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有情乘願來

覺悟有情乘願來
定價:380
NT $ 300 ~ 342
 

內容簡介

  那些已超越痛苦且不再被悲心所侷限的眾生,稱為「菩薩」。

  他們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達到解脫,
  並且透過在這輪迴世間都會經歷的痛苦、苦難和苦惱,
  與所有眾生建立心的連結。

  這顆無畏之心,充滿了好奇,
  為了找出真相,不怕深入探索痛苦與苦難的本質,
  這樣的心就是「願菩提心」,
  它不是一種證悟的理論,
  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修道的真心體驗。

  《覺悟有情乘願來》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中文版的第五本書,也是繼「佛法入門系列」、「小乘教法系列」之後,「大乘教法系列」的第一本書。按課程教材的規劃,大乘系列以「無盡悲心」為主題,所有的探討,將會由悲心而入,從菩提心而出。「悲心」在互動頻繁的人際社會中並不陌生,但在大乘教法中所講的「悲心」,並不是相對性的恩惠、施予,而是心的一種本然狀態;修習佛法的人不是做什麼來展現悲心,而是去除什麼,以令這顆心當下的體驗,自然任運。

  本書由兩大主軸構成,第一部分「無畏之心」,敍述選擇了「較大的車乘」的行者,他們有一些共通的特質,最簡單來說,就如同一首西藏的詩偈所言:「所有的眾生,無論是在天空裡飛的、水裡頭游的或陸地上走的,無一例外地都想要朝著快樂而去。」

  他們希望一切有情都脫離痛苦、奔向快樂。為此他們以廣結善緣的方式,熱情勇敢地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踏上修心的旅程。他們的幸運、智慧,如同佛的孩子;他們的精進、付出,如同菩薩。

  本書第二部分「萬法唯心」,則進入四部宗派裡的「唯識宗派」見地,「心」、「識」的作用與體驗,在這裡被精確且詳細的辨析,從粗略的、向外的能、所感知,到細微的、向內的自明、自覺,每一章節不是教義的陳述,謹供研讀而已,而是一次又一次體驗實相的撞擊,深刻、驚心動魄且美麗。

  本書內容一部分來自於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早年的教學,一部分來自竹慶本樂仁波切在進行已有二十年的「知識寶藏閉關」專講,或者是在全球弘法的開示。本樂仁波切說:「經由大乘的教法,我們將發掘出那珍貴的、無私的、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愛悲憫之心,也因此我們竭盡所能、奉獻一切,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與覺醒而努力。」大乘教法系列的中文版預計共有五本,德謙讓卓文化將陸續出版。

  「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已出版的有:
  【佛法入門系列】:《佛陀佛陀請開門》《沒有我時我是誰》
  【小乘教法系列】:《從前有位阿羅漢》《寂滅為樂二乘人》
  【大乘教法系列】:《覺悟有情乘願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竹慶本樂仁波切(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是藏傳佛教寧瑪派與噶舉派新一代大師中最出色的學者與老師之一,亦是一位實修的成就者、書法家、視覺藝術家和詩人。

  學習時期的本樂仁波切,在尊貴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等多位大師座下領受教法與訓練,同時成為大圓滿與大手印兩大傳承的持有者。

  本樂仁波切的教學方式幽默清新,飽含傳承自其根本上師 竹清仁波切的豐沛力量以及不拘形式的原創力,深受東西方弟子愛戴。

  本樂仁波切是「那瀾陀菩提佛學中心」與「正知國際學院」創辦人。已出版的中文著作除了本課程系列,還有《狂野的覺醒》、《離死之心》、《普賢王如來祈願文》、《叛逆的佛陀》等書。
 

目錄

中文版作者序
 
編輯室報告
關於「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

第一篇   無畏之心

第一章  無我和慈悲

第一講  自我不實存,顯相為空性,空性即明性
第二講  奔向快樂:菩提心

第二章 菩提心,崇高的願景

第三章  成佛之因、實踐與修道次第


第四章  證悟與善知識
第一講  自覺的智慧
第二講  善知識,連結佛心

第二篇   萬法唯心

第五章 四部宗派概述

第一講  總論
第二講  見地的次第

第六章 八識、感知與概念
第一講  如夢的體
第二講  解脫概念心

第七章 一切種識與六道
第一講  唯識的見地:三界唯心
第二講  六道的體驗

第八章 三性
第一講  無二元的自覺
第二講  習性的反射
 



竹慶本樂仁波切


  佛教是貨真價實的心靈科學,也是真實的生命哲學。蘊含在這古老傳統中的智慧,究竟來說,超越了所有時間、語言和文化的藩籬,它就如同純水,水本身無形無色,然而一旦倒入某個容器,那個容器的顏色和外形就成為它的外衣。同樣的,佛陀的純淨智慧總是隨著「文化」這個容器的外形,改變它的外在形貌、顏色和風味。因此,佛陀所傳授的智慧和慈悲,從來就不是靜止的死水,總是常保新意,不受時間的限制,歷久彌新。

  佛陀曾說:想要了悟這樣的智慧,必須進行「三輪」的練習,這三輪是學習、禪修與行為(或說是正念行持)。對於希望以佛法為嚮導之人,這「三輪」正是關鍵要點。

  正如印度大師世親菩薩所說:

  持守戒律,俱足聞思,此人即已準備妥當,已可進行禪修。

  這句經典名言說明了邁向覺醒之路的核心三步驟:聽聞(學習)、思維(反思)和禪修(讓自己熟悉、習慣)。對所有佛法修行者來說,這三個步驟都是金科玉律,至關緊要。

  「聽聞」,或者說是「學習」,讓我們對佛法生起正確的理解、無誤的見地,但若不透過「思維」將它化為體驗,這份理解的基礎也只不過是一些無意義的語彙。然而唯有當我們能夠藉由「禪修」將「理解」與「體驗」結合在一起,才會為自己帶來真正覺醒的了悟,亦即證悟。當見地與禪修的體驗展現於日常生活的行為之中,那時我們邁向證悟的旅程才算是圓滿。

