,法律是自己的專攻,而憲法與地方自治法則是自己專研的領域,從許多人的眼光來看,筆者或許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跨過太多不必要的領域,竟然寫到像政治思想這種公法專攻者應該將之放在第二順位的領域。人們會對筆者做如此的質疑,我想乃是當然,不過筆者自己想要藉著這個序言把自己內心的深層世界寫出來,讓讀者們能夠省思台灣在全球化的走向上所面臨的處境以及這個處境對我們的挑戰,並想要寫出台灣人乃至華人的弱點與盲點何在。
「從一根掉落海底的針,可以窺見整個海洋」,這是筆者在日本留學時,從一位學者所聽到的一句話,當時這位學者所要講的是做學問應有的態度與方法,而筆者確實也在日本學到如何從細微小處著手而漸漸拓展自己的視野。自筆者在東京大學研究地方自治法開始,當自己面臨各種無法完全理解的問題時,筆者就會著手於對當該問題進行研究,而這自然就使筆者本身會跨越到許多不同的領域。但是在這個研究過程當中,筆者卻發現了不同的文化所孕育出來的社會行為以及思考模式是如何深遠地影響著各個地方的發展。在筆者研究的生涯當中,筆者所最訝異的是台灣的學者寫出來的東西要讓初學者念是很困難的,而且從許多行政法的論文來看,好像學者們主要把注意力放在行政處分等行政作用的理論之上,對於行政組織、地方自治乃至行政訴訟著墨的並不是那麼多,而更大的特色是台灣的學者各搞各的,所以許多社會所需要的研究都付之闕如。台灣的學者到國外留學,有許多都是把台灣的東西賣到外國做介紹,相對地,對影響台灣深遠的德國法理論很有系統地進行研究而讓讀者能深入淺出去閱讀的相關著作與論文卻是少得可憐,這難道不是台灣學術界畸形發展的一個現象嗎?台灣的學者沒互相有批判的文化,許多被批判者會對於批判者抱持懷恨之心,這就使得「無法透過市場機制建立品質管控的學術論文」很容易出現錯誤乃至有瑕疵。而讓筆者很難過的是,使用台灣的外文辭典,例如德文辭典、法文辭典乃至英文辭典要去看這些國家的法律著作等相關的社會科學文獻乃至人文科學的文獻時,時常會看不懂。或許許多留德、留法的朋友會說張正修過於傲慢,這些朋友甚至於會表示留歐、留美的學者看歐洲語言的文獻一定比你強,我想這是理所當然。只不過筆者要指出一個筆者稱之為「集團犯錯」的現象。筆者在高中時,英文不是念得很好,進入台大法律系以後,為了補充語言的不足,就在大一時開始自修日文,並在二年級起開始修德文課。由於想要去日本東京大學留學,怕去日本被東京大學的學生看不起,所以在台大法律系四年級要畢業的前後,筆者曾很用心的用國內的德文辭典看台大法學院圖書館的藏書─德國學者施密特的憲法理論(Verfassungslehre),但是當時看得非常吃力,而且很不好懂,剛好台大法學院的法政分館的地下室有許多日本人在戰前留下來的著作,包含德日辭典,而筆者也跟一位老師借到一本日本學者尾吹善人的翻譯作品,然後筆者就同時使用德文原作與日文翻譯本及德日辭典來看。在閱讀的過程中,筆者發覺到有許多的德文單字乃至片語等等在德華辭典中是找不到的,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法律用語,德華辭典不是沒翻,不然就是與法律用語原先的意思不一樣。筆者最深刻記得的是有一句德文的片語「eshandelt sich um,daβ……」,筆者找德華辭典的解釋,是寫著「攸關」一語,然後筆者用這兩個字想要串起上下文的意義,但實在裝不起來,後來對照日譯本與德日辭典一看,看到了日譯本與德日辭典是把eshandelt sich um,daβ……翻譯成「問題之所在,在於……」。於是筆者才恍然大悟,台灣的德華辭典的內容似乎有很大的問題,如靠德華辭典要把專業的德文看懂顯然是有問題的,甚至會產生很大的錯誤乃至誤解,筆者也因為日譯本而能大致把德文本看懂。當時筆者就在法學院(現在台北市徐州路的前社會科學院)的法政分館地下室把德國的民事訴訟法、民法乃至法國的法理學借出來看,以加強自己的德文能力與法文能力(筆者在大學畢業後也進修法文)。
