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
《左傳》自宋以來,列於「五經」,形成國民常識之一部。故雖非專門史學家亦當一讀。其中嘉言懿行,有益修養及應世之務者不少,宜闇記或鈔錄之。
《左傳》文章優美,其記事文對於極複雜之事項,如五大戰役等,綱領提絜得極嚴謹而分明,情節敍述得極委曲而簡潔,可謂極技術之能事。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後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雖時代甚古,然無佶屈聱牙之病,頗易誦習。故專以學文為目的,《左傳》亦應在精讀之列也。——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原著作者:左丘明
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 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
譯注作者
單周堯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1975年起任職於香港大學中文系,講授《左傳》等課程,並參與籌辦第一屆《左傳》國際學術研討會。曾任英國里茲大學訪問學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明德教授、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院士。1998-2007年,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現任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副校長(學術)、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以及內地多所大學之榮譽教授。同時擔任兩岸三地多家學術刊物,如《能仁學報》、《東方文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文與哲》、《饒宗頤國學院院刊》之主編、編輯及顧問。發表論文近二百篇,專著有《中國語文論稿》、《文字訓詁叢稿》、《左傳學論集》、《勉齋小學論叢》等。
許子濱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嶺南大學中文系署理系主任及教授,主要研究漢語、《楚辭》、《左傳》、禮學及古代文獻。著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禮說斠正》、《春秋左傳禮制研究》、《王逸楚辭章句發微》;合編有《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等;另已發表學術論文約七十篇,包括〈《左傳》「寡君將墮幣焉」解〉、〈《儀禮.士冠禮》冠者取脯適東壁見母解〉、〈從《左傳》看《儀禮》的成書及反映的時代〉、〈《左傳》禮制與《三禮》有合有不合說〉等等。
原著作者:左丘明
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 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
譯注作者
單周堯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1975年起任職於香港大學中文系,講授《左傳》等課程,並參與籌辦第一屆《左傳》國際學術研討會。曾任英國里茲大學訪問學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明德教授、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院士。1998-2007年,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現任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副校長(學術)、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以及內地多所大學之榮譽教授。同時擔任兩岸三地多家學術刊物,如《能仁學報》、《東方文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文與哲》、《饒宗頤國學院院刊》之主編、編輯及顧問。發表論文近二百篇,專著有《中國語文論稿》、《文字訓詁叢稿》、《左傳學論集》、《勉齋小學論叢》等。
許子濱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嶺南大學中文系署理系主任及教授,主要研究漢語、《楚辭》、《左傳》、禮學及古代文獻。著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禮說斠正》、《春秋左傳禮制研究》、《王逸楚辭章句發微》;合編有《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等;另已發表學術論文約七十篇,包括〈《左傳》「寡君將墮幣焉」解〉、〈《儀禮.士冠禮》冠者取脯適東壁見母解〉、〈從《左傳》看《儀禮》的成書及反映的時代〉、〈《左傳》禮制與《三禮》有合有不合說〉等等。
目錄
《左傳》導讀
一 鄭伯克段于鄢 隱公元年
二 周鄭交質 隱公三年
三 石碏大義滅親 隱公三、四年
四 臧僖伯諫觀魚 隱公五年
五 曹劌論戰 莊公十年
六 齊桓公伐楚 僖公四年
七 宮之奇諫假道 僖公二、五年
八 晉國驪姬之亂 魯僖公四、五、六年
九 子魚論戰 僖公二十二年 一〇一
十 重耳出亡始末 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
十一 晉楚城濮之戰 魯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
十二 燭之武退秦師 僖公三十年
十三 秦晉殽之戰 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十四 鄭子家告趙宣子 文公十七年
十五 晉靈公不君 宣公二年
十六 王孫滿對楚子 宣公三年
十七 宋及楚平 宣公十四、十五年
十八 齊晉鞌之戰 成公二年
十九 楚歸晉知罃 成公三年
二十 呂相絕秦 成公十三年
二十一 晉楚鄢陵之戰 成公十六年
二十二 祁奚舉賢 襄公三年
二十三 祁奚請免叔向 襄公二十一年
二十四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襄公二十四年
二十五 晏子不死君難 襄公二十五年
二十六 蔡聲子論晉用楚材 襄公二十六年
二十七 季札觀樂 襄公二十九年
二十八 子產壞晉館垣 襄公三十一年
