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相機的革命家:用眼睛撼動世界的馬格南傳奇

揹相機的革命家:用眼睛撼動世界的馬格南傳奇
定價:480
NT $ 200 ~ 432
 

內容簡介

  馬格南,他們定義了新聞攝影!
  對馬格南的成員來說,攝影不只是視覺的延伸,
  更是他們對世界的思索、批判和滔滔雄辯……
  他們永遠站在事件最前線,透過鏡頭,
  讓我們看盡世間的戰爭與災難、進步與變遷、荒謬與尊嚴,
  也證明了攝影是我們這時代最具穿透力、最令人信服的藝術形式。
  這是一本紀錄馬格南攝影師的珍貴傳記,
  揭露照片背後更精采的故事。
  他們是揹著相機的革命家,也是世界的眼睛。

  「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羅伯.卡帕(馬格南創始成員)

  「馬格南是一個思想的團體,是人性的共享,是對世界事務的求知,對事實的尊重,對理想的視覺化轉述,這一切使馬格南生存至今。」──亨利.卡提耶-布列松(馬格南創始成員)

  他們是一群特立獨行的怪傑,也是擅長用影像說故事的天才,他們具備敏感的視覺、睿智的頭腦、勇敢的精神、執著的毅力以及最真實的人性。

  一九四七年春,享負盛名的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延攬了三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亨利.卡提耶-布列松、喬治.羅傑跟大衛.西摩,共同創立了「馬格南圖片社」。原本他們只是想擺脫雜誌編輯的束縛,更自由地拍自己想拍的題材,沒想到卻因此開啟了一個偉大的時代,「馬格南」這個名字也與世界發生的重大事件緊緊聯結在一起。

  本書是一本馬格南圖片社傑出攝影師們的傳記,並且以一種特殊的視角,逼真地重現半個多世紀以來,馬格南成員如何在槍林彈雨的第一線目擊各種戰爭與衝突。像是:西班牙內戰、二次世界大戰、蘇聯關上鐵幕、中國大陸易幟、以色列獨立戰爭、南非屠殺黑人、韓戰跟越戰等等。透過馬格南的作品,讓我們從戰爭與災難中看到人類的愚蠢與荒謬。這些深深觸動人心、感動好幾個世代的不朽作品,都是馬格南攝影師冒著生命的危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才能換得。

  透過本書的生動介紹,我們也跟著馬格南攝影師前往第一線目睹改變世界的人與事。例如布列松在國共戰爭末期在北京及上海親眼目睹的末世景象;以及布列松在印度與聖雄甘地會談後不久,甘地隨即遇刺;有中國通之稱的馬克呂布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與周恩來晤談;雷內.布里在古巴現場捕捉到卡斯楚與切格瓦拉的革命家風采;以及,馬格南攝影師們所呈現好萊塢巨星詹姆斯狄恩、瑪麗蓮夢露的萬種風情等等。

  本書不只第一手敘說這些偉大照片背後的故事,也毫不諱言這個不同凡響的家庭成員,個個都是些脾氣暴躁、喜怒無常的怪傑,團體裡充斥著莫名的猜忌、奇怪的愛恨糾葛、與持久的路線爭論。但直到今天,他們的圖片仍然不斷地挑釁、戳刺著著人類的良知,繼續令這個愈形憤世嫉俗的世界動搖、驚愕,繼續彌合新聞攝影與藝術之間的鴻溝。

  馬格南正式授權圖片
  超過30幅撼動世界傑作
  柯錫杰(國際知名攝影家)
  張照堂(影像工作者)
  關曉榮(南藝大榮譽教授)
  尹乃菁(九八新聞台《今晚亮菁菁》節目主持人)
  蘭萱(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主持人)   熱血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盧塞爾•米勒(Russell Milley)


  一九三八年出生於英國倫敦東部。從十六歲開始從事新聞報導工作,很快成為英國主要報刊的撰稿人,曾四次榮獲新聞報導獎,並被英國雜誌編輯協會評為年度作家,目前是《夜與日》及《郵報》的專欄作家。

譯者簡介

徐家樹


  一九四五年出生於上海,六○年代畢業於北京化工學院有機合成專業,職業攝影家。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高級會士,澳大利亞職業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光與影》、《人民攝影報》特約記者。作品多次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及中國獲獎並出版。一九九一年移居澳大利亞。
 

目錄

緒論
序言    
緒論:馬格南定義了新聞攝影    
第1章 馬格南年會:危機與傳統    
第2章 創始人:四位傳奇攝影師    
第3章 馬格南的成立    
第4章 新成員加入    
第5章 決定性的瞬間    
第6章 家庭成員之死    
第7章 尤金.史密斯的冒險故事    
第8章 來自內外的新聞審查    
第9章 切.格瓦拉日記事件    
第10章 越南戰爭    
第11章 攝影輝煌時期的結束    
第12章 危機和動亂    
第13章 走向新世紀之路    
 

序  /盧塞爾.米勒(Russell Miller)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大家庭的傳記,它的成員才能出眾,但都難以駕馭。這個大家庭的成員能聚合在一起超過五十年沒有分開,真是個奇蹟。不過,要寫一本令所有成員都感到滿意的書,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且不可避免地,有些成員在書中所占篇幅較多,有些人則較少提到,因此我所寫的這本書,是不是能得到這個大家庭多數人的喜歡,只能聽天由命了。其實,正如在任何一個家庭一樣,無論是確實存在的、或只是臆想出來的偏袒,總是引起家族成員爭吵的重要原因。所以,寫這本書其實是在講述一個十分棘手的故事,我會盡我所能做到公正、真實、寫得有趣,但也就顧及不了書中那些大名鼎鼎人物的敏感神經了。

