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
歷史不僅僅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不是強權暴力、陰謀詭計,歷史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大智慧,誰掌握了這種文化和大智慧,誰就掌握了歷史!
人,不是權謀的動物,卻是文化的動物。沒有文化素質的人,玩弄權術只會玩火自焚;而只要達到了「內聖」的境界,不用刻意玩弄權謀,也會做出利人利己的「外王」的業績來。
本書特色
本書分以「儒家」與「法家」所具的內含與特色,敘述分屬不同層次智慧的重點,讓讀者在不同的政治人物與事件中,學習歷史可能延伸出的大智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冷成金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主攻中國古典文學與傳統文化。曾先後出版《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隱士與解脫》、《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等專著,以及《智典》、《辨經》、《讀史有學問》、《讀史有智慧》等歷史漫談作品,在文化界影響巨大。其中《辨經》、《智典》已被譯成韓文和日文出版,在韓國和日本引起強烈反響,廣受歡迎。韓國前總理慮武鉉認為《辨經》是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經典讀本。
冷成金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主攻中國古典文學與傳統文化。曾先後出版《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隱士與解脫》、《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等專著,以及《智典》、《辨經》、《讀史有學問》、《讀史有智慧》等歷史漫談作品,在文化界影響巨大。其中《辨經》、《智典》已被譯成韓文和日文出版,在韓國和日本引起強烈反響,廣受歡迎。韓國前總理慮武鉉認為《辨經》是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經典讀本。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儒家智慧
最深刻的儒家智慧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儒家智慧是一種真正的大智慧,它的運謀方法不是謀智,而是謀聖,即從征服人心著手。
書生皇帝的成敗
真正的仁德才智之士,做不了開國皇帝。當開國皇帝的大多屬於這兩種人:一是流氓,一是豪強,蓋因流氓無顧忌而豪強有勢力也。
帝王都是苦命人
皇帝身分尊貴,惹人羡慕。但其中的個中滋味只有皇帝自己知道。俗話說,「無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實在是沒有福壽雙全的,要麼短命,要麼深陷權利之爭,備受煎熬。看來,說帝王是苦命人,實在並不過分。
曾國藩的「內聖外王」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學者兼「賢相」的典型,是最後一個能夠體現這種理想人生模式的人。
政治家與藝術家
政治家與藝術家是否可以統一?如果可以的話,中國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那麼多昏君了。只能感嘆,造化弄人,將「藝術家」偏偏生在帝王家,成了「昏君」。
「禮」是什麼
禮儀是古人用來教化人的一種文化儀式,是要人懂得怎樣做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要有人的精神價值。但叔孫通卻把禮儀當成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等級秩序工具,去掉了它內在的文化價值和積極的東西。
人心向背決定政權存亡
智家講究強權,借權謀和獨裁專斷來奪取晉的政權;趙家卻注重通過人的品性的考核,選立賢德誠信的人接班。從根本意義上講,這是一段早有預言的歷史,成敗的種子早在選擇接班人時就已經埋下了。
儒者善於巧諫
喜歡逢迎是人的本性,只有人格修養到達了極高境界的人,才能做到聞過則喜,普通人往往是聞過不喜,甚至是聞過則怒。
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是千古以來知人、用人經驗的經典性總結,是萬古不變的真理。之所以如此,其中的關鍵,在於給人以真正的尊重和尊嚴。
文人的「德性」
官僚文人和書生學子總是伸長了脖子去挑社會的刺,也許他們伸長了脖子本來就是為了挨殺。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們昂起了強硬不屈的頭顱,中國的古代社會才得以延續發展!
