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球公認莎士比亞戲劇最佳入門書
影響西方文化四百年 史上最強劇作家的精華集結

  歌舞劇《西城故事》、黑澤明電影《亂》、迪士尼《獅子王》等
  無數經典故事爭相致敬 偉大創作者的靈感來源


  全新譯本 紀念莎翁冥誕400週年
  一筆寫盡人生悲歡離合


  誕生自英國伊莉莎白時期的莎士比亞,在短短五十二年的人生中創作出數十部戲劇、數百首詩,這些作品讓他在西方文學史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戲劇,經過四百年仍為人傳唱,影響力遍布全球,直到今日,許多演員仍將能夠演出莎翁劇作視為一種挑戰與肯定。

  莎士比亞的重要性與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但是,原著劇本的型式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常常成為閱讀上的門檻,而無法領略莎劇之美,也錯失了解經典文學的機會。因此英文散文作家蘭姆姊弟於十八世紀末聯手,將莎士比亞劇作改寫成親切可口的故事,讀起來淺顯易懂,也摻進莎劇中的對白,保留原汁原味。《莎士比亞故事集》出版後收到廣大讀者歡迎,並成為兩百年來莎士比亞入門的最佳啟蒙讀物。

  本書共收錄〈暴風雨〉、〈仲夏夜之夢〉、〈冬天的故事〉、〈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維洛那二紳士〉、〈威尼斯商人〉、〈辛白林〉、〈李爾王〉、〈馬克白〉、〈終成眷屬〉、〈馴悍記〉、〈錯中錯〉、〈一報還一報〉、〈第十二夜〉、〈雅典的泰門〉、〈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奧塞羅〉、〈泰爾親王佩力克里斯〉共二十篇莎劇故事。

  全新譯本 台灣知名譯者重新翻譯,拜讀經典不煩惱。
  莎劇人物關係表 愛恨關係看圖表,外國人名失憶症一次治好。
  莎劇小知識 看完故事意猶未盡,衍生名著電影等你來找。


專文導讀

  梁文菁(國立清華大學外文系教師)
  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名人推薦

  彭鏡禧(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戲劇系名譽教授,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
  姚坤君(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鄭月婷(國立高雄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副教授)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原著


  西方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劇作家,也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文學家之一。

  他留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手長敘事詩以及其他作品。他的戲劇至今仍以原貌或改編形式在全世界各地演出,累積演出次數到目前為止也無人能及。也或者化身成電視、電影、歌劇、小說、漫畫、廣播劇等不同媒介進入人們的生活。他作品中那些貪婪、天真、浪漫、衝動、優柔寡斷等複雜生動的人性到今日依舊能引起共鳴,他觸碰到的問題如種族歧視、公平正義,仍能引起大眾深思。

蘭姆姊弟 Mary & Charles Lamb/改寫

  瑪莉‧蘭姆(Mary Lamb,1764-1847)與查爾斯‧蘭姆(Charles Lamb,1775-1834)兩人出生於十九世紀的英國倫敦,家中共有七個兄弟姊妹,瑪莉是老三,查爾斯是老么,兩人差了十一歲,但從小感情甚篤。

  查爾小時候念寄宿學校時跟日後的著名詩人柯勒律治成為好友,一七九二年進入東印度公司工作,直到五十歲退休為止。他跟姊姊瑪莉都曾受精神疾病所苦。一七九五年,已經在文壇嶄露頭角的查爾斯,因病在精神病院住了六個禮拜。一七九六年,在家接裁縫工作的姊姊瑪莉,同時要照顧年老的父親、意外受傷的哥哥約翰,母親又相當依賴她,家庭加上工作壓力,她精神崩潰,並失手殺了母親。此後弟弟查爾斯一肩挑起家庭生計(哥哥約翰後來也在一七九九年去世)與照顧姊姊的責任。兩人後來互相依靠,終生並未嫁娶。

