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的風華與滄桑,你所不知道的高雄事……
一本騎著單車,從「打狗」穿越「高雄」的另類旅遊書;
一本透視地景,從「高雄」看見「台灣」的知性歷史書。
「高雄港區」如今是高雄市民與觀光客休閒親水、旅遊踏青的好去處,但當前港區的空間,卻曾受到長達五十年之久的軍事管制!究竟「打狗港」為什麼成為閒人勿近的「軍事禁地」?又怎麼逐步隨著台灣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重新屬於高雄市民實在的生活空間?而在港區開放、城市觀光發展的過程中,熙來攘往的遊客、呼嘯而過的單車,如何能與高雄港區的人文精神與歷史脈動有所共鳴,而不只是過目即忘的走馬看花?
來到愛河,這裡曾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溝」,也曾是展演情慾的紅燈區,它不但是政治的舞台,更是台灣草根民主的搖籃。而在黨國統治之下,「軍港」與「商港」合一的高雄港,不僅孕育出獨特的碼頭勞動制度與文化,見證拆船業、機械五金街的興起,更寫下了台灣香蕉由盛而衰的出口傳奇,以及加工區經濟的工傷紀實。來到旗后山,想像海賊王林道乾飛往泰國北大年的神話,尋找黃飛鴻在砲台練兵的身影,再一路抵達旗津大陳聚落,翻開政治移民的滄桑生命史,對照台籍老兵流轉的悲劇身世,高雄港的記憶與高雄人的故事,無疑就是台灣歷史的一頁縮影。
本書精選十條高雄港區單車路線,帶領讀者走進老高雄的時光隧道。讓我們騎著單車,在海風中傾聽大港歷史的呼吸,以及老高雄人的生命點滴。在不斷蛻變的風景之中,透過在地的踏查與歷史的挖掘與想像,真正地認識高雄,也重新走進你我所居所處的每一個地方。
*本書榮獲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書寫高雄出版獎助
各家推薦
成令方(高醫大教授)、陳柏惟(基進黨立法委員)、馮光遠(作家)、曾貴海(醫生詩人)、黃建龍(自由文史工作者)、佛國喬(知名政論部落客)──好讀推薦
一二三亭、三餘書店、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在地相挺
陳奕齊的《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一書,帶著我們以二輪漫遊,行過城市的時空走廊,看見現代的風情,也看見歷史的足跡。這其中,有在地回憶的詳實陳述、有社區文化的深入探掘,當然也有關於城市建設的種種反思。──陳菊(高雄市長)
西班牙是世界第二大觀光國,他們主張「觀光客是融入在地的一抹風景」,這本書正是台灣觀光由小確性旅遊,成而在地融入的最佳經典,深入的故事,高雄在地的一抹貼近土地的風景。──黃建龍(自由文史工作者、台南公民智庫召集人)
看似是本觀光書,卻是在地子弟的政治宣言;看似寫地方文史,卻是要用龐大知識量挑戰兩大黨因循苟且的史觀。──佛國喬(知名政論部落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奕齊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畢業。
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基進側翼政團發起人,筆名「新一」。
著有《New Bondage and Old Resistance: Rea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與Monina Wong同著)、《想像越界:國際與在地政經批判》、《移民、苦力、落腳處:從布袋人到高雄人》(與魏聰洲和廖沛怡同著)、《國民黨治台片斷考》、《黨國治下的台灣「草民」史》、《看!中國熱?!》及本書《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
陳奕齊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畢業。
