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閱聽人正生活在一個「八卦的年代」(The Tabloid Decade)。八卦新聞文化崩解了硬性與軟性新聞的文化界線,衝擊平面媒體,更催生了電視新聞感官主義。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從理論背景與實證研究兩個層次,深入檢視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學術專書,共分十二個章節。理論篇首先分析臺灣的電視新聞文化空間在過去十年間如何遷徙演變,重新定義並詮釋了電子媒體的新聞感官主義,接著闡述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理論。實證研究篇則分別以內容方析、文本分析、實驗法、調查法、接收分析、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從各面向探索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面貌,以及如何影響閱聽眾對電視新聞內容的接收以及新聞產製過程。本書也跨越國界,呈現新聞感官化的跨國面貌,並釐清新聞競爭、新聞專業程度與新聞感官化之間的關係。
最後,本書討論邁向多媒體時代的新聞感官主義的可能發展。未來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勢必無法以「感官」與「非感官」的二元對立概念產製影音新聞。如何同時了解兩種新聞價值,並不斷在其間拉扯妥協,維繫平衡,考驗新聞專業的存亡,也是新媒體時代工作者的最大挑戰。
目錄
第一章 八卦文化如何促成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誕生
第二章 感官主義的理論
第三章 電視新聞文化空間的變遷
第四章 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面貌
第五章 電視新聞偷窺文化
第六章 電視新聞感官主義對閱聽人的影響:資訊處理模式
第七章 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閱聽人研究:閱聽人對新聞感官化的認知與感受
第八章 影響電視新聞「感官主義」閱聽眾感受的因素研究
第九章 電視新聞感官主義對閱聽人的影響:閱聽人研究成果—接收分析模式
第十章 電視新聞工作者如何定義「感官主義」
第十一章 商業主義如何影響全球電視新聞感官主義
第十二章 結論
第二章 感官主義的理論
第三章 電視新聞文化空間的變遷
第四章 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面貌
第五章 電視新聞偷窺文化
第六章 電視新聞感官主義對閱聽人的影響:資訊處理模式
第七章 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閱聽人研究:閱聽人對新聞感官化的認知與感受
第八章 影響電視新聞「感官主義」閱聽眾感受的因素研究
第九章 電視新聞感官主義對閱聽人的影響:閱聽人研究成果—接收分析模式
第十章 電視新聞工作者如何定義「感官主義」
第十一章 商業主義如何影響全球電視新聞感官主義
第十二章 結論
內容連載
第一章:八卦文化如何促成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誕生
第一節、從小報化、八卦主義、資訊娛樂化到電視新聞感官主義
2010年8月4日上午八時許,壹週刊準時在各大超商上架。這一天,封面故事斗大的標題:「背著女主播嫩妻,補教天王偷吃麻辣女教師」,全頁照片呈現男女主角舌吻畫面,攝影角度由高速公路慢速行進的車前窗,正面拍攝入鏡。兩位主角渾然忘我的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無一不挑動讀者的神經。
上午十點鐘,各家有線電視新聞頻道跟進報導此一緋聞事件,並以整點新聞插播、新聞跑馬燈以及現場直播等方式,大幅報導。新聞事件的男女主角、元配、補教界競爭對手等角色競相召開記者會,眼淚與哭聲齊發,一場「補教人生」的新聞連續劇(陳尹宗、陳珮伶,2010)就此開演。
這個名人緋聞報導,由小報媒體率先報導,隨後由電視新聞媒體以娛樂化的戲劇手法,進行長時間而大規模的報導,在報導的各個層面與細節,盡可能挑動閱聽人的感官刺激經驗,以衝高瞬間收視率。一個過去近十年間十分典型的電視新聞感官化的報導事件,又再一次呈現於台灣的媒體景觀中。
追本溯源,小報新聞文化(Tabloidization)是十八世紀以降,延續美國便士報〈Penny Press〉以及「黃色新聞學」(Yellow Journalism),以聳動元素訴諸讀者情緒與感受的新聞文化。根據其聳動元素進行的新聞報導題材,特別容易成為閱聽眾茶餘飯後談論別人隱私,或道人是非的「八卦」話題,也有論者稱之為「八卦新聞」。
無論名之為「小報化」或「八卦新聞」文化,這個現代文化經驗日益擴散,從大眾新聞媒體、小眾媒體到網路媒體,其影響已日漸深入閱聽人的每日生活經驗,對傳播、社會、經濟乃至整體文化的層面,都產生廣泛且深入的影響。美國「浮華雜誌」評論家大衛坎普在90年代末就已經預言,我們的年代,已經無可避免地成為一個「八卦的年代」(The Tabloid Decade)(Kamp, 1999)。
雖然八卦新聞文化已經行之有年,然而過去質報與小報涇渭分明,質報守住公共事務的報導主軸,小報則標記庶民品味,兩者的新聞文化界限大體清晰。近十年以來,質報與小報界線日益崩解,兩者間分野模糊,引發重大爭議。
第一節、從小報化、八卦主義、資訊娛樂化到電視新聞感官主義
2010年8月4日上午八時許,壹週刊準時在各大超商上架。這一天,封面故事斗大的標題:「背著女主播嫩妻,補教天王偷吃麻辣女教師」,全頁照片呈現男女主角舌吻畫面,攝影角度由高速公路慢速行進的車前窗,正面拍攝入鏡。兩位主角渾然忘我的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無一不挑動讀者的神經。
上午十點鐘,各家有線電視新聞頻道跟進報導此一緋聞事件,並以整點新聞插播、新聞跑馬燈以及現場直播等方式,大幅報導。新聞事件的男女主角、元配、補教界競爭對手等角色競相召開記者會,眼淚與哭聲齊發,一場「補教人生」的新聞連續劇(陳尹宗、陳珮伶,2010)就此開演。
這個名人緋聞報導,由小報媒體率先報導,隨後由電視新聞媒體以娛樂化的戲劇手法,進行長時間而大規模的報導,在報導的各個層面與細節,盡可能挑動閱聽人的感官刺激經驗,以衝高瞬間收視率。一個過去近十年間十分典型的電視新聞感官化的報導事件,又再一次呈現於台灣的媒體景觀中。
追本溯源,小報新聞文化(Tabloidization)是十八世紀以降,延續美國便士報〈Penny Press〉以及「黃色新聞學」(Yellow Journalism),以聳動元素訴諸讀者情緒與感受的新聞文化。根據其聳動元素進行的新聞報導題材,特別容易成為閱聽眾茶餘飯後談論別人隱私,或道人是非的「八卦」話題,也有論者稱之為「八卦新聞」。
無論名之為「小報化」或「八卦新聞」文化,這個現代文化經驗日益擴散,從大眾新聞媒體、小眾媒體到網路媒體,其影響已日漸深入閱聽人的每日生活經驗,對傳播、社會、經濟乃至整體文化的層面,都產生廣泛且深入的影響。美國「浮華雜誌」評論家大衛坎普在90年代末就已經預言,我們的年代,已經無可避免地成為一個「八卦的年代」(The Tabloid Decade)(Kamp, 1999)。
雖然八卦新聞文化已經行之有年,然而過去質報與小報涇渭分明,質報守住公共事務的報導主軸,小報則標記庶民品味,兩者的新聞文化界限大體清晰。近十年以來,質報與小報界線日益崩解,兩者間分野模糊,引發重大爭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32
-
新書9折$378
-
新書9折$378
-
新書93折$391
-
新書95折$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