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導讀
給孩子的第一次推理練習──從「找找看」走向「推理」
相較於時下一般「找找看」的益智卡或腦力開發教材,《到底是誰呀?》和《誰是假裝的?》這兩本法國幼兒遊戲繪本多了一些故事性,以及作者奧立維・塔列克獨特的溫柔幽默。
我建議的閱讀順序是從《到底是誰呀?》開始。這個繪本的構圖和故事情節都很簡單,但是尋找的遊戲裡結合了多層次的認知遊戲,像是大小、形狀、顏色、左右對稱……同時也引導孩子精確、細膩地去理解語言,掌握語言。(這是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語言智能」和「空間智能」的範疇,至於另一本《誰是假裝的?》著重的則是「人際智能」。)
另一本-《誰是假裝的?》,構圖與故事情節和《到底是誰呀?》一樣簡單,但是多了一些生活中的常識,結合了情節的邏輯推理,還有情緒變化的微量表情觀察,對於人際智能較強的孩子,會是非常有趣的推理書,有助於引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人事物細節的觀察興趣,以及分析事件發展的線性邏輯能力。
這兩本繪本的每一則「找找看/猜猜看/想想看」的遊戲都是以上下跨頁的方式呈現:上頁提出問題,下頁則是一些小男生、小女生、小動物、小怪物排排站/坐,微量變化、天真無辜的表情層出不窮,還有各式各樣有趣的細節──線索和答案都在其中。
除了讓小讀者回答作者提出的問題,有心的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在畫面上進行更多細緻的觀察和推想,衍生出文字沒有講述的故事和情節。這樣的建議來自我個人的經驗:
從拿到這兩本法文書到翻譯完成,我和五歲的女兒已經玩了好幾次。寫這篇文字之前,為了喚醒一同遊戲的記憶,我又找她來玩了一次。原本擔心她會因為膩了而拒絕我的提議,沒想到她依然興致勃勃。或許因為記憶猶新,或許因為推理能力進步了,她答題幾乎毫無困難,甚至比我還快。正當我開始擔心這遊戲對她來說沒有挑戰性的時候,我們剛好玩到那則「誰把果醬吃光了?」,她說出那個身上到處都是果醬漬的小怪物就是嫌疑犯之後,我不經意地問了其他可愛的小角色,為何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表情?她竟然不假思索直接代替他們發言:因為他也有吃到一點果醬(那個坐在公園長椅上,U字型的微笑咧到耳根的小男孩);他沒吃到所以心情不太好(拿著手提錄音機的小男孩);他吃了果醬肚子痛(趴在地上疑似小熊的小動物);他沒吃到很生氣,所以去買了一個氣球給自己(黑鼻子的大頭兔)……我們就這樣一則接著一則,沒完沒了地玩了下去。
推理的答案可能只有一個,但是推測的情節是永遠說不盡的故事,這樣的繪本於是成為永遠不會結束的遊戲。
文/奶爸譯者 尉遲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