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律師業的未來――明日黃花或明天會更好? / 邵瓊慧
律師業向來是許多人心目中的金飯碗。法律系所多年來都是我國大學聯考社會類組的第一志願。但曾幾何時,律師金飯碗生鏽,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聯會甚至在二○一三年底記者會中證實:律師一案難求、全台流浪律師逐年增加。
換言之,律師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劇變。
律師業的劇變,不僅僅是發生在台灣,而其轉變的原因,也不僅僅是律師錄取人數增加,市場大餅不夠分而已。全球律師業,正面臨典範移轉式的劇變,這正是本書作者薩斯金長期關注並試圖提出解決方案的議題。
薩斯金更大膽預測:接下來的二十年間,律師工作的方式將徹底改變。他認為造成這種改變的驅力有三個:「錢少事多」的挑戰、市場自由化,以及資訊科技的進展。
薩斯金針對法律市場轉變所提出的建議方案,是刪減法律成本的效率策略,以及與客戶分攤法律服務的合作策略。具體來說,薩斯金認為律師必須徹底改變工作的方式,而非只是改變收費方式。他相信法律服務將由「量身客製化」向「大眾化」移動,以降低法律服務的成本、使收費明確、工作時間減少。更進一步,他主張拆解法律工作,尋找替代性法律業務承包的方式,包括重新配置、境外承包、外包等等。最後,法律市場的突破性科技也將提供創新方式,改變某些法律服務。
薩斯金所描繪的律師業未來,以傳統律師的思維觀之,恐怕一時難以接受,甚至可能令人恐懼。雖然書中所描述的現象並未全部,或如此快速地在台灣發生,但多少反映出律師業發展的趨勢,而非危言聳聽。有遠見的律師應該勇於面對,提早做好準備。
需注意的是,薩斯金的觀察及提出的建議方案,基本上仍是從英美法制以及大型事務所的角度出發。然而,我國律師業結構,迄今仍以個人執業型態的小型事務所為主,且多數未採取按時計費方式收費,因此可能無法完全適用。事實上,台灣律師的酬金,不論是按時計費或按件計酬,相較於英美日韓等國律師收費,都明顯偏低,但服務品質未必遜色。因此,如最近的《在野法潮》第二十一期「正義的成本」專刊所指出,台灣律師業近來的課題,反而是如何能使收費合理化,依據案件複雜程度、律師的專業、資歷、能力及標的大小,反映對於法律專業工作者的尊重。
此外,薩斯金所提出的改變工作方式,如拆解訴訟案件,並將文件檢閱、法律研究、專案管理、(電子)資訊揭露等等,透過替代性法律業務承包的方式,以提供更有效率的法律服務等建議,乃針對英美訴訟特性而來。英美訴訟乃基於案例法,並有廣泛的證據揭露(discovery)制度,每件訴訟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以進行密集的案例檢索、審閱繁雜之文件,律師費用動輒數百萬美金,因此有分包與專案管理之需求。此與如台灣等民法體系國家,訴訟律師收費相當低廉,且訴訟程序與案件管理性質不同之情形,恐無法同日而語。但在牽涉到跨國訴訟案件之時,如何以更有效率之方式管理訴訟,確實值得思考。
至於律師市場自由化的議題,牽涉到的不僅是律師業務本身,而有更深層的法律文化考量,亦即對於法律專業屬性的定位,以及律師獨立性與倫理規範之界定。但台灣律師市場確實也面對日趨開放之問題,包括已開放的外國律師執業、兩岸律師證照及執業地區是否開放,甚至在「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中,擬開放我國律師、外國法事務律師、外國律師或外國律師事務所經許可後,於示範區內設立或投資法人律師事務所等等,凡此都將對台灣律師市場及業務進一步產生衝擊。可惜的是,面對種種可能的變革,我國相關單位尚未針對我國律師業進行真正深入的產業分析,提出客觀具體的政策建議。
至於資訊科技的發達,法律界固然無法置身事外,但相較於其他領域,律師界還屬於較為抗拒科技產品及資訊化程度不足的族群。雖然律師也逐漸習慣使用線上法律資料庫、法院電子筆錄,法院也有遠距詢問、數位簡報等相關硬體設備,但離普遍應用仍有一段差距。目前司法院正在研擬「智財法院線上起訴系統」,朝向資訊科技化法院推動,但受限於經費與人力,希望能改變律師與法院互動方式,可能還需相當努力,才能真正到位。
薩斯金特別關注年輕律師的前景,因為他們將直接面對或參與律師業的劇變,而其前輩的經驗將無法提供足夠的指引。我在二○一三年十月參加香港律師會舉辦的「兩岸四地青年律師論壇」,探討兩岸四地青年律師面臨的挑戰以及跨境合作的可能性。這些年輕律師充滿熱誠,但同樣都面臨律師人數增加、市場競爭加劇的困境,急需培養其專業與人脈。當前台灣的律師業也有幾項制度性的轉變,如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聯會已通過「專業律師認證辦法」,而明年律師高考也將改採選考專業領域科目,試圖使律師朝向專業領域發展。此外,年輕律師應善用其對於資訊科技的熟悉,甚至培養跨領域的知識,使自己成為T型人才,也可以發揮年輕律師的優勢。
面對改變,有時最好的準備便是以不變應萬變。然此並非抗拒改變,而是須固守不變的核心價值。律師的基本功能,仍在於深化專業,提供優質法律服務。當律師將其時間與才華投注於專業培養、經驗累積以及重要的策略分析,才能成為科技或另類服務無法取代之「可靠的專業顧問」(the trusted advisor)。
如果隨著市場演變與科技發展,法律市場上能有更多樣化的服務方式供消費者選擇,使更多人享有「司法接近權」,並藉由科技與工具的輔助,使年輕律師能有更多機會直接接觸需要的民眾,並將簡省的時間,用以深化對客戶的合作與交流,以提供高度專業以及個人化的服務。這樣的未來,應該不會是律師的末路,而是律師在明日世界值得期待的新角色!
