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的撞擊:這是聖十字若望的回答

天主的撞擊:這是聖十字若望的回答
定價:320
NT $ 253 ~ 288
 

內容簡介

  天主用很多方式跟我們相遇
  可是祂所用的方式常常不是我們喜歡的
  有時候就算我們得到了財富地位和名望卻還是感覺空虛
  聖十字若望他怎麼看待:為什麼天主要用這樣的方式跟我們相遇?

  如果你去看十字若望的人生遭遇:
  早年喪父、貧窮、流離遷徙、被親近的弟兄迫害、鞭打、監禁、虐待、遭受背叛誤解
  現代人如果遇到同樣的事情恐怕已經得了憂鬱症

  十字若望卻直接面對天主的撞擊、找到了喜樂的秘密。鏡頭拉到二十一世紀,現在全世界許多人,依照著聖十字若望對祈禱者默觀的建議祈禱。回應天主在他們生活當中給予的種種撞擊:不論是物質上的或精神上的匱乏、意外事件的創傷,甚至是在追求物質、名望與地位後,光鮮亮麗後的種種空虛。這個空虛與無意義,並非偶然,而是天主要用自己,用滿滿的愛來填滿我們。天主撞擊後,我們可以像聖十字若望這樣地回應嗎?

感謝英文版推薦者  

  法國[方舟團體]創辦人文立光 / 《四碎之燈》作者羅海瑟(Ronald Rolheiser)/《一個人的聖殿》作者傑米森院長神父

感謝中文版推薦者

  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神父Luis Arostegui, O.C.D.╱新竹教區李克勉主教╱房志榮神父(審定)╱曾慶導神父╱輔仁大學社科院院長 陳德光教授╱黃嘉斌╱張友青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伊恩.瑪竇神父


  伊恩.瑪竇神父於一九七八年在英國劍橋加入加爾默羅聖衣會
  他曾在堂區服務  也曾從事青年福傳
  在歐洲和澳洲帶領過避靜與講授課程
  他擔任倫敦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校牧多年
 

目錄

推薦序一  (前言)寫給中文讀者 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 Luis Arostegui O.C.D.
推薦序二  歡愉的傷口   陳德光
推薦序三   親近十字若望   曾慶導神父
推薦序四   學習聖十字若望神祕靈修的一塊好敲門磚         黃嘉斌
推薦序五   祢愛我嗎?           張友青

第一部分──序幕
第一章   撞擊
第二章   撞擊的回響
第三章   回響的落實

第二部分──禮物
第四章   靜默的人說話
第五章   福音有眼睛

第三部分──空間
第六章   正確的空虛
第七章   障礙
第八章   醫治的良方

第四部分──醫治
第九章   那「夜」
第十章   有某個地方要去
第十一章 必須是天主
第十二章 醫治的黑暗(一)
第十三章 醫治的黑暗(二)
第十四章  超越同情

第五部分──相遇
第十五章  天主的經驗(一)
第十六章  天主的經驗(二)
 

前言

寫給中文讀者
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神父Luis Arostegui


  親愛的讀者,關於依恩.瑪竇寫的這本《天主的撞擊》,我願和你們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或許有的人會以為,這是一本入門書,介紹聖十字若望,他是十六世紀西班牙普世公認的詩人和神祕家。普世公認,因為他是人文及靈修的傑出詩人,尤其是位神祕家,他尋求超越界,這無限的領域是開放的,也是人類的目標。他是創始者,或說指示者,指出他所覺察和活出的這條達到真實之境的道路。他不像一個超人,一位遠距的靈修英雄,而是,活在人群之中,一位質樸單純的人。

  為此之故,無論如何,閱讀及善用本書之後,我確信這決不是一本入門書。此書帶領我們深入聖十字若望的著作,詩與散文,揭示書中表達的人性與靈性的經驗。本書繼續陪伴我們,甚至當我們直接閱讀聖人的著作時。本書的作者是位好嚮導,他已達到集大成的綜合,對於這位詩人和神祕家的經驗與思想,具有透徹的洞見。

  作者深入聖若望,探究並熟識他的著作、生平及人文背景,同時採用其他學者的幫助;不過,最重要的,他衷心關注的是,今日及永遠的人性真實(human reality)。

  因此,這個探究,不只是個學術性的工作:作者從聖人的省思中,探究什麼是人性很深的需求,以及今日的人性需求,且以他的經驗和思想來答覆。依恩自創一格,以他充滿活力的見解詮釋聖十字若望。他從聖人尋求啟迪,帶著他自己的生命問題,即今日男人和女人的問題。

