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登山臨水既可舒緩日常工作中的精神壓力,強身健體,又可磨練意志,增强自信心和敦睦情誼。大自然蘊藏有一種奇妙懾人心靈的力量:崇山峻嶺、嶂巒幽谷、田園芳村、古道叢林、海灣地角、溝崖澗壑,皆可親可賞,置身其間,旅人可盡情體會萬物同生共存的奧妙。
香港這個人烟稠密的彈丸之地,可說是地球上少數能與大自然混為一體的山水城市。當中23個郊野公園秀山麗水,各具豐富多采的地貌和生態。郊野和海岸公園管理局精心設計多款長短不一的郊游徑、自然教育徑、家樂徑、樹木研習徑、化石徑和地質生態徑等,供市民按自己喜好選擇。近年各類相關的登山書刊有如雨後春笋般面世,各具特色,各放異采。
梓莘兄(筆者在這裏敬稱黃公)攀登85高齡仍保持對香港山水的深情,尋不厭,行不倦。從他在《旅聯之聲》雙月刊發表的「桃源夢幻『春花落』」一文,便知其那股「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無奈!為釋「黃老」疑團,筆者應他之邀陪探,在地圖上引証「春花落」的正確位置。可惜該地已面目全非,居高臨下鳥瞰,感滄海桑田之變遷,嘆歷史遺痕的之消逝,傷雪泥鴻爪之無奈!昔日的山村已變成地產項目,廣建豪宅。
黃公源自好奇,每事皆主動思考、鍥而不捨、上下求索,故能鑽研得深,涉獵得廣。他為尋找青衣「春花落」地名「三過其門」而不得要領,可見他對求知的堅持與執著。他瞄準目標,排除萬難,毫不計較汗水與腳力,不厭其煩地追本尋源。正因他必求其詞自有源,對細瑣難考之事,亦以求實之精神,不妄下一語,令筆者肅然起敬。
黃公曾在《旅聯之聲》撰文呼籲港人珍惜和尊重粵語,微言大義隱於字裏行間,令筆者心生敬佩。對黃公重視粵語的看法,筆者也有共鳴。粵語源遠流長,多元活潑,可俗可雅,是有生命的語言。它在某種程度上是現代漢語重要構成的部份,亦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黃公文中見解獨到,提出了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哲思。
黃公為人穩重有氣度,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他工於書法,擅於作聯,長於賦詩,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他不追求名利,只專心發揮一己之長。他對香港之熱愛,「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由此他也積累了無數珍貴資料和相片,纂集成書,盡介山水之情。唯有自己充滿正能量,始可把正能量供予他人分享。他的書作蘊含一股難得的人情溫暖,供讀者緬懷追慕郊野的濃情。他運用文字講究正統,故用字遣詞皆增潤優化,下筆皆能旁徵博引,從這本補充指南式的「盲公竹」可見一斑。
郊野美景,一旦遭人為破壞,便無法挽回,從此成為絕景!我們要把握時機,讓黃公擔任我們的嚮導,帶領我們踏上充滿好奇的旅程,跟他一起閒適地遊山玩水。知性的動身體會,如見歷史,如沐春風。
梁文偉
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會長
2015年2月20日
序二
不才自港移居美國加州已有廿六載,在此仍維持以前在港於周末與假期之遠足登山習慣。我居三藩市灣區之東灣,這裏的一山一水皆與港九新界者類似,是以在此登山臨水之際,便緬懷著香江諸山群海風光。
我身居美國,每隔二三載,便回港探親訪友,其間亦隨昔日遠足好友登山懷舊。在港好友有關於香港郊野探勝之著作出版,皆贈我一冊,如司馬龍(故友梁煦華之筆名)的《新界滄桑話鄉情》,饒玖才先生的《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郭志標兄的《香港本土旅行八十載》,梁榮亨兄之《香港奇景探勝游(1995)》,《香港野外奇觀(1998)》及《香港市郊探勝(2000)》等;香港漁農處亦曾贈我其出版的《香港郊野游踪(1999)》與《群山覽翠(2006)》。李志平兄又贈我英文本G.S.P.Heywood的《Rambles
in Hong Kong》,以及近年黃梓莘先生賜我其2011年十二月初版的《全港最強行山路線300條》一書。
黃先生較我稍為年長,係老資格的「庸社(1932)」行友,亦為家兄君毅之知己(作者按:愧不敢當。李前輩是晚輩私淑導師是真。)當年我在港登山臨水之際,恨未識荊,直至近年訪港始得把晤,一見如故,誠良師益友也。我拜讀其大作後,深感此書多彩多姿,插圖豐富,彩色之路線圖極為精細,讀之得以重溫舊夢,例如,嶂上之年度會師,港島勵情難再之九塘連走,強登蚺蛇,步出長咀,探破邊洲,溯雙鹿、屏南諸澗,又無限風光在險峰之狗牙嶺、薄刀刃、羅漢塔、馬鞍二峰等等。離島風光亦介紹了蒲台、東龍、東平洲、印塘諸名勝,琳琅滿目,珠玉連篇,感佩之至。
香港好友近告我,梓莘兄此書出版後,好評如潮,極受歡迎,遂再為發行擴增潤飾,俾更追貼讀者,黃兄亦托我為其再版言序。
蕪文祝福,洛陽紙貴,執筆書成,並願黃兄更多新作面世,為香港本地旅行增一磐石,指日可期。
李君聰
前:香港郊野公園委員會第一屆非官守委員
現: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海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