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基進側翼政團發起人,筆名「新一」。
著有《New Bondage and Old Resistance: Rea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與Monina Wong同著)、《想像越界:國際與在地政經批判》、《移民、苦力、落腳處:從布袋人到高雄人》(與魏聰洲和廖沛怡同著)、《國民黨治台片斷考》、《黨國治下的台灣「草民」史》、《看!中國熱?!》及本書《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
目錄
新版序 成令方
序 一 陳 菊
序 二 曾貴海
序 三 蔡炳惶
自 序 陳奕齊
Ⅰ 愛河
Ⅱ 13號光榮碼頭區
Ⅲ 12號真愛碼頭區
Ⅳ 打狗五金老街
Ⅴ 3號香蕉碼頭區
Ⅵ 旗后
Ⅶ 旗津大陳聚落區
Ⅷ 勞動女性紀念公園
Ⅸ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Ⅹ 高雄港第二港口
序 一 陳 菊
序 二 曾貴海
序 三 蔡炳惶
自 序 陳奕齊
Ⅰ 愛河
Ⅱ 13號光榮碼頭區
Ⅲ 12號真愛碼頭區
Ⅳ 打狗五金老街
Ⅴ 3號香蕉碼頭區
Ⅵ 旗后
Ⅶ 旗津大陳聚落區
Ⅷ 勞動女性紀念公園
Ⅸ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Ⅹ 高雄港第二港口
序
新版序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退休教授 成令方
當你帶外地來高雄旅遊的朋友,沿著愛河水岸遊走觀光景點,你可以說得出各個景點的故事嗎?承認吧,絕大多數的我們,滿腦一片空白!承認吧,我們對這城市的理解其實非常膚淺非常片面。
很多人就立刻拿出手機,請教谷歌大神。但大神的資訊,是沒有社會脈絡的片段訊息,很容易看過後從記憶中流失,也沒法和這本書中豐富有趣的故事相比。要理解一個城市的景點,需要這些景點對我們說出有感覺有意義的故事,故事在我們的記憶中生根,然後每一個人都可以加上自己相關的故事,讓這城市這景點活起來,成為我們共同的故事。有趣味有生命的故事就像一首歌,不斷向在地人,漂泊遊子,尋鮮探密的旅行者,呼喚出內心的渴望,於是歌聲繚繞。這本書就像是值得珍藏的歌譜,百年世代的讀者在其中都可以找到自己會哼唱的歌。
我們很多人都愛唱情歌。這本世代歌集的第一章「愛河」故事,有本省女子外省男子的戀情遭女方父母反對,男女相約綁繩殉情,結果女方溺死愛河,男方解開活結掙脫。這樣的殉情故事有省籍矛盾,也有男方的陰謀,還有揭發真相的記者竟被視為是「破壞基本國策」被整肅成階下囚。
情慾流動的歌曲在解嚴前,其實一直在暗夜中沸騰銷魂。愛河岸邊的日治時代酒家,民國時代的公娼館,韓戰越戰期間供美國大兵放鬆的酒吧,都與當時的國際局勢與國民政府政策有密切的關係。參與其中的女性,隨著年代的變遷,除了本地籍,還有山東青島的移民,原住民,以及東南亞籍女性。慾望流動,不僅是女人個人的歌曲,也是性產業相關商家討生計的歌曲,還穿插著黑道保鏢勢力(例如:左營海軍子弟組的「海兵幫」)囂張鬥狠的歌曲,以及美軍離開後留下的台美混血兒悲傷的歌曲。
這些羶色腥的小故事好似小報的八卦版,其實是陳奕齊精心編織出來的歷史故事大網。他以當時的東亞政治,國民黨的獨裁治理為經,以政治經濟,族群矛盾,性別關係,社會組織,文化風氣為緯,讓讀者看到情慾交流世界的各個面貌。
除了愛河,《打狗慢騎》還帶我們理解,曾經是軍港的13號碼頭(現在的親水休憩的「光榮碼頭」的一部份),有抽中「金馬獎」兵役心碎情歌,也有碼頭苦力聚集形成的「雜菜攤」餐飲故事。12號碼頭就是現在的「真愛」碼頭,當年是走私舶來品的入口,也是髒臭油污垃圾的「黑龍江」,還存有曾經是頂級餐廳「海上皇宮」的殘骸,每一個節點都有經濟發展的痕跡。
來到第四個景點鹽埕區,因曾經風光一時的拆船業而發達的五金街。我們聽到的故事有影帝柯俊雄父親的牛車運輸工會,有船隻爆炸嚴重死傷,還有不顧拆船工人工安,以他們廉價生命堆積出來的拆船王國榮景。