  本書研讀聖十字若望,然而書中最關切的事,是至高的渴望,即生命的目的,及神祕家聖人的著作。那麼,對聖若望而言,尋求生命,就是在他的生命中和天主相遇:而他所經驗的生命是個創傷:「祢隱藏在哪裡?」「祢宛如雄鹿飛逝,於創傷我之後」(靈歌1)天主不見了,正是愛的傷口出現時。不過,聖十字若望同時看出來,體驗出人以多種的方式病了。若望憑他的經驗,懷著愛的信德說出:「天主的愛是靈魂的健康」(靈魂歌11.11)。為何這樣呢?因為「這愛是我們受造的目的」。(靈歌29.3)為此,我們了解,聖人鼓勵受磨難或負重擔的人們,迎接他們說:「要喜樂於天主,(這些磨難或重擔)是妳的益處和健康。」(信20)

  依恩瑪竇也尋求天主,超越的這一位,「祢」經常臨於個人的生命內。他尋找祂,為了愛和關心同情那些需要呼吸的人。當然,作者深愛和清楚闡明的,是存在個人內的善良、仁慈和美,這存在於受造界和人類的關係之中,如詩人聖十字若望,以充滿光榮的洞見和感受所詠唱的。不過,另一方面也是真的,在世界和個人的戲劇裡,在經歷這一切壯麗的真實當中,最主要的,人人都忍受著一個傷口的痛苦,這個傷口只有天主的愛能治癒。然而,在這個光明下,生命和宇宙的美變得光彩奪目,耀眼萬分。「天主的肖像」,祂的聖子的「凝望,替世界和諸天穿上美麗和喜悅的衣裳。」(靈歌6.1)

  依恩.瑪竇承認,聖十字若望就像歷史中的任何人,屬於某一時代和地方,受限於某一心態、哲學學派和傳統的克修觀念。不過,作者卻能以準確和純真的眼光,透徹並捕捉神祕家教導經驗的主旨。他懷著相同的誠摯之情,關於個別的人及全人類,從他自己經驗談論人的真實(the human reality)。這個實在論(realism)是回應聖十字若望智慧的基礎,是真實的,不是理想主義,是對一位人文的靈修聖師的回應。依恩從回響聖若望中尋獲答案,我們會讀到,了解,且得到解釋,一再地分享給我們人存在的真實,而且也是脆弱、黑暗和受誘惑的。

  因此,本書含蓄地闡明聖十字若望對生命的樂觀主義,其基礎是信仰愛的天主,祂總是來尋找個別的人。這不是崇高的哲學觀念,而是納匝肋人耶穌的生命、死亡和復活的一個真實。為此,世界和個人及其黑暗,不是痛苦的地方,反而是淨化的相遇之處:生命邀請並引領達到這人的「更深處」,在那裡是他的健康,即神性之愛。天主的存在超越一切,同樣也在「最甜蜜的耶穌」(靈歌40.7)內來臨,「天主已經給了我們祂的聖子,祂的惟一聖言,因為祂沒有其他的什麼,祂在這獨一的聖言內,只一次告訴了我們所有的一切,祂再沒有什麼更多的要說了。」(山2.22.3)
 
  閱讀本書時,讀者會瞥見兩個真實:1)神性的單純和本然。是神性的,以人性的方式,呈顯在耶穌的生命和位格中,今日祂尋找我們,藉著我們人性的存有,並在我們人性的存有內,祂親自委順於我們。2)為此,在本書的講解中,一再出現令人讚嘆的觀念,指出聖十字若望對於「個人」(the human person)的洞見。面對生活顯露給我們的平庸或墮落的畫面,在聖人看來,閃耀著這人無限的尊貴,人註定要達到的是與天主愛的結合。「啊!靈魂哪!妳們之受造和蒙召,正是為此尊貴和偉大。」(靈歌39.7)

推薦序             

歡愉的傷口


  每次提起聖十字若望的著作,都會被《愛的活焰》第二詩節的詩句:「啊! 歡愉的傷口!」(Oh! Delectable wound!)深深感動,依聖人若望自己的註解,「歡愉的傷口」就是「幸福的傷口」。箇中理由,因為傷口來自天主的愛火,因此,越痛越健康;而最佳療方,不同於物質火傷的抹藥止痛,卻是任它去痛。