到日本東京大學念書以後,筆者開始接觸到許多在台灣的大學隨意教教或從來沒教的領域,例如英美法、德國法、法國法,這時筆者才發現自己在大學時所讀的英美法導論等於沒念。而幾年留學下來的功夫,讓我發覺到日本對德國法、法國法、英美法乃至其他大國家的法都有很系統、很深入的研究,他們在其他各方面的研究也都很仔細、深入。在這個研究過程中,筆者透過「自己研究」的這一根針漸漸地把華人世界這個大海的面貌抓清楚。對外國要做深入的了解,靠單打獨鬥是很難達成的,一群努力的學者深入各自的研究,彼此懂得分工,並且對於各個人所做出的研究能夠建立討論、批判的機制,這才是做學問的真正基本,但這在台灣似乎很難建立。此外,任何對外國的研究,最基本的就是必須要有一本好辭典,但是一本辭典的好壞就顯現出一個國家的文化水準。在日本,一本好的辭典常常是好的出版社找上上百位相關科系的知名學者共同編寫而成,但是在台灣,一本外文辭典卻常常是出版社找幾個助教編一編就出版。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其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台灣的大學生時常看不懂相關的教科書或文獻,因此學者們的文章好像是寫給專家看的,而這就造成懂者恆懂,不懂者恆不懂的現象非常普遍。筆者橫跨兩個不同國度的學習環境與學術環境,一直想要深入探討其中的差異,並不斷想要去找出其中的原因,而發現到:我們的社會因為是以家族為中心的社會,這就形成人們追求自己與家族利益的性格,因而「與他人合作會產生更大的利益進而對自己與對他人有利」這樣的文化就很難形成。如果以台灣的政治文化來看,當台灣人碰到與自己利害有關的政治問題時,人們常會以自己為中心而強力發言、抗爭,只要被提出的解決方法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那麼自己就不會再抗爭,也不會去想找出如何讓他人與自己的利害能夠共存的方法,這也就使得民主制度下的台灣的公共政策時常是各種利害的大雜燴,而雜亂無章的都市景觀其實正是這種性格的顯現。在學術界中,你研究你的,我研究我的,形成熱門話題的領域,大家一窩蜂去研究,基礎學問無人問津,這種現象也是台灣人與華人性格之使然。筆者以為:在民主政治之下,「對他人有利也會對自己有利的思考模式」必須漸漸改變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否則要在台灣人社會與華人社會建立可比擬西歐社會的環境似乎不太可能。在儒家家族文化的影響之下,經過三千多年的社會實驗所形成的華人社會性格是無法一下子改變的,當我們將儒家文化與西洋的宗教、哲學做對比時,其實就可以看見兩者間的差異是如何在歷史的發展中被加以形成。儒家也講「仁者愛人」,但這種愛是相對的,因為家族愛是勝過對他人的愛,尤其在忠的思想之下,對於主君的忠就會使「對他人的愛」的價值被弱化,更因為家天下的形成,使得「忠」常常會與「德治天下」的概念衝突,臣子只能愚忠,忠成為所有德性當中的最重要之德,而這也會使「公」成為「家天下之公」,而非天下為公,形成公對私的壓迫,也因此使華人把真正的重心放在家族之上,更因此就使「同胞愛」的觀念難以形成;而儒家思想到了日本之後,身分思想與忠的思想反而與其團體性格互相結合,這使得日本人難以產生普世的愛的觀念,甚至反而形成弱者畏懼強者,強者瞧不起弱者的行為模式,更形成個人應對團體盡忠的行為模式,也形成內外有別的文化,使「自己與夥伴所形成的自家」與「他者」嚴格區分,而在日本特有的歷史背景下,武士道的行為成了日本人的行為典範。專注、忍耐、有毅力地去完成一件事情是武士道精神的表現,但這種精神與對人的關懷乃至愛人似乎很難連結,甚至於為了日本的國家目標而殺人乃至侵犯外國人的人權常常是是藉著武士道的精神去達成的。深受佛教影響的日本反而無法看到慈悲思想的展現,這是東方世界的悲哀。與東方相對照,歐洲是處在基督教文明的薰陶之下,儘管羅馬教會曾統治歐洲,但因為宗教改革使羅馬教會脫離了政治,而歐美社會也大致建立了政教分離的體制。在近代史上,歐美所形成的近代國家是把權力加以集中的怪獸,因而爆發了兩次大戰,但是歐美的民間與學者卻常以不受政治干涉的「普世之愛」來對抗國家暴行,以使國家無法成為脫韁野馬,並使得國家成為必須受到國民牽制的機器,歐美許多民間團體透過實際的傳播行為傳達愛的理念,改變了世界原有的許多野蠻現象,而這也是歐美社會對世界道德所做的普遍性影響。