書中有十個景點,每個景點都是由十多個小故事編織而成。每一個小故事都引用學術研究的參考資料,每一章的故事都是由近百個註解堆積起來的,但完全沒有學術論文的厚重難嚥,行雲流水輕鬆的筆調,只有具有個人魅力的說書人可以辦到。陳奕齊就是這樣的奇才。
這本具有多元功能的書,可以和父母長輩、同學好友、子女晚輩、旅遊探索者分享。更重要的事,我們可以藉此認識國境之南這大工業城「百年風華」的美麗與哀愁。大力向各位推薦,可以放一本在床頭。
自序
我一直相信,「旅遊」可能會改變一個人,只要我們用「旅者/旅人」(traveler)的心情,而非走馬看花、吃吃喝喝的「觀光客」(tourist)姿態。而改變一個人最劇的旅行個案,我想,非拉丁美洲浪漫的革命家切.格瓦拉莫屬。
一九五一年,患有氣喘的二十三歲醫學院學生格瓦拉與死黨阿爾貝托,以一輛摩托車滿載行囊和無限憧憬,親身體會這個受到殖民者蹂躪五百年而傷痕累累的拉丁美洲大地,以及親炙這大地上依舊深受苦難不義鞭笞的眾多生命。這是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現實上,如格瓦拉者畢竟少數,吾人不奢求旅行可以改變一個人,並產生「知行合一」的效果,但期待至少透過旅行能有「知易行難」之功能,並加深我們對於所處城市歷史脈動的認識。不幸的是,或許拜電子跟數位媒體媚俗傳播之賜,抑或是台灣人長期過勞之故,讓台灣人的旅行次數與機會雖然增加了,但仍僅止於一路的吃吃喝喝。若吃吃喝喝之旅可以昇華成為一國飲食文化的催生動力也不錯,但看下來,暴發戶式的大吃大喝,似乎仍是台灣民眾觀光模式的主旋律。
於是,膚淺的活動式人潮,湧向了各觀光景點與現場,宛如一陣蝗蟲過境之後,便「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徒留滿地垃圾。至於以媚俗熱鬧的活動抵換選票的政府,不只任憑那些曾留下各種歷史足跡的現場無端消失,更有甚者,則常以發展為名,淪為城市歷史文化的主要殺手。學者說這是「發展主義」之弊;我則認為,此乃是「無知」所導致,以為「發展」只能有一種長相跟想像。惡性循環之下,不要說城市裡的「知性」旅行,連可以在城市悠哉探險、品嚐城市的獨特風味,以感受城市的心跳呼吸聲,都在這種「躁動式」的觀光人潮急速湧入與快速退散之間,讓原可雋永體會與細緻品味城市紋理的心情,也都不可得了。
此外,近年以有閒階級品味所帶動的單車小摺風,在高雄市不斷地蔓延、拓染開來。市政府也隨此風潮加速單車道的修築,尤其沿著高雄港區的單車道,在假日或晚間,常會有許多單車族錯身而過。這種掠過耳際的單車「風」,是呼嘯的,而不是那種在城市大街小巷中穿梭的傳統鐵馬,由近而遠的「幾拐!幾拐!」聲。美其名是單車「休閒」,但這種休閒的內涵除了運動健身之外,幾乎與城市的呼吸脈動脫鉤,不再是城市紋理的一環,畢竟,在哪一個城市踩踏單車,似乎已無多大關聯,只有單車道的好壞之別罷了。
城市不該是外在於我們的「他者」,不該只是一個容器,單純地容納各路逐工作而落腳或離去的流動者。流動,曾被許諾成全球化之下的進步表現,駐足在地與深根則被視為是滯後與保守的。但是,連全球性的匯豐銀行都懂得喊出「global bank, local knowledge」,以實踐全球化的真實義──「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之時,認識並凸顯出所居所住城市的獨特性,便顯得至關緊要,不是嗎?
基於以上種種心情與考慮,個人便心生寫一本可讓人藉由城市探險的方式,感受屬於城市的生命點滴,以此貼近城市呼吸與脈動的另類旅遊書。高雄人曾經頭疼的是,外地朋友來訪,可以帶他們去哪裡玩耍?雖然現在不同了,有好多地方可去可看,但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到愛河、到高雄港區是要「看」什麼?看河跟港嗎?這河跟港和台灣其它地方的河與港有什麼不同?那景致相較於國外的河與港,又有勝出之處嗎?為了解決「看」什麼的焦慮,我們還是得從高雄城市的近現代身世與故事之謎著手,否則「看」將只能停留於表像式的直觀「視界」,而無法成為歷史想像式的縱深「世界」。更何況,高雄港區此刻正因許多工程而處於外觀巨幅變動之期!
