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不只是與上帝說話,在祈禱中,我們與上帝相遇。在祈禱中與上帝相遇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與自己相遇。當我們真的遇見真實的自己時,我們才能遇見上帝。當我們站在上帝面前時,我們必須先清楚知道「我是誰」。我們經常只用虔誠的一面來到上帝面前。但是,如果我們真想遇見上帝,就必須在祈禱中展現出完整的自己。甚麼是真實的自己?我的本質是甚麼?祈禱其實就是認識自己。在祈禱中,我認識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激動。在祈禱中,我把真實的自己擺在上帝面前,並相信上帝的愛會流入我所擺上的自己。
第二的階段才是遇見上帝。在祈禱之前,我應該回到內心,並問自己:我到底是向誰祈禱?我現在站在他面前,坐在他面前,跟他說話的這位上帝到底是誰?我們應該知道,這位上帝是無法透過我們的言語和圖像描繪的。上帝超乎我們所思所想。我們只能用自己理性的認知來勾勒上帝的形像:上帝就像父親與母親,上帝就是那位創造萬物的造物主。同時,上帝也在我們心裡。萬物都應該在他腳下俯拜。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站在上帝面前,就像詩篇中說的,在我們墜落之際,上帝會將我們放在保護我們的堅固磐石上。
第三個階段就是與上帝對話。只有當我們真的遇見自己,敞開自己,並專注地想像,我現在在祈禱中遇見的是誰,我才能夠與這位不可理解的無限上帝對話。如果我不只是在腦海中小聲地跟上帝說話,而是把我內心話語用真實的聲音表達出來,我們或許就會發現,自己日常中的祈禱是多麼地表面化。在大聲對話中我會感受到,我應該跟上帝說些甚麼。我應該告訴上帝,真正觸動我內心的一切事。於是,與上帝的對話也會帶領我面對真實的自己,並讓我觸摸到我內心最深的渴望。
第四個階段就是靜默。在靜默中,我們聆聽上帝的聲音。與上帝對話還有另一種意義:我靜默下來,聆聽上帝的回答。上帝不會跟我們大聲說話,但是,在祈禱中,我們內心會出現上帝給我們的想法。上帝對我們的回應,就隱藏在這些想法當中。靜默不只是聆聽,在靜默中,我也與上帝合一。在仰望上帝時,我們也被上帝所凝視。所以,在靜默中我就能與他在坦誠相見中合一。祈禱也可以帶領我們進入內心寂靜的空間,那個上帝居住在我們內心的地方。因此,祈禱的目的就是在上帝身旁獲得平靜。在我的靈魂深處,上帝的居所,我們獲得平安。在這裡,繁雜的思慮無法進入,他人的希望、期待與批評也無法觸及。在這裡,我獲得完全的釋放,可以做真實的自己,那個獨一無二的受造者。
因此,在祈禱中遇見上帝的完美境界,就是與上帝合一,並用一種全新的方式遇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