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木雕、金漆雙囍、一盅兩件、馳名禮餅、鬥雀光景……
昔日的茶樓百態,一一再現眼前
透過相片,讓你重溫昔日的茶樓風光
以往食肆選擇不多,傳統茶樓就是普羅大眾最尋常的聚會之地︰無論是見工相睇、分手講數、年夜飯春茗、婚宴、滿月酒,以至大時代裏「魚翅撈飯」的日子,都在茶樓出現。
茶樓與港人的生活緊密相連,從興盛到衰落,總算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風光。
本書收錄逾十五家舊式茶樓的珍貴影像,包括佇立鬧巿、各據一方的得雲、多男、龍門;棲身社區、服務街坊的得發、北豪、金碧……
當中大部分已然結業,倖存下來的也成明日黃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梁廣福
現為自由攝影人。曾先後任職《香港商報》、《壹週刊》、《百姓》新聞周刊和《明報》。梁氏從事攝影藝術工作逾三十年,對遊樂場、舊建築、式微行業,以及人生百態的題材特別感興趣,曾先後多次舉辦個人攝影展覽。
梁氏希望利用鏡頭,一一記錄香港的舊事舊物,尤其捕捉那些不堪時代變遷而漸次消逝的人、事、物,為香港留下點滴的歷史影像。梁氏曾出版的作品有《歲月無聲消逝》、《晴天雨天大磡村》、《再會.遊樂場》、《歲月餘暉——再會老行業》和《點滴記憶——再會舊社區》。
梁廣福
現為自由攝影人。曾先後任職《香港商報》、《壹週刊》、《百姓》新聞周刊和《明報》。梁氏從事攝影藝術工作逾三十年,對遊樂場、舊建築、式微行業,以及人生百態的題材特別感興趣,曾先後多次舉辦個人攝影展覽。
梁氏希望利用鏡頭,一一記錄香港的舊事舊物,尤其捕捉那些不堪時代變遷而漸次消逝的人、事、物,為香港留下點滴的歷史影像。梁氏曾出版的作品有《歲月無聲消逝》、《晴天雨天大磡村》、《再會.遊樂場》、《歲月餘暉——再會老行業》和《點滴記憶——再會舊社區》。
目錄
序
香港舊式茶樓簡史
第一章︰陸羽茶室
第二章︰多男大茶樓
第三章︰得雲大茶樓
第四章︰蓮香樓
第五章︰龍門大酒樓
第六章︰渣華樓
第七章︰得如酒樓
第八章︰雲來茶樓
第九章︰信興酒樓
第十章︰中央飯店
第十一章︰德發茶樓
第十二章︰北豪茶樓酒家
第十三章︰潤發茶樓
第十四章︰彩虹茶廳
第十五章︰金碧酒家
後記
香港舊式茶樓二三事
香港舊式茶樓簡史
第一章︰陸羽茶室
第二章︰多男大茶樓
第三章︰得雲大茶樓
第四章︰蓮香樓
第五章︰龍門大酒樓
第六章︰渣華樓
第七章︰得如酒樓
第八章︰雲來茶樓
第九章︰信興酒樓
第十章︰中央飯店
第十一章︰德發茶樓
第十二章︰北豪茶樓酒家
第十三章︰潤發茶樓
第十四章︰彩虹茶廳
第十五章︰金碧酒家
後記
香港舊式茶樓二三事
序
序
上茶樓飲茶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謂「一盅兩件」(即一盅茶加兩件點心),早成傳統的港式文化。到茶樓品茗,除為填飽肚子,也是一代人的情感符號︰當見到朋友,往往會問「飲茶未?」又或說「得閒去飲茶」,可見上茶樓在香港人生活中的地位。
茶樓文化在香港已有一段歷史,最早可追溯至開埠初期。隨着時代變遷,那年代的茶樓與我們今天常見的酒樓,雖然已有不少改變,但依然是港人心目中最喜歡的食肆之一。
我自小已與茶樓結下不解之源,第一份工作便是到茶樓賣點心。記得一九六九年,還是童工的我就到深水埗蘇屋邨內一家茶樓工作。那年頭,茶樓聘請童工是常見的事,萬一有政府人員到來檢查身份時,我便加以「迴避」。
