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史論 —— 文化政策‧音樂教育》一書從文化政策及音樂教育兩個方面,論述在一個多世紀裏,香港決策當局對本地的文化施政及音樂課程綱領的制定歷程。讀者可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文化及教育政策的發展,了解政府的施政如何影響香港文化身份的建立。書中更為香港如何在文化藝術上取得卓越成績,發揚香港的獨特風格與聲譽方面提出意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靖之
英國倫敦大學文學士,後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和博士。曾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及聖三一音樂學院理論作曲文憑。歷任英國廣播公司高級翻譯員、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和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現任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及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外聘專任教授。
作者的論著甚豐,涵蓋音樂、文學、翻譯,編著作品包括《中國新音樂史論》(1998、2009,英文版2010)、《論中國新音樂》(2009)、音樂評論集《談樂》(五輯)、《神似與形似——劉靖之談翻譯》(1996)、《元人水滸故事雜劇研究》(1991)、《三國故事雜劇研究》(1981)等40餘部。
劉靖之
英國倫敦大學文學士,後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和博士。曾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及聖三一音樂學院理論作曲文憑。歷任英國廣播公司高級翻譯員、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和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現任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及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外聘專任教授。
作者的論著甚豐,涵蓋音樂、文學、翻譯,編著作品包括《中國新音樂史論》(1998、2009,英文版2010)、《論中國新音樂》(2009)、音樂評論集《談樂》(五輯)、《神似與形似——劉靖之談翻譯》(1996)、《元人水滸故事雜劇研究》(1991)、《三國故事雜劇研究》(1981)等40餘部。
目錄
圖片目錄 v
序 ix
緒論 xii
I. 文化政策篇
第一章 香港康樂與文化施政:施政報吿、市政局、民政事務局 2
引言 2
第一節 施政報告——有關康樂與文化的施政 3
麥理浩時期(1972~81)、尤德時期(1982~86)、衛奕信時期(1987~91)、彭定康時期(1992~96)、董建華時期(1997~2005)、曾蔭權時期(2005~11)、梁振英時期(2012~13)、康樂文化施政的演變
第二節 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的康文事務服務 12
第三節 民政事務局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22
結語 29
第二章 香港文化藝術機構:藝術發展局、文化委員會、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31
引言 31
第一節 香港藝術發展局 32
第二節 文化委員會 52
第三節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63
結語 76
後記 78
第三章 香港文化政策研究 80
引言 80
第一節 香港文化政策硏究文件與著作 82
第二節 香港文化藝術的困境 112
結語 116
附錄1 政府資助的演藝團體 118
一、香港管弦協會 118
二、香港中樂團 130
三、香港小交響樂團 141
四、香港芭蕾舞團 151
五、城市當代舞蹈團 158
六、香港舞蹈團 163
附表1~5 樂團編制與演出入座率 171-176
附錄2 香港藝術發展局網頁研究與報吿 177
II. 音樂教育篇
第一章 香港早期學校音樂與音樂活動(1842~1945)182
引言 182
第一節 19世紀下半葉的學校音樂與音樂活動(1842~1900)183
第二節 20世紀上半葉的學校音樂與音樂活動(1900~1945)188
第二章 香港中、小學音樂教育(1945~2013)198
引言 198
第一節 香港音樂文化的五種現象 201
第二節 音樂科課程綱要與指引 202
第三節 音樂師資 233
第四節 觀摩學校音樂課 244
第五節 學生與音樂之間的互動 252
結語:70年的經驗教訓、近年來的發展 253
第三章 香港高等與專業音樂教育 258
引言 258
第一節 高等與專業音樂教育 259
第二節 香港專業音樂教育的特色 275
結論 279
引言 279
第一節 董建華的"紐倫港"計劃 280
第二節 傳統是現代化的基礎 282
第三節 香港的獨特文化身份 285
第四節 未來發展方向 287
註釋 289
參考資料 300
附表 317
一、香港文化政策紀要 317
二 、香港音樂教育紀要 322
參考圖片 326
索引 337
I 文化政策篇
一、人名索引 337
二、主題索引 340
II 音樂教育篇