二十九 子產不毀鄉校 襄公三十一年
三十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昭公元年
三十一 晏嬰叔向論齊晉季世 昭公三年
三十二 伍員奔吳 昭公十九、二十年
三十三 晏嬰論和與同 魯昭公二十年
三十四 鱄設諸刺吳王僚 昭公二十七年
三十五 申包胥如秦乞師 定公四年
三十六 齊魯夾谷之會 定公十年
三十七 伍員諫許越平 魯哀公元年
名句索引
一 鄭伯克段于鄢 隱公元年
二 周鄭交質 隱公三年
三 石碏大義滅親 隱公三、四年
四 臧僖伯諫觀魚 隱公五年
五 曹劌論戰 莊公十年
六 齊桓公伐楚 僖公四年
七 宮之奇諫假道 僖公二、五年
八 晉國驪姬之亂 魯僖公四、五、六年
九 子魚論戰 僖公二十二年 一〇一
十 重耳出亡始末 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
十一 晉楚城濮之戰 魯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
十二 燭之武退秦師 僖公三十年
十三 秦晉殽之戰 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十四 鄭子家告趙宣子 文公十七年
十五 晉靈公不君 宣公二年
十六 王孫滿對楚子 宣公三年
十七 宋及楚平 宣公十四、十五年
十八 齊晉鞌之戰 成公二年
十九 楚歸晉知罃 成公三年
二十 呂相絕秦 成公十三年
二十一 晉楚鄢陵之戰 成公十六年
二十二 祁奚舉賢 襄公三年
二十三 祁奚請免叔向 襄公二十一年
二十四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襄公二十四年
二十五 晏子不死君難 襄公二十五年
二十六 蔡聲子論晉用楚材 襄公二十六年
二十七 季札觀樂 襄公二十九年
二十八 子產壞晉館垣 襄公三十一年
二十九 子產不毀鄉校 襄公三十一年
三十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昭公元年
三十一 晏嬰叔向論齊晉季世 昭公三年
三十二 伍員奔吳 昭公十九、二十年
三十三 晏嬰論和與同 魯昭公二十年
三十四 鱄設諸刺吳王僚 昭公二十七年
三十五 申包胥如秦乞師 定公四年
三十六 齊魯夾谷之會 定公十年
三十七 伍員諫許越平 魯哀公元年
名句索引
內容連載
《左傳》導讀──單周堯、許子濱
一、《春秋》名義
就現存文獻而言,最早記載《春秋》的撰著緣起及其名稱的是《孟子•離婁下》。孟子(前三七二~前二八九)曰:
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跟晉國的「乘」、楚國的「檮杌」一樣,「春秋」原是魯國史書的名稱。「春秋」又是編年體史書的通名,各國史書均可通稱「春秋」,故有所謂「百國『春秋』」(見《隋書》所載《墨子》佚文),不特魯史為然。因其敍事體例為「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而一年四季之中,古人尤其重視春秋兩季,故錯舉「春秋」作為此類編年體史書的通名。《孟子》提及的兩種「春秋」,分別指孔子(前五五二— 前四七九)所修的《春秋》與魯史「春秋」。現存的《春秋》,是孔子所修。此書以魯史「春秋」為底本,參酌百國「春秋」修訂而成,而其「書法」則寄寓了孔子的「微言大義」,在褒貶中呈現了聖人的思想和見解。
《左傳》昭公二年載晉韓宣子聘魯,見「魯春秋」,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韓宣子所見「魯春秋」,蓋從周公敍起,具載宗周盛世朝覲會同征伐之事,所以韓宣子才會這樣說。《左傳》所載《春秋》經文的記事起訖,由魯隱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七二二年)到哀公十六年孔丘卒(周敬王四十一年,前四七九年),經歷十二代魯君,共計二百四十四年(《公羊傳》及《穀梁傳》則終於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共計二百四十二年)。很可能是孔子之弟子為記其卒年,故取「魯春秋」補記獲麟後事。
二、《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
唐初孔穎達(五七四— 六四八)《春秋•序•疏》引南北朝學者沈文阿(五○三~五六三)曰:
《嚴氏春秋》引《觀周篇》云:「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裏。」
一、《春秋》名義
就現存文獻而言,最早記載《春秋》的撰著緣起及其名稱的是《孟子•離婁下》。孟子(前三七二~前二八九)曰:
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跟晉國的「乘」、楚國的「檮杌」一樣,「春秋」原是魯國史書的名稱。「春秋」又是編年體史書的通名,各國史書均可通稱「春秋」,故有所謂「百國『春秋』」(見《隋書》所載《墨子》佚文),不特魯史為然。因其敍事體例為「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而一年四季之中,古人尤其重視春秋兩季,故錯舉「春秋」作為此類編年體史書的通名。《孟子》提及的兩種「春秋」,分別指孔子(前五五二— 前四七九)所修的《春秋》與魯史「春秋」。現存的《春秋》,是孔子所修。此書以魯史「春秋」為底本,參酌百國「春秋」修訂而成,而其「書法」則寄寓了孔子的「微言大義」,在褒貶中呈現了聖人的思想和見解。
《左傳》昭公二年載晉韓宣子聘魯,見「魯春秋」,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韓宣子所見「魯春秋」,蓋從周公敍起,具載宗周盛世朝覲會同征伐之事,所以韓宣子才會這樣說。《左傳》所載《春秋》經文的記事起訖,由魯隱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七二二年)到哀公十六年孔丘卒(周敬王四十一年,前四七九年),經歷十二代魯君,共計二百四十四年(《公羊傳》及《穀梁傳》則終於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共計二百四十二年)。很可能是孔子之弟子為記其卒年,故取「魯春秋」補記獲麟後事。
二、《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
唐初孔穎達(五七四— 六四八)《春秋•序•疏》引南北朝學者沈文阿(五○三~五六三)曰:
《嚴氏春秋》引《觀周篇》云:「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8折$342
-
新書79折$348
-
新書79折$348
-
新書85折$374
-
新書88折$387
-
新書98折$431
-
新書$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