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門

八尺門
定價:1800
NT $ 1,223 ~ 1,800
  • 作者:阮義忠
  • 出版社:攝影家
  • 出版日期:2019-08-0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328398
  • ISBN13:9789570328394
  • 裝訂:平裝 / 192頁 / 29.5 x 29.5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八尺門,我看到一群原住民,失根離土,從故 鄉遷徙到異鄉,過著艱苦的生活,但卻仍然充滿 著生的熱情和力量,仍然不失純樸和善良。在某 種意義上,人在許多的時候,心靈上都有失根離 土的時候,像當時的我就是。我物質上改善了, 有家、有工作,但一顆創造的心,卻找不到故 鄉。現在,我看著八尺門的少數民族的生活,頭 一次,我感到我的苦悶和空虛有多可笑;我一直 想從音樂、從知識尋找救贖,現在,我知道那是 徒然的。空虛的是我的心,是外在的音樂等等所 不能解決的;八尺門像當頭棒喝,我醒了!我決 定拍長久以來第一次感動了我的八尺門,和生活其中的人們。 ——阮義忠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阮義忠(1950年7月20日-)


  是攝影師、作家、出版人、攝影教師、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創立者,出生於台灣省宜蘭縣頭城鎮。作品以人文紀實為主要風格。

  阮義忠早期任職於《幼獅文藝》的編輯,退伍後在《漢聲雜誌》英文版擔任攝影與設計,在1975年擔任電視周刊社《家庭月刊》的攝影。阮義忠著有相當多攝影相關文章與書籍,對華人地區的攝影教育影響深遠,被喻為「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啟蒙者與傳道者」(北京《中國攝影雜誌》2005年第六期)。1977年,阮義忠與袁瑤瑤(作家袁瓊瓊之妹)結婚。

  1981年,阮義忠由攝影跨行到電視節目製作,如與雷驤、張照堂、杜可風等人共同參與製作的三台聯播節目《映象之旅》,描述有台灣藝術家的創作、鄉土藝術的發展、台灣原住民生活與城鄉發展的演變。他並曾在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擔任義工,發表攝影作品《阮義忠速寫簿》。 1990年與妻子袁瑤瑤創辦攝影家出版社,1992年創辦中、英文雙語版之《攝影家雜誌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介紹世界各國之優秀攝影家作品,對東西方攝影文化交流起顯著貢獻。 1991年阮義忠受邀加入歐洲攝影歷史協會,是該會的首位亞洲成員。1995年,阮義忠入選《全球當代攝影家年鑑》。 1999年921大地震後,阮義忠與袁瑤瑤雙雙加入佛教慈濟基金會擔任義工,分別以攝影及文字紀錄證嚴法師的慈悲與智慧、慈濟志工的大愛與付出。

  曾在法國、美國、墨西哥、立陶宛、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澳門、台灣舉辦個展。作品被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等著名機構收藏。 自1988年起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授課,2005年起擔任中國魯迅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13年以教授資格自台北藝術大學退休,於中國各大城市巡迴講座、開攝影工作坊,著作出版頻繁。

  2007年獲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人文類獎。得獎評語:「用鏡頭帶著大部分人的眼睛,凝視台灣即將逝去的人文價值,在逐漸物化的環境中,重新喚醒寶貴的記憶。」 2009經中國《南方都市報》評選為全球華人五十位魅力人物之一。 2013年獲頒第一屆全球華人傳媒大獎「攝影文化貢獻獎」。 2015年獲頒《生活》月刊年度「國家精神造就者」榮譽。

  2016年成立「阮義忠攝影人文獎」,成立宗旨(摘錄):「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也就是向外觀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間的關係,將其捕捉,把意義傳達給更多人知道。文學、藝術的價值正是在此:讓別人的生活經驗成為自己的成長參考,然後把刻骨銘心的領會表現出來,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鏡。有人共鳴的世界才是溫暖的、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攝影也是一種價值肯定,是打開視野、心門,與外界溝通的管道。能肯定外在的好,自己的內在也會更豐富。僅在意表達個人的巧思、觀念,輕忽對象的意義,易使影像淪為手段而非創作目的。當然,並非紀實才叫人文,任何攝影手法,只要表達出對生存環境的珍視、對人間事物的關懷,都是富於人文精神的。」

  2018年於家鄉宜蘭成立《阮義忠台灣故事館》:「在我拍照的年代,台灣是個人與人互信,人與環境和諧共處,人們敬天愛地、遵循傳統倫理道德的美麗的寶島。時代之輪快速輾過,我們已失去了太多,但無論世界怎麼變,有些價值是不能變的。台灣故事館用照片說故事,讓故事傳真情,它的成立不僅僅是為了提供鄉愁的慰藉,還希望大家正視、思考,如何攜手找回、保存、傳承台這塊土地的珍貴價值。」
 

