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大哉問的時代來臨
TEDxTaipei 策展人、TED 亞洲大使 許毓仁
今年的TEDxTaipei年會主題是「大哉問」。我們失去了問問題的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忘記追尋的本能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項:
第一,我們活在一個快速結果 (instant gratification)的時代。「問這麼多幹嘛? Google 一下就知道了!」「我們快速把照片、心得po到臉書上,博取越多的讚越開心」,我們在乎別人給我們的留言評價,我們判斷事物的好壞,也取決於我們喜不喜歡這張圖片、這張圖片可不可愛。快速地交換讓我們失去專注力──資訊讓我們焦慮。
科技時代,我們已經習慣用手指從網路世界找答案,大腦與心智失去深層的思考能力與機會,即便資訊爆炸,視野心胸反而越發狹隘,觸摸不見真實世界的味道。
真正的問題,是從心底出發;真實的解答,是靠行動印證。
詹宏志先生在今年的 TEDxTaipei年會發表演講,他提到這個時代需要一個新工具(novum organum),而這個新工具就是溝通(communication)。新世代面對的挑戰是:不要害怕面對問題,要創造讓我們創新的機會。「我們不要怕動盪,因為穩定性結構就是世襲。
我們必須鼓勵創業與新產業發展,尋找破壞性創新,迫使舊勢力尋找新能力。成熟企業的責任,是創造有利年輕人的創業環境。」「我們必須先承認問題的存在,才會開始尋求答案,認識我們不曾考慮的選項,即便只能找到發散的答案,也是一種收獲。」
台灣缺乏的是一種問問題的勇氣,我們需要一種承擔未知與勇於開創的企圖心。問問題是一種對現實事件脈絡的了解,對核心精神的關注,以及鍥而不捨的覺察力。問問題並不是無知,因為承認自己不知道是最大的福氣,由於「不知道」所以可以開始追尋。而我們的速度也要加快,世界不會等待我們,不會因為我們內耗而停止運轉,當全世界用開放與相互理解的方式在共同前進時,我們不能毫無方針。
二○○八年,我與夥伴創立了「The Big Question Conference」,二○○九年取得TEDxTaipei的經營權,二○一三年成立「大哉問」。一路走來,我們不斷提問,問世界也問自己,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分享經驗,鼓勵台灣年輕人──問對的問題、走自己的路,勇敢闖出自己的大未來。
有時我們規避問題,是因為恐懼、無法靜下心來聆聽自己與世界真實的聲音,無法與自己對話和溝通。但是,當你正視拋出「真實」疑問的同時,你往往也有了正確的解答。
追求結果是社會運作效率的本質,但是如果不問方法,只問結果和效率,那永遠不會有好答案。愛因斯坦說:「我們不能用昨日的思維來解決今日的問題。」(We cannot solve our problems with the same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
創新是什麼?創新是對過程的追求,尋求可能性的極大化。當我們的社會停止追求當下的結果,停止抄襲捷徑、停止貪心時,我們才能正視問題、專注過程,尋求更多的可能性。
本書從問題的力量出發,作者華倫‧柏格(Warren Berger)出身媒體工作,歸納各領域訪談過的諸多創新人士,包含:企業家、發明家、藝術家等,從他們的經驗出發,帶領我們進一步認識問題的本質。捐棄不敢發問的包袱,回歸對世界好奇、疑問、冒險的天賦。藉由提問改變自己、探索生命,影響世界。
「有沒有可能這樣的工具就放在我們後方的口袋裡,而且從我們孩提時代就一直在那裡 ?」
推薦序二
自找問題,洞燭先機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資深講師 徐正宗
你會問問題嗎?你常問問題嗎?你知道怎麼問題嗎?你知道問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的關係嗎?你知道問問題與創新之間的關係嗎?你知道很多創新產品的誕生,常始於一個「漂亮的問題」嗎?
若你想在成就創新的路途上找到指引,本書可提供各位非常好的指引。作者是一位新聞工作者,他整個職業生涯都在問問題,他精闢的理論剖析與實例的說明,可以簡單輕鬆地讓讀者們徹底了解,如何找回或培養自己問問題的能力。
他曾說過:「懂得答案可以幫助你的學業,懂得發問可以幫助你的人生。」(Knowing the answer will help you in school, while knowing how to question will help you in
life.)以及一句我最喜歡的瑞典格言:「我們都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為了趕在還沒太老以前學聰明,這本書是提升個人「軟實力」不能錯過的好選擇。
我於退休後應邀至各機構分享策略性思考能力的培養、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管理、及菁英幹部養成等相關課題多年,在課堂上觀察無數學生的上課行為,心得是:
一般學生(95%):自己花錢來上課,卻從頭到尾不發一問,當你問他「有沒有問題」,答案幾乎都是「沒有」。但當你問他問題時,他又回答不出,心中只想知道:測驗時會不會考這章節?
一位好學生(4%):一般都具備問問題的能力。
一位優秀的學生(1%):因為對議題有興趣,而且進入議題的情境中,有了動機,自然能問好問題。
以上現象與作者所引述的情形也略同。教育家黛博拉‧梅爾(Deborah Meier)說:「我們生來就會問問題,但在四歲之後,就再也沒有如此具有想像力、自由自在地問過問題。」基於某些原因,大部分的學校都不教學生如何提問,也不鼓勵提問,反而只要求學生記住答案。如此的學校教育,造成老師上課只急著提供答案給學生記住,不會問問題的問題就油然而生。
我們應該學習作者的建議,可以不害怕地問自己、或問你認為值得請教的人,問他們各種「為什麼」問題,不管是關於個人職涯問題、人際問題、家庭關係、社區問題、環境問題甚至是國家社會問題,或任何我們可能遇到、能有所改變或改善的事情。例如:為什麼我的職涯發展不能更上層樓?為什麼我已經更上層樓,卻仍然不快樂?為什麼我的產品或服務無法吸引顧客?
