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找出你的創新產值:企業終於說出的真相!要賺錢,比創新、比設計!跟3M、Tesla、Kickstarter、Instagram等全球最新成功經驗取經,用新頭腦,賺新獲利

快!找出你的創新產值:企業終於說出的真相!要賺錢,比創新、比設計!跟3M、Tesla、Kickstarter、Instagram等全球最新成功經驗取經,用新頭腦,賺新獲利
定價:380
NT $ 160 ~ 490
  • 作者:布魯斯・納思邦
  • 原文作者:Bruce Nussbaum
  • 譯者:譚平
  • 出版社:原點
  • 出版日期:2014-10-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657074
  • ISBN13:9789865657079
  • 裝訂:平裝 / 35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創新=獲利
Everything is changing,不確定年代的獲利學
《商業週刊》副總編布魯斯25年困惑,終於解答!
提高工作者身價,不能不學的全球百大新創成功經驗
本書是創新領域的扛鼎之作。───李仁芳︱政大創新管理教授

  看這些品牌,如何奮力創新,翻新產值!
  ◎聯想跟Ziba Design合作,花了3個月,找出中國科技族的喜好與文化,成功拼搏出品牌的名氣和價值。
  ◎掃地機器人,如何從麻省理工學院、太空總署、莊臣,一步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3M如何強制實施「百分之五十時間」計畫,成功開發透明繃帶、油漆膠帶等,從近五年的新產品賺取高比例的利潤。
  ◎全球化最徹底的奇異,在金融危機重創後,如何改變佈局,回歸在地製造,用3D列印改變製程
  ◎Gilf手機腳架,運用Mac Rhinoceros軟體、3D列印,Kickstarter集資,曝光一個多小時熱錢就湧入,從原本預估的五百支,出貨至五千支。

  在現在的世界競爭,你需要兩種能力,分析力與創造力。─IDEO創辦人、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教師David Kelley

本書特色

  新創業 ︱破解Tesla、美則、掃地機器人、Instagram、Glif、Beats、Baohaus等新創產品的成功秘辛。
  新產值 ︱看Lenovo、IBM、Nike、3M、P&G、奇異,如何奮力創新,翻新產值。  新製造 ︱教你用3D列印製作,上Kickstarter集資,自造者時代,一定要學的創業指南。
  新技能 ︱不確定年代,教你精通最重要、卻最被低估的商業技能──創新力。
  新解答 ︱《商業週刊》副總編花了25年問遍企業,終於找到的新時代獲利解答。

  不創新,沒生意?
  ─IBM對1500位執行長做調查,卻發現最重要的管理技能不再是「營運」或「行銷」,而是「創意」?
  ─為何P&G資深經理,念茲在茲的是如何讓創新變慣例?
  ─大財團終於承認創新失敗,砸下數百萬美元結果卻輸給程式設計鬼才?
  ─Apple研發費少、產品數少、不走漏斗式創新流程,卻攀升美國史上最有價值公司?
  ─為何近十年間,美國尖端產業流失了6萬8千個工作機會,新鮮人的薪資節節倒退?
  ─爸媽希望孩子去大企業求安定,孩子卻紛紛換公司、換產業,甚至創業?

  ■一切都在改變,創新如何獲利?
  我們活在一個不穩定和巨變的年代,過去一度公認有價值的技能或顯赫的文憑,如今不再保證鐵飯碗。今天許多炙手可熱的工作,十年前甚至不存在。《商業週刊》副總編布魯斯從1990年代開始撰寫設計及創新報導,但多年的報導,非但沒讓他更深入其中,反而屢屢受挫。創新,為何如此難以捉摸?很明顯,我們對創意與創新的認識太淺薄。因此,作者追根究底,訪問當前線上數百位商業、設計及科技領域的頂尖創意人,深入他們的成功經驗,終於發展出「創意智商」的概念,並分析出5種關鍵能力──知識探勘、架構、玩耍、自造、轉進。透過這5種能力,作者串聯起近年發生的百大成功新創經驗,讓創新,終於有機可循。