至忠至勤的太平宰相
宦海浮沉,不敗的真諦何在?為人臣者有三忌:一忌功高震主;二忌權大欺主;三忌才大壓主。
善始而不能善終的開國宰相
善始而不能善終,雖然遺憾,但必有其內在原因。成大事者,才能、見識、志向等雖缺一不可,但唯獨不可缺的乃是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仁義道德成就霸業
管仲說:「我是受君命、奉國家以主持宗廟的,豈能為一個人而死呢?只有國家滅亡、宗廟被毀、祭祀無人這三件事才能使我死亡,如果不是這三件事,我就要活著。」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中國人對以退為進的處世方式歷來是很重視的。在客觀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如果蠻幹,那只能變成一個莽漢,結果也只能是自討苦吃。如果能夠尊重客觀事實,採取策略上的讓步,取得喘息、休整、積蓄力量的機會,往往能夠收到極好的效果。
巧忠良相
良臣和忠臣的區別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聲譽,子孫相傳,流傳千古;忠臣得罪被殺,國破家亡,君主得到的是一個昏庸的惡名,忠臣得到的只是一個空名。
仁者真的無敵嗎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說不用通過戰爭的手段,只通過外交的方法,或者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樹立起國家的威望,使別的國家主動歸附,這才是達到了戰爭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 法家智慧
最嚴苛的法家智慧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法家智慧的核心在於法、術、勢。法的實質是強力控制,勢的實質是強權威懾,術的實質是權術陰謀。
流氓無賴亦能得天下
流氓無賴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德之為用,過於迂遠;術之為用,則立竿見影。因而,救急之道,重術而輕德。雖是流氓,但亦無妨,只要用術得「道」,即可為天下之主。
中國的「法」
極端的集權就失去了民主,人民不敢說話了就失去了輿論導向,沒有輿論導向,社會就會失去正確的發展方向。因此,不是讀書和自由使國家滅亡,相反,正是壓制思想和自由才使國家滅亡。
諸葛亮的悲劇
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一語道破天機,輔助劉備建立後蜀,可謂功業蓋世。奈何後蜀始終偏安一隅,也不過是數十年便國破家亡。追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後蜀無人,種下這禍根的便是諸葛亮。後世對諸葛亮的評價,多以道德角度為出發點,但這恰恰也是一種值得反思的悲劇。
「法家」的結局
在中國古代社會裡,改革者似乎總沒有好下場。其實,中國的變法絕非壞在老百姓的手裡,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才是使變法夭折的主要原因。
再為曹操「翻案」
我們是否想過,在喜歡劉備的潛意識裡,是不是隱藏著一種深深的依賴、懶惰和畏懼外在世界的心理呢?是不是希望劉備式的明君如父母一般地呵護我們,替我們包辦一切呢?其實,當我們被人「做主」的時候,我們已經變成了奴隸。
小人物的大謀略
蒯徹生逢亂世,正當群雄逐鹿之時,可謂得時矣。觀蒯徹之謀,可謂大矣,其智應在韓信之上,只是不得其人而已。不得其人,並不是蒯徹的智計不及,實在是不逢其人。
以臣代君的政變術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俗語,足以見證中國歷史的翻雲覆雨。「三分公室」、「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和「後周代漢」,都是以臣代君的政變。
陰謀的勝利
世界上有兩個最不講道德的地方:一是妓院,一是宮廷。妓院在社會的最下層,唯錢是圖,連皮肉都出賣了,還有什麼道德可講?宮廷在社會的最上層,唯權是從,連靈魂都不要了,更沒有什麼道德信義可言。
謀國與謀家
忠與奸,是涇渭分明的兩個概念,但在有的時候卻很難區分。說他奸,他卻是全心全意地為國家社稷著想,乃至為某一姓一族效力,不論從哪一層意義上講,都應當算作忠臣;但說他忠,他卻又大權獨攬,往往超越了人臣之禮,實在是大奸有餘。
開國與固權
歷史不是一匹馴服的馬。像朱元璋那樣徹底地殺掉功臣,很難將皇位維持長久;像東漢光武帝劉秀那樣「以柔治國」,未殺一個開國功臣,卻招致了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巨大弊端。
誰是中國歷史劇的最大導演
趙匡胤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導演還不敢說,但他肯定是一個最善於把握戲劇節奏的導演!而節奏,在歷史和人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書生政治家
中國的書生歷來就有強烈的參政願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似乎是他們的人生目的。然而,問題是,書生的品格與政治的品格本來就是衝突的,想二者兼而有之,那本來就是書生的幻想。
官場不倒翁的「做官學」
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上,做官雖然看起來是一門極其高深而又十分神祕的藝術,其實官場不倒的祕訣有二:一是不辨是非,良心喪盡;二是見風使舵,善投新主。
宮廷緋聞背後的「官商一家」
呂不韋把政治當作商業來經營,實在是開了中國「官商一家」的先河。單就呂不韋的這次經營活動來說,他最後是據有了天下,獲得了說也說不完的利息呢,還是蝕盡了老本,落得人財兩亡呢?