  弟弟查爾斯的寫作領域相當廣泛,他既寫詩也創作劇本,不過仍以散文著作最為成功,作品特色包括幽默、多變、含蓄、感傷等,以《伊利亞隨筆》為代表作。工作之餘仍致力創作,在姊姊瑪莉病況好轉之後,也介紹好友柯勒律治與華茲華斯給她認識,很快,姊姊跟兩位詩人的妻子成為好友,也會在文人圈中分享自己的作品。一八○六年,在友人戈德溫(William Godwin)的邀請下,瑪莉與查爾斯開始創作《莎士比亞故事集》,後來瑪莉發現自己可以靠寫作維生。兩人日後又合著了《給孩子的詩》。

譯者簡介

謝靜雯


  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主修文學。譯作有《生命清單》、《派特的幸福劇本》、《永遠的杏仁樹》、《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些什麼》、《先知:中英文經典收藏》、《最美麗的王爾德童話:愛與死的寓言》、等。譯作集:miataiwan0815.blogspot.tw
 

目錄

想像力、心靈劇場與全球化──談《莎士比亞故事集》為什麼重要
序言

暴風雨
仲夏夜之夢
冬天的故事
無事生非
皆大歡喜
維洛那二紳士
威尼斯商人
辛白林
李爾王
馬克白
終成眷屬
馴悍記
錯中錯
一報還一報
第十二夜
雅典的泰門
羅密歐與茱麗葉
哈姆雷特
奧賽羅
泰爾親王佩里克利斯
 

推薦序

  想像力、心靈劇場與全球化──談《莎士比亞故事集》為什麼重要


  各位讀者手上這本《莎士比亞故事集》是由蘭姆姊弟(Mary & Charles Lamb)合著,最早發行於一八○七年,幾乎是兩百年前,而蘭姆姊弟活躍的年代,是英國浪漫主義盛行的時候。瑪麗・蘭姆與查爾斯・蘭姆,都是倫敦文學圈的一員,裡面包括了詩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與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等,他們推崇想像力的力量,將莎士比亞的文學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

  「想像力」這個關鍵字,是浪漫主義的核心。這些十九世紀初的英國文學家們,在莎士比亞的劇作裡,看到想像力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各位若翻到蘭姆姊弟合寫的序言,會發現「想像力」這個詞在最後一段出現了,這並非只是單純的意外。

  即使在莎士比亞劇作中,作者也經常讓演員直接對觀眾說話,呼籲觀眾使用他們想像力,藉以進入劇作的世界。比如《亨利五世》一開場,致辭者就一再對觀眾說:「那麼,讓我們就憑這麼點渺小的作用,來激發你們龐大的想像力吧……發揮你們的想像力,來彌補我們的貧乏吧……把我們的帝王裝扮得像個樣兒,這也全靠你們的想像幫忙了;憑藉那想像力,把他們搬東搬西,在時間裡飛躍,叫多少年代的事蹟都擠塞在一個時辰裡。」

  英國浪漫主義時代,是在莎士比亞逝世的兩百年後,莎劇演出風格已有很大的變化,隨著時間與語言距離,如何回歸真正的莎士比亞,是各種版本的莎劇出版品與評論家們都在爭議的話題。對這些浪漫主義的文學家來說,莎士比亞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文學性──也就是透過閱讀,才能真正體會莎士比亞之美。

  在原序的第三段,作者們提到希望只能聽姊姊解說故事集的小朋友年紀稍長後,可以自行去閱讀莎士比亞的劇本,體會莎劇的精妙。這是有點奇怪的,因為當年英國莎劇演出相當盛行,可是這對姊弟卻沒有推薦讀者去看現場演出,反而是鼓勵讀劇本。這就像推薦讀者去看貝多芬的樂譜,而不是去聽貝多芬音樂的現場演奏,背後不免有些蹊蹺。