  ■全球品牌,都啟動了
  聯想跟Ziba Design合作,用「知識探勘」終於找出中國科技族世代的文化與喜好,成功拼搏出品牌的名氣和價值。寶僑與InnoCentive網路平台合作,開發三分之一的創新產品。3M如何強制實施「百分之五十時間」計畫,成功開發透明繃帶、油漆膠帶等,從近五年的新產品賺取高比例的利潤。全球化最徹底的奇異,在金融危機重創後,如何改變佈局,回歸在地製造,用3D列印改變製程?看這些全球品牌,如何奮力創新,翻新產值。

  ■新串聯,帶來新生意
  每個世代的互動架構不同,兩個音樂人,如何創立Kickstarter,透過「架構」開啟創業資本的文化先鋒,改變了製造者與投資人的關係。從2009到2010年10月,成功募得3億1千6百萬美元。Opentable、DonorsChoose、Kiva、Sparked,如何透過新的連結,改變我們餐廳訂位、慈善捐款、小額貸款、微義工的方式。看這些創業者,如何用新平台建立新連結,成功打開新事業。

  ■靠玩耍,玩出熱賣商品
  玩耍會觸發競爭與合作、韌性與歡樂。keas和SuperBetter,把健康與遊戲成功結合。高檔時裝平台Gilt透過「遊戲」概念,推出網站5年就開始獲利。「憤怒鳥」、「SimCity」成功採用「鷹架引導」,讓玩家邊學邊玩,打造出大小通吃的魅力遊戲。玩是一種專業,是一種熱情,音樂人Dr. Dre為了完美呈現錄音室的音樂品質,決定下海生產Beats耳機。Instagram的創意,原來來自矽谷的一家生產智慧型手機打卡程式的公司。

  ■原創,自造而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Y世代(1980年後出生者的七、八年級生),他們喜好分享、溝通,熟悉各種新的數位工具,渴望主動參與、而非被動消費。在享樂的同時,賺取生計,在網路上創作或自造,是他們的第二天性。手工藝再度流行,看Etsy等電子商務網站有多紅,就知道了。有多少人正改以經營Etsy商店為主業。Gilf手機腳架,如何花了五個月時間,運用Mac Rhinoceros軟體、3D列印,Kickstarter集資,曝光一個多小時就集資成功,熱錢湧入,從原本預估的五百支,出貨至五千支。

  ■下一次機會,創新!
  金融風暴過後,效率市場不再奏效,社會新鮮人薪資倒退、工作職缺有限。在未來,只有創意的價值不斷攀升,讓工作者擁有更高身價。無論是年輕人或是資深工作者,都需要探勘這項最重要的商業技能,貫徹書中所提的5大關鍵力,再創自己的工作價值。要成功,光是好還不夠;還必須做一個創作者、自造者及實踐者。從想要弄懂全球複雜商業網絡的企業執行長,到擔心孩子未來競爭力的家長,這絕對是一本你等待許久的好書。

  【創意智商的五項能力】
  1.知識探勘─探索自己,串聯過去……發現你的「甜甜圈」!
  2.架構─敲敲門,看見新連結,帶來新生意。
  3.玩耍─暫時放掉規則,誰說解法只有一種?
  4.自造─動腦,更要動手,創造不必花大錢!
  5.轉進─將「錢買不到的東西」變成「錢買得到的東西」

【中外名人,齊聲推薦】

  李仁芳︱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 專文推薦

  官政能︱實踐大學副校長
  周育如︱水越設計總管
  林榮泰︱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
  林之晨︱AppWorks 之初創投創辦人
  陳文龍︱台灣創意中心執行長
  陳禧冠︱仁寶創新設計副總經理
  劉邦初︱The one 異數宣言執行長
  (按姓氏筆劃排序)