目錄

序:留下比較大的「解釋容量」/陳映真文 6
序:冷靜的人文主義者/林清玄 文 1 0
一個違章的原住民部落 1 4
滴在海中的汗水與淚水 6 0
苦中作樂的活著 100
從地表消失的家園 144
八尺門.攝影.我 182
後記 184
 



冷靜的人文主義者

林清玄


  阮義忠的《北埔》和《八尺門》

  認識阮義忠這些年來,攝影界不時傳出他要開展覽的消息,因為大家總是睜著眼睛期待,這位看別人 攝影展帶著嚴格批判態度的攝影家,會推出什麼樣作品。可是,五年來,「阮義忠要開攝影展」的傳 言始終沒有成真,直到今年,阮義忠終於真的要開攝影展,而且一開就是兩個。

  一個主題,因此我選擇了北埔這個地方做一個起點。」 北埔位於新竹縣的東南隅,是一個面積五十六平方公尺的小盆地,人口 僅一萬一千多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世居的客籍人士。這個鄉鎮一百多 年來的生活方式沒有什麼改變,甚至完整的保留了台灣近代歷史,從清 朝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一直到歐洲人的入侵,日據時代,光復以 後都留下了一些痕跡。 五年多以前,阮義忠還在雜誌社任職時就去拍過北埔,留下了極為深刻 的印象,但也只是為報導需要拍了一次。後來重返北埔,除了想要抓住北埔一些新的東西,也想要療治自己無法在再面對相機的傷口。

  「有很長的時間,我一有空(往往是忙完電視的一段空檔)就跑到北埔 去,每次都挑不同的時間,自己搭公路局的車子到竹東,然後轉北埔。 例如這一次是星期一去,下次就星期二去,想要看看北埔在時間的轉移 中是否有什麼變化,甚至故意挑一些特別的日子,例如農曆正月十九去 看慈天宮的大拜拜,清明節去看他們祭祖,初一十五去看當地每月固定 的夜間市集,甚至有一次是大年初一⋯⋯可是不管什麼時間去,北埔總 是一副靜如止水的表情,沒有什麼變化,這樣,一直到拍完這一次展覽 的北埔,我一共去了十三次。」 阮義忠說開始去了三四次以後就拍不下去了,因為東西很相似,情緒於 是陷入低潮,這種低潮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等到他再去的時候發現又 可以拍照了,終於完全拾回了自己失了一段時間的對攝影的信心。 阮義忠所呈現給我們的北埔,是一個寧靜的活在自我世界的影像,他也 表現出阮義忠冷靜的一面,他沒有給北埔添加什麼情緒(雖然去了那麼 多趟),他讓自己和北埔一樣,只做著淡淡的切面一樣的見證。

  拍出一些活的景象

  北埔做完以後,他選擇《八尺門》作為第二個火力集中的地方。 八尺門位於基隆和平島附近,二十二年前這個原本荒蕪的小山坳,陸續 聚居了一些由台東、花蓮千來的阿美族山胞。他們全部以捕魚為生,目 前一共有兩百多戶人家,是一個不論在生活環境和結構裡都有強烈特色 的地方。

  「兩年前的一個電視節目的錄製作業中,偶然發現了基隆和平島附近的八 尺門,那時我像找到救星般,因為從觀景窗看到的東西竟然是溫暖而不 再是冷冰冰的。我知道只要我持之以恆的拍攝這裡,就能重拾以往生活 裡的可貴與豐富。就這樣,我前後造訪過這個小聚落不下二十回。起先 還要強迫自己儘量在百忙中抽空前去,哪怕是散心也好,後來從自己沖 洗出來的一卷卷底片上,我看到我逐漸地恢復了一些元氣——照相機與 我與對象之間的元氣。」阮義忠說出了他去八尺門拍照的心情。

  多次的八尺門的洗禮,阮義忠仍然是冷靜的筆記似的為這一群「都市山 胞」寫下一些真實的面影,他們在不是很好的條件下,卻活得十分有力氣。 「為什麼這麼冷靜呢?」我問。 「攝影家不夠冷靜,很容易一頭就栽進對象裡去,那麼視野就受限在一個小範圍裡,我的攝影是可以進去,也可以出來,要像鏡子一樣,先有紀 錄,然後在紀錄中找到深度。我想,對攝影家而言,冷靜是必要的,冷 靜不表示你不關心對象,只是不要成為一種干擾的情況,我講求冷靜, 也要真實。」 阮義忠認為攝影是所有藝術表現中最有對象的,對象非常重要,因此保 持著與對象之間的關係也很重要。「我除了記錄真實之外,總想拍出一些 活的景象,例如一盒火柴擺在前面,我並不拍它,我等待,並且期許有 人來擦火柴,等他點起來就活了,這時我就按下快門。」