因此,這本以具體場景或地點來拉開高雄港歷史身世卷軸的書籍,便如此誕生。過去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滯留在海外,讓個人遲遲無法兌現帶領朋友導覽高雄港區的承諾。這本遲到五年以上的另類旅遊書,是個人將導覽解說落實為文字,創造出一種儘管「缺席」也可以導覽的可能性,以彌補長期以來虧欠朋友的芭樂票。
配合高雄市的單車風潮,以及市府的單車道興建,本書「站點」的選取,幾乎都是以單車可輕易抵達的地點為主,希冀單車族能夠「內在於」城市,認識城市與親近城市,而非對於踩踏經過之處全然無感,而產生「外在於」城市的窘況。同時,許多站點也是市民或觀光客會造訪的景點,若能藉此讓造訪者更深刻地認識尋訪駐足之處所曾寫就的人文風貌,提供到訪者親近城市脈動與傾聽歷史呼吸聲的機會,那麼,不論歷史過往書寫的是美麗,還是哀愁,我想都會讓旅人更容易愛上高雄的。
本書因為有具體場景、地點可資造訪,並讓探訪者有歷史想像的起飛基礎,而可被當成另類的旅遊書籍之外,本書也是一本歷史書籍。但筆者並非歷史學者,側重的也不是城市編年史本身;再者,由於筆者本身的專業是政經社會科學,所以場景地點的歷史事件背後,筆者採取的是政治經濟與社會科學的角度,進行事件解釋與歷史敘事。因此,本書更像是一本戰後高雄政經發展的歷史書。如果高雄現代身世的譜寫,反映的是台灣戰後政經發展的城市微縮表現,那麼本書雖是以高雄港區為主,但隱而不諱的企圖,實是希冀以高雄港區之發展,以為管窺台灣戰後政經發展歷史圖像的潛望鏡。是故,本書是一本高雄港區的深度與知性旅遊DIY,也是一本戰後高雄發展身世的圖譜,更是一本由政經視角切入歷史發展,企圖重構台灣戰後發展「史觀」的書籍。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個人認為歷史事件與現象解釋的取徑,不論是採取政治經濟學、社會學或文化人類學式的各種切入點,尊重史實乃是基本前提,這是本書以註腳附上資料出處的主要理由。此舉也方便那些想要在城市進行更深入探險的讀者,能以本書所提供之索引,做為進一步探深挖掘的基礎與可能。
本書的完成,得力於許多人的幫忙。怡萍的陪伴、造訪與照片拍攝,提供本書不少可「觀」的照片,一切點滴在心。此外,陳婉娥、姚開陽、吳庭和、何浩明、柯坤佑、陳以箴、周孟涵、洪琬棋、陳坤毅、李怡志、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旗山農會等朋友跟單位的協助,更讓本書蒐羅的照片更具可看性。好友翁緯華在舊報紙資料收集上的幫忙,不僅豐富了本書的故事內容,更可為史實的交叉比對之用,委實感動。同時,協同訪問與採擷口述歷史的伙伴:廖沛怡、詹力穎、陳婉娥、胡耿豪、孔瓊徵等,不僅讓本書歷史故事更具「人味」,也讓本書運用的歷史素材在檔案、舊報紙之外,有更多口述資料可供使用;當然,這一切還是得歸功感謝這些接受訪問的受訪報導人,沒有你們的生命故事,本書必定枯燥許多。至於,慨然贈序的前輩朋友曾貴海醫師與蔡炳煌醫師,對於他們的提攜愛護,銘感五內。還有陳美君的耗時校讀,大大降低本書疏誤之處,委實感恩。
值此台灣觀光業在國民與外人抵台旅遊推促之下蓬發,但國內旅遊卻在媒體全台飲食大發現的推波助瀾之下,幾乎淪為「吃吃喝喝蝗蟲過境旅」;至於外國人抵台觀光,則淪為廉價旅行團的「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吃飯兼拍照」。無論本國人或者外國人,從來就沒有正視過我們所居所住的城市,遑論傾聽屬於城市的歷史心跳聲。記得十八世紀的義大利劇作家哥爾多尼(Carlo Goldoni)曾言:「聰明的旅人,從來不會看低自己的家鄉。」這份心情,真的值得吾人把握學習。捫心而問,除了吃之外,對於我們所處的城市,我們又了解了多少呢?
就在準備啟程之際,想起英國親王菲利普那句名言:「觀光業?不過是國家在賣春!」(Tourism? It's just national prostitution!),然而這句尖酸刻薄的話,套在台灣,都仍嫌恭維;畢竟,我們連自己的「春」(可賣的優勢)在哪、是啥都不知道的時候,我們賣了身,還會被嫌髒,端看中國觀光客對台灣的品頭論足,便略知一二,不是嗎?