  《莎士比亞故事集》出版四年後,查爾斯・蘭姆寫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評論《論莎士比亞的悲劇是否適宜演出》(On The Tragedies Of Shakespeare Considered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Fitness for Stage Representation, 1811)。文中他強烈主張莎劇不適合由演員呈現,這只會破壞我們對原著的理解。最好的方法是透過想像力,也就是藉著閱讀的方式,讓這些角色在讀者心中演戲,他說:「在閱讀的有利條件下,我們可以進行思索,這是閱讀勝過看戲的地方……舞台演出過於逼真,會讓我感到痛苦與不安,完全破壞了閱讀時給我們的快感……在閱讀時,我們的腦袋裡只有崇高的形象,只有詩意。」當然,查爾斯不只認為莎翁悲劇不適合演出,他在文章結尾強調莎翁喜劇一樣不適合真人扮演,要證明也不是很困難,只因文章篇幅,無須再深入。

  這種認為只有心靈劇場(mental Theater)才是欣賞莎劇唯一場所,正是浪漫主義所推崇的觀念。同時代知名作家如柯勒律治、拜倫(George Byron)與雪萊(Percy B. Shelley)等,都抱持類似的看法。如果考慮到浪漫主義的影響,就不能把《莎士比亞故事集》只當作是劇本的替代品,也應視其為一場透過文學詮釋的心靈劇場,彷彿蘭姆姊弟是導演,透過文字與各位的想像力,將莎劇再現在各位心中。

  我想在這裡舉一個例子,說明浪漫主義的想像力觀念,是如何左右了蘭姆姊弟的改寫。本書的六篇悲劇是由查爾斯改編(《李爾王》、《馬克白》、《羅密歐與茱麗葉》、《雅典的泰門》、《哈姆雷特》與《奧賽羅》),其餘十四篇則是由瑪麗負責。第一篇《暴風雨》結尾,如果讀過原劇本,就知道重點是主角普洛士帕羅放棄法術,向觀眾道別的那一大段獨白。瑪麗卻把焦點放在精靈艾芮兒身上,甚至讓他唱大一段歌(出自原劇第五幕第一場開頭),將普洛士帕羅的部分草草帶過。可見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瑪麗更愛那些能刺激人們想像力的超自然力量。而且,瑪麗版本的最後,居然是在艾芮兒的護送下,大夥搭的船才平安抵達那不勒斯。這個結局是原劇中缺少的,瑪麗在這裡的暗喻很明顯──唯有在想像力的護送下,現實才能平安著陸。

  《莎士比亞故事集》在整個東亞的莎士比亞接受史上,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包括日本、韓國與中國,都是先透過《莎士比亞故事集》的翻譯,才首度接觸到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日本在還是明治維新的一八七七年,首度翻譯了這本書。到了一九二八年,根據統計,再版次數高達九十七次,可見受歡迎程度。也因如此,早期日本的莎劇演出,主要都是根據《莎士比亞故事集》(這部分更詳細內容,可參考《亞洲劇場期刊》(Asian Theatre Journal)在二○一一年春季號的特別專刊《莎士比亞與亞洲》(Shakespeare and Asia)。

  中國最早是在一九○三年,由上海達文社以文言文翻譯《莎士比亞故事集》其中十篇故事並出版,書名為《澥外奇譚》。隔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由林紓和魏易合譯的完整文言文譯本,名為《英國詩人吟邊燕語》。第一部完整的莎士比亞劇本翻譯,是一九二一年田漢的白話文版《哈姆雷特》。至於朱生豪或梁實秋的莎劇翻譯,都要到一九三○年代才開始進行。

  二○一六年是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不論是透過原作或《莎士比亞故事集》,莎士比亞已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根據英國文化協會的統計,全世界的小學裡,有五○%會在課堂上學習到莎士比亞。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莎士比亞、聖經或老子,都是全人類共享的文化遺產,已不能再用地域觀念來限制人們對莎士比亞的接受與詮釋。