  Bruce Nussbaum是美國最有趣的設計思想家之一。本書敦促我們將創意移至生活中心的號角與指南。──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動機》(Drive)及《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書中歸納出5種推動我們迎向蓬勃未來的能力。如果您想得到啟發與激勵、走在趨勢尖端,絕不可錯過。──理查・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多倫多大學及紐約大學教授,《亞特蘭大》雜誌編輯

  這是一本重要的著作。Bruce Nussbaum揭開了當今最重要的創新元素之一「創意」的神秘面紗;更釋放了個人與組織機構所蘊藏的創意。──大衛・凱利(David Kelley),IDEO暨史丹福大學d.school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布魯斯・納思邦(Bruce Nussbaum)


  《商業週刊》前副總編輯、得獎作家,自1990年代開始撰寫設計及創新的相關報導,多年的參與及所見的現象,讓他產生了許多的疑問。為何大財團砸下數百萬美元評估,創新結果卻輸給一些程式設計鬼才?Apple研發費少,產品數少,卻躍升美國史上最有價值的公司?為何近十年間,尖端產業流失了六萬八千個工作機會,新鮮人的薪資節節倒退?爸媽希望孩子去大企業求安定,孩子卻紛紛換公司、換產業,甚至創業?基於震驚與挫折,他訪問了數百位商業、設計及科技領域的頂尖創意人,終於解答內心的困惑,也寫下這本書,更從媒體人轉職為Parsons設計學院教師,現任Parsons設計學院「創新與設計」教授。

  曾創立「創新與設計」線上頻道,創辦《IN:創新內幕》季刊,並在《快速公司》及《哈佛商業評論》網站撰寫部落格。他是《商業週刊》開始報導年度「國際傑出設計獎」及「全球最佳創新企業」的主要推手,曾是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會員,以和平工作隊志工身分到菲律賓教書。

譯者簡介

譚平


  清華大學電機學士,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碩士,曾任廣告製片,現專事譯作,包括《藝術打造的財富傳奇》、《打敗P&G的美則傳奇》、《帶著心與眼,街頭攝影的必練20課》。
 

目錄

推薦序
 
謝辭

I. 把我們的創意找回來
1. 「神來一筆」不是你想的那樣
別自以為沒創意,你的創新,如何被發現呢?
2. 尋找創意的祕密
為何所有顛覆式創新都不是來自大企業?
 
II. 創意智商涵蓋的五項能力
3. 知識探勘
探索自己,串聯過去……發現你的「甜甜圈」!
4. 架構
敲敲門,看見新連結,帶來新生意。
5. 玩耍
暫時放掉規則,誰說解法只有一種?
6. 自造
動腦,更要動手,創造不必花大錢!
7. 轉進
將「錢買不到的東西」變成「錢買得到的東西」
 
III. 創意的經濟價值
8. 獨立資本主義
拋棄「效率文化」,擁抱「機會文化」
9. 你的創意智商是多少?
丟掉履歷表,用作品集呈現你的自我成就
 
結語:重新思考創意─創意智商,越來越值錢
 

推薦序    

以創意再創你的工作價值  李仁芳(政治大學 創新管理教授)


  根據許多總體指標的表現,台灣價值創造的績效非常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產業附加價值率日漸衰退:從民國80年的28.8%,到90年的26.8%,99年更進一步降到21.3%。由於附加價值率的下滑,使得絕大多數國人薪資難以成長,甚者社會新鮮人的薪資還遠不如十年前。

  台灣的實質薪資在近三十年來從正成長到負成長:90年(43,672台幣)比80年(34,829台幣)成長1.25倍;100年(42.664台幣)卻比90年衰減2.3%(同期南韓成長62%,新加坡成長38%,香港成長23%)。

  臺灣停滯的「悶經濟」顯示我們需要有能翻轉現況的顛覆性思考,需要改變我們迄今習以為常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納思邦在本書中稱之為「架構」)。