溫情脈脈的經義決獄
禮入於法的溫情實際上是不平等的社會的產物,它致命的弱點就是會不可避免地導致法律上的不平等,而法律的不平等實際上就等於取消了法律。
當野心家遇到陰謀家
李斯與趙高,一個是融政治家、陰謀家、學者為一體的人,一個是融野心家、陰謀家和宦官為一體的人,二人狹路相逢,誰敗誰勝?
男權制社會為何有「女皇」
中國封建社會的男人們鄙視女人、壓抑女人,甚至不把女人當作人看待;但一旦女人得勢,男人們又彷彿忘記了她們是女人,就好像她們一個個都是女菩薩一般,是天生的統治者,男人們爭相趨奉尚且不及,更不要說反抗了。
劉邦將將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劉邦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源源不斷供糧餉,劉邦又不如蕭何;統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劉邦不如韓信。此三人為當世人傑,劉邦能量才重用,所以能夠取得天下。
帝王的韜晦術
中國有一句著名的俗語,「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思是說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即使是封建皇帝對於自己的臣下,也往往不得不如此。
第一部分 儒家智慧
最深刻的儒家智慧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儒家智慧是一種真正的大智慧,它的運謀方法不是謀智,而是謀聖,即從征服人心著手。
書生皇帝的成敗
真正的仁德才智之士,做不了開國皇帝。當開國皇帝的大多屬於這兩種人:一是流氓,一是豪強,蓋因流氓無顧忌而豪強有勢力也。
帝王都是苦命人
皇帝身分尊貴,惹人羡慕。但其中的個中滋味只有皇帝自己知道。俗話說,「無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實在是沒有福壽雙全的,要麼短命,要麼深陷權利之爭,備受煎熬。看來,說帝王是苦命人,實在並不過分。
曾國藩的「內聖外王」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學者兼「賢相」的典型,是最後一個能夠體現這種理想人生模式的人。
政治家與藝術家
政治家與藝術家是否可以統一?如果可以的話,中國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那麼多昏君了。只能感嘆,造化弄人,將「藝術家」偏偏生在帝王家,成了「昏君」。
「禮」是什麼
禮儀是古人用來教化人的一種文化儀式,是要人懂得怎樣做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要有人的精神價值。但叔孫通卻把禮儀當成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等級秩序工具,去掉了它內在的文化價值和積極的東西。
人心向背決定政權存亡
智家講究強權,借權謀和獨裁專斷來奪取晉的政權;趙家卻注重通過人的品性的考核,選立賢德誠信的人接班。從根本意義上講,這是一段早有預言的歷史,成敗的種子早在選擇接班人時就已經埋下了。
儒者善於巧諫
喜歡逢迎是人的本性,只有人格修養到達了極高境界的人,才能做到聞過則喜,普通人往往是聞過不喜,甚至是聞過則怒。
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是千古以來知人、用人經驗的經典性總結,是萬古不變的真理。之所以如此,其中的關鍵,在於給人以真正的尊重和尊嚴。
文人的「德性」
官僚文人和書生學子總是伸長了脖子去挑社會的刺,也許他們伸長了脖子本來就是為了挨殺。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們昂起了強硬不屈的頭顱,中國的古代社會才得以延續發展!
