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別再板著臉!加點浪漫,經營會更好!
在我近三十年的管理教學與研究經驗當中,有幸參與一些企業經營,也擁有一切以現代工商為基礎的台灣生活體驗。我相信,我對企業文化的了解、優異企業的想像,以及推崇的傑出經理人標準,大概跟所有經濟社會中的你我一樣,我們擁有共同的答案──企業經營是冷酷的;工作環境是嚴肅的;老闆現實高傲,只在乎業績貢獻與賞罰;經理人專業冷靜,又會使點手段;人際關係僵硬,鮮少值得回味;工作價值就是薪水與機會;工作,與家庭或人生,只是階段性的比重調整,兩者在投入上的比重,通常是前重後輕。
如果再攏統地描述,也許我們會有以下共同的說詞──企業,是耐心工作、賺錢養家,以及厚積晚年資本的地方;興趣、理想、家庭生活,都放在企業之後;傑出的經理人,就是為公司賺取大把鈔票的人,通常有點體面、思緒冷靜、工作嚴謹、處事快速精準,可能會玩點政治。
二○○八年金融海嘯後,我的理論思想,有了強烈的自我批判與修改。我開始勇於呼籲,企業不該在只有獲利的狹窄領域裡畫地自限,更敢於將不只賺錢也賺人心的企業擺在講台上,用學術殿堂為真實存在的人心企業──社會企業,做背書與提供講台。我也親自走進比較落後或弱勢的國內外社區,捲起袖,用有限的專業與人脈資源,為他們強化企業經營。
我想說的是,在國外社區或少數族群的現場中,一個被棄之唯恐不及的偏遠社區裡,我遇見瘦弱蒼桑的(教會)服務人士,他們是這個社區的精神依託。他們開始體會到,社會服務需要加入經濟,並利用其人脈向企業尋求支援。在這個資源微薄的地方,我遇見難得的企業家,他既不精準冷靜,也不優異出眾,可是,這些土法煉鋼的在地小創業家,為眾人理出一條路,他成為地方上的頭。我在一些只用祖傳方式過日子的地方,看到一些外來客,教導當地人運用傳統技藝與在地物資,再加上現代社會需求,激勵他們創作出吸引外界的產品。而這些新商品的價值,不在於精美,而是拙樸與真實。顧客之所以購買,是因為製造者的手作與誠心。原本只是做些服務就返家的志工,居然也不小心地成為當地創業家。
鏡頭拉回到純企業的場景,我們應該都從報章媒體的介紹中有所耳聞。比如,開創蘋果商品價值的賈伯斯,是位充滿想像力的浪滿消費主義者;Google的辦公空間,是個有如風景區般的度假休閒場所;亞馬遜書籍銷售電子商務,事件充滿風險的創舉,需要理想的傳述與堅持,才能開花結果;TOMS帶著利他與服務弱勢的心懷,將買一送一的商業技巧,轉變為改善落後社會的動力──從送鞋到提供醫療服務、淨水基礎建設,以及在地經際發展;即使是娛樂與影音出版事業,也有如Disney的不同流心志,堅持做健康、光明、具品德與格調的娛樂出版,以建立社會的祥和基礎。他們,都不是刻板印象中的企業體,也不是冷酷精算、不苟言笑的企業家。
企業家們,也許我們真的可以活用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的創新觀念──創造性破壞,將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創造新的價值。今天,我們可以在商業經濟或企業的老舊要素組合中,加入一些社區關懷、弱勢支援、工作生活品質、浪漫憧憬、道德堅持、藝術鑑賞,以及享樂主義。很多原本不在企業生產名單中的人生價值觀、個人性格、理想與藝術、使命感,都會成為激發企業創新的源頭,以設計出不一樣的產品、提供不一樣的服務。
其實,企業以冷靜、理性及獲利為上,是基於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專業分工、資源效率所創造的經營獲利。可是,它終究必須以人來行使組織力量、掌握組織方向,所以,人的情感與理想,不應罔顧事實而棄置於企業之外。
本書作者提姆・拉伯瑞克(Tim Leberecht),應該非常地浪漫、熱心,而且不光是個講求效率的行銷人。他的文筆流暢、立意單純:「為企業加入人性浪漫吧!」他對事物的解說,不計成本地拉長戰線,只為自己單純卻艱鉅的理念,雖然或許增加了許多體會時的模糊,甚至失焦。
即使有浪漫的本質,但我認為作者有務實與行動導向的管理基礎。在《浪漫企業家,新一波經濟革命再起》全書十四個章節的篇幅中,前兩章〈對浪漫的全新渴望〉與〈遇見浪漫企業家〉,旨在軟化大眾的刻板態度,並用當前經濟社會的負向現象與經營技能的日形枯乏,預告企業精神該有所改變。特別是在〈對浪漫的全新渴望〉中,他以代表性人物與組織說明,當企業以帶有感性的思維或精神,引導經營決策時,能變得更有特色、更能得到社會支持的力量、更具創意與生命力,唯一沒有保證的,是永無止境的業績成長。畢竟,在接下來的十個章節中,作者分別由不同的角度,幽默地告訴讀者,其「浪漫經營」的細緻內涵。浪漫,就是做得愉快、慢工細活、不一定要胸懷大志;放鬆自己、卸除裝甲,就可以找到產業樂趣;做,就要把它做好,即便是不合成本的堅持,消費大眾將會回報你;企業生活有樂有苦,不僅要承受,更要享受;脫離工程科學的單一價值,才能讓過去不被容許使用的非工程元素,進入企業殿堂。
在現代社會的生活裡,沒有人逃得過企業的魔爪。就算你不準備在企業工作,但總會在親朋好友的聚會裡,聽到他們述說公司裡的種種趣事、憾事、怒事、傷心事。也許,你偶爾還要在網路上,為朋友家人扮演事業諮商師的角色。企業,是這樣的一個組織,它與我們那麼地近。可是,想到企業的經營,似乎又離我們那麼地遠。
其實,企業不該是,也不會是刻板認知中的景象。我認為,好的企業猶如身心健康的人──有強健的體魄、專業的技能,也有陽光般的心態、健全的社會關係、愛人助弱的利他精神,同時能鑑賞藝術、擁有想像。如此一來,企業組織就會具備人性與社會性,它未必是最大效率、最大獲利、唯利是圖的企業,但往往可能是最能融入社會、與社會同步演進的「永續企業」。
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祕書長
胡哲生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