  真愛就是走出小我,以「所愛」為中心,走出的過程難免產生痛苦,而痛苦正是「自我超脫」的寫照,所以有「越痛越健康」的悖理。這種「愛的悖理」可以補充《雅歌》第五章中「因愛成疾」的想法,反映一種「愛空」的真理。佛家有「悟空」的說法,也就是對「緣起性空」的覺悟;基督宗教卻有「愛空」的真理,聖愛超脫人性條件,「為愛而愛」,就是一種來自真愛天主的撞擊,令人陶醉。

  聖十字若望以詩人的筆觸表達的「天人之愛」,已經從一般人經驗到的「位際範疇」進入有東方靈修特色的「一體範疇」,也就是耶穌所說的「父在我內、我在父內」的境界。

  加爾默羅聖衣會曯咐我為依恩‧瑪竇神父著《天主的撞擊》的中文譯本寫推薦序,我就樂於從命。本書跨越中、西文化藩籬,對渴望精神生活的人都大有裨益,願大家珍惜閱讀。

(本文作者陳德光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主任、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推薦序  

接近聖十字若望


  在修院接受培育時,就聽說聖十字若望有非常獨到、深入的信仰及靈修反省,會對基督徒的靈修幫助很大,也曾嘗試看了一點他的書,但總覺得不太容易明白。因這有很多其他的書要看,故就沒有認真讀過他的書。

  數年前讀了依恩.瑪竇(Iain Matthew)神父寫的《天主的撞擊》英文版,覺得收獲很大,非常喜歡,還把書的內容摘錄下來,在一個紀念聖十字若望的研習會上跟大家分享。我很感激依恩神父從十字若望的身世背景切入,把十字若望的重要思想都在這本小書上生動地論述了,特別是天主的愛、黑夜、十字架的意義,祈禱的意義等,都是與我們基督徒的靈修有非常密切關係的。讀了之後我更覺得被天主賞賜作一個基督徒的自由、平安和喜樂;因為我們是被愛的天主所愛的,在世途上時時有天主愛的陪伴,知道將來與愛的天主在天堂永聚。

  為想受益於十字若望,但又沒有太多時間閱讀他的所有著作的人,或為希望先有一個對十字若望的鳥瞰,以後再作第一手資料閱讀的人,依恩神父的這本書都很有用。感謝芎林聖衣會修女將這書譯成中文,更是華人讀者的福音!

(本文作者為曾慶導神父)

推薦序

學習聖十字若望神秘靈修的一塊好敲門磚
黃嘉斌


  初讀教會的聖師與神祕靈修家聖十字若望的著作的人,常可發現,他的書可以歸類為為易讀但涵義相當深邃,卻不易領會的類型:《攀登加爾默羅山》、《黑夜》、《靈歌》、及《愛的火焰》等多採涵義深刻的詩歌及註解形式出現。在這本《天主的撞擊》兩百頁左右的小書中,作者依恩。瑪竇嘗試以他所閱讀聖十字若望的各式作品與書信,佐以相關人士的訪談與文獻歷史記載。與研究寫作當時的背景,提供給讀者以五個部分(五幕),來理解聖十字若望以他的生命經驗,指導後進默觀祈禱者。對像筆者一樣剛接觸聖十字若望靈修的人,筆者建議可先看第一、第二、第五部分,其中在第五部分的第二十章,聖十字若望建議初學生提出祈禱過程,對開始學習默觀的人,是很實用的指導:用想像喚起(耶穌)奧跡,用理智思想奧跡、以愛的靜止注視天主(參見第二十章)。在同章中也教導祈禱者如何收心。另外,本書也論及默觀進階者,如何辨別因大量光明照射產生的默觀性黑暗。聖十字若望關於團體領導人、靈修指導者、基督徒生活的一些具體的建議,例如,聖十字若望希望那些活躍於宣教及事功的人,「至少花一半的時間在祈禱中陪伴天主…他們所完成的事功必定更多,但付出的勞力反而少」(靈歌29.3)。與聖女大德蘭《靈心城堡》類似的建議,若望認為默觀祈禱的人需要進入己內與天主相守。最後,筆者建議可以把本書的五個部分,看成五幕劇本。在下文中,將介紹本書作者寫作對象,各部分對應到若望以生命回應天主的見證。讓各幕直接向您說話:

