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上,本來只有具德大師之輩的生平才會立傳及流傳,後世讀者可由閱讀這些大德的傳記而對佛法生出敬重之心。
我只是一個凡夫,一生中並無任何足以立傳的成就。在這本或許會引人恥笑的自傳中,所記載的只不過是一位平凡僧人飄泊大半生的平凡故事,絕對不可與歷代大師傳記相提並論,其著寫的目的,亦僅僅是讓非藏族的讀者,聊以瞭解一下西藏文化與藏傳佛教僧人生活的點滴而已。
近年來,由於祖庭大藏寺僧眾及各地弟子的請求,同時為了避免各國弟子及故鄉的人對我生平的失實渲染,我用上了一點時間,由我依回憶口述,林聰、達華譯師及卡瑪仁青比丘筆錄及整理,配合林聰十多年來抄錄而成的片段,最終才結集成為這本自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祈竹仁寶哲
為藏傳佛教格律派高僧、四川名剎大藏寺之法台及著名醫師,生於1936年四川阿壩州,十歲於大藏寺出家修學三藏佛法,同時亦隨名師習醫多年,後入位列世界三大佛教學府之色拉寺學習至考取「格西」學位(相當於佛學博士學銜),並取得政府認可之傳統西藏醫學醫師資格。
自1986年起,法師長年巡迴世界弘法贈醫,錫蹤遍布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美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香港及台灣等地。法師更不斷致力於積極籌協貧困地區之贈醫、助學及扶貧事業,以慈悲無私之佛教精神利益眾生。
於2001年,法師被蒙古最高精神領袖哲布尊丹巴法王授以冊封寶函,側封予「黃帽廣行教法者」勛位。
祈竹仁寶哲
為藏傳佛教格律派高僧、四川名剎大藏寺之法台及著名醫師,生於1936年四川阿壩州,十歲於大藏寺出家修學三藏佛法,同時亦隨名師習醫多年,後入位列世界三大佛教學府之色拉寺學習至考取「格西」學位(相當於佛學博士學銜),並取得政府認可之傳統西藏醫學醫師資格。
自1986年起,法師長年巡迴世界弘法贈醫,錫蹤遍布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美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香港及台灣等地。法師更不斷致力於積極籌協貧困地區之贈醫、助學及扶貧事業,以慈悲無私之佛教精神利益眾生。
於2001年,法師被蒙古最高精神領袖哲布尊丹巴法王授以冊封寶函,側封予「黃帽廣行教法者」勛位。
目錄
蒙古最高精神領袖 哲布尊丹巴法王序 008
天主教 高倫‧德格拉斯神父序 009
祈竹仁寶哲自序 011
1.由出生到出家 013
2.登大藏寺法台 035
3.徒步往拉薩 071
4.色拉寺的奉茶僧 091
5.變幻年代 121
6.印度歲月 137
7.往西方弘法 165
8.隨風飄揚一片葉 181
9.回到起點 205
天主教 高倫‧德格拉斯神父序 009
祈竹仁寶哲自序 011
1.由出生到出家 013
2.登大藏寺法台 035
3.徒步往拉薩 071
4.色拉寺的奉茶僧 091
5.變幻年代 121
6.印度歲月 137
7.往西方弘法 165
8.隨風飄揚一片葉 181
9.回到起點 205
序
蒙古最高精神領袖 哲布尊丹巴法王序
敬禮三寶!
大藏寺法台、色拉寺昧院嘉絨堂祈竹仁寶哲是我生平中的摯友。早在數十年前,我便有幸認識了仁寶哲。由初相識始,我倆便成為了無所不談的知交。
在我倆交往的數十年中,我得以深入地瞭解這位法師的內心。仁寶哲對世俗上之政治、名利、地位及弟子的供養絲毫不重視,幾十年來,他只是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地默默修持。
在修持上,仁寶哲一邊清淨地持戒律及勤修顯密教法,同時亦盡一己之力量,為佛法作出貢獻。世界各地有不少漢人及西人,正因為仁寶哲的教化而步上了入佛之路。
於此末法年代,這樣的大師是稀有的。因此,我很高興知道仁寶哲之口述回憶錄現今出版發行。能為這樣的一位大師及知己之傳記作序,是我的一種榮幸!
