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從GDP、失業率、通貨膨脹、貿易差額…反思我們的經濟生活

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從GDP、失業率、通貨膨脹、貿易差額…反思我們的經濟生活
定價:380
NT $ 70 ~ 514
 

內容簡介

  GDP、失業率、通貨膨脹、貿易順逆差額……這些會在新聞版面上出現的數字,時常成為我們判斷經濟是否景氣的依據,也是選舉時政治人物拿來說嘴或宣示的目標。其實我們有可能都被這些統計數字給誤導了。

  例如美國對中貿易逆差擴大導致兩國外交關係緊張,但iPhone明明是美國研發和行銷,中國只是組裝來自各國的零組件再行出口,憑什麼把所有的帳都算到中國頭上?又如災後重建屬於政府支出,會讓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那麼我們可以說921或311之後,台日兩國的GDP成長是代表人民生活更好嗎?再說失業率降低是政府努力的目標,但是鼓勵大學生延畢或提早服役,導致就業率同時降低,這樣就算是好政策嗎?還有當主計處說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創下62個月來最大跌幅,表示物價未來將維持低檔時,苦於房價租金高漲、薪資卻不漲的小老百姓只會一肚子火:你們政府官員是瞎了眼、沒看到生活實況嗎?還是,這些統計數字應該要有不同的算法與詮釋?

  一百年前「經濟」這個概念並不存在,直到這些指數發明,我們對經濟才有想像的依據,也才有計算的工具。不過,這些誕生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指數,已經不符合當下的產業結構,它們的限制也逐漸顯露出來。例如:在這些指數發明之初,人類社會還在努力掙扎脫貧,製造業是帶動經濟的火車頭,而GDP便是最適合度量製造業表現的指標。對應現下,GDP該如何被調整?除了指數,還有其他度量經濟活動的形式嗎?

  作者認為我們不能過分迷戀單一指數,總體經濟指數經常不能反映內部的差異性。同時,也別將總體經濟的數字過度延伸到個人處境,影響個人決定。更積極來說,在網路科技的年代,我們有更全面、更及時、更客製化的大數據蒐集,重點還是在,經濟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名人推薦

  陳添枝(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   專文
  瞿宛文(中研院人文社會中心)  專文
  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財金系)  專文

國際書評

  非常有意思的入門書,介紹經濟學家如何應用統計,以及政府如何用統計(statistics)統治國家(state)。――DIANE COYLE,《被賣掉的未來》作者

  作者用許多精彩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些重要經濟指標的由來。原來這些數字背後都有各自的假設,它們不是忠實反映現實的鏡子,而是有用的工具。我們應該學「駭客任務」裡面的Neo,解放被經濟指數桎梏的想像,搞清楚何謂真實。――柯克斯書評

  雖然身為基金經理人,但在這本書裡,作者不只發揮分析的專長,還用說故事的方式,述說二十世紀常被忽略的偉大發明――經濟指數。他捨棄了許多術語,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總體經濟和日常生活緊扣一起,讓一般人也能理解經濟是怎麼回事。――出版家週刊

  如果想明白新聞報導裡,經常出現的經濟指數背後的意涵,這本書是很好的起點。經濟指數有其缺陷,不應毫不質疑。我們應小心謹慎那些指數測量了什麼,又是如何去量測的。――華爾街日報

  透過統計指數我們才能瞭解經濟情況,可見這些指數有多麼重要。作者生花妙筆,揭開這個習以為常的歷史過程,告訴我們:這些指數如何統治我們,誰發明它們,以及為什麼我們需要去重新思考它們。――哈佛商業評論

  作者用緊湊的情節推演統計的歷史。故事裡,統計數字讓全國人民成了想像共同體。這本書會讓你明白,在某種層次上,GDP是個陷阱,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個幻影。―― James Grant,《葛蘭特利率觀察》(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出版者

  我們活在一個大數據的時代,雖然如此,我們用以累積財富、衡量生產力、和量測社會繁榮的經濟指數卻不是絕對的真理,這些指數在政治的流沙中備受扭曲,在領導者見風轉舵的習性裡遭逢玩弄。作者清楚知道經濟不是一門硬科學,在這本不可多得的書裡,他告訴我們經濟指數的意涵到底是什麼。――Rana Foroohar,《時代雜誌》