  《天主的撞擊》(The Impact of God)第一句話開門見山告訴讀者,它是為自認為自己的生活與命運改變不了的人而寫的。會有這樣感覺的人,通常是生命中遇到困境,不論是生活中的困頓、身心疾病的攻擊,或是感到人生無意義、無目標、找不到出口。在這本書,作者依恩.瑪竇,重新帶領讀者閱讀聖十字若望的作品與相關的資料,以聖十字若望的經歷,展示給讀者靈修走到深處時,生活中必定會經歷的過程。換句話說,依恩自己提出一系統的架構,領導讀者重溫若望的靈修旅程,而他將聖十字若望靈修的旅程搬上舞台,分成五大幕:包括序幕、禮物、空間、醫治與相遇。前兩幕是描述事件的歷史劇、而後三幕則是極其深邃的內心戲。

  序幕的開始,很快地演出十字若望父母親的故事,一位是貴族的後代布商龔撒羅(Conzalo)、一位是孤女紡織女紅佳琳(Catalina),相遇並結合,但因來自不同社會階級,受到家族反對,斷絕關係,過著貧困的家庭生活。若望為家中第三個孩子,他九歲開始在為窮人辦的學校中受教育,十多歲進入收容梅毒的醫院擔任看護工減輕家計,陪伴這些社會上的弱勢的人,接觸他們的痛苦與愛。聖十字若望(第二章)在21歲加入加爾默羅會(聖衣會)後,對過於寬鬆的修道院生活有些感到失望,但他人生的轉折,就是遇到改革修會的聖女大德蘭,她邀請他留下進行改革。但這些改革卻帶來未改革者的反對,由於改革修會受到國王的支持,保守派乾脆將他挾持到山上,無人能找到的監牢,並轉監禁在不見天日的小櫥櫃中,在身體受到鞭打、營養不良不人道的對待,衣服破爛;精神上受到別人嘲笑他的改革失敗的煎熬後,長達九個月,從冬天到夏天。這樣的困境中,聖十字若望不但沒有像現代的人一樣得到憂鬱症。反而在這樣的逆境衝擊身心受創中,他回應了天主,寫出西班牙神秘文學中極美的作品<靈歌>:

  祢隱藏在那裏?心愛的,留下我獨自嘆息,
  祢宛如雄鹿飛逝,於創傷我後;
  我追隨呼喚,卻杳無蹤跡。

  第一幕以月黑風高的晚上,若望逃離那裏。衣衫檻縷地到達托利多附近的女隱修院,由她們隱藏保護、養傷一段時間後,被護送到南方安大路西亞。

  在此牢獄之災後,當他身體恢復健康十年後,開啟了第二幕,在培亞城大學區,建立加爾默羅學院,在1582年調到南部的革拉納達,陪伴八位修女要興建一座新修院,未料該地的主教不給許可建院,出售房屋的地主出爾反爾,在這樣的困窘的情形下,他遇到了恩人安納夫人。安納夫人不但空出她的房舍的一大部份給修女,並提供食宿達七個月之久。安納夫人自己則是三年前喪夫且失去了獨生女,所以若望幫助她面對這樣的生命中劇痛,並希望協助她找到生命中痛苦的意義。他把自己與天主相遇痛苦而甜蜜的的神祕經驗,所寫出的詩:愛的活焰,題獻給安納夫人。並約在1586年,應安納夫人註解此詩的請求,若望在百忙之中,兩週內完成這部曠世靈修的小書,並提名贈予安納夫人。

  另外,第二幕的標題,為什麼稱為禮物呢?就要先從 這本書中,從若望的詩提出一個問題來解答:「祢隱藏在那裏?」,若望以自己的經驗回答說,愛的注視是天主與我們之間建立關係的重要橋樑。而天主祂隱藏在那裏呢?事實上,祂不在我們身外,祂就在我們至深的靈魂中心。而他以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天主想對我們說的是:「我是你的,也是為了你,我歡樂於我的所是,為成為你的,並親自把我自己給你。」在婚禮中,新郎給新娘最好的禮物,其實就是自己。最體貼的新郎,就是無時無刻與新娘陪伴與經歷的那位。天主這位新郎,為了愛每個與祂親近的人(新娘),決定居住在新娘的心內,按照祂的本性賜給恩寵。十字若望說:「在天主之外,事事都狹隘」,神祂自己就是最大的禮物。