  當你贏不了遊戲,你當改變玩法。

  台灣主流的價值觀是「效率經濟」與Cost Down,我們聞名於世的夜市小吃正是此種價值觀的具體體現。而近日食用油事件,讓大家明白,無所不用其極的追求Cost Down,反而很反諷地,將帶來傷害臺灣美食形象的Value Down不幸效應。

  納思邦再三論述:產業與社會各界「效率經濟」的主流思維架構,非得趕快向「創意經濟」的架構轉移不可。

  創意性顛覆現狀,並且創造出對世人不可或缺的新附加價值,這正是「創意經濟」的核心精義。

  「創意經濟」的祖師爺熊彼得,早就提出一種以創業者為促進經濟成長核心顛覆能量的資本主義型態:啓動後者引擎並維持運作的基礎脈動,完全仰賴創業家對於「新消費者」、「新產品」、「新生産/運輸方法」、「新市場」、「新產業組織」的洞識與開發 。

  2010年,IBM對一千五百位執行長做調查,結果發現眾位企業領袖公認最重要的管理技能不再是「營運」或「行銷」,而是「創意」。

  但是, 「創意」如何培育呢?

  納思邦本書中針對這個挑戰,提出了實証上可靠,且與學理呼應對話,確實可依循的方法論。納思邦曾任美國商業週刊副總編輯,有二十五年探訪全球傑出創新企業的資深經歷,2008年起又在紐約三十七街離時報廣場不遠,著名的帕森斯設計學院教創意管理。
 
  他在從創意靈感到創新產品發展鏈結的實務田野浸淫二、三十年,身為資深記者與商業週刊副總編輯的位置,有機會對其間活躍的當代創意「英雄們」,有深度的第一手接觸。

  訪問了數百位商業、設計及科技領域的頂尖創意人,他對當代產業傑出創意人物,與一流創新產品的孕育與誕生流程細節,累積了無與倫比的深厚領域知識。

  再加上學理上對於創意 / 創新系統知識的爬梳分析,這本書因此可以說是有關此領域的扛鼎之作,其中經驗密度與知識涵量都極為濃郁,對有意以創意求勝,提昇自己、企業不可或缺附加價值的朋友,都極值得推薦。

序言

破解創意密碼

  
  我從90年代開始幫《商業週刊》(BusinessWeek)撰寫關於設計及創新的報導。在雜誌社的那幾年,我參與過許多試圖評量創新的活動。1992年,《商業週刊》開始支持現已更名為「國際傑出設計大獎」(IDEA)的競賽,以發掘美國、歐洲及亞洲企業與顧問公司的優異創新表現。2006年4月,雜誌社與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ConsultingGroup)合作,公布了一份「最佳創新企業」(MostInnovativeCompanies)名單。這份名單的計算方法結合了軟性和硬性數據,其中包括資深經理人的綜合意見,以及研發支出、專利登錄數及新產品營收等評量結果。
  
  後來在2008年,我的團隊設計了一項「全球創新指數」(S&P/BusinessWeekGlobalInnovationIndex),其中列入二十五家被公認為「創意導向」,且長期股價高於平均值的全球化企業。這項指數的目的,是希望刺激全球化企業積極投資創新。在排名方面,我們仍採用傳統的評量項目,即研發支出、專利登錄數及新產品營收。
  
  多年來,我們投注了大量心力來報導創新,設計了各種名單及創新指數,並於2006年推出「創新與設計」(Innovation&Design)網路頻道及一本為企業創新提供大量深度資訊及建議的季刊──《IN:創新內幕》(IN:InsideInnovation)。我們撰寫了數百篇關於創新的成功故事,打了許多份成績單,為自己非常擅長報導創新而竊喜。
  
  然而,我後退了一步,認真檢視我們的成果。
  
  在一份又一份的「最創新企業」名單,以及年復一年的IDEA年度大獎上,我們一再看到那二十幾家企業的名字。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公營與民營企業,都在推出創新的產品及服務,但只有一小群佼佼者被人看到。
  
