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本書是我從一九五六年到二○○九年研究馬克思的論文結集,整體而言,它談的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當然也包括與馬克思密不可分的弗雷德里克‧恩格斯[Frederick Engels])的思想發展及其身後的影響。本書不是傳統意義下的馬克思主義史,儘管如此,其中最主要的六章是我為義大利埃伊瑙迪出版社(Einaudi)(一九七八至八二年)的鉅著《馬克思主義史》(Storia
del
Marxismo)所寫的文章,我同時也是這本書的共同計畫人與共同編輯。不過這六章已經做了修改,甚至有部分做了大幅改動,我還補充了一章談馬克思主義在一九八三年後的衰退,光是這七章就占了本書一半以上的篇幅。此外,還有幾篇是針對學者對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接受」(reception)所做的研究;一篇是談一八九○年代之後,馬克思主義與勞工運動的文章,這篇文章原本是一篇德文講稿,發表於林茲勞工史家國際會議(Linz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abour Historians);另外還有三篇是為以下著作所寫的序文: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以及將馬克思在一八五○年代完成的幾篇討論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重要手稿集結成冊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Grundrisse)。本書討論的唯一一位後馬克思/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
這些文章大約有三分之二未曾以英文出版或根本未曾出版。二○○七年,猶太書週(Jewish Book Week)舉辦了馬克思公共論壇,為了參與這項活動,我對第一章做了大幅擴充與改寫。第十二章也是一樣。第十五章則是首次出版。
我當初寫下收錄在本書的這些論文時,腦海中針對的是哪些讀者呢?有幾章(第一、四、五、十六章,或許還有第十二章)針對的是那些單純對這類主題有興趣的人。不過,絕大多數篇章針對的還是那些對於馬克思、馬克思主義,以及對歷史脈絡與觀念的發展和影響之間的互動具有獨特興趣的讀者。雖然針對的讀者有異,但我試圖提供的想法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討論不能陷入黨同伐異的爭論,不能被馬克思主義者及其對手在政治與意識形態領土上插持的各式各樣與不斷更迭的旗幟所左右。過去一百三十年來,馬克思主義一直是現代世界思想曲調的主旋律,因為它動員社會力量的能力,而成為二十世紀歷史一個關鍵且(在某些時期)具決定性的理論。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思考,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在二十一世紀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艾瑞克‧霍布斯邦
倫敦,二○一一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