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回:世界電影史 Flashback

閃回:世界電影史  Flashback
定價:650
NT $ 464 ~ 585
  • 作者:LOUIS GIANNETTISCOTT EYMAN
  • 譯者:焦雄屏
  • 出版社:蓋亞
  • 出版日期:2015-02-0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190799
  • ISBN13:9789863190790
  • 裝訂:平裝 / 544頁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有趣的電影史,比電影更精采。

看電影,也看懂電影——
輕鬆掌握社會史與電影發展脈絡,21段精彩閃回,回味百年電影傳奇。

  ★涵蓋好萊塢、歐洲、亞洲電影及重要電影人的發展概況。
  ★400幀珍貴劇照,精采圖說,閱讀欣賞一次到位。
  ★名導演的藝術觀點與成就、名演員銀幕內外的人生故事,。
  ★每章前配以世界大事年表,從社會、文化、科技等角度橫向解讀電影發展。
  ★收錄2000年後全新章節,展現電影發展潮流。

 
  經濟的因素,戰爭的動盪,社會的變革,無不牽動著電影美學與主題的走向。電影,反映了它所屬的時代。

  《閃回:世界電影史》以每十年為段落,總計二十一段趣味盎然的閃回,探討了電影從1896年草創之初,到2000年後的重要電影人與文化運動。內容不但觸及好萊塢電影、歐洲電影、亞洲電影各階段的發展概況,作者還在各章節前,製作了重大歷史∕文化事件與電影史的對照表,作為提綱挈領之參照,使讀者從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氛圍,輕鬆掌握電影發展脈絡。

  藉由這種對照,我們了解到作為一種大眾傳播,電影是如何影響觀眾的價值觀、社會的意識型態,同時也深深受限於票房與時代的喜好。

  全書並收錄豐富的照片與大量的圖說,讓這個視覺藝術充滿圖像式的解釋。

  「翻譯此書,對吉奈堤有些觀點十分贊同,比方他因深諳類型電影及美國片廠制度,對電影與社會的密切互動關係頗有犀利看法。他說,一個國家的社會史,可由其明星反映出來。他舉出約翰.韋恩這位明星,韋恩數十年一直居票房最高明星之首,他代表了一種美國價值觀,或美國人希望自己有的價值觀:自信,有懾人的威嚴,對世故聰明的人或事不信任,我行我素,又帶點孤獨與疏離性格。他是個大男人,或帶著男孩性格的大男人,見到女性總有點羞怯不自在,他非常愛國,講究自我犧牲,說穿了是保守的右翼中產階級。

  美國人愛他,不是因為他的外表,而是他所代表的價值觀。所以那麼多俊男敗在他手下,他是美國電影黃金時代最珍貴的明星。」——焦雄屏.電影監製 /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

台灣電影中心.策劃編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路易斯.吉奈堤(Louis Giannetti)


  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和影評人,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名譽教授。畢業於愛荷華大學及波士頓大學,20世紀60年代晚期開始講授18世紀英語文學,後轉入電影研究。他的作品雅俗共賞,內容涵蓋時論、文學和戲劇等多方面,代表作有《美國電影大師》、《認識電影》、《高達及其他:電影形式論文集》等。

史考特.艾曼(Scott Eyman)

  美國著名作家、編輯,主要為《棕櫚灘郵報》及《紐約觀察》撰稿。他撰寫的傳記《鑄就傳奇:約翰.福特的生命與時光》獲《洛杉磯時報》提名為1999年最佳圖書。在新聞、評論、電影編劇領域屢獲殊榮。

譯者簡介

焦雄屏


  電影監製 /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

  在台成功推動台灣新電影浪潮,也是台灣電影在國際上成功關鍵的人物。

  她曾監製及參與多部中港台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白銀帝國》、《愛你愛我》、《侯孝賢畫像》、《愛你一萬年》、《阮玲玉》、《禪打》、《蘋果》、《觀音山》、《大同:康有為瑞典》、《疼惜天地》、《小偷》、《被偷走的那五年》、《意外的戀愛時光》,獲獎無數。

