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賽局意識帶來的食安對策
想像一下在台灣爆發食品安全風暴之前,如果你是正在跟頂新集團競爭的食品業者,你面臨的是甚麼樣的狀況?你的競爭對手採用工業級的原料來製造食品,成本比你低、賣得比你好,然後對經營政商關係還很有辦法,能夠瞞天過海,讓一般人以為他賣的東西品質跟你一樣好。在這個時候,你會像義美董事長一樣,堅持一切按照規矩來,成本自己吸收、賣不完就算了,還是像其他業者一樣,乾脆放棄對食品品質的堅持,反正「大家都這麼做」?
這個情況,就是一個標準的「囚徒困境」,因為黑心的廠商透過引進劣質食材來壓低成本,能把價錢壓得比你低、把你的生意都搶走,也賺得比你多。而且,當大家都在黑心,即使你不黑心,別人也還是繼續黑心,所以你就變成「好心沒好報」、白白努力維持食品安全卻得不到任何回報。也就是說,「讓豬油矇了心」是每個廠商的「優勢策略」,無論在甚麼情況下都是「最佳解」。但是,正如食安風暴所顯示的問題,這種「大家都讓豬油矇了心」的結果,其實只是讓消費者對整個食品產業失去信心,甚至將之視為「化工業」。
可是,在這種眾人皆醉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是有像義美這種中流砥柱呢?難道只是因為義美董事長有「良心」嗎?不是的!除了憑著個人的良心之外,義美願意當中流砥柱至少也有一部分是因為重複賽局所造成的效果。正如本書第六章所說,只要建立信譽,消費者就會願意再次上門。因此,當廠商希望永續經營,而不只是短暫地鮭魚返鄉的時候,他們就會期待顧客再次光臨,以致有誘因跟老主顧搏感情、培養長期關係,而不是撈一票就走。
而且,義美也建立本身的食品安全實驗室,對消費者做出「捍衛食品安全」的承諾,讓消費者對他們的產品有信心。這種做法正是本書第五章所講的「做出承諾、建立信任」。而且,實驗室的建立也進一步改變了遊戲規則,因為義美可以利用實驗室來嚇阻不肖供應商,因為黑心食材跟不合格的食品添加物都逃不過實驗室的法眼。正如第四章所說,身為後動者的義美透過事後抽驗,讓不肖供應商不敢輕舉妄動,甚至自動打退堂鼓、放棄用次級食材來呼攏義美的癡心妄想。
當然,義美是食品大廠,可以自力建立實驗室來維護食品安全。相較之下,一般的中小企業不見得有這樣的人力物力來籌建自己的實驗室。不過,食品小廠可以考慮一起合組採購聯盟,共同監督供應商。一般來說,這樣的採購聯盟會增加買方在食材市場上的壟斷力,因此應該被禁止。但是在這個時候,落實食材的源頭管理有惠及消費者的額外效果(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外部性」),也許可以另外考慮。畢竟透過採購聯盟確保食品安全,可以如本書第三章所述,利用合併或共謀來增加廠商的集體利益、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福祉。
最後,經過這一陣子的食安風暴,整個社會也會開始考慮如何落實食品安全管制,避免非食品級的原料再次流入食品產業。雖然政府如何介入管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且管制失當反而可能造成更多問題,就像這次政府的GMP認證根本完全失去功效,但是正確的改變或創造新的誘因,確實能夠解決原本的囚徒困境,不論是採用直接管制,還是上面所提到的不同方法。
這些都是我們理解賽局理論的重要概念、培養了「賽局意識」之後,才能找到的食安「對策」,用以解決食品業者所面對的「囚徒困境」。
閱讀本書撰寫導讀的時候,驚聞數學天才約翰‧納許車禍過世,心中感慨萬千。納許所發明的「納許均衡」不但是賽局理論最核心的概念,也是現代經濟理論最重要、最廣為使用的均衡概念,甚至到一個程度經濟學家都不再引用納許的原初論文,而是直接宣告所使用的是「納許均衡」,彷彿這位作者遙遠到已經作古、直接在課本上佔有歷史定位了。但其實納許本人的故事,也時常被人想當然耳、有意無意地誤解,特別是他如何面對精神疾病的部分。有趣的是,在描述納許生平的電影「美麗境界」上映時,我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老師正好有機會在學術會議中遇到納許本人、詢問他對電影的看法。納許當時對電影的評價是「電影不錯看,但不是在講我(It’s
