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般若智慧之道

  1979年夏,達賴喇嘛在瑞士的雷康(Rikon)以藏語開示佛教梵文經典《入菩薩行》第九品〈智慧品〉,聽眾約有上千的藏人和西方人,這一系列的宣講,由美國史丹佛大學宗教研究博士候選人艾倫.華勒士(B. Allan Wallace)整理註譯,編輯為本書。

  《入菩薩行》是印度聖哲寂天的著作,乃是大乘佛教傳統修證中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智慧品〉即是這部佛教典籍的第九篇,在佛教學者眼中,此篇內容精妙,是闡釋中觀哲學最重要也最深奧的代表性經典。

  本書結合了〈智慧品〉原典與達賴喇嘛的開示,逐段註釋。

  梵文原典的英文譯註,主要根據十四世紀宗喀巴大師的古典藏文註解,並參考智作慧的梵文註解《入菩提行難處釋》與宗喀巴一位弟子的藏文註解,透過達賴喇嘛精闢的闡示解讀和親證的體悟,使我們得以跨越時空和文字的門檻,進一步了解藏傳佛教的原典教義,及其與當代思潮的關聯。

  ※本書原書名《超越的智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第14世達賴喇嘛 丹增嘉措 Tenzin Gyatso


  1935年生於西藏安多,1959年中共接管西藏後,他在印度達蘭沙拉成立流亡政府,是西藏的精神與政治領袖。精通藏傳佛教各宗派教義,並致力於推廣佛法到西方,成為舉世聞名的精神導師。他是個奮戰不懈的和平工作者,所倡導的普世與個人責任觀也備致推崇,於198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2011年宣佈為推進民主制度,將一切政治權力移交由流亡藏人投票產生的領導人噶倫赤巴洛桑森格。

英譯者簡介

艾倫.華勒士B. Alan Wallace


  1970年開始研究西藏語言和佛教,花費十年光陰研究佛教哲學,並在印度和瑞士跟隨西藏學者禪修,同時教授藏語、哲學、禪學。1980-1984年專心投入一系列長期的閉關,在安赫斯特學院完成醫學士學位,並取得史丹佛大學宗教研究博士學位。

中譯者簡介

陳琴富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文學碩士,現任旺報副總主筆、水月蘭若主持人。曾隨一行禪師、隆波通學習南傳的觀呼吸和四念處,隨宗薩仁波切、噶千仁波切學藏傳佛法。著有《當下最美好》、《健康的修煉》、《海天佛國》、《蓮花佛國》;譯作有《步步安樂行》、《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西藏慾經》、《大手印暨觀音儀軌》、《超越的智慧》(立緒)、《藏傳佛教世界》(立緒)《時輪金剛沙壇城:曼陀羅》(立緒)等。
 

目錄

〈譯序〉證空性見 入菩薩行
〈原版序〉佛法最深奧義的開示
〈謝辭〉

緒論:般若慧生處

第一部 開啟般若智慧的方便

1 二諦的建立
二諦的類別
斷二諦之諍
駁實有之諍
2 破唯識見
3 中道之必要
  了悟空性之必要

第二部 無我

4 人無我
破俱生我執
破數論派的我
破分別論的我
斷無我之諍
5 法無我
  四念處
  身念處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
  斷諍

第三部 破除實有

6 破他宗實有見
7 論證無實有
  辯「金剛屑」因
  互生的辯正
  破有無生因
8 勸修空性

參考書目
 

譯序

證空性見 入菩薩行╱陳琴富


  以佛教的歷史而論,在佛陀駐世弘法到佛陀的直接弟子入滅為止,稱為根本佛教時期;主要的思想就是佛陀親口傳授的四聖諦、三法印。從佛陀的再傳弟子起約公元前三五○年到二七○年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主要的思想也是依循佛世遺規,在教權方面維持戒律,在法統方面維持佛陀口傳的要典。佛滅後一二○年起,僧團開始分裂,因意見不一分為兩部,稱為部派時期:一為上座部,發展成今日南傳小乘佛教;一為大眾部,發展成今日漢藏的大乘佛教。   

  在佛滅後四百年,也就是紀元前一世紀,大乘佛教才開始產生。第一位提倡大乘的學者是馬鳴菩薩,著有《大乘起信論》,說一心二門,性相兼容,空有俱顯。第二位是龍樹菩薩,著有《中論》、《大智度論》等,弘揚緣起性空義。第三位是無著和世親兄弟,他們提倡法相唯識,與龍樹之學形成大乘佛教的兩大學派。中觀與唯識對於大乘佛法都有直接的影響,不論是漢傳還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在所弘揚的法教中都兼具了兩家的義理,許多宗派對於中觀與唯識的精義並沒有作太微細的思辨。   