所謂的「發現問題」就是指自己去尋找問題,企業管理顧問明.巴薩多(Min Basadur)指出,「如果你能在其他人找到問題之前,先發現問題並成功找出答案,就能建立一個新的事業、甚至是新的產業。」同樣的,這也適用於個人人生問題,如果你能在問題變得明顯之前,甚至在造成危機前,就先找出問題,便可在最佳契機時,加以掌握並解決它。
成為一位成功的創新經理人,具備問問題的能力是要素之一。本書中,作者會帶你逐漸拾回兒時問「為什麼」的能力,也舉了許多實際例子與架構,協助你發展「自找問題」的能力,讓你能洞燭先機、捷足先登,創造個人生活與事業的新高峰。
推薦序三
問得真漂亮,贏得好人緣
兩岸知名企管講師、商周專欄作家 謝文憲
我常戲稱自己是個「二刀流」(日本職棒術語中,用來稱呼可以打擊、也可以投球的職棒選手),總需要在企業訓練的講台上侃侃而談,論述自己的專業並帶領學員學習;但又必須在廣播電台的主持位置上,問好問題並引導來賓對答,化解錄音室裡的緊張情緒,這兩種完全不同狀態的拿捏與分寸,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如果你問我,侃侃而談與問得漂亮,哪個難度較高?我想不用懷疑,當然是問問題較為困難。
二十年前在房仲擔任業務工作的初期,自認從國小擔任班長,參加演講比賽、國中聽棒球、高中聽廣播,大學玩社團多年的舞台歷練,口語表達與說話技術肯定難不倒我,擔任業務的角色必能如魚得水、水到渠成。沒想到光是電話開發與約客戶看房子這麼簡單的事,都常常鎩羽而歸。
店長當時常坐在我後面,提醒我:「文憲,你不要一直說話,多聽聽客戶的語氣,想辦法問出關鍵問題,引導他思考。」剛開始不太了解店長的意思,但從事業務工作的時間一長,才發現:「問得漂亮才是刺激需求的不二法門,而不是口若懸河。」光是這點收穫,就讓我的業務工作從此平步青雲。
溝通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我會說:「好好地聽,好好地問,好好地講」,能夠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和對的人面前問出好問題,肯定是贏得好人緣的不二法門。
我也認為,十年內,無須「創新與熱情」就能完成的工作,將被網路與機器人所取代。然而,創新該如何做到?作者提出「發問帶來創新」的新觀念。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屢獲殊榮的記者,更是創新領域的先驅,在資訊爆炸的世代中,「知道已無利用價值」,能夠提出好問題,比起很會找答案的人,更具有原創性,這點我心有戚戚焉。
長時間在兩岸各大企業奔走,我發現在企業課堂中,用六個字就很輕易分辨員工能力的良窳,那就是「往前坐,先舉手」。華人世界裡,只要在課堂上願意坐前面,能舉手提出好問題的學員,通常就是企業內部的優秀員工,我的觀察屢試不爽。
如果你是業務行銷工作者、企業內中高階主管、經常性的談判協商者、創意研發工作者、教學者,這本書即將解決你多年缺乏靈感、腸枯思竭的困擾,憲哥大力推薦。
前言
為什麼我們要問問題?
一項研究發現,平均年齡四歲的英國小孩,每天會向可憐的媽咪提出三百九十個問題。但為什麼那些四歲的小孩,在五歲或六歲時問題就開始變少?
在企業界裡,許多企業領導者似乎將問問題視為「無效率」的行為,他們急於採取行動、急於做事,以至於常常覺得沒時間問自己正在做些什麼。而在會議室裡舉手問「為什麼」,可能會被視為怪咖或被不聽話的人。
最近一項針對數千位企業高階經理人所做的研究顯示,最有創意、最成功的企業領導者通常都很善於問問題。他們知道要質疑產業中的慣例和企業中的基本做法,甚至要質疑自己的假設是否有效。
所以,我們該如何發展與提升發問的能力?我們是否能再點燃四歲時那種充滿問題的火花?我訪談過超過一百位的企業創新者、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工作者等,他們分享了發問與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分享了提問如何改變他們的職涯或生命。
根據這些人的經驗,我發展出「為什麼―如果―如何(Why-What If-How)」模式,以說明如何形成與處理漂亮的好問題。它像是一個架構,用來幫助導引人們走過提問的各個階段。這個過程往往是從後退一步、用不同眼光看事情做為起點,終點則是針對特定問題採取行動。
一個真正漂亮的問題,是由什麼構成的?我個人認為:一個漂亮的問題具有遠大目標、卻又可採取行動,它能開始轉變我們思考或認知某些事物的方式,它可能觸發與帶來改變。
我們所處的這個年代可稱為「發問的黃金年代」,有一大堆唾手可得的網路資源,可以提供快速即時的答案。但在許多時候,我們的谷歌搜尋字串是如此缺乏想像力與可被預測,以至於在我們還沒輸入完問題時,谷歌就已經猜到我們要問甚麼了。
這本書比較關心的,是谷歌無法輕易預判或為你提供正確解答的問題,需要透過一種不同的搜尋方式才能找到答案。有哪些新想法可以幫助我的企業脫穎而出?如果我將不同的方式帶進我的工作或作品中,結果會是如何?面對一個存在已久,且對我的社區與家庭造成影響的問題,我該如何處理?
在今天,提問的重要性更勝以往,而且會越來越重要,提問能幫助我們找出什麼是重要的、機會位於哪裡,以及如何達到目的地。我們都很渴望得到更好的答案。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得先學會問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