本文作者為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台北律師公會全聯會代表
推薦序
面對困境、迎接挑戰、創造價值 / 黃旭田
二十多年來,台灣的執業律師由一千多人增加到八千多人,成長驚人。而這幾年間,每年千人的律師考試錄取人數,已經使新進律師連「實習」機會都不容易找到。由律師考試錄取率是司法官考試錄取率的十倍來看,顯然因為供給(律師)增多,而(法律服務)需求並未隨之擴大,再加上國內經濟持續不景氣,難怪學子熱中司法官考試!看來律師這行不但不是「金飯碗」,連「鐵飯碗」都不是!這就是台灣律師業目前的部分風貌,與《明日世界的律師》書中所描述的律師業困境大同小異。
本書作者藉由長期對資訊科技發展的觀察,認為法律服務市場已經有、且會有更大幅度的變化,而這正是年輕律師的機會。作者所描繪的法律市場變化,例如「境外轉包」,也就是像信用卡業者一樣將客服中心放在中國的作法,目前還難以想像。但資訊科技的應用確實大幅度改變律師行業的風貌,例如二十年前律師事務所最大部頭的資料是大追蹤出版社出版的百餘本實務資料彙編,而且因為是活頁編輯,還得要不定期抽換、更新;時至今日,那些出版品幾乎完全絕跡,取而代之是線上法律資料庫,而線上諮詢與律師廣告也愈來愈普遍。
作者認為,面對未來,法律服務業務的拆解與市場迎合大眾才是致勝的策略,科技將創造法律服務業的種種不同風貌,這些轉變正在發展中。的確,對於大多數已經在執業的律師,甚至是打算以法律工作為人生目標的法律系學生,上述變化其實不難理解,難的是該怎麼做?要如何迎接挑戰,才能像作者說的「開闢出新的道路」?
以下我願意拋磚引玉,就教各方:
一、法律人的專業養成,應該更重視「推理」的基本工夫,「巨量」資料已經不可能「博聞」,更不可能「強記」,從「教」到「學」,「What」不再重要,重要的是「Why」,因為資訊化時代很容易找出素材,要滿足不太需要推衍而屬於標準化、系統化的法律服務需求並不困難,就像在製造業裡,機器大量生產取代人工以後,未來只有「高階手工」的製造業才能生存。因此,推理愈複雜、愈嚴謹,將來才比較容易有工作機會。抑或以嚴謹的推理能力來檢視標準化服務的可靠度,也就是把競爭力架構在大量服務之上,而不是與大量而標準化的服務直接競爭,可能才是生存之道。
二、重新學習「欣賞別人」與「合作」:傳統的升學主義再加上難考的律師考試,使得法律人要生存,似乎一定得「打敗別人」,如果懷抱這種「我比你強,我考得比你好」的「基因」,要如何心悅誠服的「欣賞別人」?資訊化時代的法律服務不可能單靠一個人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不容易永遠都提筆能文、開口能講,事實上,「產業鏈」本身就是複雜的生態,每個人都只能貢獻其中一部分,因此一定得合作,而且是真誠的合作。唯有真心欣賞你的合作夥伴,甚至競爭對手,不只要「我好」,也要「你好」,如果能夠「只有你好,我才會更好」,未來只有懷抱這種見得別人好的合作心,不只「利他」,更是高度「利己」,才能在充滿挑戰的時代勝出。
三、提供溫暖:這是資訊科技不容易取代人的地方。隨著資訊科技的高度發展,的確「系統」可以提供正確、迅速的答案,但從事律師工作二十多年,我深刻體悟到律師就是醫師,醫的不是「病」,醫的是「人」,這才能解釋為什麼有些律師官司打輸了不會被換掉,而另外一些律師官司打贏了卻會被換掉!法律服務未必是輸贏勝敗,而是「一起承擔,共同走過」,關心服務對象而給予「溫暖」,在很長的時間裡,還不容易被科技取代。
推理的基本功,是第一層的基本競爭力,合作則帶來更多更好的服務品質,最後回到照顧當事人的初衷,用溫暖創造無限價值,這是面對「明日」我給自己的期許,也與律師界的夥伴及想要成為法律工作者的年輕學子分享。
本文作者為台北律師公會理事長、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