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最熱絡的時代,人心最孤獨的小說……
原來,只要有一組帳號密碼
任何人都可以在臉書上,「接手」別人的人生……
沒。有。人。會。發。現。
★爭議勁爆故事,英國11家出版社激烈競標爭取出版
★亞馬遜讀者四星半正面評價
★從《經濟學人》《心理學家月刊》《出版人週刊》到《Vogue》跨界媒體一致好評
★英國《觀察家報》年度選書
★英國《Metro》年度選書
★《造型家雜誌》年度選書
尊重個人自由意志到極致,
也包含成全對方求死的意願嗎?
蕾拉在名叫「紅色藥丸」的網路論壇上,經常與人交換哲學思辨,論壇總是上演著「請人吃飯,是否能與召妓相提並論?」「下載音樂不道德嗎?」這類辯論。在「求死權」的議題上,蕾拉理直氣壯表達:「自由選擇要用什麼方式死去,是人的基本權利!」版主於是對她提出一個大膽的計畫:「那麼,妳願意幫助泰絲自殺嗎﹖」
患了重度躁鬱症的泰絲,一心求死,卻不希望家人傷心。計畫中,蕾拉不用扮演兇手,只需要在泰絲自殺後,在網路上扮演她身分,繼續活下去。
蕾拉答應了。
經過半年精心策畫與演練,泰絲如期「走了」,蕾拉隨即切換身分,接管她的臉書、電子郵件,定期貼文、回覆留言,一切竟然順利得令人吃驚,完全沒有人起疑。
然而,維持一切順利不是問題,問題是:
這一切要做到什麼時候為止呢?……
ㄧ個人就這樣在世上消失了,真的沒關係嗎?……
驚悚懸疑+爭議劇情,讓人ㄧ頁ㄧ頁深陷下去……
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
1.尊重個人意願有限度嗎?ㄧ個人求死的意願,可以被成全嗎?
2.任何人在網路上活動,是否也在假扮ㄧ個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3.臉書上來按讚、留言的人,帶著多少真心的成分?我們可以依賴這樣的友誼嗎?
本書特色
1.寫作靈感來自作者的祖母,她曾因企圖協助他人自殺被判刑。作者特別透過這個故事,大膽探討「人是否有權決定自己的死期」等等道德與自由意志的爭議性課題。
2.本書也是當代小說家中,用冷靜筆調與豐富劇情,側寫網路時代人們生活的面貌的一部首選佳作。
暢銷作家推薦
塔娜・法蘭琪/《神祕森林》及《神祕海灣》作者
史考特・史密斯/《絕地計畫》及《禁入廢墟》作者
麗茲・簡森/《預見末日的女孩》作者
國際暢銷作家盛讚
文字洗鍊,情節新穎有創意,兩個主要角色——涉世未深的蕾拉,講求理性卻又對愛情痴心妄想,以及充滿魅力、情緒多變的泰絲——形象鮮明,躍然紙上。——塔娜・法蘭琪/《神祕森林》及《神祕海灣》作者
《替身計畫》是個動人的成長小說,藏在令人揪心的謎團裡……懸疑的情節吸引你一直讀下去,但看完了這本精采的小說處女作,真正在心裡迴盪不去的,是蕾拉尋找自我的心路歷程。——史考特・史密斯/《絕地計畫》及《禁入廢墟》作者
一本辛辣而人性化的小說,勇敢碰觸社會禁忌,也勇敢承擔打破社會禁忌的代價。精準掌握了時代的動脈。——麗茲・簡森/《預見末日的女孩》作者
國內名家推薦
助人和求死之間產生的連結,勁爆的故事設計,簡單的開頭、卻環環相扣的情節,令人無法釋卷,猜不透的結局更是魅力所在!——笭菁/驚悚小說作家
在小說中主角假扮身分的設定很常見,而在現實生活中利用網路也很容易做到。小心勿沈迷,進入網路世界,本身就是一種探險的開始。也許你我都是蕾拉、也是泰絲,也會遇到下一個艾德里安和康諾;你的結局又會是如何呢?《替身計畫》為你找到了解簽。——黃淑珍/華文小說編輯
反映網路世代的真實樣貌,表面上無所不談,實際上如此疏離。隔著冰冷的電腦螢幕,是否可能存在真實的感情?簡單的故事背後有值得探討、深思的核心主旨。——蘇虹菱/大學寫作教師
很有意思的故事,愛情不是重點,可是令人難以忽略。遺憾的是男主角總有另一個面相,而我們也別忘了,自己也不美好,這就是網路世界的人生……——居居&溫溫/知名部落客
跨界媒體一致好評
一部出色的處女作。描寫一個年輕女子,透過網路的結盟,協助另一個人自殺的故事。——觀察家報
令人不安驚懼,又充分感人,而且隱喻著身分認同是創造出來的,作者把這些議題,成功包裝在一個典型動人的懸疑小說裡。——衛報
作者著迷於虛擬關係的心理現象,探討虛擬友誼如何帶給人們安全感與控制性,本書對於現代特有的孤獨感,也有出色的描寫。——經濟學人
一部深沉的心理懸疑小說,提醒我們社群網站會如何威脅到我們的的真實自我。——金融時報
這本富原創性,又令人坐立不安的心理懸疑小說,成為是今年最受討論的處女作。對於網路世界的缺陷,也提出深入又存疑的觀察角度。——愛爾蘭時報
令人期待的新人之作……這是一本真正每個人都會想讀的書。——書商雜誌
引人入勝的心理懸疑佳作,提供了一個刺激又享受的閱讀經驗。——出版人週刊
今夏最刺激的小說。作者是個天賦異稟的說故事者,說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故事。——心理學家月刊
機智結合黑色趣味,一種高度概念性的故事發展,出色的情節,對人們的在網路上的身分這議題,提出了大哉問。——讀者文摘
這個故事讓我們觀察真實與虛擬人生的經驗,也帶我們探討誰可以決定生死的課題。——Vogue雜誌
作者揭露了令人害怕的事實,原來在虛擬世界,我們面對的是混亂的人類的情緒,而我們是那麼無法自保。——People雜誌
精湛的處女作,在探索一個黑暗的面向時,作者卻用了機敏與溫暖的筆觸,兩位主角出色地引領鋒頭。——Marie Claire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