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被門診裡焦慮的爸媽問道:「醫生,我兒子動作很娘,他是不是有病呀?」或是「讀國中的女兒說她喜歡女生怎麼辦?可以治療改正嗎?」在臺灣,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的兩個名詞是容易被大家混淆的,並於門診中常常提出質詢。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的性別,談的是自體認為在生物學上二元性別的男與女,是「我是誰(Gender...Who we are)」的概念;性傾向(Sex
orientation)指的是情感或性行為上被吸引的為同性或異性或皆然,是「我愛/喜歡誰(Sex...Who we love)」的概念。
對於意欲變性者來說,來身心科/精神科就診首要的任務,就是診斷是否為「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其重要的兩大特徵為:心理層面強烈渴望變成異性,及行為表現也像異性。人類關於生物性別概念的形成開始於十八個月大到三歲之間,而性別不安相關問題轉介至門診的年紀約為三歲到十二歲之間,被發現與轉介門診的年齡也有文化的差異性,平均轉介年齡男童為七歲、女童為八歲。盛行率的部分以男性變性者(男性想變成女性者)為多,比率約萬分之一,大約為女性變性者的三倍到五倍之多,但是在研究上卻也顯示通常女性變性者在表現行為與特徵上較為強烈,這部分推測與社會文化因素有關,當女性變性者表現更為強烈時,才會被發現與重視,平均被轉介的年齡也晚了男變性者十個月之多,此為性別不安問題中的性別差異。至於性別不安成因,目前研究認為與胎兒時期的荷爾蒙有重大關係,另外在男變性者的某大腦區域的確也發現性別差異(nucleus
of stria terminalis),其他家庭、社會文化因素更加深了此問題的複雜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