  攝影家的現實與轉換

  這麼多年來,阮義忠除了萬不得已,絕不拍彩色照片,因此他這次展出 的全是黑白照片,在彩色的風潮裡,他是個獨行者,也是獨醒者。 為什麼不拍彩色呢?阮義忠說:「我並不排斥彩色,但覺得黑白照片更有 手藝的成分,這可能源於我出身於木匠家庭,只有用手完成作品才感到 滿足,彩色照片裡攝影家的功能只是按快門,其他都必須假手別人,但 別人做得再好,總不如自己做來得更可珍惜。另外,彩色照片的拷貝成 分大,藝術成分相對減少,黑白則必須經過藝術的轉換,在現實世界裡 沒有黑白的現實,因此,黑白的現實就成為攝影家的現實。」 阮義忠在成為專業攝影家前,曾在雜誌社做過很長的攝影工作,他認為 這是一段很好經歷,可以訓練自己為某一個企圖拍照,拍養出敏銳的攝 影技巧和感覺,最重要的是開展了很多空間,豐富了自己的生活,這 些,對攝影都是很有幫助的。 在雜誌社工作時,阮義忠抱持一個原則,就是「如果要拍照,就要拍文 字不能表現的。」他覺得對於不能完全為自己而拍的熱愛攝影的青年, 這是非常有用的。 阮義忠的下一個步驟,是《台北》,他認為台北可能是一個更大的挑 戰,他說:「我以後的攝影,是想呈現一種生活方式,表現人與人、人與 生活、人與環境間的關係,這種重點是的探討,我覺得是台灣攝影界振 衰起敝的一條可行的道路。」 面對這一位嚴格冷靜的人文攝影家,他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我想,他 對攝影的態度,還有他的轉折和改變,都可以給攝影界一些新的啟示。

  原文刊登於《時報雜誌》291 期,1985 年 6 月 26 日

  克服對對象的冷感

  「我以前也想過開攝影展,但一直猶豫,主要是由於我過去的作品雖 多,也有不少好作品,可惜都是分散的,不能成為一個系列,我想,開 這樣的攝影展可能沒有影響力,與其隨便開展覽還不如不開。另外,台 灣過去的環境裡大家也沒有真正了解攝影的表現方式,再好的攝影展也 顯得無力。我選擇現在展覽,一方面試環境已經成熟,一方面是我經過 很長一段時間的蟄伏,終於又建立起拍照的信心。」阮義忠說。 在過去的四年中,阮義忠參與了電視工作,有很長一段時間十分的忙 碌,雖然經濟情況好轉了,但拿著照相機的時候竟無從拍起。

  「最可怕的是冷感,經過幾年的電視製作,我發現自己在面對攝影對象 的時候冷感,這種冷感使我跟本按不下快門,有時候拍了照片也沒有把 它沖洗出來的衝動,往往一卷底片卷在相機裡幾個月,想要沖洗的時候 已經發霉變質了。」在這段時間裡,阮義忠的相機愈換愈好,沖洗的暗 房設備也成為同輩攝影家中最豪華的,萬事俱備,唯一失去的是攝影的 心情,而這才是攝影家最重要的東西。

  「為了克服這種冷感,我使用很多方法去克服,譬如不斷的聽音樂,放 鬆自己的心情,但都失敗了。我自己陷入一種徬徨茫然的情緒,因為攝 影是我真正熱愛的,為什麼我竟然不能再拍照了。」 也是為了克服這種冷感,阮義忠買了一大堆關於攝影家的書籍回家研 讀,想要刺激自己恢復拍照的衝動,由於讀得多了,自己對攝影看法比 以前更豐富,又發現西方的書籍裡有許多錯誤的記載,心裡想著,既然不想拍照,何不把自己對攝影和攝影家的看法整理出來呢? 「我在雄獅美術開了一個專欄《當代攝影大師》,連載期間得到非常熱 烈的迴響,也使我自己有機會重新冷靜的面對攝影,我發現西方的攝影 大師的成就不光是攝影的藝術表現,而是他們的作品是人文精神與文化 運動的一個環節,這種看法我以前就有,但較模糊,直到自己整理攝影 大師的資料時才完全清晰起來,使我豁然開朗,又找到一個新的立足點。」

  攝影是生活的切面

  阮義忠認為經過了世界上這些偉大攝影家精神的洗禮,自己得到兩種最 珍貴的東西,一是更能尊重不同的表現形式,更懂得去欣賞別人的作 品。二是知道了更多的表現方法,知道達到最好的效果並不是只有一種 方法。 最重要的是,他發現所有的偉大攝影家,都是面對一個範圍做極為專精 和深入的探討,有時候他們拍一個人可以從小拍到老,拍一個地方從青 年時代拍到老年。 阮義忠說:「可見找一個專一的主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使你看 到自己的虛弱,以及看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因為攝影其實只是在抓取 生活的表現空間,也就是找到一個生活的切面,就像你想知道一棵樹的 年齡,你在樹葉、枝枒裡是看不到年輪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你找到一個 主幹切下去。這種體會,讓我決定了自己新的出發,要集中火力去深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8
    $1223
  2. 新書
    85
    $1530
  3. 新書
    85
    $1530
  4. 新書
    9
    $1620
  5. 新書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