  龍樹菩薩駐世的年代大約在三世紀間,他是南印度婆羅門種姓,幼習婆羅門教義,後皈依佛法,初習小乘,後學大乘。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有說他學過隱身之術,潛入龍宮,打開南天門寶藏,取得大乘經典。曾到過北印度等地學習大乘佛法,後來回到南印度,以《般若經》為依據廣為著述,開啟了空宗──中觀學派。   

  《中論》含攝了中觀學派的主要思想。開宗明義:「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直接否定了外道和小乘部派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戲論見解,揭櫫了著名的「八不中道」。諸法都是緣起,並無自性,故說空性。此一實相超越了經驗和語言的表意範圍,為了安立世間人的知見,而有所謂的二諦,一是施設假名的經驗世界,稱為世俗諦,一為諸法空相的真理,稱為勝義諦。而了悟勝義諦是證入涅槃的條件。《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不得第一義諦,則不得涅槃。」

  其後佛護和月稱對於中觀哲學的闡釋,是以歸謬論證的方法,形成了中觀應成派。清辨和觀誓的闡釋,是以定言論證的方法,形成了自續派。兩派對於中觀哲學的微細思辯亦有些許的出入。例如清辨不承認自證分,但承認外境以自相有;而應成派於名言上不承認諸法以自相存在,亦不許阿賴耶識、自證分、自續。清辨、月稱之後約一世紀,最重要的中觀學者就是寂天和法稱。八世紀中葉以後,後期中觀學派最重要的論師有寂護、蓮華戒、獅子賢。

  中觀思想對於漢傳佛教的影響是深遠的,隋唐的三論宗即是弘揚龍樹的中論理論體系,開始傳譯者為鳩摩羅什,深擅三論者有僧肇、曇影、僧叡、僧導,到了第六世吉藏著有《三論玄義》、《大乘玄論》等三十八部大疏百餘卷,貞觀以後,三論宗逐漸式微。但中道空義影響著漢傳佛教甚遠,不論是禪宗淨土都標榜緣起性空的義理。不過真正弘揚或講述中觀哲學者幾無後人。至於西藏地區,中觀思想在前後弘期時相繼傳入,宗喀巴早期的思想屬於自續派系統,晚期則轉入應成派。其《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修習次第多承襲寂護、蓮華戒的思想。目前格魯派仍沿襲中觀應成思想,寺院中都必須研習《入中論》、《現觀莊嚴論》等五部大論,可以說對中觀思想弘揚較有次第者。目前西藏學者都還經常講述《入中論》、《釋量論》、《入菩薩行》等中觀印度原典。

  至於唯識學派,一般多歸宗於彌勒,他是何許人也,歷史並不可考,有說他是無著的老師,有說他就是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留有《瑜伽師地論》、《現觀莊嚴論》、《辨中邊論》等所謂的慈氏五論。在四、五世紀間,無著、世親兩大論師出世,繼承瑜伽師的理論,弘揚慈氏論著,尤其世親所著《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闡明唯識心外無境之說,建立了唯識學派。唯識在空義之外,獨尊有說,認為一切法都是自方存在,依他起和圓成實是以自相存在,遍計所執則非真實的存在。
  
  唯識在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唐朝法相宗,玄奘大師在印度從戒賢學《瑜伽師地論》,回國後除大量翻譯唯識典籍,也寫成《八識規矩頌》、《成唯識論》等著作,奘師門下四哲窺基、神昉、嘉尚、普光,共成唯識一宗。唐武宗會昌法難,此宗的許多論述遭到焚毀,唐末五代戰亂頻仍,寺院荒廢,漸漸沒落。清季楊仁山創辦「金陵刻經處」,門下歐陽漸、梅擷芸通達唯識,其後熊十力、呂澂皆一時俊彥。在沙門中太虛大師、法昉法師、印順法師、慈航法師、演培法師都精研唯識。唯法相一宗之宗風已不再。   

  關於寂天的生平事蹟漢文資料並無流傳,他的生卒年也無可考,大約活動於七世紀末、八世紀中;他生於南印度,本名寂鎧,父親善鎧是梭羅史特拉國的國王,自幼聰慧,跟隨上師習法,父親逝世過後,在即將登基的前夜,夢見文殊菩薩端座於他的國王寶座上,自知不宜掌理國政,連夜直奔東印度從獅子王座下學法,後到中印度最著名的佛學院那爛陀寺依勝天出家,法名為寂天。   