陳奕齊 於小時候生活咖啡館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退休教授 成令方
當你帶外地來高雄旅遊的朋友,沿著愛河水岸遊走觀光景點,你可以說得出各個景點的故事嗎?承認吧,絕大多數的我們,滿腦一片空白!承認吧,我們對這城市的理解其實非常膚淺非常片面。
很多人就立刻拿出手機,請教谷歌大神。但大神的資訊,是沒有社會脈絡的片段訊息,很容易看過後從記憶中流失,也沒法和這本書中豐富有趣的故事相比。要理解一個城市的景點,需要這些景點對我們說出有感覺有意義的故事,故事在我們的記憶中生根,然後每一個人都可以加上自己相關的故事,讓這城市這景點活起來,成為我們共同的故事。有趣味有生命的故事就像一首歌,不斷向在地人,漂泊遊子,尋鮮探密的旅行者,呼喚出內心的渴望,於是歌聲繚繞。這本書就像是值得珍藏的歌譜,百年世代的讀者在其中都可以找到自己會哼唱的歌。
我們很多人都愛唱情歌。這本世代歌集的第一章「愛河」故事,有本省女子外省男子的戀情遭女方父母反對,男女相約綁繩殉情,結果女方溺死愛河,男方解開活結掙脫。這樣的殉情故事有省籍矛盾,也有男方的陰謀,還有揭發真相的記者竟被視為是「破壞基本國策」被整肅成階下囚。
情慾流動的歌曲在解嚴前,其實一直在暗夜中沸騰銷魂。愛河岸邊的日治時代酒家,民國時代的公娼館,韓戰越戰期間供美國大兵放鬆的酒吧,都與當時的國際局勢與國民政府政策有密切的關係。參與其中的女性,隨著年代的變遷,除了本地籍,還有山東青島的移民,原住民,以及東南亞籍女性。慾望流動,不僅是女人個人的歌曲,也是性產業相關商家討生計的歌曲,還穿插著黑道保鏢勢力(例如:左營海軍子弟組的「海兵幫」)囂張鬥狠的歌曲,以及美軍離開後留下的台美混血兒悲傷的歌曲。
這些羶色腥的小故事好似小報的八卦版,其實是陳奕齊精心編織出來的歷史故事大網。他以當時的東亞政治,國民黨的獨裁治理為經,以政治經濟,族群矛盾,性別關係,社會組織,文化風氣為緯,讓讀者看到情慾交流世界的各個面貌。
除了愛河,《打狗慢騎》還帶我們理解,曾經是軍港的13號碼頭(現在的親水休憩的「光榮碼頭」的一部份),有抽中「金馬獎」兵役心碎情歌,也有碼頭苦力聚集形成的「雜菜攤」餐飲故事。12號碼頭就是現在的「真愛」碼頭,當年是走私舶來品的入口,也是髒臭油污垃圾的「黑龍江」,還存有曾經是頂級餐廳「海上皇宮」的殘骸,每一個節點都有經濟發展的痕跡。
來到第四個景點鹽埕區,因曾經風光一時的拆船業而發達的五金街。我們聽到的故事有影帝柯俊雄父親的牛車運輸工會,有船隻爆炸嚴重死傷,還有不顧拆船工人工安,以他們廉價生命堆積出來的拆船王國榮景。
書中有十個景點,每個景點都是由十多個小故事編織而成。每一個小故事都引用學術研究的參考資料,每一章的故事都是由近百個註解堆積起來的,但完全沒有學術論文的厚重難嚥,行雲流水輕鬆的筆調,只有具有個人魅力的說書人可以辦到。陳奕齊就是這樣的奇才。
這本具有多元功能的書,可以和父母長輩、同學好友、子女晚輩、旅遊探索者分享。更重要的事,我們可以藉此認識國境之南這大工業城「百年風華」的美麗與哀愁。大力向各位推薦,可以放一本在床頭。
自序
我一直相信,「旅遊」可能會改變一個人,只要我們用「旅者/旅人」(traveler)的心情,而非走馬看花、吃吃喝喝的「觀光客」(tourist)姿態。而改變一個人最劇的旅行個案,我想,非拉丁美洲浪漫的革命家切.格瓦拉莫屬。