一、人名索引 343
二、主題索引 346
序 ix
緒論 xii
I. 文化政策篇
第一章 香港康樂與文化施政:施政報吿、市政局、民政事務局 2
引言 2
第一節 施政報告——有關康樂與文化的施政 3
麥理浩時期(1972~81)、尤德時期(1982~86)、衛奕信時期(1987~91)、彭定康時期(1992~96)、董建華時期(1997~2005)、曾蔭權時期(2005~11)、梁振英時期(2012~13)、康樂文化施政的演變
第二節 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的康文事務服務 12
第三節 民政事務局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22
結語 29
第二章 香港文化藝術機構:藝術發展局、文化委員會、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31
引言 31
第一節 香港藝術發展局 32
第二節 文化委員會 52
第三節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63
結語 76
後記 78
第三章 香港文化政策研究 80
引言 80
第一節 香港文化政策硏究文件與著作 82
第二節 香港文化藝術的困境 112
結語 116
附錄1 政府資助的演藝團體 118
一、香港管弦協會 118
二、香港中樂團 130
三、香港小交響樂團 141
四、香港芭蕾舞團 151
五、城市當代舞蹈團 158
六、香港舞蹈團 163
附表1~5 樂團編制與演出入座率 171-176
附錄2 香港藝術發展局網頁研究與報吿 177
II. 音樂教育篇
第一章 香港早期學校音樂與音樂活動(1842~1945)182
引言 182
第一節 19世紀下半葉的學校音樂與音樂活動(1842~1900)183
第二節 20世紀上半葉的學校音樂與音樂活動(1900~1945)188
第二章 香港中、小學音樂教育(1945~2013)198
引言 198
第一節 香港音樂文化的五種現象 201
第二節 音樂科課程綱要與指引 202
第三節 音樂師資 233
第四節 觀摩學校音樂課 244
第五節 學生與音樂之間的互動 252
結語:70年的經驗教訓、近年來的發展 253
第三章 香港高等與專業音樂教育 258
引言 258
第一節 高等與專業音樂教育 259
第二節 香港專業音樂教育的特色 275
結論 279
引言 279
第一節 董建華的"紐倫港"計劃 280
第二節 傳統是現代化的基礎 282
第三節 香港的獨特文化身份 285
第四節 未來發展方向 287
註釋 289
參考資料 300
附表 317
一、香港文化政策紀要 317
二 、香港音樂教育紀要 322
參考圖片 326
索引 337
I 文化政策篇
一、人名索引 337
二、主題索引 340
II 音樂教育篇
一、人名索引 343
二、主題索引 346
序
序
一年前出版的《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是文化藝術的"果",論述了香港主流音樂文化活動;這部《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是"因",關係到香港文化藝術的根"本"基礎。每一個民族、地區、城市的文化藝術活動的背後,都有文化傳統、藝術表演內容與形式,香港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和薰陶,過去一個半世紀殖民統治的結果,這座城市既保存了粵劇和粵曲,又產生了融合海派時代曲與歐美流行曲的粵語流行曲,説明了香港的音樂文化既有嶺南和中國內地的,也有外來的。20世紀末以來的全球化發展,文化藝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將越來越顯著,若不留神,香港的文化藝術會不知不覺地被全球化吞噬了去。
文化政策的制訂,主要的目的有二:一是為香港文化藝術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讓藝團和藝術家能施展所長、發揮才華,並配以與時俱進的行政架構和適當的資源;二是重視促進本土藝術創作和演出,以發揚香港的獨特風格。香港僅僅在金融、貿易上有所成就是不夠的,還要在文化藝術上取得卓越成績,才能成為亞洲的國際都會。
本書的第二部份是有關香港音樂教育發展史。自從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港英政府從不重視中、小學音樂教育,直到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特區政府進行了教育改革,藝術教育才開始恢復了應有的位置,音樂科在學校課程結構裏逐漸受到重視。要糾正過去一個多世紀的缺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尤其是教育政策制訂者、學校校長以及音樂教師,要攜手合作來共同努力。人們説在教育上的投資,回報最好,因此特區政府在藝術教育上的投資最有眼光。
本書作者在撰寫《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一書的過程中,承蒙下列人士和機構的支持與協助,謹致以衷心的謝意:
文化政策篇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女士
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周勇平先生、署理藝術推廣及外事總監曹敏儀女士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先生(Michael Lyuch, CBE, AM)、行政總裁辦公室總監黃寶兒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經理(港九文化事務)馮惠芬女士、經理(大會堂)岑鳳媚女士