  作為一名記者,我曾與馬格南的一些攝影師們一起工作過,所以在打算著手寫這本書之前,我以為與馬格南的攝影師們打個招呼,跟他們確認一下是否能與我配合,只是個禮貌的動作而已,但我錯了。我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使這個大家庭為我開了大門,讓我可以自由地查閱它的檔案。但即使到了這一步,他們對我仍有不少保留。法國的成員們表示,他們更希望由法國人來寫馬格南。有些人還提出,我的手稿最後必須由馬格南點頭通過──這真是個荒謬的提議,因為這些人創立的事業,正是建立在出版自由原則的基礎上。

  最後,除了布魯斯.達維森(Bruce Davidson)和吉爾斯.培瑞斯(Gilles Peress),所有健在的馬格南成員都同意接受我的採訪。達維森不願接受採訪,是因為他認為馬格南近來把他視為「狗屎」;培瑞斯說他不想談論在馬格南的那些年,是因為他想把這些回憶留給自己,後來又進一步表明不希望任何馬格南成員談論他。這樣一來,自然讓我更感興趣地問了每一位馬格南成員關於培瑞斯的故事。我三次試圖採訪科內爾.卡帕(Cornell Capa),或許他的兄長羅伯.卡帕(Robert Capa)的去世仍對他留有陰影,因此我每次的採訪要求,他似乎不是認為問題太單調就是冒犯了他,到頭來我只好放棄採訪他。意想不到的是,那位唯一還活著的馬格南奠基人,大名鼎鼎的亨利.卡提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編按:布列松已於二○○四年去世),他非常愉快地回答了所有我提出的問題。雖然他一度向我表示,他對攝影感到極度厭煩、更憎惡談論攝影。

  那些曾經和現在是馬格南攝影師的人們,慷慨地把他們的時間、信件、備忘錄、日記提供給我,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他們提供的材料在書中隨處可見。同樣,馬格南在紐約、巴黎、倫敦和東京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也源源不斷地為我提供幫助。感謝為我寫此書提供最初想法的好朋友,社會學家格雷姆.薩拉曼(Graeme Salaman)。我還要感謝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白金漢郡圖書館高.威廉勃分館的有關人員:金克斯.羅傑(Jinx Rodger)、約翰.莫里斯(John Morris)、彼得.漢米爾頓(Peter Hamilton)、尼爾.培克斯(Neil Burgess)、湯姆.科勒(Tom Keller)、克瑞斯.波特(Chris Boot)、李茲.克羅金(Liz Grogan)、史蒂芬.吉爾(Stephen Gill)、弗朗索瓦.黑貝爾(Francois Hebel)、阿格尼絲.賽壬(Agnes Sire)、阿米尼.特拉斯(Amélie Darras)、弗蘭特.里奇(Fred Ritchin)、李.瓊斯(Lee Jones),以及《日與夜》(Night & Day)雜誌的編輯西摩.凱爾納(Simon Kelner),在國外採訪期間他為我提供了不少便利,讓我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此書。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要感謝我的妻子瑞娜特(Renate)。她不但安排了所有的法語採訪,而且不知疲倦地花了大量的時間謄寫錄音帶的採訪稿,其中有些帶子的錄音品質還很不好。因此,如果沒有她的愛的支持,此書是不可能完成的。
 

內容連載

聖雄甘地遇刺
 
……卡帕保證馬格南會盡全力讓雜誌社不會裁剪布列松的照片,布列松才在一九四七年夏天坐船去了印度,他打算報導印度慶祝獨立的活動。卡帕曾打算讓《生活》雜誌派布列松去印度,但雜誌社已派出瑪格麗特.伯克-懷特(Margaret Bourke-White)。雜誌社不認為這個內容值得派出兩位攝影師。幸好無妨的是:布列松的船延誤,原因是船到蘇丹時機器出了毛病,比預定日期晚了一個月才到印度,那時已是九月底,慶祝活動已近尾聲,但仍有不少可拍的東西。印度因社會暴動和騷亂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已有五十多萬人死於騷亂,而且瘟疫流行。
 
布列松的妻子伊萊是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印度第一任總理)姐姐的好朋友,透過她,布列松有機會見到了「印度聖雄」甘地,這位領導印度獨立和民族主義運動,並深受人們尊敬的領袖。當時甘地剛剛結束為了讓印度教和穆斯林團結而進行的絕食,身體還很虛弱。他在德里的貝拉會館(Birla House)接見布列松,時間是一九四八年一月三十日。布列松帶了紐約現代藝術館為他舉行作品回顧展時,出版的作品集送給甘地。甘地似乎對攝影作品十分感興趣,他一頁一頁慢慢地看著,很長時間不說一句話。
 
當他看到一幅靈車的照片時,甘地停了下來問布列松這幅作品的意義。布列松承認自己也不知道有什麼含義,因為他從不分析他正在做什麼,也不想去分析。甘地一邊搖著頭,一邊就闔上了書本,嘴裡輕聲自語道:「死亡,死亡,死亡。」之後他們兩人談了約有半個小時。甘地示意會談結束了,布列松從甘地家出來,騎上自行車(這是他在城裡拍攝時的交通工具),回到了他的旅館。
 
就在布列松離開甘地二十五分鐘之後,甘地由他的兩個孫侄女攙扶著穿過花園去做晚禱,一位印度教的狂熱分子從人群中衝出來,開槍射殺了甘地。布列松剛回到旅館聽到這條新聞,立刻飛快地趕回貝拉會館,設法穿過歇斯底里的人群來到甘地躺著的房間。出於對甘地的尊敬,他沒有走進房裡去,只是從窗外拍了照片。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2
    $200
  2. 二手書
    44
    $210
  3. 二手書
    52
    $250
  4. 二手書
    52
    $250
  5. 二手書
    6
    $289
  6. 新書
    9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