十四歲那年經朋友介紹,我到了灣仔的百樂門酒樓工作。記得那次見工十分特別,酒樓管工相約我晚上於灣仔修頓球場見面,那年代不像現在般燈火通明,街上昏昏暗暗,夜闌人靜下,我只帶着幾件便衣,獨個兒拿着棉被等待管工。我見到管工後,他簡單的跟我說︰「你就是阿福嗎?我叫超叔,我們酒樓工資是四百元一個月,三餐一宿,若沒有問題就跟我走,帶你去宿舍。」那時,在酒樓工作都有宿舍的,包食包住,故吸引不少年青人入行。
對初出茅廬的我來說,在酒樓打工的日子非常新鮮,偶爾也遇上不少趣事。記得有一次我如常到某酒樓上班,一推門時,只見酒樓已坐滿一班彪形大漢,他們齊齊向我這邊望來,我心感奇怪,但礙於當時年紀小,也不知就裏,唯有如常返回廚房找工友,可是卻一個也找不着,心生疑惑時,突然聽到轉角傳來「殊!殊!」幾聲,原來工友們都已走上二樓樓梯,偷望酒樓中央正在「講數」的一眾大漢,也有工友為免殃及池魚,紛紛躲藏起來。回想起來,難怪工友笑說當時那酒樓被江湖人士喻為「龍門客棧」。
後來,我轉到旺角的瓊華酒樓跟師傅學做點心。做學徒,得由凌晨三時開工至下午五時,工時很長。雖然酒樓有宿舍,但距離較遠,為了爭取時間休息,我和工友大部分時間都選擇睡在酒樓的防火板飾面長椅上。記得瓊華酒樓的椅子特別長,夏日炎炎時,躺在上面涼快非常,但一到冬天,就冷得令人發抖。那時沒有鬧鐘,冬天若遲了起床,師傅就會一腳踢向長椅角,我們馬上彈起,然後又開始一天的工作。
我輾轉在數間酒樓做過不同崗位,有點心學徒、賣點心和樓面等,八年的酒樓生涯讓我見識不同類型的茶客,亦細味過酒樓點滴,對它有一份深厚的感情。縱然後來轉了行,我仍然習慣上酒樓,尤其是喜歡到酒樓吃晚飯,感受那份令我懷念的「溫暖」氣氛。
可能不少人覺得酒樓品流複雜,以前的茶博士也好像十分兇惡,但這只是他們的一點隱藏,其實大部分茶博士都喜歡與相熟茶客傾談,尤其是跟單身寡佬細訴生活逸事,恍如親人或老朋友一樣,在人浮於事的社會中,這樣的情誼讓人倍覺溫馨。
想深一層,以前的食肆選擇不多,傳統茶樓就是普羅大眾最尋常的聚會之地︰慶賀孩子出生的滿月酒、見工相睇的重要約會、分手講數、升職加薪、年夜飯春茗、婚禮喜宴、解穢酒,以至大時代裏「魚翅撈飯」的興旺日子,都在這裏進行。在茶樓見盡光輝歲月、悲歡離合、人情冷暖,人生不同階段的起起跌跌,都在這裏度過。回想一幕幕的情景,茶樓真的與香港人的生活緊密相連。
在茶樓裏,我度過最珍貴的歲月。今次出版《再會茶樓歲月》,珍藏了本人昔日於香港各大小茶樓酒樓拍攝下來的美好回憶。無論是「一盅兩件」、圓桌卡座、大廳圓柱上雕龍雕鳳的立體裝飾,以至把滿載出爐點心的鐵盤掛在身上的點心員,這些相片都滲出一段段的昔日情懷,相信讀者不難有所共鳴。
這本以舊式茶樓為主題的集子得以出版,我特別要感謝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的支持,藉此希望向曾經與我同樣在茶樓工作過的工友致敬,感謝他們為這個行業的努力付出,也希望有機會閱讀本書的茶客,能透過相片,回味這些舊式茶樓的一點一滴。
最後,書中若然存有某些不足或謬誤之處,懇望讀者諒解,並賜予斧正。
上茶樓飲茶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謂「一盅兩件」(即一盅茶加兩件點心),早成傳統的港式文化。到茶樓品茗,除為填飽肚子,也是一代人的情感符號︰當見到朋友,往往會問「飲茶未?」又或說「得閒去飲茶」,可見上茶樓在香港人生活中的地位。
茶樓文化在香港已有一段歷史,最早可追溯至開埠初期。隨着時代變遷,那年代的茶樓與我們今天常見的酒樓,雖然已有不少改變,但依然是港人心目中最喜歡的食肆之一。
