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幸福的陰影VS.不幸的曙光
超喜歡克里斯多夫•安德烈;談論幸福的人比比皆是,但能把幸福跟苦難放在同一個欄位,描述得如此精闢的人並不多見,這絕對是花上很多心思、深入探究,才領悟出的箇中道理。
謝謝心靈工坊的引薦,讓我從作者的另一部作品《靜能量》中認識了這號人物,或許你也是他的忠實讀者,如果不是,我倒想重申他在該書中提到的某個觀點,以便瞭解我對他的青睞。
我常常在演講中轉述這則故事:安德烈指出,冬天,當每天一如往常洗著熱水澡,並不會讓人特別感受幸福的存在,但是,當熱水爐壞了幾天,苦無熱水,在修好之際,當水龍頭一開,再次感受到溫潤的熱水花灑在身上的那一刻,同樣的溫度、同樣的場景,卻能喚醒有別於以往的一份超完美「幸福感」。為什麼?
因為少了不幸,幸福很難單獨存在。他還引用一位哲學家的話:「那些不主張幸福存在的人,很可能沒有真正體驗過痛苦。」真耐人尋味。
這一說,把人生中遇到的痛苦經驗帶到了一個與幸福、快樂同等的位置,不只同等重要,根本是如出一轍,缺一不可。這時,千年以來人們在靈性上不斷努力追求的「離苦得樂」,相形之下,不得不讓人重新質疑起它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相較於之前的作品,本書的書寫方式非常獨特,是一本需要花時間,細細咀嚼的智慧與經驗分享。閱讀本書,我經常得停下來,甚至沉澱一會兒,以滿足我心底那份渴望與其呼應,以及希望被渲染的需求。作者的誠實與誠懇,經常喚起我更深層的省思,很多事情我也曾質疑過,但由於不甚清晰,難免飄忽不定,也很難說個準。然而藉由作者的自省、剖析、觀察、研究、質疑,閱讀過程不時讓我打從心裡感受到一股共振,還有一種被瞭解的踏實感。
當靜下心,沉澱到底層最核心處,不難發現,人與人之間根本沒有距離,作者的心靈體會就是你我的經驗……差異不大。這也是為何這麼多年來,我如此熱衷閱讀成熟的心靈書籍,在字裡行間中看到的總是自己,而且是令人欣慰、心儀的自己。
閱讀間也不時檢視著自己對於幸福、正向思考,是否也像大眾一樣,早早掉入一廂情願的完美陷阱。這位長期與患者相處,專門陪伴焦慮症與恐慌症患者的精神科醫師,時常點出有哪些靈性目標也許不夠實際,哪些謬論與專業研究根本背道而馳,哪些具價值的人性弱點需要養分,哪些將我們往火裡推的隱形推手需要監控。這裡有許多不同於以往的觀點被提出、被提醒、被質疑。
如今正向心理學的推廣蔚為風潮,當全球都在強調幸福的重要與價值,作者也指出,大量標榜這類訊息,小心讓某些人更感受到自己極其不幸。這讓我想起,美國每年到了聖誕節這種重大的家庭節慶前後,當家家戶戶、媒體、百貨公司都在傳揚幸福和樂的畫面同時,也是全國自殺率驟升的高峰期。這種鋪天蓋地頌揚幸福的聲浪,對一些正在面臨情感波折的人來說,影響不容小覷。相較於大環境呈現出來的歡樂,反差之大,更教人深感哀傷、挫敗,實難擺脫自己是被詛咒、被遺棄的可憐蟲框架。
說到社會現象,不可諱言,如今我們已經活在一個幾乎完全被媒體掌控的時代,而這種被推著走的形勢,大大主宰了我們所有的消費習慣,無論從服裝、酒精、食物、信仰、愛情等,無一不受媒體影響,我們也都心知肚明,只要沾到金錢的邊,其真實度都有待驗證。而這些生活裡會遇到的大小事,本書幾乎都涵蓋了,接下來可以做的是靜下心來,慢慢沉澱、檢視。也許你也會發現,快樂、幸福就藏在這些日常生活瑣碎的事物中。
我喜歡安德烈,喜歡他的詩意,喜歡他說故事的方式;即便已是精神科學領域的翹楚,他仍坦言在幸福的學習上,自己實屬資質不高之人,還是必須透過每天不斷學習跟努力才能讓自己趨於正向一些。對於這一點,我認為是他謙虛了,但這也是我覺得他平易近人的地方;平實的陳述,很多時候讓人覺得我們似乎都在面對同樣的掙扎、同樣的過程、同樣的再度掙扎……
最後幾個溫馨小提醒:無論哪方面的專業,無論年紀大小,套句作者說的,學習「幸福」就像學外語一樣,盡量越早開始越好。還有,要記得留個位置給不幸。我們要記得,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們的內心都有足夠豐沛的資源可供自身汲取。「不幸是幸福不可分割的陰影」,它們同時存在。既然瞭解了不幸是生存無可避免的際遇,那麼就讓我們早一點做好準備,學習與之共存,別像個懵懂、天真的孩子,總幻想著它將永遠遠離。