  在那爛陀寺期間,他內勤修學,外示放逸,私下編著了《學處集要》和《一切經集》,但僧眾瞧不起他,以為他除了吃喝、拉撒、睡眠之外,一無所是,貶他為「三想者」,籌計找機會將他逐出僧團。於是召開一次誦經大會,估計他一定背誦不出一篇經典,可以趁機羞辱他,把他逐出僧團。輪到他背誦時,不料他自信滿滿的問僧眾希望聽什麼經典,僧眾捉弄他說要聽沒聽過的經典,於是他出口成頌,宣說這一部《入菩薩行》,當他說到「智慧品」第三十四頌:「當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時,身體騰空而起,逐漸升高至形體消失,聲音仍在空中迴響,直至《入菩薩行》全文頌完。從此雲遊四方,隨緣度化而去。  
 
  儘管史傳過於神奇,但是從《經集》和《學集》引述一百多部經典,可以知道他在經論上下過甚深的功夫,而《入菩薩行》千頌對於中觀哲學的闡釋,以及對於當時數論派、勝論派、小乘部派、大乘唯識見解的批駁,可以知道他不但精研三藏,對於大小乘諸部派以及外道的知見都研究得十分透徹,從他此一部頌論的慈悲與謙沖境界,可以了知他是一位登地的大乘行者,後世稱他為菩薩,誠非虛名。   

  《入菩薩行》的內容是大乘行者如何發菩提心、學菩薩行的修證次第,有從理入,有從行說,由淺入深,次第分明。全論共分十品,分別是:菩提心生的利益、懺悔罪業、受持菩提心、不放逸、護正知、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本書即是達賴喇嘛對其中第九品「智慧品」的開示。達賴喇嘛身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法王,是格魯系統的法脈持有者,對於中觀哲學當然有最精闢的見解和實證功夫,尤其格魯派從宗喀巴以降就是傳揚中觀應成哲學,再沒有人比達賴喇嘛更適合宣講這部經典。從達賴喇嘛的開示中,讓我們更清楚了解自龍樹菩薩以來整個中觀哲學系統所闡述的空性義理,也更明白佛陀所弘揚的大乘佛教法義。可惜達賴喇嘛只宣說了其中的「智慧品」而已。不過達賴喇嘛時常在其他的開示中提到這本頌論對他的影響,甚至當他闡述菩提發心時,都忍不住悲欣交集的流下淚來。   

  《入菩薩行》很幸運的保存了梵文原典,印度有關此書的註解超過一百部,可惜傳者不多,藏文也有完整的譯著。至今梵藏的注釋本,比較有名的包括智作慧的《入菩提行難處釋》、善天的《入菩薩行妙貫》、威月的《入菩薩行意趣釋》、賈曹傑的《入菩薩行詳釋》、無著賢的《入菩薩行釋》,當代藏傳佛教的學者亦有許多的開示。至於漢文本,在宋朝時期就由天息災翻譯,題名為《菩提行經》,可惜在漢傳佛教中一直未受到重視。

  翻譯此書,在偈頌部分參考了三個版本:一是釋如天的《入菩薩行譯注》;二是貢噶旺秋仁波切講述、張慧娟居士翻譯的《入菩薩行論》;三是杰操大師廣解、隆蓮法師漢譯的《入菩薩行論廣解》。其中隆蓮法師是採七言句式的翻譯,雖然用詞典雅、語意清楚,但不似五言句式簡明,因此偈頌部分綜合釋如天和張慧娟的譯詞。翻譯這本書對我而言是自不量力,期盼識者能指正一二。然而很私心的是,透過這樣的翻譯讓我能從字裡行間,以心實際領受大乘中觀的空性見,就如同接受了一次佛法的灌頂,冷暖自知。

  寂天菩薩在本書「智慧品」的結尾有深刻的發願,願以自己所修集的福德雲,飄下無量的安樂雨,消除眾生飽受三界苦火燃燒的折磨;並願心無所緣、意現明空,將虔誠修集的清淨福德,對芸芸眾生開顯諸法緣生無自性的空理。在其「迴向品」中有更謙卑宏深的誓願。翻完此書,只見到自己盲昧無明,仍願有緣讀到此書者,能證悟空性義理、如法入菩薩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5
    $238
  2. 新書
    85
    $238
  3. 新書
    88
    $246
  4. 新書
    9
    $252
  5.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