一九五一年,患有氣喘的二十三歲醫學院學生格瓦拉與死黨阿爾貝托,以一輛摩托車滿載行囊和無限憧憬,親身體會這個受到殖民者蹂躪五百年而傷痕累累的拉丁美洲大地,以及親炙這大地上依舊深受苦難不義鞭笞的眾多生命。這是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現實上,如格瓦拉者畢竟少數,吾人不奢求旅行可以改變一個人,並產生「知行合一」的效果,但期待至少透過旅行能有「知易行難」之功能,並加深我們對於所處城市歷史脈動的認識。不幸的是,或許拜電子跟數位媒體媚俗傳播之賜,抑或是台灣人長期過勞之故,讓台灣人的旅行次數與機會雖然增加了,但仍僅止於一路的吃吃喝喝。若吃吃喝喝之旅可以昇華成為一國飲食文化的催生動力也不錯,但看下來,暴發戶式的大吃大喝,似乎仍是台灣民眾觀光模式的主旋律。
於是,膚淺的活動式人潮,湧向了各觀光景點與現場,宛如一陣蝗蟲過境之後,便「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徒留滿地垃圾。至於以媚俗熱鬧的活動抵換選票的政府,不只任憑那些曾留下各種歷史足跡的現場無端消失,更有甚者,則常以發展為名,淪為城市歷史文化的主要殺手。學者說這是「發展主義」之弊;我則認為,此乃是「無知」所導致,以為「發展」只能有一種長相跟想像。惡性循環之下,不要說城市裡的「知性」旅行,連可以在城市悠哉探險、品嚐城市的獨特風味,以感受城市的心跳呼吸聲,都在這種「躁動式」的觀光人潮急速湧入與快速退散之間,讓原可雋永體會與細緻品味城市紋理的心情,也都不可得了。
此外,近年以有閒階級品味所帶動的單車小摺風,在高雄市不斷地蔓延、拓染開來。市政府也隨此風潮加速單車道的修築,尤其沿著高雄港區的單車道,在假日或晚間,常會有許多單車族錯身而過。這種掠過耳際的單車「風」,是呼嘯的,而不是那種在城市大街小巷中穿梭的傳統鐵馬,由近而遠的「幾拐!幾拐!」聲。美其名是單車「休閒」,但這種休閒的內涵除了運動健身之外,幾乎與城市的呼吸脈動脫鉤,不再是城市紋理的一環,畢竟,在哪一個城市踩踏單車,似乎已無多大關聯,只有單車道的好壞之別罷了。
城市不該是外在於我們的「他者」,不該只是一個容器,單純地容納各路逐工作而落腳或離去的流動者。流動,曾被許諾成全球化之下的進步表現,駐足在地與深根則被視為是滯後與保守的。但是,連全球性的匯豐銀行都懂得喊出「global bank, local knowledge」,以實踐全球化的真實義──「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之時,認識並凸顯出所居所住城市的獨特性,便顯得至關緊要,不是嗎?
基於以上種種心情與考慮,個人便心生寫一本可讓人藉由城市探險的方式,感受屬於城市的生命點滴,以此貼近城市呼吸與脈動的另類旅遊書。高雄人曾經頭疼的是,外地朋友來訪,可以帶他們去哪裡玩耍?雖然現在不同了,有好多地方可去可看,但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到愛河、到高雄港區是要「看」什麼?看河跟港嗎?這河跟港和台灣其它地方的河與港有什麼不同?那景致相較於國外的河與港,又有勝出之處嗎?為了解決「看」什麼的焦慮,我們還是得從高雄城市的近現代身世與故事之謎著手,否則「看」將只能停留於表像式的直觀「視界」,而無法成為歷史想像式的縱深「世界」。更何況,高雄港區此刻正因許多工程而處於外觀巨幅變動之期!