  但更糟的是,眾所公認最創新的企業,並不符合任何傳統的評量規則──對,我說的就是蘋果(Apple)。蘋果公司花的研發經費很少;它不以固有的流程實施一套制式的「漏斗式」創新程序,只生產寥寥幾項產品,並由一名跋扈的執行長和他的一小群追隨者掌管營運。但這家企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它不僅帶給我們設計漂亮、有氣質的產品,更徹底改變我們與產品互動的模式,為我們提供全方位的創作工具──從播放清單、相簿到影片,無所不能。
  
  蘋果完全不符合這個模型,但我們遺漏的重要企業還不止於此。看看這十餘年來改變人類生活的多數事物──從臉書(Facebook)到推特(Twitter),從亞馬遜(Amazon)到eBay,你會發現,這些令人驚喜的新產品或服務,幾乎全出自新創公司之手。它們之所以成功,與專利數目或研發經費毫無關連。因此,我們不可能用評量大公司的那一套標準去評量這些公司。很顯然,有個東西正在發酵;它造就了顛覆性的創新,但我們至今仍不知如何去量化它。
  
  滿懷挫折,我開始四處探詢意見。我先從多家顧問公司的聯絡窗口問起──他們的工作是幫助大公司變得更有創意。起初他們不願多談,但後來還是吐露了令人意外的實情:他們雖致力協助企業推動創新,期待能改頭換面,但成功機率出奇地低。
  
  我們都讀過許多企業創新成功的故事,《商業週刊》就刊登過很多,例如凱薩保險集團(KaiserPermanente)將重心從醫療行為轉移到「病患體驗」的經過,或者寶僑(P&G)開發「威拂」(Swiffer)品牌的來龍去脈。但很少人知道,這些成功故事的背後隱藏了大量失敗。在我一再追問下,很多人才心有不甘地承認,創新實在難得。多年後,我曾對兩家頂尖創新顧問公司的主管挑起這個話題ix。他們告訴我,在每年經手的數百件案子中,真正成功的屈指可數。
  
  我花了大半輩子在報導創新,還設計工具來幫助公司及投資人評量創新,相信企業真的可以變得更創新。聽到這些話,我不僅震驚,還跟他們一樣挫折。這是怎麼回事?為何所有顛覆性創新都來自雷達外?為何企業花了時間和金錢在對的方面,卻無法像口袋空空的二十幾歲小伙子一樣,打造出改變世界的產品和服務?大財團砸下數百萬美元作評量和評估,但創新成果怎麼可能輸給這些程式設計鬼才和他們的夥伴?
  
  沒錯,你仍會看到有些出色的創意來自政府機構;網際網路以及蘋果Siri所仰賴的技術,就是其中兩個絕佳案例。但當你近距離觀察,你會發現,政府的實驗室反而像新創公司,而不像《財富》500大企業。事實上,我開始深入調查最頂尖的政府及企業實驗室的運作情況,發現激發創新的社交動態──緣遇、串連、探索、建立人脈、玩耍──都呼應了一個蓬勃的創意城市或大學校園中有機式的無序,而非大企業裡的制式流程。何以如此?
  
  從那時起,我不只會問:「我們評量了什麼?」更開始問:「我們沒評量什麼?」
  
  問這些問題的人不只有我一個。當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過了一半,設計思考成為火紅的話題。諷刺的是,在一場關於設計思考及創新的討論中,一些人看到過度重視設計所造成的限制。
  