兩相比較,很令人遺憾的是,東方的佛教倡導徹底的慈悲,把眾生當做自己的父母,要以絕對的利他實踐來圓滿自己的行為,但這種徹底的大愛並無法改變華人與日本人的心性,反而使佛教被各代政權加以利用而成為服務政權的工具,以削弱人民的反抗,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漢傳佛教其實都只是歷代政權利用的工具,在儒家龐大的勢力之下,佛教乃因此無法深化至政治層面以及個人的精神層面而真正去改變、影響人們的行為模式。其實如果就現代社會的接受度來看看,西藏的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十四世把佛教的慈悲展現成為非暴力,這反而把中國政權的暴力性顯現出來,而使得以基督教之愛為核心的歐美社會,更能因此去看待以佛教為代表的慈悲精神,進而深化同胞愛的普世價值。在東方,本來我們是有機會去建立同胞愛的思想並使其內化成為我們行為的部分的,雖然我們已錯失了良機,但是在全球化的發展當中,如何去建構可以讓我們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思想,並找出如何落實於社會的實行方法,這仍是台灣人與華人的課題。
對於專攻憲法的人來說,憲法所處理的主要是憲政問題,因此憲法與政治是處於息息相關的緊密關係之上。筆者每每在讀到憲法上層的基本理念時,屢屢會碰到憲法思想的泉源,亦即各種的哲學思想、社會思想與政治思想。因此筆者在讀博士班時,曾很痛苦的自行攻讀西洋哲學思想。回台灣以後,面對台灣的社會變化、政治變化,筆者寫了相當多的文章與論文,但是基本上這些文章與論文主要是憲法專業或地方自治專業的論文或是應景的時論。在筆者的內心深處,一直要把西洋文明的基礎思想做有系統而又清楚的介紹的這個心願始終沒有離開我的念頭,因此筆者在擔任考試院考試委員的期間,就開始著手寫「古代希臘與中世紀哲學」、「西洋哲學史─近代哲學」,並以這些著作為基礎寫了「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第一篇」與「第二篇」、「比較憲法與政治第一冊」。到開南大學任教之後筆者仍然持續寫了「從法國的結構主義建構華人社會學」、「英國法論」與「比較憲法與政治第二冊」。
時至今日,在政治思想乃至哲學思想上能領導世界發展的主要國家仍是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而這些國家當中,除美國與英國具有相同的文化而有相同的淵源之外,這兩個國家的發展與法國的啟蒙運動、德國的德意志觀念論的發展都讓我們知道任何文化霸權的形成絕對不是「沒有〈自我〉之自覺的國家與國民」所可達成的,台灣的知識分子目前只是零零散散地吸收西洋的知識,對於西洋的無知正顯示出台灣發展的真正瓶頸何在。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全球化會使各種文化互動,而在這個發展動向當中,以歐美文化為首的西洋文明不只是不斷在影響著全世界,也努力在吸收其他世界的文明。但是因為全球化而被迫互動的各種文明對於西洋文明卻不一定是清楚認識的,甚至於是出現許多值得深思的現象。的確,西洋文明不是最完美的,也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是對「個人尊嚴」的尊重卻是西洋文明在其自身的變化當中帶給全世界最重要的資產,然而中國的崛起卻只是在經濟上要跟隨潮流,這個中華古老文明披著共產黨的外衣,卻要強迫世界對這個共產黨天朝「朝貢跪拜」,而這就不斷顯現在中國許多的電影作品與外交政策上。這不外顯示出:現今的中國基於歷史的經驗不斷把西洋矮化為帝國主義,卻又在華人特有的性格下無法去了解全盤的西洋文明。筆者每每在參考中國學者的文獻時,就常常感嘆為何以前台灣的許多著作時常會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現今仍會出現在中國的著作與文獻當中呢?又何以不斷在口中稱呼台灣人為同胞的中國共產黨不是從人的關懷,而是天天用盡心機、用盡各種政治手段要把台灣併吞掉呢?