天主教 高倫‧德格拉斯神父序
在十多年前,祈竹仁寶哲進入了我的生命。自始,我們常有友善及有益的定期性會面及交流。在認識仁寶哲不久後,我邀請他來到澳洲柏斯的一所天主教修道院中 作客,並把他介紹予我的一眾同修弟兄們。至今我仍清楚記得,在把仁寶哲介紹予修道院眾神父時,我是多麼地以能與仁寶哲交友為榮!
在修道院中,仁寶哲分享了他的人生經歷及禪修體驗。他的自然、簡樸、謙遜及他所描述之禪修體驗,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些天主教神父的心靈,以致大家對他的該次到訪交流至今仍印象深刻。
祈竹仁寶哲是一位智者,但他並不遁離世間以追求智慧境界,而是把智慧及慈悲帶來這個世界。仁寶哲以一位佛教法師及西藏醫學大師的身份,以身作則地向每一位他遇上的人,開示著友愛、包容、尊重及同體大悲的情操。在五大洲的每一角落,都有受過仁寶哲影響的人。
我記得在一次陪同仁寶哲到訪他所住持的大藏寺之路上,車子途經西藏以東一個高達一萬五千呎的險峰。路的一邊是懸崖,另一邊則被泥石流堵死了。我們的司機 竟然選擇在這個險地超車越過前面的大貨車。此時,我下望車邊險峭的崖壁,心中充滿不安。在這一刻,仁寶哲倚身向前,在我的臂上握了一下,他的眼神似是在 說:「放心吧!」就在這當下,我的緊張情緒完全消失於無形,我甚至更幾乎是在享受著在仁寶哲身旁這平靜的當下一刻。以上所說的,便正是我的這位摯友所散發 出的、超越言語的信心及體驗。我深信在有幸認識仁寶哲的其他人當中,有許多位也曾有過相似的難忘經驗。
你正在閱讀的這本書,是仁寶哲這位以弘法為己任的人之內心流露,同時亦是由仁寶哲的生平片段及內心體驗,交織串成的一本見證。透過閱讀仁寶哲所分享的生平經歷,讀者的生命將會有所啟發及更趨豐盛。
有人說過:「當你具備了當弟子的條件時,師父便會顯現!」願讀者透過本書進入這位真正及慈悲的道上大師之生平、經驗及體悟,從而喚醒自己的內心世界!
祈竹仁寶哲自序
在此,我先向我的根本恩師赤江仁寶哲致敬。
自一九八六年起,小徒林聰便開始由師徒日常談天的內容中,搜集我的生平資料,十多年來不厭其煩地多番追問我生平的細節。近年來,由於祖庭大藏寺僧眾及各 地弟子的請求,同時為了避免各國弟子及故鄉的人,對我生平的失實渲染,我用上了一點時間,由我依回憶口述,林聰、達華譯師及卡瑪仁青比丘筆錄及整理,配合 林聰十多年來抄錄而成的片段,最終才結集成為這本自傳。
在傳統上,本來只有具德大師之輩的生平才會立傳及流傳,後世讀者可由閱讀這些 大德傳記而對佛法生出敬重之心。我只是一個凡夫,一生中並無任何足以立傳的成就。在這本或許會引人恥笑的自傳中,所記載的只不過是一位平凡僧人飄泊大半生 的平凡故事,絕對不可與歷代大師傳記相提並論,其著寫的目的,亦僅僅是讓非藏族的讀者,聊以瞭解一下西藏文化與藏傳佛教僧人生活的點滴而已。
敬禮三寶!
大藏寺法台、色拉寺昧院嘉絨堂祈竹仁寶哲是我生平中的摯友。早在數十年前,我便有幸認識了仁寶哲。由初相識始,我倆便成為了無所不談的知交。
在我倆交往的數十年中,我得以深入地瞭解這位法師的內心。仁寶哲對世俗上之政治、名利、地位及弟子的供養絲毫不重視,幾十年來,他只是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地默默修持。
在修持上,仁寶哲一邊清淨地持戒律及勤修顯密教法,同時亦盡一己之力量,為佛法作出貢獻。世界各地有不少漢人及西人,正因為仁寶哲的教化而步上了入佛之路。
於此末法年代,這樣的大師是稀有的。因此,我很高興知道仁寶哲之口述回憶錄現今出版發行。能為這樣的一位大師及知己之傳記作序,是我的一種榮幸!