  第三幕轉到聖十字若望的內心劇。受到撞擊以後,天主想居住在人的心中。但是人心中有太多受造物充滿,需要空出一個空間來容納。若望說:「為了要接受,要騰出空間給天主。」。所以這一幕的標題就是空間。要通往這條的喜樂之路,需要空虛自己,甚至放棄自我實現的世俗價值,只為了與天主建立接合的關係。在《攀登加爾默羅山》第一卷,13章11節談到這種虛無(Nada)的境界:

  為達到享受一切,不要渴望享受什麼。
  為達到佔有一切,不要渴望佔有什麼。
  為達到是一切,不要渴望是甚麼…….
  為達到你未有之知,你必須經過那無知之路

  若望的態度就是,保持雙手空空的,接受天主,及祂所給予的一切。對若望來說,關鍵的問題不是:「我的成就是什麼」,而是去除天主在強力接近我們並給予的途徑中的一切障礙。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人的傾向與態度:想擁有事物,或讓任何事物佔據心靈;「而讓世物與天主相提並論」(山1.5.4)。所以,若望認為要建立與天主愛的關係,我們必須向許多受造物說:「不,我不需要你」,來得到真正的自由。為了愛,超越自己的種種渴望與傾向:講閒話、害怕、希望別人肯定、迎合權貴、討厭愚笨與髒臭的人。而我們就像木炭,當天主聖神愛的火焰,燒灼我們時,需要將炭中水分等阻止燃燒的雜質燒盡(空出空間)冒出黑煙,讓炭藉火轉化為赤紅的燒炭,才能融入在天主愛的火焰內。而祂的愛像火,從不偷懶!

  「夜」是聖十字若望所有重要著作都觸及的主題,也是第四部份醫治重要的戲劇元素。聖十字若望在第二幕被非改革派挾持,逃離長達九個月的監獄生活後,在身體恢復的平靜過程中,他寫了另外一首詩流傳千古的詩,<黑夜>。黑夜在人生中無所不在,似乎看不到希望的:無奈、無知、混亂、巨痛、掙扎、沒有安慰等不順心的形式出現,但聖十字若望給予這些痛苦一個積極意義,他作證,黑夜最後帶給我們的是幸福

  在一個黑暗的夜裡
  懸念殷殷,灼然著愛情
  啊,幸福好運
  沒有人留意我離去
  我的家已靜息      (黑夜1.1)

  因為夜除了「我知道你的遭遇」,更「…重要的是,是正確做出回應」:鼓起勇氣、堅心忍耐、不要憂苦、信賴天主,進行愛的注視。

  而夜有許多特性,其中最重要之一就是:夜會取走我們的控制權,失去自我,而這個控制權最後以愛的形式回到我們身上。

  第四幕演出深夜的旅程:若望在聖女大德蘭過世以後,就開始一波一波無盡的夜:首先,新任聖衣會長與前一任會長之間的糾紛,使他很難過。他本來應邀等找到適合的人選,準備去墨西哥建院,但他卻開始生病染上丹毒,在南部他需要待在一個會院,養病。他可以選擇有很多朋友的培亞城(Baeza),或跟該修院院長對他有宿怨的烏貝達(Ubeda)城。若望選擇了後者。在不友善的環境下,他受到院長對他折磨,等省會長安東尼神父介入,才開始更積極治癒,但此時他已病入膏肓,最後的生命是在燒灼丹毒傷口痛苦中渡過,在他臨終前,這位惡待他的院長來到他的病床前,請求十字若望將他日課給他,若望用深愛口氣回答他說:「你是我的院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讓那位處處給他困難的院長非常感動。

  最後一部,也是第五部分,標題為相遇。若望能夠在監牢中,甚或在晚年受到不公平對待,仍能愛不喜歡他的人,為什麼? 因為他愛天主。若望說:

  「不是愛天主的事,有甚麼益處呢?在天主眼中又有什麼價值呢?」(山3.30.5)

  這本書的作者依恩.瑪竇把三超德:信德、望德與愛德,對應到理智、記憶與意志連結,信德對若望來說是一種習性 (habit)、藉著天主的聖言而確實存在,但同時因為信仰看不到、摸不到,也是黑暗的。而望德則是體會自己裡面,真的有聖神居住在內,不讓憂慮或激情把自己封閉在其中,而相信在我們內的能勝過世上的一下,換言之凌駕於其一切憂慮之上。愛德則是注視天主,了解並配合天主的行動,使我們的靈魂跟祂一樣。簡言之,如果天主是火,當祂接觸我們,我們也變成火了。就如聖子愛我們,放棄在天上的生活,而親自降生成人,居住在人間一樣。而祂對我們的愛,不停止也不偷懶。耶穌如同我們的新郎,以無比深愛的眼光,看著祂的新娘:我,細察我們每一個人的美善。