  她是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培育多個編劇及導演,在任金馬影展主席期間,她改革評審制,增加國際性,開創電影創投會議,並溝通將典禮與大陸電影頻道合作轉播,使金馬獎氣象一新。她經常出任柏林、威尼斯、鹿特丹、聖塞巴斯蒂安、布宜諾斯艾利斯、溫哥華、舊金山、山形、香港、新加坡、塔什干、雪梨、俄國及福岡等國際一流電影節的評審,也出席耶魯、芝加哥、柏克萊、哈佛、UCLA等名校學術會議及演講。1993她曾擔任過台灣電影年的執行長,大規模培養台灣至今在一線工作的製片、錄音、攝影、美術、動畫、表演人才,並出版了一系列台灣電影史叢書,推動數十個台灣電影在外國的專題展,電影數字資料庫,替台灣電影打下日後蓬勃的基礎。

  她出版書超過八十本,獲頒母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赫斯特大獎,中國《南方都市報》十年電影貢獻獎,印度影展終生成就獎,《People》之「菁鑽」大獎,當選《天下》雜誌台灣千禧年最有影響的200人物之一,以及2013年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

  近來在視頻網站主持《聚焦》對談節目,廣受觀眾歡迎與媒體關注。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起源
第二章 格里菲斯和同代人 
第三章 1920年代的美國電影
第四章 1920年代的歐洲電影
第五章 好萊塢片廠制度 1925—1955
第六章 1930年代的美國電影
第七章 1930年代的歐洲電影
第八章 1940年代的美國電影
第九章 1940年代的歐洲電影
第十章 1950年代的美國電影
第十一章 1950年代的世界電影
第十二章 1960年代的美國電影
第十三章 1960年代的世界電影
第十四章 1970年代的美國電影
第十五章 1970年代的世界電影
第十六章 1980年代的美國電影
第十七章 1980年代的世界電影
第十八章 1990年代的美國電影
第十九章 1990年代的世界電影
第二十章 2000年後的美國電影
第二十一章 2000年後的世界電影

重要詞彙
圖例索引
全文索引
 

譯者序

電影學生現在比較幸福


  我27歲時在美國念完書,被邀回台灣工作,並開始教書生涯,第一個教職即在文化大學。當時電影教育並不發達,文化大學(當時還是學院呢)是唯二有電影課的大專院校,擠在小小的戲劇系影劇組,與戲劇/國劇並在一起。那還是錄像帶的時代,全班四十多人擠在小小的教室中,看一個超小的電視。但是學生們超熱情,那一班出了一個導演葉鴻偉(拍過《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現定居西安)。他們是大二生。有個大四生偶爾來旁聽,那是蔡明亮;另外有一個大一生提早來旁聽,那是現在在政大教書的王亞維。班上還有個搞燈光舞台設計的簡立人,現在是我北藝大的同事,曾任劇設系主任。

  我安排了一本《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為教材,這是在美國學院指定的教科書,我個人認為深入淺出,頗有入門的功能。開始一兩個禮拜,我就知道情形不妙。同學影印的教材上,查滿了密密麻麻的字典翻譯,看個五六頁英文對他們太吃力了。我成了英文翻譯,天天在教詞彙與觀念。還有我放映的影片也沒翻譯,只好逐句逐段現場口譯。

  當時我便下決心一定要將此書譯出。

  那是不講究版權的時代,《認識電影》譯出後差點選上了當年台灣十大好書之列。以後著作權正軌化,書商也去購買了版權,在台灣長銷數年,大陸出現盜版,後來大陸也同步正版發行,據說也頗受各大學電影科系的青睞。

  於是文化大學教學的窘境便成了歷史。現在學生不單可以輕易看完《認識電影》而對電影有基本常識,而且陸續在許多出版的中文電影書籍中滋潤陶冶(更別提現在成套出版的電影經典光碟呢)。《認識電影》是我幫遠流出版社出版的電影館叢書系列的第一本,爾後電影館出版無數譯作/著作,開啟電影研究學術化/文字化先河,不僅在台灣地區受到歡迎,據說大陸朋友當時不惜成本,都越洋來購買整套叢書收藏,在電影圈內蔚為風氣。