音樂教育篇
香港政府教育署前首席督學(音樂)湛黎淑貞博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藝術教育)戴傑文先生、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音樂)譚宏標先生
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音樂委員會主席、拔萃女書院音樂主任蔣陳紅梅女士
香港九龍馬頭涌官立小學校長倪毓英女士
香港德瑞國際學校副校長M. Whittaker先生
附錄:香港政府資助的演藝圑體
香港管弦協會行政總裁簡寧天(Timothy Calnin)先生、副行政總裁彭莉莉女士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關惠昌先生、行政總監錢敏華女士、市務及拓展經理黃卓思女士
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葉詠詩女士、行政總監楊惠女士、公關及市場推廣經理莫皓明女士
香港培華教育基金常務委員羅文彬先生對本書出版之資助。
在結束這篇短序之前,作為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硏究所名譽硏究員,本書作者謹向香港人文社會硏究所多年來對這項香港音樂史硏究計劃的支持表示感謝。
一年前出版的《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是文化藝術的"果",論述了香港主流音樂文化活動;這部《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是"因",關係到香港文化藝術的根"本"基礎。每一個民族、地區、城市的文化藝術活動的背後,都有文化傳統、藝術表演內容與形式,香港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和薰陶,過去一個半世紀殖民統治的結果,這座城市既保存了粵劇和粵曲,又產生了融合海派時代曲與歐美流行曲的粵語流行曲,説明了香港的音樂文化既有嶺南和中國內地的,也有外來的。20世紀末以來的全球化發展,文化藝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將越來越顯著,若不留神,香港的文化藝術會不知不覺地被全球化吞噬了去。
文化政策的制訂,主要的目的有二:一是為香港文化藝術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讓藝團和藝術家能施展所長、發揮才華,並配以與時俱進的行政架構和適當的資源;二是重視促進本土藝術創作和演出,以發揚香港的獨特風格。香港僅僅在金融、貿易上有所成就是不夠的,還要在文化藝術上取得卓越成績,才能成為亞洲的國際都會。
本書的第二部份是有關香港音樂教育發展史。自從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港英政府從不重視中、小學音樂教育,直到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特區政府進行了教育改革,藝術教育才開始恢復了應有的位置,音樂科在學校課程結構裏逐漸受到重視。要糾正過去一個多世紀的缺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尤其是教育政策制訂者、學校校長以及音樂教師,要攜手合作來共同努力。人們説在教育上的投資,回報最好,因此特區政府在藝術教育上的投資最有眼光。
本書作者在撰寫《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一書的過程中,承蒙下列人士和機構的支持與協助,謹致以衷心的謝意:
文化政策篇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女士
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周勇平先生、署理藝術推廣及外事總監曹敏儀女士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先生(Michael Lyuch, CBE, AM)、行政總裁辦公室總監黃寶兒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經理(港九文化事務)馮惠芬女士、經理(大會堂)岑鳳媚女士
音樂教育篇
香港政府教育署前首席督學(音樂)湛黎淑貞博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藝術教育)戴傑文先生、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音樂)譚宏標先生
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音樂委員會主席、拔萃女書院音樂主任蔣陳紅梅女士
香港九龍馬頭涌官立小學校長倪毓英女士
香港德瑞國際學校副校長M. Whittaker先生
附錄:香港政府資助的演藝圑體
香港管弦協會行政總裁簡寧天(Timothy Calnin)先生、副行政總裁彭莉莉女士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關惠昌先生、行政總監錢敏華女士、市務及拓展經理黃卓思女士
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葉詠詩女士、行政總監楊惠女士、公關及市場推廣經理莫皓明女士
香港培華教育基金常務委員羅文彬先生對本書出版之資助。