  莎翁作品的普世性,除了文學價值與人性議題之外,多少也因為在莎士比亞開始密集創作的二十五年間(1589-1614),恰好是英格蘭碰觸全球化的歷史時刻。當時德雷克爵士(Francis Drake)才剛環球一周歸來沒多久(1580),英格蘭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588),莎士比亞見證了英國海上勢力崛起。我們可以在《仲夏夜之夢》(1596)中讀到帕克誇耀:「我可以在四十分鐘內,替地球圍上一圈腰帶。」莎士比亞所屬劇團在倫敦新經營的劇院於一五九九年開幕時,用當時最時髦的流行語取名,命名為「環球劇場」(Globe Theater)。以上種種都暗示了,莎士比亞之所以未被時間淘汰,在於他碰觸到全球化現象中各種複雜的種族(如《奧賽羅》)、國際政治(如《哈姆雷特》)與資本現象(如《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亞一直是我們的同時代人。這可能也是為什麼,至今全世界有那麼多各式各樣的莎劇演出,五花八門的詮釋角度或跨文化版本,都能保有一定的有效性與共鳴感──其實莎士比亞早在對四百年後的我們說話。

  因此,我們可以很容易在各種通俗文化中,發現大量莎士比亞的影子,比如迪士尼卡通《獅子王》是改編自《哈姆雷特》,電影《足球尤物》所本是《第十二夜》。甚至搭著星際大戰的電影熱潮,二○一四年美國也出了一套《莎翁版星戰三部曲》(William Shakespeare’s Star Wars Trilogy),以莎士比亞的劇本格式,去重寫星戰故事,還成為熱賣商品,獲得亞馬遜讀者的五顆星評價。

  當莎士比亞成為世界文化的通用語時,如何找到一個最簡易入門本,既能領略莎劇精妙,又能享受閱讀樂趣,《莎士比亞故事集》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請隨著蘭姆姊弟的引導,大膽發揮您的想像力吧!

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臺北藝術大學與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序言

  以下的故事是為了年輕讀者而寫的,期能作為他們研究莎士比亞劇作的入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筆者盡量在文中引用莎翁的遣詞用字。而為了以前後連貫的故事體裁來呈現這些劇作,我們在內容上必須有所增添,字斟句酌,力求不損及莎翁原作的語言之美。因此,我們盡可能避免運用莎士比亞時代之後才蔚為流行的用語。

  等年輕讀者未來在閱讀莎翁原作時,就會發現,本書裡以悲劇為本所寫成的那幾則故事,莎翁筆下的用語經常出現於敘述的段落或是對話裡,鮮少經過改動。可是,依據喜劇所寫成的那幾則故事,筆者發現很難把莎翁的用字轉化為敘述的形式,因此,對於不習慣戲劇形式的年輕讀者來說,對話可能出現得過於頻繁,如果這種行文方式算是缺點,那也是因為我們誠摯希望盡可能讓大家接觸到莎翁原本的用語。對於「他說」、「她說」以及一問一答的方式,如果年輕讀者有時覺得冗長乏味,祈請年輕讀者諒解,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他們稍稍領略莎翁原作的精彩之處。等他們年紀稍長一些,便能自行拜讀莎劇原作,享受箇中的無比樂趣。莎劇原作有如豐富的寶藏,而本書是根據原作編寫而成的故事,相較之下,就像是從寶藏中挖取出來的不值錢銅板,頂多只能算是臨摹莎翁無以倫比的原畫所繪成的複製品,模糊又不完美。為了讓故事讀來像是散文,筆者不得不改寫莎翁諸多的絕妙文句,使得文句的表達力遠遠不如原作,常常因此破壞了莎翁的文字之美。即使有些地方我們一字不改地保留了原作的無韻詩,希望藉由原作的單純簡潔,能給年輕讀者有種閱讀散文的錯覺,但是將莎翁的文字從原本的土壤以及充滿詩意的野生花園裡移植過來,難免會讓它失去原本的美。

  我們希望把這些故事寫得讓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能讀懂。筆者時時把這個目標謹記在心不曾稍忘,但因為這些故事的主題,使得這個目標變得難以企及。要把這些男男女女的人生故事用幼小心靈所能理解的文字寫出來,實非易事。……倘若年輕讀者能夠從這些故事裡得到樂趣,希望這些故事能讓他們心生盼望,希望自己年紀稍長時,可以完整閱讀莎翁原劇──這種願望並非任性,也不違反理性。等年輕讀者年紀到了,睿智的成人准許他們閱讀原劇時,他們會發現,在這些故事裡(更不要說還有不少劇作並未改寫於此)有不少出人意料的事件跟命運的轉折都經過刪節,因為內容太過豐富多元,無法收錄在篇幅這麼小的本書裡。他們也會發現,另外還有形形色色、讓人愉快的活潑角色,有男有女,但都直接省略了,因為如果為了納入本書而強行壓縮刪減,恐怕會失去原本的趣味。