天主教 高倫‧德格拉斯神父序
在十多年前,祈竹仁寶哲進入了我的生命。自始,我們常有友善及有益的定期性會面及交流。在認識仁寶哲不久後,我邀請他來到澳洲柏斯的一所天主教修道院中 作客,並把他介紹予我的一眾同修弟兄們。至今我仍清楚記得,在把仁寶哲介紹予修道院眾神父時,我是多麼地以能與仁寶哲交友為榮!
在修道院中,仁寶哲分享了他的人生經歷及禪修體驗。他的自然、簡樸、謙遜及他所描述之禪修體驗,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些天主教神父的心靈,以致大家對他的該次到訪交流至今仍印象深刻。
祈竹仁寶哲是一位智者,但他並不遁離世間以追求智慧境界,而是把智慧及慈悲帶來這個世界。仁寶哲以一位佛教法師及西藏醫學大師的身份,以身作則地向每一位他遇上的人,開示著友愛、包容、尊重及同體大悲的情操。在五大洲的每一角落,都有受過仁寶哲影響的人。
我記得在一次陪同仁寶哲到訪他所住持的大藏寺之路上,車子途經西藏以東一個高達一萬五千呎的險峰。路的一邊是懸崖,另一邊則被泥石流堵死了。我們的司機 竟然選擇在這個險地超車越過前面的大貨車。此時,我下望車邊險峭的崖壁,心中充滿不安。在這一刻,仁寶哲倚身向前,在我的臂上握了一下,他的眼神似是在 說:「放心吧!」就在這當下,我的緊張情緒完全消失於無形,我甚至更幾乎是在享受著在仁寶哲身旁這平靜的當下一刻。以上所說的,便正是我的這位摯友所散發 出的、超越言語的信心及體驗。我深信在有幸認識仁寶哲的其他人當中,有許多位也曾有過相似的難忘經驗。
你正在閱讀的這本書,是仁寶哲這位以弘法為己任的人之內心流露,同時亦是由仁寶哲的生平片段及內心體驗,交織串成的一本見證。透過閱讀仁寶哲所分享的生平經歷,讀者的生命將會有所啟發及更趨豐盛。
有人說過:「當你具備了當弟子的條件時,師父便會顯現!」願讀者透過本書進入這位真正及慈悲的道上大師之生平、經驗及體悟,從而喚醒自己的內心世界!
祈竹仁寶哲自序
在此,我先向我的根本恩師赤江仁寶哲致敬。
自一九八六年起,小徒林聰便開始由師徒日常談天的內容中,搜集我的生平資料,十多年來不厭其煩地多番追問我生平的細節。近年來,由於祖庭大藏寺僧眾及各 地弟子的請求,同時為了避免各國弟子及故鄉的人,對我生平的失實渲染,我用上了一點時間,由我依回憶口述,林聰、達華譯師及卡瑪仁青比丘筆錄及整理,配合 林聰十多年來抄錄而成的片段,最終才結集成為這本自傳。
在傳統上,本來只有具德大師之輩的生平才會立傳及流傳,後世讀者可由閱讀這些 大德傳記而對佛法生出敬重之心。我只是一個凡夫,一生中並無任何足以立傳的成就。在這本或許會引人恥笑的自傳中,所記載的只不過是一位平凡僧人飄泊大半生 的平凡故事,絕對不可與歷代大師傳記相提並論,其著寫的目的,亦僅僅是讓非藏族的讀者,聊以瞭解一下西藏文化與藏傳佛教僧人生活的點滴而已。
內容連載
由出生到出家
我的生平,只不過是一個平凡僧人飄泊流離的平凡故事,乏善可陳。
我於一九三六年夏季藏曆七月十三,生於西藏 東部嘉絨地區的一個小鄉村中。嘉絨一帶是藏族聚居的地區,當年由十八位土司(即地方領袖)管轄,地大物博,盛產牛黃、熊膽、鹿茸、蟲草、松茸及貝母等藥 材。在十八位土司中,我的生地屬於松崗土司屬地,村名「霞渡」,我猜想當年人口約為一千村民及有一萬鄰近居民左右。村中有一座具三百多年歷史之寺院,本為 覺囊派道場,後由第三世祈竹仁寶哲將其轉為格律派,遂成為大藏寺之下寺及由歷代祈竹仁寶哲所住持的道場之一。
以現代的政治地理域名來劃分 的話,我的生地現屬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縣腳木足鄉,距四川省成都市四百多公里,稱為「川北」地帶,區中有大藏寺(Dhe-Tsang,文史上亦稱「答 倉」、「大澤」等異譯)等名剎。我們的語言不同於現在被普遍稱為「藏語」的拉薩語,而是另一種被籠統地稱作「嘉絨語」的方言。單就一個嘉絨地區,已經有多 種不同的方言。有好些地方,相隔一個村便已是使用另一種方言的地域了。