  遠流之外,我也幫萬象出版社、後來的江蘇教育出版社、後浪出版公司等策劃電影叢書,在大陸反響很熱烈,所以回過頭來,《認識電影》真是開疆闢土第一本。

  為甚麼這本書如此受歡迎呢?這還跟此書作者有關。路易斯.吉奈堤(Louis Giannetti)是位文學教授,他在1960年代開始教書,很快就發現自己的興趣遠超過文學的範圍,他喜歡戲劇、流行文化、社會學、表演藝術、新聞學、攝影學、舞蹈、繪畫、音樂,這些全部可以統攝在電影中。於是他開始鑽研電影,並與1970年代風起雲湧的美國大學電影系並行成長,加上他出身藍領階級家庭,沒有身段,不似文學系學者那麼咬文嚼字,所以編寫的電影文字也就格外帶了一份直性熱情的感染力。《認識電影》又聰明地運用大量圖說,讓這個視覺藝術充滿圖像式的解釋,讀者因此一目瞭然,不至被阻擋於艱深的電影理論之外。

  所以翻譯吉奈堤的書對我而言實在輕鬆,唯一吃不消的是他的活力精力。此人沒幾年就更版一次,內容大幅修改以適應潮流,於是出版社便會要求我重譯,天哪,那真是無休止的惡夢,重譯起碼好幾次了。

  吉奈堤重訂新版不說,還有精力又出了一本形式接近《認識電影》的電影史,名為《閃回:世界電影史》。這個工作又落在我身上。我譯起來還算輕鬆,可是因為我現在又在監製電影又常為電影節擔任評委,跑來跑去,常一丟下就幾個月撿不回來,苦了出版社的人。

  翻譯此書,對吉奈堤有些觀點十分贊同,比方他因深諳類型電影及美國片廠制度,對電影與社會的密切互動關係頗有犀利看法。他說,一個國家的社會史,可由其明星反映出來。他舉出約翰.韋恩這位明星,韋恩數十年一直居票房最高明星之首,他代表了一種美國價值觀,或美國人希望自己有的價值觀:自信,有懾人的威嚴,對世故聰明的人或事不信任,我行我素,又帶點孤獨與疏離性格。他是個大男人,或帶著男孩性格的大男人,見到女性總有點羞怯不自在,他非常愛國,講究自我犧牲,說穿了是保守的右翼中產階級。

  美國人愛他,不是因為他的外表,而是他所代表的價值觀。所以那麼多俊男敗在他手下,他是美國電影黃金時代最珍貴的明星。

  同理,台灣觀眾在1970年代最愛林青霞,純粹因為她美嗎?我想大家是忘了她所代表的三廳電影(客廳、咖啡廳、飯廳),那是物質,是當時民眾所追求的生活質感:時裝、豪宅、汽車、上流社會、熾烈的瓊瑤式愛情。林青霞的出塵之美,就是這一切價值觀上的bonus,觀眾照單全收。

  就像現在,大陸電影一味追求大製作、大預算、大明星、大特效,其實反映出觀眾對電影奇觀的需求。現實主義的作品,已經不能滿足在現實壓力下的逃避心理。虛幻的人物關係,飄渺的歷史時空,吹牛誇張的神功,飛檐走壁的冒險,不但填充了觀眾在現實中的虛無,而且省去製片單位與電檢鐵腕的角力。

  吉奈堤為彰顯歷史時空與電影內容/形式的交互影響,也製作了重大歷史/文化事件與電影史的對照表。經濟的因素,戰爭的動盪,社會的變革,無不牽動著電影美學與主題的走向。這是他提綱挈領之參照。
  