  回顧若望的一生,受盡無數的身心痛苦:被非赤足會士的迫害,想看母親與聖女大德蘭,卻無法成行、奉獻一身的修會卻被同修會會士的虐待,在身體劇痛且修會中分裂不睦下,若望離世。在若望被關在監獄中三個月後,在寫作<靈歌>與<黑夜>等詩以前,他的第一首詩配合以當時流行曲調,所寫的<歌謠>,一共九幕。雖然韻文無令人驚奇之處,但把聖子急於向天父回應祂的安排,所說的:「我要去尋找我的新娘,我要親自背負她的愁苦與磨難,她如此受苦,而現在,生命將是為她,因為我要為她而死,把她從湖中拉出,我將拯救她。」,耶穌是在他身邊陪伴,感覺他的劇痛,為他流淚的,將他痛苦變成喜樂的那一位。

  鏡頭拉到二十一世紀,現在全世界許多人,依照著聖十字若望對祈禱者默觀的建議祈禱。回應天主在他們生活當中給予的種種撞擊:不論是物質上的或精神上的匱乏、意外事件的創傷,甚至是在追求物質、名望與地位後,光鮮亮麗後的種種空虛。這個空虛與無意義,並非偶然,而是天主要用自己,用滿滿的愛來填滿我們。天主撞擊後,我們可以這樣地回應嗎?
 
 

內容連載

愛和痛苦
 
故事是這樣的,若望的父親龔撒羅(Conzalo de Yepes),是來自托利多的布商,做生意途經方堤貝羅(Fontivero)小鎮,愛上了以紡織謀生的孤女佳琳(Catalina Alvares)。他們結了婚,龔撒羅被葉培斯(Yepes)家視為叛徒,斷絕關係,失去繼承權和他的身分。1542年,第三個孩子若望(John de Yepes y Alvares)出生──生於因慷慨愛情而辛酸備嚐的家庭中。
 
方堤貝羅的紅磚教堂中,一塊花崗岩石板上寫著:龔撒羅之墓;他是窮困的犧牲者,活在中世紀的西班牙中心地帶,許多人飽受窮困和打擊。他的寡婦佳琳,帶著12歲的方濟各(Francisco de Yepes)、小路易(Luis de Yepes)和嬰兒若望,被迫上路謀求改善生計。他們長途跋涉前往托利多,向家族的人求援,但卻一無所得。老二路易夭折,一家三口移居阿雷巴羅(Arévalo),之後再搬到梅地納(Medina del Campo),這是卡斯提的商業中心,他們期望羊毛商業能提供充足的工作。
 
總之,若望的童年顛沛流離,成長在對地位具有強烈意識的社會底層,度著朝夕不保的生活。然而,由於他的母親溫良慈愛,又富於迎向挑戰的氣魄,他們的貧窮結實纍纍。當他們與更窮的人共享(食物……),工作、活下去和接待(窮人)是這家人的口號。
 
若望9歲時,他們搬到梅地納,這是卡斯提的主要市場中心。吸引來自各地的貿易:北部的歐洲、東方和半島本身。同樣也招來疾病。若望在提供弱勢兒童受教育的地方上學,十多歲時,在城中的醫院當看護兼打雜,這是特別收容梅毒病患的救濟院。所以,他敏感的青春期間,陪伴的是感染性病的瀕死病患,再一次,這是個痛苦的環境,然而,這位青年能以相當強健和慈愛的感受來面對,我們的推測來自他後來對病人非常靈敏,如眾所周知的。
 
這段記述差不多是若望的半輩子。當他後來開始寫作時,所有這些愛和痛苦的經驗全蘊藏在他內。
 
21歲的若望已決定自己的未來:離開醫院,加入加爾默羅男修會。探本溯源,此一修會始於以色列加爾默羅山的一群獨居隱士。於13世紀西遷歐洲,他們來到大城市,自稱度祈禱、兄弟友愛和神職服務的生活,奉加爾默羅山童貞瑪利亞為主保。當年輕的看護(若望)深思他們在梅地納的生活方式,大概從中體會到這是個邀請,召叫他進入更深、更普遍的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53
  2. 新書
    79
    $253
  3. 新書
    85
    $272
  4. 新書
    85
    $272
  5. 新書
    9
    $288
  6. 新書
    9
    $288
  7.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