  筆者衷心期盼,年輕讀者讀完本書之後會認識到,這些故事可以豐富大家的想像力,提升大家的品德,教大家拋開自私自利與唯利是圖的念頭,引領大家學習美好又高貴的思想與行動,也教導大家學習禮貌、仁慈、慷慨與人性。我們也盼望,等年輕讀者年紀稍長,展讀莎翁原劇時,更能證明以上所述,因為莎士比亞的作品裡充滿了代表這些美德的典範人物。
 

內容連載

仲夏夜之夢

愛情是不用眼睛而用心靈看著的,因此生著翅膀的丘比特常被描成盲目。

─海倫娜,第一幕,第一場


雅典城有這麼一條法律,規定市民想把女兒嫁給誰,就有權強迫女兒嫁給誰。要是女兒拒絕嫁給父親挑選的夫婿,父親就可以憑藉這個法條,求處女兒死刑。不過,為人父者通常不會希望葬送女兒的性命,因此即使城裡的年輕女孩有時不大好管教,這條可怕的法律卻鮮少實施或不曾實施過,或許只是時常被為人父母者拿來嚇唬女兒罷了。

不過,曾經有個案例,名叫伊吉斯的老人真的來到當時統治雅典的忒修斯公爵跟前申訴,說他命令女兒赫米亞嫁給出身貴族家庭的雅典青年狄米崔斯,女兒卻拒絕聽話行事,因為她的心另有所屬,對象是個名叫拉山德的雅典青年。伊吉斯要求忒修斯主持審判,希望能夠依據這條殘酷的法律,判處女兒死刑。

赫米亞替自己辯解,說她違背父親的旨意,是因為狄米崔斯曾經對她的閨中密友海倫娜示愛,而且海倫娜正難以自拔地愛著狄米崔斯。可是,即使赫米亞提出這個光明正大的理由,解釋自己為何違抗父親的命令,卻打動不了生性嚴厲的忒修斯的心。

忒修斯雖然是個偉大仁慈的君主,卻無權改變國家的法律,頂多只能寬限赫米亞四天時間好好考慮。四天過後,要是她依然拒絕跟狄米崔斯結為連理,就要認命接受死刑。

赫米亞從公爵面前退下之後,馬上去找情人拉山德,通知他自己身陷怎樣的險境,說她再過四天,要不是得棄他而去並嫁給狄米崔斯,不然就性命不保。

一聽到這些不幸的消息,拉山德痛苦萬分,此時想起有個姑媽就住雅典城外不遠,既然這條法律的施行範圍僅限於雅典城邦,赫米亞只要到那個姑媽家避避風頭,就不必受到那條殘酷法律的制裁。他向赫米亞提議,要她當晚悄悄離家,一起前往他姑媽家,他會在當地娶她為妻。「我會到城外幾英里的樹林裡跟妳會合,」拉山德說,「就是那座美妙的樹林,我們在氣候宜人的五月,常跟海倫娜一起散步的地方。」

赫米亞欣然同意這項提議,只將潛逃計畫告訴她朋友海倫娜一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3
    $150
  2. 二手書
    49
    $170
  3. 二手書
    6
    $210
  4. 電子書
    66
    $231
  5. 二手書
    68
    $237
  6. 二手書
    69
    $240
  7. 二手書
    71
    $250
  8. 二手書
    73
    $255
  9. 二手書
    73
    $255
  10. 新書
    79
    $277
  11. 新書
    79
    $277
  12. 新書
    79
    $277
  13. 新書
    79
    $277
  14. 新書
    79
    $277
  15. 新書
    79
    $277
  16. 新書
    79
    $277
  17. 新書
    88
    $308
  18. 新書
    9
    $315
  19. 新書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