至忠至勤的太平宰相
宦海浮沉,不敗的真諦何在?為人臣者有三忌:一忌功高震主;二忌權大欺主;三忌才大壓主。
善始而不能善終的開國宰相
善始而不能善終,雖然遺憾,但必有其內在原因。成大事者,才能、見識、志向等雖缺一不可,但唯獨不可缺的乃是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仁義道德成就霸業
管仲說:「我是受君命、奉國家以主持宗廟的,豈能為一個人而死呢?只有國家滅亡、宗廟被毀、祭祀無人這三件事才能使我死亡,如果不是這三件事,我就要活著。」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中國人對以退為進的處世方式歷來是很重視的。在客觀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如果蠻幹,那只能變成一個莽漢,結果也只能是自討苦吃。如果能夠尊重客觀事實,採取策略上的讓步,取得喘息、休整、積蓄力量的機會,往往能夠收到極好的效果。
巧忠良相
良臣和忠臣的區別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聲譽,子孫相傳,流傳千古;忠臣得罪被殺,國破家亡,君主得到的是一個昏庸的惡名,忠臣得到的只是一個空名。
仁者真的無敵嗎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說不用通過戰爭的手段,只通過外交的方法,或者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樹立起國家的威望,使別的國家主動歸附,這才是達到了戰爭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 法家智慧
最嚴苛的法家智慧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法家智慧的核心在於法、術、勢。法的實質是強力控制,勢的實質是強權威懾,術的實質是權術陰謀。
流氓無賴亦能得天下
流氓無賴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德之為用,過於迂遠;術之為用,則立竿見影。因而,救急之道,重術而輕德。雖是流氓,但亦無妨,只要用術得「道」,即可為天下之主。
中國的「法」
極端的集權就失去了民主,人民不敢說話了就失去了輿論導向,沒有輿論導向,社會就會失去正確的發展方向。因此,不是讀書和自由使國家滅亡,相反,正是壓制思想和自由才使國家滅亡。
諸葛亮的悲劇
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一語道破天機,輔助劉備建立後蜀,可謂功業蓋世。奈何後蜀始終偏安一隅,也不過是數十年便國破家亡。追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後蜀無人,種下這禍根的便是諸葛亮。後世對諸葛亮的評價,多以道德角度為出發點,但這恰恰也是一種值得反思的悲劇。
「法家」的結局
在中國古代社會裡,改革者似乎總沒有好下場。其實,中國的變法絕非壞在老百姓的手裡,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才是使變法夭折的主要原因。
再為曹操「翻案」
我們是否想過,在喜歡劉備的潛意識裡,是不是隱藏著一種深深的依賴、懶惰和畏懼外在世界的心理呢?是不是希望劉備式的明君如父母一般地呵護我們,替我們包辦一切呢?其實,當我們被人「做主」的時候,我們已經變成了奴隸。
小人物的大謀略
蒯徹生逢亂世,正當群雄逐鹿之時,可謂得時矣。觀蒯徹之謀,可謂大矣,其智應在韓信之上,只是不得其人而已。不得其人,並不是蒯徹的智計不及,實在是不逢其人。
以臣代君的政變術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俗語,足以見證中國歷史的翻雲覆雨。「三分公室」、「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和「後周代漢」,都是以臣代君的政變。
陰謀的勝利
世界上有兩個最不講道德的地方:一是妓院,一是宮廷。妓院在社會的最下層,唯錢是圖,連皮肉都出賣了,還有什麼道德可講?宮廷在社會的最上層,唯權是從,連靈魂都不要了,更沒有什麼道德信義可言。
謀國與謀家
忠與奸,是涇渭分明的兩個概念,但在有的時候卻很難區分。說他奸,他卻是全心全意地為國家社稷著想,乃至為某一姓一族效力,不論從哪一層意義上講,都應當算作忠臣;但說他忠,他卻又大權獨攬,往往超越了人臣之禮,實在是大奸有餘。
開國與固權
歷史不是一匹馴服的馬。像朱元璋那樣徹底地殺掉功臣,很難將皇位維持長久;像東漢光武帝劉秀那樣「以柔治國」,未殺一個開國功臣,卻招致了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巨大弊端。
誰是中國歷史劇的最大導演
趙匡胤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導演還不敢說,但他肯定是一個最善於把握戲劇節奏的導演!而節奏,在歷史和人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書生政治家
中國的書生歷來就有強烈的參政願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似乎是他們的人生目的。然而,問題是,書生的品格與政治的品格本來就是衝突的,想二者兼而有之,那本來就是書生的幻想。
官場不倒翁的「做官學」
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上,做官雖然看起來是一門極其高深而又十分神祕的藝術,其實官場不倒的祕訣有二:一是不辨是非,良心喪盡;二是見風使舵,善投新主。
宮廷緋聞背後的「官商一家」
呂不韋把政治當作商業來經營,實在是開了中國「官商一家」的先河。單就呂不韋的這次經營活動來說,他最後是據有了天下,獲得了說也說不完的利息呢,還是蝕盡了老本,落得人財兩亡呢?
溫情脈脈的經義決獄
禮入於法的溫情實際上是不平等的社會的產物,它致命的弱點就是會不可避免地導致法律上的不平等,而法律的不平等實際上就等於取消了法律。
當野心家遇到陰謀家
李斯與趙高,一個是融政治家、陰謀家、學者為一體的人,一個是融野心家、陰謀家和宦官為一體的人,二人狹路相逢,誰敗誰勝?