是否願意接受我們的邀請,一起務實地看待「接受苦難」的必要性?也許這一回,你真的可以從不幸中看到幸福的曙光。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身心靈成長導師、作家)
譯序
在生命前行時,盡己所能
「我並不擅長幸福。不過,這幾年來,經由不斷的努力,確實進步了許多。我盡量讓大腦維持清醒的狀態,觀察人類如何讓自己快樂或不快樂。藉由這本最新著作《記得要快樂》,我想要傳遞給讀者的,正是這些我個人以及其他人的努力。有快樂、有痛苦,然而,都是豐富寶貴的,都是一些曾經長期幫助過我,以及影響我至深的經驗與信念。」
(2014年,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心靈工坊繼去年出版了克里斯多夫.安德烈的《靜能量:找回內在平衡的25個心靈處方》之後,今年再出版他的新書《記得要快樂》。作者原先構想的書名是《全力以赴,特別是:記得要快樂》(Fais de ton mieux,et surtout:n'oublie pas d'être heureux),經過法國出版社建議之後,誕生了現在這個簡潔有力的書名《記得要快樂》(Et n'oublie
pas d'être heureux),原文的副標題是「正向心理學入門書」(Abécédaire de psychologie positive)。不過,從原先的書名裡,我們可以體會到,「全力以赴」對作者而言,是多麼重要。
在這本書裡,作者向大家敘述了自己的精進努力,也希望大家能夠將他視作一個實踐的範本,而不是成功的表率。他認為非常重要的是,不應該僅僅把一本書的作者視為理論家,也要把他看作一個正在付出努力跟自己的困難與缺陷戰鬥的人。他認為,只有像他這樣天生並不擅長幸福的人,才需要用專業知識寫下來,提醒自己時時努力不懈。這也正如達賴喇嘛提醒我們的:「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之一就是,希望內在轉變的途徑能夠『方便,快捷,又廉價』。」克里斯多夫.安德烈自許為正向心理學的尖兵,捍衛並且積極實踐。他定義正向心理學為「旨在研究精神與情緒的能力,幫助我們享受生活、解決問題、克服逆境,或者至少能夠幫助自己安然度過逆境;以及培養我們學會樂觀、自信、感恩等等」。實現的方法則是相當簡單,首先需要有動力,然後付出行動,經常練習;必須堅持不懈,並且學習接受逆境。
作者堅信幸福快樂的存在;然而,也正視困境磨難的時刻。他希望,正向心理學不要被視為天真盲目地相信「必須永遠積極正向」,或「生命只有美好」。因為,幸福的功能不在碾碎苦難,而在幫助我們包容苦難,以最佳的狀態度過逆境。幸福是身為人類的第一要務。在這方面,每個人使用的方式不同,並非人人都能夠掌握得很好;然而,我們所有人都在追尋幸福。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沒有幸福,生命甚至不值得一活。因此,追尋幸福不是要迴避死亡,而是要珍惜當下的生命。他也反駁了一些哲學家的觀點,以為幸福只是幻影、只是概念。他自知不擅長幸福,因此努力不懈學習快樂,並且透過寫作傳達專業上的所學所知,清楚展現出自己的堅持。他補充道:「這是一種信念,一種科學的作法。」
正向心理學曾長期被醫學界質疑,今日則已經被公認為既科學又有效的全方位途徑。自1992年以來,克里斯多夫.安德烈任職於巴黎聖安娜醫院精神治療與心理諮商部門,專長於焦慮以及憂鬱症的治療,特別著重於復發預防。他是行為及認知療法在法國的領導者之一,也是第一位在心理治療中運用正念方法的醫師。在這本關於正向心理學的著作中,他引導和建議焦慮、不幸及沮喪的人,如何在日常生活裡獵獲快樂。他也希望大家瞭解,這些人的病徵不是因為精神錯亂看到了不存在的向度;而是因為他們只看到、只專注於現實裡的黑暗、苦難與不幸的一面,生活才變得沉重,甚至難以繼續生存下去。正向心理學要告訴我們的,就是如何從日常生活裡的微小行為著手,「好好照顧自己」;正向心理學也可以說是一種預防的方式,讓自己避免陷入憂鬱症而必須接受治療。作者認為:「傳統的心理學,專注在『修復』患者精神與靈魂的傷口。但是,我們也必須幫助病患開發出能夠讓自己更快樂的利器。」不只是為了讓病患得到「快樂」;更是因為,我們現在知道了幸福是絕佳的利器,可以讓人避免罹患精神疾病,也可以預防精神疾病的復發。早在1969年,心理學家諾曼.布拉德(Norman