我自小已與茶樓結下不解之源,第一份工作便是到茶樓賣點心。記得一九六九年,還是童工的我就到深水埗蘇屋邨內一家茶樓工作。那年頭,茶樓聘請童工是常見的事,萬一有政府人員到來檢查身份時,我便加以「迴避」。
十四歲那年經朋友介紹,我到了灣仔的百樂門酒樓工作。記得那次見工十分特別,酒樓管工相約我晚上於灣仔修頓球場見面,那年代不像現在般燈火通明,街上昏昏暗暗,夜闌人靜下,我只帶着幾件便衣,獨個兒拿着棉被等待管工。我見到管工後,他簡單的跟我說︰「你就是阿福嗎?我叫超叔,我們酒樓工資是四百元一個月,三餐一宿,若沒有問題就跟我走,帶你去宿舍。」那時,在酒樓工作都有宿舍的,包食包住,故吸引不少年青人入行。
對初出茅廬的我來說,在酒樓打工的日子非常新鮮,偶爾也遇上不少趣事。記得有一次我如常到某酒樓上班,一推門時,只見酒樓已坐滿一班彪形大漢,他們齊齊向我這邊望來,我心感奇怪,但礙於當時年紀小,也不知就裏,唯有如常返回廚房找工友,可是卻一個也找不着,心生疑惑時,突然聽到轉角傳來「殊!殊!」幾聲,原來工友們都已走上二樓樓梯,偷望酒樓中央正在「講數」的一眾大漢,也有工友為免殃及池魚,紛紛躲藏起來。回想起來,難怪工友笑說當時那酒樓被江湖人士喻為「龍門客棧」。
後來,我轉到旺角的瓊華酒樓跟師傅學做點心。做學徒,得由凌晨三時開工至下午五時,工時很長。雖然酒樓有宿舍,但距離較遠,為了爭取時間休息,我和工友大部分時間都選擇睡在酒樓的防火板飾面長椅上。記得瓊華酒樓的椅子特別長,夏日炎炎時,躺在上面涼快非常,但一到冬天,就冷得令人發抖。那時沒有鬧鐘,冬天若遲了起床,師傅就會一腳踢向長椅角,我們馬上彈起,然後又開始一天的工作。
我輾轉在數間酒樓做過不同崗位,有點心學徒、賣點心和樓面等,八年的酒樓生涯讓我見識不同類型的茶客,亦細味過酒樓點滴,對它有一份深厚的感情。縱然後來轉了行,我仍然習慣上酒樓,尤其是喜歡到酒樓吃晚飯,感受那份令我懷念的「溫暖」氣氛。
可能不少人覺得酒樓品流複雜,以前的茶博士也好像十分兇惡,但這只是他們的一點隱藏,其實大部分茶博士都喜歡與相熟茶客傾談,尤其是跟單身寡佬細訴生活逸事,恍如親人或老朋友一樣,在人浮於事的社會中,這樣的情誼讓人倍覺溫馨。
想深一層,以前的食肆選擇不多,傳統茶樓就是普羅大眾最尋常的聚會之地︰慶賀孩子出生的滿月酒、見工相睇的重要約會、分手講數、升職加薪、年夜飯春茗、婚禮喜宴、解穢酒,以至大時代裏「魚翅撈飯」的興旺日子,都在這裏進行。在茶樓見盡光輝歲月、悲歡離合、人情冷暖,人生不同階段的起起跌跌,都在這裏度過。回想一幕幕的情景,茶樓真的與香港人的生活緊密相連。
在茶樓裏,我度過最珍貴的歲月。今次出版《再會茶樓歲月》,珍藏了本人昔日於香港各大小茶樓酒樓拍攝下來的美好回憶。無論是「一盅兩件」、圓桌卡座、大廳圓柱上雕龍雕鳳的立體裝飾,以至把滿載出爐點心的鐵盤掛在身上的點心員,這些相片都滲出一段段的昔日情懷,相信讀者不難有所共鳴。
這本以舊式茶樓為主題的集子得以出版,我特別要感謝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的支持,藉此希望向曾經與我同樣在茶樓工作過的工友致敬,感謝他們為這個行業的努力付出,也希望有機會閱讀本書的茶客,能透過相片,回味這些舊式茶樓的一點一滴。
最後,書中若然存有某些不足或謬誤之處,懇望讀者諒解,並賜予斧正。
梁廣福
二○一五年六月
二○一五年六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電子書7折$344
-
新書78折$382
-
新書79折$387
-
新書79折$387
-
新書85折$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