  2007年10月30日,我到丹尼˙希利斯(DannyHillis)位於加州格蘭岱爾(Glendale)的「應用心智」(AppliedMinds)工作室參加一場研討會x,與會者都是設計界、設計思考及創新領域的重量級人士,其中包括德布林(Doblin)顧問公司的賴瑞?基里(LarryKeeley)、多倫多大學羅特曼(Rotman)管理學院院長羅傑?馬汀(RogerMartin),以及芝加哥IIT設計學院的派屈克˙惠特尼(PatrickWhitney)。希利斯希望多談談創新流程;他是世界級的創新者,發明過平行電腦,曾為迪士尼及美國軍方(執行某種機密任務)效力。他知道自己擅長發想新的點子,但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無法將這種能力傳授給員工。「如何讓創新變成一種例行公事?」他問道。我們輪流對此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但其中只有當時寶僑資深創新經理克雷格?懷涅特(CraigWynett)的一番話,徹底改變了我對這個題目的看法。他說:的確,寶僑在執行長賴夫利(A.G.Lafley)的帶領下,打掉了科學家、工程師及設計師之間的隔牆,提升了創新表現。「但是,」他補上一句:「這只是我們需要做的百分之五。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解構創意行為。」其實,懷涅特是在說,我們需要破解創意密碼。
  
  他的洞見改變了整個討論方向。懷涅特的意思是,光靠消弭界線並「釋放」創新能量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更了解創意真正的運作模式。他的話轉變了我對「如何做好創新」的見解。雖然多數《財富》500大企業已不再以創新為導向xi,但寶僑仍堅持此一路線。在賴夫利的帶領下,寶僑的目錄增加了威拂拖把及SpinBrush平價電動牙刷等產品,持續有傑出的創新表現。身為創新長(ChiefInnovationOfficer),懷涅特談的不是創新,也不是設計。
  
  他談的是創意。
  
  讓我們將鏡頭轉到史丹福大學的設計學院「d.school」(前身為HassoPlattnerInstituteofDesign),IDEO創辦人大衛?凱利(DavidKelley)在此開啟了一場類似的對話。長久以來,他一直都在大力提倡設計思考,但時至今日,他也開始談創意。「創意就像一種外國語言,」凱利告訴我:「你需要兩種能力才能在現在的世界裡競爭。你要有分析能力,還有跟它搭配的工具。你也要有創意能力,還有跟它搭配的工具。」d.school甚至為經理人開辦高階管理課程,幫他們建立凱利所謂的「創意自信」(creativeconfidence)。
  
  雖然我當時滿腦子想著設計與創新,卻也無法忽略懷涅特及凱利話中所展現的智慧。我開始把創意想成是一種比設計更寬廣、豐富而垂手可得的概念。我開始和企業領導人討論這個概念,並在《商業週刊》上撰寫關於創意的文章,培養了一群接受度極高的聽眾和讀者。
  
  2010年,IBM對1,500位執行長做了一項調查,結果他們發現,最重要的管理技能不再是「營運」或「行銷」,而是「創意」。在當時,我已進入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SchoolofDesign)的「設計策略學院」(ParsonsSchoolofDesignStrategies)教書,一方面是想找出有關創意的答案,二方面是想尋求更好的問題。我換上新的角色,成為設計策略學院的「創新及設計學教授」(ProfessorofInnovationandDesign)。在這裡,我後退一步,看到自己過去並未將不同的點串連起來,真正去了解和評估創意與創新。我們根本沒把它解釋得更清楚;事實上,我們完全搞錯重點。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拓寬我們的視野;我們不僅要擺脫傳統評量成功的模式,更要回顧資本主義的歷史,看看早期的思想家如何闡述創意與資本主義的關係。
  
  同時,我開始觀察我在帕森斯的學生所遇到的挑戰。他們的父母建議他們去大企業工作以求安定,但我的學生們知道得更清楚:他們看到這個世界正在改變。他們認識一些比自己大兩、三歲的年輕人,卻做過三、四份工作──不僅換公司,還轉換產業,而這些人只不過二十五歲。我的學生們看到,想成功,就需要自己創造機會,而且很可能需要自己創業。他們體認到,為了生存,必須不時改造自己,而他們想學習如何去做。
  