Bradburn)就表明,愉快與不愉快不僅是相反的情緒,而且也代表著不同的機制,因此應該分別來研究。僅僅專注在消除悲傷與焦慮,並不能自動保證快樂幸福;就像消除了疼痛,並不表示一定能夠得到樂趣。因此,不僅有必要釋放負面情緒,同時也必須開發出積極正面的情緒。
克里斯多夫.安德烈認為:「多虧有幸福,我們才得以生存。然而,生活也意味著面對逆境、遭遇苦難。因此,我堅持在這本書裡同時涵蓋正向心理學比較幽暗的一面。追求幸福到底是為了什麼呢?一方面是為了避免錯過生活中可能有的美好時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以便經得起逆境、不幸的考驗。」因此,新生代的正向心理學旨在研究和加強積極的情緒,讓我們擁有更大的生活樂趣,活得更好。作者強調,大家不應該低估了正向心理學的重要性,以為正向心理學不過就是在傳授一些空泛的建議,要求我們「想想生命好的一面」,或者是鼓勵我們「正向思考」。正向心理學所做的,是尋找能夠使人類精神運作完善的方式,並且鼓勵大家找到「最適宜」的途徑。正向心理學不在保證生活柔美、無波、沒有苦難,而在確切地幫助我們無時無刻擁有最好的自己,讓我們能夠時時祥和、快樂。
這本正向心理學入門書,提到了許多能夠讓我們更快樂的科學研究。書中內容以法語字典ABC的形式編排,廣泛涵蓋各種定義、概念、練習與建議,也運用了各式的字眼、小故事以及個人經驗的表達,時不時透露出作者的日常生活片段,猶如零零星星的自傳。在這本個人色彩非常濃厚的著作中,充滿著生活的智慧靈光,以及作者所從事的科學專業。作者旁徵博引了許多理性的知識,諄諄善誘,傳遞正面心理學的理念及實踐;也將讀者當成好朋友,分享了許多他個人的看法,敘述中引用了許多有趣又有啟發性的軼事與生活小插曲。因此,這本書很感性,也富知性;似散文,又充滿詩意;是心理學、科學,又是作者的生活哲理;書中或靈光乍現,或沉吟生命,或分享專業知識,或敘述日常體驗……就像字典,又像生命一樣,無所不包。另外,台灣的讀者們或許也可以藉由這本書,一窺法國民族的生活習性與自己的差異。
對我來說,翻譯是一項手工藝;譯者正如工匠。捧著另外一種語文的創作,譯者化為一面鏡子,總是再三端詳,期望盡量忠實呈現作者原貌。潛心於文字之中,也讓原文流動貫穿自己,以期與作者同呼同息。其實就是忘我體會,認真地像表演者一樣,迎接、伴隨、融入角色,再以譯文詮釋出來,然後告別。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因為我也是其他譯者筆耕成果下,受惠的大眾之一。
在我的舊識新交之中,總會遇到為憂鬱症所困的案例。藉由這本書,希望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我想要相伴的心,以及虔誠祝福的念力。感謝人生旅途中的相遇相知,感謝他們的善良與勇氣,讓我們彼此看見了生命的困境與歡樂。
一本書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的是心靈工坊的徐嘉俊先生以及編輯團隊。法文的部分,特別感謝作者克里斯多夫•安德烈先生的指正說明,還要特別感謝Bruno Mortgat先生以及Johanne
Shan小姐的協助。希望他們知道,我是多麼珍惜彼此之間的討論與分享。謝謝家人、朋友的關愛鼓勵。另外,就是要感謝正在翻看這本書的您,感謝這樣的紙上相遇,合手誠心祝禱您,在生命前行時,盡己所能,更別忘了要快樂。
我希望將這本譯作送給我的父親,感謝父親為我們的付出,並且希望他在顛沛流離、自立自給、歷經如此不平凡的生命之餘,可以非常坦然地為自己喝采、以自己為榮。感謝父親一直的叮嚀:「人生就是要樂觀,要知道自尋快樂,津津有味地活著。」也請父親記得:「我們都很愛你,衷心為你加油,也希望爸爸,別忘了要快樂。」
最後,以一張明信片做結語。這是今年復活節假期,在法國中央山脈拉馬斯特小鎮(Lamastre)露天市場邊,一家小小的傳統書店裡巧遇的卡片。僅此,向真實良善又美好的生命致意。
1926年二月二十五日,巴黎
親愛的寶貝:
希望妳跟著爸爸在家,一切安好。我們正在馬路旁邊,幫忙外婆粉刷房屋外牆。外婆很喜歡我們送的花,親自找了好幾個小瓶子,把花插得漂漂亮亮的,安放在房裡各個角落。妳畫的小兔子,外婆覺得很好玩。對了,妳應該從來沒有見過像這樣的明信片吧?
媽媽擁抱親吻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