藏地是佛教盛行的地區,嘉絨區當然也不例外,而且還是其中一個佛教 發展的最早的地域。遠在一千多年前,後藏地區的毗盧遮那大師已來到嘉絨一帶弘法,由這位大師在嘉絨創立之寺院,被視為西藏佛教最早之發源地。這寺院由我的 外公當法台,當年有三百位常住僧人,於大法會時則有更多的各宗派僧人同聚修法。在公元十五世紀,格律派始祖宗喀巴祖師的教法,正開始在拉薩地區弘揚時,他 的心子阿旺札巴祖師,卻已同時把格律派的教法帶到嘉絨地區廣弘,並建立了川北名剎大藏寺,亦即我出家後所隸屬的寺院。
由於嘉絨地帶緊貼著 漢地,這裡的文化亦深受漢地的影響。在嘉絨,不但藏傳佛教的主流格律派盛行,其他如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乃至在其他藏區已經式微的覺囊派及藏地的原始 信仰(苯教)都甚為活躍。漢傳佛教、漢地的道教乃至羅馬天主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等,在此地當年均已有道場及活動,時至今日仍然如此。
我的生平,只不過是一個平凡僧人飄泊流離的平凡故事,乏善可陳。
我於一九三六年夏季藏曆七月十三,生於西藏 東部嘉絨地區的一個小鄉村中。嘉絨一帶是藏族聚居的地區,當年由十八位土司(即地方領袖)管轄,地大物博,盛產牛黃、熊膽、鹿茸、蟲草、松茸及貝母等藥 材。在十八位土司中,我的生地屬於松崗土司屬地,村名「霞渡」,我猜想當年人口約為一千村民及有一萬鄰近居民左右。村中有一座具三百多年歷史之寺院,本為 覺囊派道場,後由第三世祈竹仁寶哲將其轉為格律派,遂成為大藏寺之下寺及由歷代祈竹仁寶哲所住持的道場之一。
以現代的政治地理域名來劃分 的話,我的生地現屬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縣腳木足鄉,距四川省成都市四百多公里,稱為「川北」地帶,區中有大藏寺(Dhe-Tsang,文史上亦稱「答 倉」、「大澤」等異譯)等名剎。我們的語言不同於現在被普遍稱為「藏語」的拉薩語,而是另一種被籠統地稱作「嘉絨語」的方言。單就一個嘉絨地區,已經有多 種不同的方言。有好些地方,相隔一個村便已是使用另一種方言的地域了。
藏地是佛教盛行的地區,嘉絨區當然也不例外,而且還是其中一個佛教 發展的最早的地域。遠在一千多年前,後藏地區的毗盧遮那大師已來到嘉絨一帶弘法,由這位大師在嘉絨創立之寺院,被視為西藏佛教最早之發源地。這寺院由我的 外公當法台,當年有三百位常住僧人,於大法會時則有更多的各宗派僧人同聚修法。在公元十五世紀,格律派始祖宗喀巴祖師的教法,正開始在拉薩地區弘揚時,他 的心子阿旺札巴祖師,卻已同時把格律派的教法帶到嘉絨地區廣弘,並建立了川北名剎大藏寺,亦即我出家後所隸屬的寺院。
由於嘉絨地帶緊貼著 漢地,這裡的文化亦深受漢地的影響。在嘉絨,不但藏傳佛教的主流格律派盛行,其他如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乃至在其他藏區已經式微的覺囊派及藏地的原始 信仰(苯教)都甚為活躍。漢傳佛教、漢地的道教乃至羅馬天主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等,在此地當年均已有道場及活動,時至今日仍然如此。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190
-
新書79折$190
-
新書88折$211
-
新書9折$216
-
新書9折$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