  聽到他們談論眼前所面臨的挑戰,我開始思索如何讓創意變成一項可鍛鍊,也可評估的技能。
  
  很幸運,我不是唯一有這種想法的人。2010年3月,我和一群傑出的設計思考專家參加了一場在史丹福舉行的「設計的未來」(FutureofDesign)會議,主辦人是史丹福設計學院當時的負責人班尼?班納吉(BannyBanerjee)。
  
  許多與會者認為,儘管設計思考的運作效果不錯,卻無法擴充,而這場會議的目的就是要突破這種限制。在眾聲喧囂的年代,若想讓設計產生影響,如何擴充是個關鍵。在兩天的密集討論中,有一些新名詞被提出來,例如「設計智商」(DesignIntelligence)及「CQ」,即「創意智商」(CreativeIntelligence)。這些名詞到底是誰最先取的,在與會者的集體記憶中始終是一片混沌。但我們一致同意,無論你怎麼叫它,評估這種智力是非常重要的事。但是,該從何著手呢?
  
  結果我們發現,不少人已經試過了。 
 

內容連載

第二部:創意智商所涵蓋的五項能力(摘錄)

◆自造
許多人知道艾隆.馬斯克是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PayPal 這套電子系統讓人們能從事個人對個人的付款或轉帳交易,已成為幾乎所有電子商務的骨幹。若沒有這家公司,我們每次上網購物可能還需要寄支票、匯票甚至現金給eBay或亞馬遜。PayPal 成立於網路泡沫幾乎完全破滅的時候,當時馬斯克將他的X.com 與另一個電子商務網站Confinity合併。二○○二年,eBay發現自家網站有半數顧客都在使用PayPal,於是出價十五億美元將它買下來。許多創業者都因數位經濟的興起而得到驚人成功,而馬斯克擁有一家讓電子商務得以實現的公司,更可謂箇中翹楚。但不同於許多成功的矽谷創業家,馬斯克並未成為一位創投資本家,也沒有投資其他數位新創公司。他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二○○二年,馬斯克成為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即SpaceX 的執行長兼設計長。這家私人企業在自己的加州工廠設計和製造獵鷹九號火箭,意欲取代NASA太空梭為國際太空站運補物資。馬斯克並未就此停下腳步。一年後, 他成立了第二家公司「特斯拉汽車」(Tesla Motors)。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紀,馬斯克決定打造全電動車,並且不在底特律設廠,而在鄰近史丹福大學的帕羅奧圖。二○○七年,第一輛雙門跑車Roadster 在組裝線上誕生,每輛僅售十萬九千美元。

你一定以為馬斯克會把成功發射第一枚私人商業火箭並停靠於國際太空站視為他最大的成就。但馬斯克興高采烈地說,在那一週,真正讓他興奮的是S型車款通過了生產前最後一道安全檢測。在準備五年之後,第一輛大量生產的電動四門轎車終於一切就緒,即將在加州一間老廠房中組裝,每輛僅售五萬美元。馬斯克的經歷也許預示了美國文化的變遷—製造業捲土重來。

自造復興運動
Y世代開始使用蘋果等公司提供的數位工具來製造各種東西,從手工書到獨立製作的網路連續劇都有。這些工具很容易學習及上手,正因為太容易了,導致多數人使用這些工具時,還不認為自己是在創作或製造,但那絕對是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當二十一世紀的頭一個十年接近尾聲,除了這些2D數位工具之外,同樣平價(也許還沒那麼好用)的3D印表機也應運而生。3D印表機可以用多種金屬及塑膠列印出各種不同的物品,從絞鏈、門把、珠寶到玩具等等。在美國許多城市裡,你每個月可以繳交一百美元的會費去技工坊(TechShop)上晚間和週末課程,內容包括縫紉、木雕、機器加工及3D列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2
    $160
  2. 新書
    66
    $249
  3. 新書
    79
    $300
  4. 新書
    79
    $301
  5. 新書
    79
    $301
  6. 新書
    88
    $334
  7. 新書
    $380
  8. 新書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