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五篇文章:〈歷史意識與帝王意志〉、〈歷史的慣性與盛世的懵懂〉、〈張之洞與晚清國運〉、〈中國人的夷夏之辨與西方人的「夷夏之辨」〉、〈楊國強談晚清的紳士與紳權〉,後三篇均為作者口述,黃曉峰整理。
作者以通俗流暢的文筆勾勒出歷史的脈絡和潛在的線索,後三篇則以幾個關鍵點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晚期社會的圖景,注重通識和思辯,但不廢實證工夫。
本書特色
讀者可以在大歷史之外隨著作者的妙筆對歷史對社會多一層認識,多一些領悟。藉助歷史的通識和思辯,通徹瞭解百年變遷的曲折骨脊,瞭解中國的往昔。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國強
一九四八年生於浙江,一九五三年遷居上海。一九八二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一九八五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一九八九年初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研究。
曾擔任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兼近代史研究室主任、歷史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及現代思想文化所兼職研究員,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特約研究員,東華大學客座教授,上海歷史學會理事。二○○三年起被聘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終身研究員。
楊國強
一九四八年生於浙江,一九五三年遷居上海。一九八二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一九八五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一九八九年初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研究。
曾擔任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兼近代史研究室主任、歷史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及現代思想文化所兼職研究員,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特約研究員,東華大學客座教授,上海歷史學會理事。二○○三年起被聘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終身研究員。
內容連載
歷史意識與帝王意志
清人章學誠說過:「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在政治學還沒有移入中國的時代裡,史學曾經長久地託負著天下的政治意識:「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為之斟酌,而今之興利以除害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政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鑑也。」前代的盛衰起伏之跡便在一遍一遍的翻耕中化為知識、智慧、思想和經驗,融入了後來的國運和世運之中。因此,從孔夫子以來,中國人重作史,也重讀史。居廟堂之高的人物和處江湖之遠的人物,心為「宗社之安危」與「民情之利病」所牽,都對史學有著一種誠意和敬意。
雖說二千多年的議論常常以三代(夏、商、周)為理想,但後起者從已經過去的歲月裡尋取鏡鑑,則視野和重心大半都在秦漢之後。
於是而有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和一代一代推陳出新的史論。其間貫注的滔滔心力,使述史和論史成為中國文化中綿延厚積的傳統。今人讀古人,容易把他們頭腦中的天命觀念想得很大,其實歷史的中心在人事,述史和論史成為中國文化厚積的傳統,正說明了二千年政治代謝之中人事重於天命的理性清明。
二千多年的中國歷史裡產生過許多輝煌。在一姓之天下的時代裡,這是一種王朝的輝煌。但就「政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鑑」而言,更引人注目並能催人長思久想的,卻往往是王朝的坍落和崩潰。
秦始皇滅六國,置郡縣,為後來的歷史重造了軌轍。在這個意義上說,他的影響是不滅的。然而秦漢易代之後,賈誼作〈過秦論〉,思慮所及,全在前朝的興亡之間:「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這是一個久耐思索的題目。
在他之後,一個一個王朝嬗蛻相續於此興彼亡之中。因此,唐人杜牧作〈阿房宮賦〉,仍然從這個題目說起,而感慨所寄,則統括了後來一個一個倒塌了的王朝:「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將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其間的反思,顯然包含著更富廣度的歷史內容。
清人章學誠說過:「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在政治學還沒有移入中國的時代裡,史學曾經長久地託負著天下的政治意識:「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為之斟酌,而今之興利以除害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政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鑑也。」前代的盛衰起伏之跡便在一遍一遍的翻耕中化為知識、智慧、思想和經驗,融入了後來的國運和世運之中。因此,從孔夫子以來,中國人重作史,也重讀史。居廟堂之高的人物和處江湖之遠的人物,心為「宗社之安危」與「民情之利病」所牽,都對史學有著一種誠意和敬意。
雖說二千多年的議論常常以三代(夏、商、周)為理想,但後起者從已經過去的歲月裡尋取鏡鑑,則視野和重心大半都在秦漢之後。
於是而有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和一代一代推陳出新的史論。其間貫注的滔滔心力,使述史和論史成為中國文化中綿延厚積的傳統。今人讀古人,容易把他們頭腦中的天命觀念想得很大,其實歷史的中心在人事,述史和論史成為中國文化厚積的傳統,正說明了二千年政治代謝之中人事重於天命的理性清明。
二千多年的中國歷史裡產生過許多輝煌。在一姓之天下的時代裡,這是一種王朝的輝煌。但就「政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鑑」而言,更引人注目並能催人長思久想的,卻往往是王朝的坍落和崩潰。
秦始皇滅六國,置郡縣,為後來的歷史重造了軌轍。在這個意義上說,他的影響是不滅的。然而秦漢易代之後,賈誼作〈過秦論〉,思慮所及,全在前朝的興亡之間:「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這是一個久耐思索的題目。
在他之後,一個一個王朝嬗蛻相續於此興彼亡之中。因此,唐人杜牧作〈阿房宮賦〉,仍然從這個題目說起,而感慨所寄,則統括了後來一個一個倒塌了的王朝:「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將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其間的反思,顯然包含著更富廣度的歷史內容。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111
-
新書9折$126
-
新書9折$126
-
新書95折$133
-
新書95折$133
-
新書$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