在結束這篇短序之前,作為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硏究所名譽硏究員,本書作者謹向香港人文社會硏究所多年來對這項香港音樂史硏究計劃的支持表示感謝。
劉靖之
2014年6月
2014年6月
內容連載
緒論 (節錄)
引言
從音樂文化的角度來看,香港的歷史並不悠久;從本土的音樂文化傳統來看,香港的底蘊也不豐厚,而且多是外來的——從廣東廣西、上海、歐美等地移植過來的。事實上,香港在被英國佔領之前屬中國文化體系裏的一個部份,被英國佔領之後仍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直到20世紀中葉開始,中、港邊界設置關卡,限制入境之後,香港才逐漸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身份。香港獨特的文化身份既有中國,尤其是嶺南的內涵與風格,又有歐美的現代感和氣息。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後,香港粵語流行曲融合了粵曲、時代曲、歐美流行曲的元素;香港的粵曲保存了較多的傳統形式與內容;香港的嚴肅音樂作曲家在曲式和配器方面的現代化、當代化等方面所從事的嘗試;香港的舞蹈既民族又現代等,充份説明了在音樂藝術發展上,香港1970、1980年代已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身份。
香港的文化身份是怎樣形成的?過去一個多世紀的歷史告訴我們,這種獨特文化身份的形成是港英政府將香港人的文化生活與中國大陸的文化傳統割切開來,從教育和文化交流上切斷雙方的來往,執行殖民主義的"忘本"教育政策,長年累月推行的結果便收到預期的效果。在音樂教育上,香港政府在1841~1941的一個世紀裏,採取放任態度,中、小學的音樂科可有可無;太平洋戰爭之後,港英政府開始積極抓緊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撥款,鼓勵英文英語教學,打擊中文中學。對學校音樂教育仍然如太平洋戰前一樣,雖然大部份初級中學均設有音樂科,但直到1968年才公佈小學音樂課程綱要,1983年才公佈中學音樂課程綱要。1949~68年間,教育署音樂組不務正業,忙於香港學校音樂與朗誦節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會的公開考試。
香港回歸中國後,特區政府立即開始了優質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改革計劃。1997〜2007年間,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藝術教育學習領域"文件,為德、智、體、羣、美全面發展,保持終身學習的教育制訂藍圖。教局統籌局課程發展議會目前已開始評估、修訂、更新上述文件在過去近十年裏實行的情況,並進行評估和修訂、更新已過時、不足之處。
引言
從音樂文化的角度來看,香港的歷史並不悠久;從本土的音樂文化傳統來看,香港的底蘊也不豐厚,而且多是外來的——從廣東廣西、上海、歐美等地移植過來的。事實上,香港在被英國佔領之前屬中國文化體系裏的一個部份,被英國佔領之後仍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直到20世紀中葉開始,中、港邊界設置關卡,限制入境之後,香港才逐漸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身份。香港獨特的文化身份既有中國,尤其是嶺南的內涵與風格,又有歐美的現代感和氣息。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後,香港粵語流行曲融合了粵曲、時代曲、歐美流行曲的元素;香港的粵曲保存了較多的傳統形式與內容;香港的嚴肅音樂作曲家在曲式和配器方面的現代化、當代化等方面所從事的嘗試;香港的舞蹈既民族又現代等,充份説明了在音樂藝術發展上,香港1970、1980年代已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身份。
香港的文化身份是怎樣形成的?過去一個多世紀的歷史告訴我們,這種獨特文化身份的形成是港英政府將香港人的文化生活與中國大陸的文化傳統割切開來,從教育和文化交流上切斷雙方的來往,執行殖民主義的"忘本"教育政策,長年累月推行的結果便收到預期的效果。在音樂教育上,香港政府在1841~1941的一個世紀裏,採取放任態度,中、小學的音樂科可有可無;太平洋戰爭之後,港英政府開始積極抓緊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撥款,鼓勵英文英語教學,打擊中文中學。對學校音樂教育仍然如太平洋戰前一樣,雖然大部份初級中學均設有音樂科,但直到1968年才公佈小學音樂課程綱要,1983年才公佈中學音樂課程綱要。1949~68年間,教育署音樂組不務正業,忙於香港學校音樂與朗誦節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會的公開考試。
香港回歸中國後,特區政府立即開始了優質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改革計劃。1997〜2007年間,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藝術教育學習領域"文件,為德、智、體、羣、美全面發展,保持終身學習的教育制訂藍圖。教局統籌局課程發展議會目前已開始評估、修訂、更新上述文件在過去近十年裏實行的情況,並進行評估和修訂、更新已過時、不足之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458
-
新書79折$458
-
新書79折$459
-
新書9折$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