  既然如此,為了好好了解佛法,得到覺醒的體驗,現在我們所要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習」之輪。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連結上本來的智慧,令它生起。以此方式,我們釐清並掃除了各種程度的無明與謬見。有朝一日,當我們的智慧成熟時,它將成為我們這條道路的真正嚮導。也正因為如此,印度大師龍樹菩薩說道:

  聽聞所得的智慧就像掃除黑暗的燈火,

  它是最殊勝的財富,誰也無法將它偷走。

  的確如此,不是嗎?沒有任何佛法的知識或智慧,也就沒有任何修行或修行之道可言。佛教中有此一說:「沒有聽聞,我們能了解什麼?沒有了解,我們能禪修什麼?

  沒有禪修,我們能了悟什麼?」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投入佛法的學習。而投入這「學習之輪」最重要的方式是循序漸進,一步步去認識那包羅萬象的八萬四千法門。

  今天的我們真是無比的幸運,有數量、種類都如此之多的佛法教導可以學習。不過,擁有這麼多豐富的資源,有時卻也是一件棘手的事,因為它常令人難以下手,不知從何開始、下一步如何進行。因此,我和學生們彙編出這套完整的學習課程,從佛教的基本介紹開始,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過整趟佛法的旅程。這套教材的基礎,來自於傳統的佛教學習系統,以及我的上師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指導,並為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讀者做了些許微調。

  根據金剛乘佛教的看法,佛陀的教導之中包含了三類不同的教法,也就是所謂的「三乘」。第一類,同時也是最初的教法,稱為「基礎乘」,其中教導的是攸關自身存在以及輪迴(迷惑的存在)和涅槃(解脫)的重大課題,此乘的教法幫助我們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痛苦,認出痛苦的來源,並進而去滅除這些造成痛苦的原因。以此方式,我們找到了個人的解脫。沒有這樣的智慧,我們將無法完全了解和接受接下來其他二乘的修持。

  第二種教法是「大乘」,它的重點不再只是要解救自己,讓自己脫離痛苦,而是要生起更大的利他之心。經由大乘的教法,我們將發掘出那珍貴的、無私的、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愛悲憫之心,也因此我們竭盡所能、奉獻一切,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與覺醒而努力。

  第三是金剛乘,或說是「佛陀的密續教法」,在金剛乘中,透過種種代表證悟智慧的象徵、符號與直指心性的教授,帶領我們認識心的真實本性:佛智。

  事實上,佛陀只教導了一種佛法,只不過信眾聽聞的方式各自不同。聽聞方式各自不同的結果,就是各種佛法宗派於世間應運而生,傳承至今日。每一種獨一無二的佛法面向,都是我們的珍寶,若是能學習、思維、禪修這些教法,我們將會為自己「配備」好智慧與慈悲,用它們來轉化自己的迷惑,為一切眾生帶來利益。

  希望我們為此系列課程中文版所做的努力,能服務到所有讀者,為讀者帶來利益。

竹慶本樂仁波切
於西雅圖西方那瀾陀中心
2012年6月19日
 

內容連載

◆當我們說到悲心和慈心的時候,並不是試圖將一種「神聖的心」或是外在的恩惠,施予某個受苦之人。這裡所提到的悲心,是悲心的根本狀態,我們心的根本狀態,它超越了「悲心」的概念想法。因此,菩薩的行動是悲心的任運展現,它不是造作出來的。這些行動並非基於它們應該要如何或應該是什麼的概念或預想,它們是任運自然的展現,是這顆心當下的體驗。

◆偉大的上師龍樹菩薩說,「我們的自心本性就如同太陽和月亮,是全然明亮的,這強烈的明光完全照亮了無明黑暗的各個角落。」

◆一旦習性被存進一切種識,就永遠不會被遺忘。當一件善行或惡行完成之後,即使過了一百劫或一千劫,這業力的習性也不會因時間而耗盡。當適當的時機來臨時,相對的果報就會以迷惑顯相的形式出現。

◆當我們直接了悟無我與空性的意義,並因此成為登菩薩地的男女聖眾時,由於了悟無我智慧的力量,所有造成再次投生於輪迴的業力習性便消失殆盡了。這些習性就像是刻在冰上的圖案,當陽光照耀令冰塊融化時,所有的圖案也會隨著冰塊的融化而消失。

◆然而,只要我們仍舊被自我攀執的陰影所籠罩,三界的一切迷惑顯相就會持續生起。這就意謂著儲存在一切種識裡的習性受到擾動而產生變化,因此它們就會再次地出現。

◆這條修道上,我們不僅為了自己個人而尋求證悟和解脫,也為了所有的眾生而尋求證悟和解脫。在大乘之道上,這種慈悲的展現沒有掺雜任何「自我」的想法,也沒有期待要得到任何的回報。我們願意投入這樣的目標,我們願意忍受困境,並且為了其他眾生留在這充滿苦難和痛苦的世間。這種證悟的態度,是出自於瞭解所有的眾生都有著相同的目標。

這目標是什麼呢?這目標就是解脫。每一個眾生都想要脫離痛苦與苦難,我們都想要快樂。

◆佛陀的教法處理心的兩種層面:一種是它擾動的性質,也就是情緒、我執等;另一種則是我們自身存在的本質或本性。因此,從許多觀點來看,這些幫助我們發現「根本實相之本質」的教法,是真正的心靈科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00
  2. 新書
    85
    $323
  3. 新書
    88
    $334
  4. 新書
    9
    $342
  5.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