男權制社會為何有「女皇」
中國封建社會的男人們鄙視女人、壓抑女人,甚至不把女人當作人看待;但一旦女人得勢,男人們又彷彿忘記了她們是女人,就好像她們一個個都是女菩薩一般,是天生的統治者,男人們爭相趨奉尚且不及,更不要說反抗了。
劉邦將將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劉邦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源源不斷供糧餉,劉邦又不如蕭何;統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劉邦不如韓信。此三人為當世人傑,劉邦能量才重用,所以能夠取得天下。
帝王的韜晦術
中國有一句著名的俗語,「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思是說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即使是封建皇帝對於自己的臣下,也往往不得不如此。
內容連載
帝王都是苦命人
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這大概是中國大多數封建皇帝的共同生活經歷。乍一聽,他們的生活條件是極其優越的,但他們並不怎麼快活,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他們失去了身心自由。我們也許只看到了皇帝驕奢淫逸、為所欲為的一面,往往忽視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是被嚴格規定了的,這對於大多數守成時期的封建皇帝,尤其是對帝王預備期的太子來說,是確切而真實的。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曾說到這個問題。明神宗萬曆皇帝做太子時,老師曾經為他講經,年輕人心性好動,在不知不覺間把一條腿放在了另一條腿上,老師就陰陽怪氣地責備起來:「為人君者,可不敬乎?」講經之間忽然背起了先賢的勸責之語,萬曆皇帝一時間莫名其妙,老師見他不明白,就又刻板地重複起那句話,直到萬曆皇帝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腿放的不是地方,趕快端正了姿勢,老師才繼續講下去。春天到了,鶯飛草長,熱愛自然乃是人之本性,但萬曆皇帝僅僅折了一截剛發芽的柳枝,老師就責備起來,說什麼人君者要有體仁之心,要有好生之德云云,弄得萬曆畏首畏尾,毫無興致。這種生活,實際上與囚徒無異。
一般說來,皇帝即位之前要有一個預備見習期,就是做太子。做太子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聽老師講經。這還罷了,就好像搞選美比賽一樣,太子要把自己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大臣們去品頭論足,如果有哪一項不太符合大臣們的要求,太子的位子就多少有些危險了。因此,太子的生活與其說是耀武揚威,還不如說是兢兢業業乃至戰戰兢兢。終於熬到當了皇帝,其實也不自由。每天重複一套儀式,乍看起來十分威風,像劉邦當年初試朝儀時所說的,「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但時間一長,就會不勝其煩,覺得生活枯燥無味。
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這大概是中國大多數封建皇帝的共同生活經歷。乍一聽,他們的生活條件是極其優越的,但他們並不怎麼快活,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他們失去了身心自由。我們也許只看到了皇帝驕奢淫逸、為所欲為的一面,往往忽視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是被嚴格規定了的,這對於大多數守成時期的封建皇帝,尤其是對帝王預備期的太子來說,是確切而真實的。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曾說到這個問題。明神宗萬曆皇帝做太子時,老師曾經為他講經,年輕人心性好動,在不知不覺間把一條腿放在了另一條腿上,老師就陰陽怪氣地責備起來:「為人君者,可不敬乎?」講經之間忽然背起了先賢的勸責之語,萬曆皇帝一時間莫名其妙,老師見他不明白,就又刻板地重複起那句話,直到萬曆皇帝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腿放的不是地方,趕快端正了姿勢,老師才繼續講下去。春天到了,鶯飛草長,熱愛自然乃是人之本性,但萬曆皇帝僅僅折了一截剛發芽的柳枝,老師就責備起來,說什麼人君者要有體仁之心,要有好生之德云云,弄得萬曆畏首畏尾,毫無興致。這種生活,實際上與囚徒無異。
一般說來,皇帝即位之前要有一個預備見習期,就是做太子。做太子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聽老師講經。這還罷了,就好像搞選美比賽一樣,太子要把自己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大臣們去品頭論足,如果有哪一項不太符合大臣們的要求,太子的位子就多少有些危險了。因此,太子的生活與其說是耀武揚威,還不如說是兢兢業業乃至戰戰兢兢。終於熬到當了皇帝,其實也不自由。每天重複一套儀式,乍看起來十分威風,像劉邦當年初試朝儀時所說的,「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但時間一長,就會不勝其煩,覺得生活枯燥無味。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01
-
新書85折$323
-
新書88折$334
-
新書9折$342
-
新書9折$342
-
新書$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