中國會怎麼改變?筆者無法預測,但是對人性尊嚴加以尊重的文化如果未於現實社會中成為人們行為的重要準則時,那麼一個不斷改朝換代的中華文化,其實是全人類的夢魘。許多的中國人與華人始終無法跳出束縛自己的文化框架去對於自己與他人做一比較,以便進而去探究是否應學習別人的長處。真實而沒有錯誤地去了解包含西洋在內的許多文明與文化,是與他人來往的重要前提,這個前提看似簡單,但對華人社會來說卻是很困難的工作。台灣人與華人如果無法突破這個障礙,筆者認為台灣人與華人要成為文明人是很困難的。筆者無意去挑逗歷史的傷痕,但是228事件至戒嚴高壓統治之間的歷史經驗至今仍無法讓許多台灣人擺脫「到底中國文化究竟是一個什麼文化呢?」的夢魘。每天嘴巴上講自己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文化,卻是用最殘忍的手段屠殺其自稱是同胞的台灣人,而且不斷以國家暴力要被統治的台灣人認錯、被同化,這是筆者在這一輩子所經歷到的慘痛經驗。筆者所以寫那麼多的西洋哲學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著作,其實就是希望能透過這些著作去呈現出華人社會的盲點,希望這本書能夠有益於台灣人社會與華人社會的改變。在人與人彼此的關懷之下,去實現人的尊嚴顯然是對古老的中華文化的最大挑戰,卻也是古老的中華文化改變自己的最好目標。
由於近現代的西洋政治思想非常的豐富,因此筆者就把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第三篇分成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討論民主政治的理論與自由主義的理論,而中卷則討論實證政治理論、進化論、團體理論、社會主義理論、政治中的合理性,至於下卷筆者仍在構思當中。筆者長期以來一直關心台灣人社會與華人社會欠缺公共文化與公共意識,而且國內長期面臨族群對立的問題,因此筆者希望在下卷能夠處理公共哲學與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想與其發展,不過要跟讀者說的是,西歐在尼采以後所產生的現代思想影響全世界非常大,如果對於西洋的現代思想不能夠了解的話,那麼對於其他思想的了解是會有缺憾的。因此筆者很希望能夠在下卷出版以前,寫出西洋現代哲學與思想的著作。筆者在平常念書時,都有做筆記的習慣,因此,許多哲學家、思想家的思想片段,筆者都有若干的留底,希望自己能加把勁將之完成。
另外,筆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是,筆者所使用的文獻絕大部分是日文,筆者是利用日本人集團研究的成果,儘量把西洋的政治思想變成簡單易懂的中文,也想藉此告訴讀者,這是日本花了百年以上的功夫,建立自己的學術基礎所產生的成果,我們應該借鏡日本來重新思考台灣基礎的建立──學術環境的重新建構。
1月16日蔡英文女士當選總統,許多台灣人都會自傲這是台灣民主的進步,是其他華人所無法跟上的。筆者藉著這篇序言想要告訴台灣人,台灣有許多難題必須要去克服,而這就要看台灣人的智慧與自我改變。
本書校稿匆促,錯誤在所難免,尚祈各界先進賜教指正,不勝感禱。
張正修於開南大學法律系
佛曆3042年
2016年1月30日
佛曆3042年
2016年1月30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495
-
新書93折$512
-
新書95折$523
-
新書95折$523
-
新書95折$523
-
新書98折$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