  吸引人的入門作品,不時出現精闢的批評,最後提供全新的方向以應對數位時代的變局。――詹姆斯・高伯瑞(美國著名經濟學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Zachary Karabell


  哈佛大學歷史/國際關係博士,現任River Twice Research經濟研究與顧問公司總裁。曾為Fred Alger基金管理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有多部暢銷著作,主題涵蓋中美關係、蘇伊士運河、美國政治史等等。

  二○○三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未來世界的領導者」。

譯者簡介

葉家興(第1~6章)


  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政大預測市場中心研究員。著有《陸生元年》,譯有《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世代風暴》、《理財最重要的一件事》、《囚犯的兩難》《未來事件交易簿》等。

葉嘉(第7-10章、結語)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講師,翻譯學博士,從事翻譯歷史研究。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土地清冊》牽起的餘波
第二章  失業
第三章  國民所得與來自平斯科的人
第四章  經濟體系的創立
第五章  經濟格式塔
第六章  通貨膨脹:從主要指標到政府詐騙
第七章  消失的回報
第八章  iPhone在哪裡?
第九章  國民幸福指數
第十章  阿凡達駕到
 

內容連載

作者引言
 
如果說,我們關於經濟生活的很多假設是錯誤的,你會做何感想?如果說,這些假設一直左右我們的國內經濟政策,決定我們國際戰略的核心,甚至引發了二○○八至二○○九年的金融危機,殃及世界各國,你又會怎麼想?如果,這些「如果」都是真的,那該怎麼辦?
 
我們活在一個由經濟數據所定義的世界。我們對自身和社會狀況的評估皆基於這些數據。不論是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物價上漲的幅度、收入水平還是就業現狀,世上一切皆由數字統治。我們也把經濟統計數字視為成敗的絕對標誌。殊不知,這些數字在一個世紀前並不存在,多半在一九五○年也還未誕生,如今卻被奉為圭臬,神聖如自然定律。
 
就拿最近的兩個例子來說。二○一二年,失業率是美國總統大選的核心議題。許多報導都提到,沒有一位總統曾在失業率超過百分之七.二的情形下連任。當年夏秋兩季,每月公佈的失業報告成了眾所矚目的事件;每一次的數字都引來經濟正在復甦的斷言,以及經濟尚未復甦的批評。直到十一月大選日,失業率從來沒有下降到百分之七.二的關鍵水平,在歐巴馬總統連任成功之際,數字始終徘徊於百分之八左右。歐巴馬的勝利,似乎已經打破了頑強的歷史規律。但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原因將在書中詳述。簡單地說,我們對機率和可能性的觀感是錯的。這樣的數字從何而來?現在應該如何理解?這正是本書的主題。
 
另外一例,是一個廣為認知,並且於社會和政治均影響深遠的「事實」:美中貿易赤字。沒有哪項議題能較這個數字更重要,而兩國至少從二○○一年開始關係緊張,也是由此而起。美國國內,所有人無分政黨,全都有志一同譴責中國不公平的貿易做法,認為那不僅拖累美國的工資水平,導致製造業工作的流失,也傷及全球金融體系。但是,如果說真正的貿易赤字其實很小,甚至可能不存在,事情又會怎樣呢?這說法似乎古怪,但事實正是如此。我們仰賴政府每月編制的貿易數字,數字也顯示貿易赤字的確存在。然而,正如以下章節所述,這些統計數據所描述的世界,和真實生活的世界之間常有差距。我們生活的世界實際上迥然不同於統計數字描繪的世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8
    $70
  2. 二手書
    25
    $95
  3. 二手書
    42
    $160
  4. 二手書
    45
    $170
  5. 二手書
    49
    $185
  6. 新書
    79
    $300
  7. 新書
    79
    $300
  8. 新書
    79
    $300
  9. 新書
    79
    $300
  10. 新書
    79
    $301
  11. 新書
    85
    $323
  12. 新書
    88
    $334
  13. 新書
    88
    $334
  14. 新書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