a good movie, but not about me)」。可見實際生活與想當然耳的刻板印象,其實有不小的差距。
同樣地,納許均衡大概也是最容易大眾被誤解、誤用的概念,以致連電影「美麗境界」也在介紹納許均衡的時候把定義講錯了。即使是在大學的「賽局理論」課堂上,也很少有教授能夠講清楚納許均衡等賽局重要觀念如何實際應用在現實的世界。但是,很高興有亞當斯這樣的作者,願意在高深的學術研究之餘,還能用一般人能夠理解的方式來告訴大家賽局理論如何能夠實際應用在現實生活跟商業決策上。因此,如果你希望改變遊戲規則、扭轉情勢,就從好好培養賽局意識開始吧!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王道一
自序
用賽局策略改變人生
1996 年《財星》(Fortune)雜誌刊出一篇標題為〈商場如戰場:來自前線的報導〉(Business as War Game: A Report from the Battlefront)的文章,作者雷蒙.史密斯(Raymond Smith)表示,「將賽局理論應用在商業上」是他擔任貝爾大西洋公司(Bell Atlantic)董事長時,面對1990
年代電信業劇變時期的致勝祕訣。「賽局」(Games) 是策略形勢,「賽局理論」(Game theory)是制定策略的技術和科學,但要將賽局理論應用於商場,不能只是精通和嫻熟策略而已。誠如史密斯所言,將賽局理論應用在商場上,
需要「不同特質的公司經理人:行事靈活、思考嚴密,並對模稜兩可的情況有高度容忍力」,也需要「特別的公司(能)培養開放、坦率和就事論事客觀討論的氛圍,使所有變數真正受到嚴格檢驗,而且不會有秋後算帳。」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引導你將賽局理論應用在人生每個層面,包括應用在商業上。賽局理論思考的核心是認清賽局永遠可以改變。這本書要教你改變賽局,讓你享受超越競爭對手的策略優勢。這裡提到的方法有兩個不尋常之處。首先,雖然有很多類型的賽局值得認識,但我會一再提到囚徒困境賽局(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賽局很重要,有許多廣泛的應用,而我會專注在此是因為賽局理論提供許多逃脫這個賽局「困境」的方法。因此,囚徒困境很自然展現出賽局理論在實際應用上的威力和多重功能。
本書第一部探討6個改變賽局的方法(許下承諾、引入管制、合併或共謀、威脅報復、建立信任和培養關係),其中5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逃脫囚徒困境,另外還會介紹3個重要的賽局理論觀念(行動時機、策略演化和均衡)。每個方法都會用單獨一章說明,重要的賽局理論觀念則用「關鍵概念」的欄目單獨呈現。我希望讀完第一部後,你會真正領悟到囚徒困境的奧妙,並學到一套賽局理論的概念工具,幫助你在面對許多類型的策略形勢時廣泛利用。
本書第二個不尋常的特點是,我會運用這些賽局理論方法解決真實的策略問題,以實際行動證明我的觀點。第二部提出六個急迫性的策略問題,從如何在網際網路上維持低價(案例1)、如何在eBay 上建立信任(案例5),到如何拯救人類於來勢洶洶且似乎擋不住的可怕疾病(案例6),這些問題的急迫性和重要程度不一。我會用賽局理論的方法來辨別每一個問題的策略關鍵,然後發揮「賽局意識」(game-
awareness),構思如何改變賽局,來解決或至少緩解這些問題。
所以,請準備好這趟學習之旅。你會成為一個更深思熟慮的策略思想家,並在商業或生活的所有賽局中準備好,取得策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