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有聽過研究心理學的人時常分析自己的心理嗎?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要寫一本有關創意瓶頸的書。
一切源自於幾年前,也就是我在部落格「嫉妒的藝評人」(The Jealous Curator)中發表首篇文章過後不久。我自己是藝術人,擁有美術學士學位,專長繪畫與版畫,副修藝術史。儘管熱愛藝術,我在藝術學校曾有段艱難時光— 覺得自己就是不適合。畢業之後,我決定去念平面設計,這個適合我多了。我後來在當設計師的職涯非常成功,更順利升上創意總監。我雖全心投注於設計工作,卻
從未中斷對美術的創作與喜愛。我低調在自家工作室獨自創作,鮮少對外公開。身為設計師,我充滿自信;但若以藝術家論—嗯,自信就沒那麼充足。我花很多時間 欣賞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無論何時,只要我發現真心喜愛的作品,首先我會感受到一陣紅潤湧上雙頰的靈感—那股衝動足以讓我奔出去買十件畫布,好讓我在有生之
年成為下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但瞬間之後,我的靈魂掀起一陣震盪-壓倒性的嫉妒-讓我不禁想,「我在欺騙誰啊?我怎麼可能創作出那樣的作品呢?」負面又消極 嗎?沒錯。
幸運的是,在此同時,有個很熟的朋友給了我一點建議。他說:「嫉妒若藏在心中會變成毒藥,會吞噬你的生命。但若坦誠布公, 可以將嫉妒轉換成正面能量:欽佩。你要做的就是這個。」因此我在2009年2月發表了「嫉妒的藝評人」部落格,自此之後再也不走回頭路。我每天在部落格中
撰寫文章,用正向的方式介紹「讓我嫉妒」的藝術家。現在,當我發現喜愛的藝術家,我不再感到恐懼,嫉妒病不藥而癒。我會覺得被激勵了,做好準備走進工作 室,然後歡喜迎接明天發表的文章!我體認到其實每個人都有個可以自由創作的空間。
重要的是享受創作過程中的美好,裡頭蘊藏著純真的喜 悅。猶記小時候,不論是因為得到了新蠟筆、五顏六色的線,或是從學校回家路上發現的羽毛,都可以成為美術勞作的材料-不知怎麼地,就是覺得得做出個什麼作 品!無論什麼都可以!相對地,在必須努力將作品售出、期待獲得好評,以及爭取展覽機會的壓力下,那股創作的純粹美好嘎然而止。這是我們必須重新銜接的東西
-喜悅。我在這方面適應得越來越好,但不可否認:創作中仍有許多日子遭遇瓶頸,完完全全的瓶頸。
《創意撞牆期》送給我自己,也獻給你 -給所有曾遭遇瓶頸的人。我想做一件美好的事-寫一本當代藝術書,不僅有令人歎為觀止的圖片,也包含激勵人心的詞句、建議以及提示,幫助業餘或專業的藝術 人度過靈感停滯期。我寫這本書就是想告訴所有處在創意撞牆期的朋友,你並不孤單。我曾撰文介紹數以百計成功藝術家,看起來他們總有源源不絕的創意,但也時
常遭遇瓶頸。他們要怎麼度過?去哪裡找新靈感?如何面對負評?這些瓶頸是否讓藝術之路停滯?這些全職藝術家無法輕易中斷或放棄作品-尤其在獲得展出機會, 或有買家下訂之後!他們如何在靈感翹家時持續創作?或當靈感湧上,但手或工具無法配合怎麼辦?
因此,我訪談了全球50位才華洋溢的藝 術家-在不同創作領域-獲得深思熟慮、誠懇,又充滿智慧的答案。我問的問題都差不多,理由是因為:我原本計畫針對每位藝術家專訪,但我又想知道有藝術背景 的人跟自學的藝術家想法是否相同。畫家與攝影師遭遇的瓶頸會一樣嗎?來自紐約的藝術家尋找靈感的地方,是否會與來自澳洲小鎮的藝術家不同?舉世聞名的藝術
家心中的自我評斷,是否會與正在起步的人一樣多?
部分回答讓我感到難過,有些讓我捧腹大笑,但所有受訪者都讓我激起想即刻直奔工作室創作的慾望。我期待他們的話語同樣能撼動你。
但到底要如何開始?放心,我問了他們相同的問題!即時洞悉每位藝術家充滿創造力的內心,他們提供脫離創意撞牆期的方法,幫助我們遠離舒適區,最重要的 是,促使我們往前邁進。這些建議包括了30天的挑戰期、大自然漫步、二手店之旅,還有繪畫或拼貼作業,或將最愛的字句以不同字型與圖樣描繪出來。現在,我
們沒有理由不起身而行。我希望你能像我一樣,享受這些驚人藝術家所分享的建議與想法。祝福你能順利通過挑戰-書中所有建議我全部都會試試看!希望能與突破 撞牆期的你再度相會。
丹妮爾, a.k.a. 嫉妒的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