  有些人對歷史和老掉牙的電影不屑一顧,我也曾多次聽到傲慢的創作者昭示,自己從不看他人的作品。請問,不知梅里葉,不知《月球之旅》,不知盧米葉兄弟,不知《火車大劫案》,怎麼能欣賞馬丁.史柯西斯的傑作《雨果的冒險》?沒有看過默片,不知默片大明星如范朋克、范倫鐵諾、約翰.吉爾伯特在有聲時代來臨的悲劇,不識《爵士歌手》、《萬花嬉春》,沒聽過《迷魂記》,怎麼能全面瞭解金像獎新贏家《大藝術家》之美?就是因為缺乏史觀,所以大陸許多觀眾對姜文新片《一步之遙》不深究就任意批評,其實只暴露了自己欠缺文化。這是電影文化未深耕的問題,而書就是最起碼的奠基工程。

  看此本《閃回》,我以為吉奈堤亦有一些盲點。首先,他對閱讀美國作品是準確而犀利的,但對照其他國家電影史就有泛美國觀點的缺憾,尤其近三十年來世界各地電影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吉奈堤的理解就顯得有局限甚至偏差。他對亞洲電影毫無概念,對華語電影沒有看法,甚至對當代歐洲電影亦理解十分表面。《閃回:世界電影史》是一本不錯的美國電影史,它可能沒法和《認識電影》的分量相當,但閱讀它樂趣仍非常多。

焦雄屏
2014年12月
 

內容連載

ch6
1930年代的美國電影
 
1929年對電影大亨而言很不利,那年年尾8700家戲院斥重金裝了有聲裝置。演員、技術、技術人員都得重新思考有聲時代的意義,片廠老闆也不得不擔心股票市場崩盤的影響以及要求電檢的聲浪。有聲片時代 片廠大亨拍攝有聲電影的策略就是花大錢請幾十個百老匯明星,以及幾十個為他們寫劇本的編劇,他們的理論是演過寫過舞台劇的人才可以編演有聲片。他們輕易捨棄了這樣一個事實—默片明星中很多人並非初次說對白,他們中不乏來自劇場的明星。 片廠老闆可不是傻瓜,他們完全知道他們正在玩一個完全不同的遊戲。
 
很多默片明星轉型有聲片成功,有些則敗下陣來。但有些新的明星,成功地在有聲片中崛起。男演員像詹姆士.賈克奈、蓋博、屈賽,女演員像貝蒂.戴維斯、龍芭、哈露,他們都是平民出身,並得到大眾的追捧與喜愛。但明星再也不是如天神般被崇拜,對白使演員「真實」,觀眾愛上了強悍、俚語、特別是生活化的口語,史上第一回銀幕上的生活與台下觀眾的日常生活一樣有活力,音響讓電影成了民主化媒體。 但是街頭活生生的俚語和行為使電檢處高度警惕。1922年因為震動好萊塢的三個醜聞使「海斯辦公室」(The Hays Office)成立。
 
三大驚人醜聞是至今未破案的導演威廉.戴斯蒙德.泰勒謀殺案、「胖子」羅斯科.阿巴克爾殺人審判,以及男明星華萊士.里德嗑藥致死案。 威爾.海斯原是美國前總統哈定政府的政客,他被十二家電影公司因其政治關係聘僱,和電影界完全無關。他制定了電影業的自我審查制度,列舉敏感的不適於銀幕改編之書籍及舞台劇,誓言「防止誤導、淫穢、不實廣告」。但事情沒有什麼改變,好萊塢仍在拍年輕人酗酒作樂的題材,片廠睜隻眼閉隻眼;即便如此,「海斯辦公室」仍嚴禁「片名或口語之淫穢」,其實默片如《鐵翼雄風》和《光榮何價》(What Price Glory?)都可以看到其唇形口出不遜。
 
經濟大恐慌到1932年才真正打擊到好萊塢。電影公司利潤大幅下跌,華納損失1400萬美元(1929年利潤是1720萬元),派拉蒙損失將近1600萬美元,第二年宣布破產。這個危機把大亨們逼到牆角,這時候出現了一個矮小、大胸、滿嘴欲望的中年女子—梅.蕙絲(Mae West)。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1
    $464
  2. 新書
    79
    $514
  3. 新書
    79
    $514
  4. 新書
    85
    $553
  5. 新書
    9
    $585
  6. 新書
    9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