因此,這本以具體場景或地點來拉開高雄港歷史身世卷軸的書籍,便如此誕生。過去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滯留在海外,讓個人遲遲無法兌現帶領朋友導覽高雄港區的承諾。這本遲到五年以上的另類旅遊書,是個人將導覽解說落實為文字,創造出一種儘管「缺席」也可以導覽的可能性,以彌補長期以來虧欠朋友的芭樂票。
配合高雄市的單車風潮,以及市府的單車道興建,本書「站點」的選取,幾乎都是以單車可輕易抵達的地點為主,希冀單車族能夠「內在於」城市,認識城市與親近城市,而非對於踩踏經過之處全然無感,而產生「外在於」城市的窘況。同時,許多站點也是市民或觀光客會造訪的景點,若能藉此讓造訪者更深刻地認識尋訪駐足之處所曾寫就的人文風貌,提供到訪者親近城市脈動與傾聽歷史呼吸聲的機會,那麼,不論歷史過往書寫的是美麗,還是哀愁,我想都會讓旅人更容易愛上高雄的。
本書因為有具體場景、地點可資造訪,並讓探訪者有歷史想像的起飛基礎,而可被當成另類的旅遊書籍之外,本書也是一本歷史書籍。但筆者並非歷史學者,側重的也不是城市編年史本身;再者,由於筆者本身的專業是政經社會科學,所以場景地點的歷史事件背後,筆者採取的是政治經濟與社會科學的角度,進行事件解釋與歷史敘事。因此,本書更像是一本戰後高雄政經發展的歷史書。如果高雄現代身世的譜寫,反映的是台灣戰後政經發展的城市微縮表現,那麼本書雖是以高雄港區為主,但隱而不諱的企圖,實是希冀以高雄港區之發展,以為管窺台灣戰後政經發展歷史圖像的潛望鏡。是故,本書是一本高雄港區的深度與知性旅遊DIY,也是一本戰後高雄發展身世的圖譜,更是一本由政經視角切入歷史發展,企圖重構台灣戰後發展「史觀」的書籍。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個人認為歷史事件與現象解釋的取徑,不論是採取政治經濟學、社會學或文化人類學式的各種切入點,尊重史實乃是基本前提,這是本書以註腳附上資料出處的主要理由。此舉也方便那些想要在城市進行更深入探險的讀者,能以本書所提供之索引,做為進一步探深挖掘的基礎與可能。
本書的完成,得力於許多人的幫忙。怡萍的陪伴、造訪與照片拍攝,提供本書不少可「觀」的照片,一切點滴在心。此外,陳婉娥、姚開陽、吳庭和、何浩明、柯坤佑、陳以箴、周孟涵、洪琬棋、陳坤毅、李怡志、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旗山農會等朋友跟單位的協助,更讓本書蒐羅的照片更具可看性。好友翁緯華在舊報紙資料收集上的幫忙,不僅豐富了本書的故事內容,更可為史實的交叉比對之用,委實感動。同時,協同訪問與採擷口述歷史的伙伴:廖沛怡、詹力穎、陳婉娥、胡耿豪、孔瓊徵等,不僅讓本書歷史故事更具「人味」,也讓本書運用的歷史素材在檔案、舊報紙之外,有更多口述資料可供使用;當然,這一切還是得歸功感謝這些接受訪問的受訪報導人,沒有你們的生命故事,本書必定枯燥許多。至於,慨然贈序的前輩朋友曾貴海醫師與蔡炳煌醫師,對於他們的提攜愛護,銘感五內。還有陳美君的耗時校讀,大大降低本書疏誤之處,委實感恩。
值此台灣觀光業在國民與外人抵台旅遊推促之下蓬發,但國內旅遊卻在媒體全台飲食大發現的推波助瀾之下,幾乎淪為「吃吃喝喝蝗蟲過境旅」;至於外國人抵台觀光,則淪為廉價旅行團的「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吃飯兼拍照」。無論本國人或者外國人,從來就沒有正視過我們所居所住的城市,遑論傾聽屬於城市的歷史心跳聲。記得十八世紀的義大利劇作家哥爾多尼(Carlo Goldoni)曾言:「聰明的旅人,從來不會看低自己的家鄉。」這份心情,真的值得吾人把握學習。捫心而問,除了吃之外,對於我們所處的城市,我們又了解了多少呢?
就在準備啟程之際,想起英國親王菲利普那句名言:「觀光業?不過是國家在賣春!」(Tourism? It's just national prostitution!),然而這句尖酸刻薄的話,套在台灣,都仍嫌恭維;畢竟,我們連自己的「春」(可賣的優勢)在哪、是啥都不知道的時候,我們賣了身,還會被嫌髒,端看中國觀光客對台灣的品頭論足,便略知一二,不是嗎?
陳奕齊 於小時候生活咖啡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47折$210
-
二手書51折$230
-
二手書64折$290
-
二手書7折$315
-
二手書72折$325
-
二手書72折$325
-
二手書72折$325
-
新書79折$356
-
新書79折$356
-
新書79折$356
-
新書79折$356
-
新書79折$356
-
新書79折$356
-
新書84折$379
-
新書85折$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