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感覺、Sense、技術……這些都是編輯雜誌與書籍時所不可或缺的元素。隨著年歲增長,我常感嘆拿捏出版品編輯分寸的Skill,往往只能意會,很難言傳,究竟該怎麼教人判別什麼是好的企劃概念跟設計呢?尤其網路與行動資訊興起後,閱讀習慣的改變,更使得傳統版面編輯與設計概念,一再面臨挑戰,更難找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很高興看到為《TRANSIT》等知名雜誌操刀的尾原史和出書現身說法,我本來就很喜歡尾原負責操盤的雜誌,能讀到他親自用許多實例分享在版面設計領域多年的實戰經驗,我想不只是設計迷,只要是喜歡雜誌與書籍的朋友,都會因為獲得許多「原來如此!」的背景知識,而在心中感到興奮無比。
李俊明
自由作家&媒體人
推薦序2
幾年前開始,我開始有機會在各種演講場合和公司內部的創意課程分享我的編輯心得,最困擾的是沒有適當的中文書籍當作教材,不論是編輯技術的,設計版面的,圖文整合的。
台灣從事創意設計編輯工作的朋友們,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受到日本相關前輩的重大影響,這本設計的手感,內容收錄了好多精彩案例背後的設計討論和創意發想過程,我迫切希望它趕快出版,下次上編輯課時當作上課的指定教材。
黃威融
雜誌編輯人,投身設計和生活風格雜誌多年
推薦序3
「設計SENSE」端看你能看到事物的多深或多淺
大概從七年前開始,只要在東京看到《R25》這本超級熱門的無料(免費)刊物,就會火速的擒來入袋,除了封面是知名的插畫家寄藤文平的作品,雜誌的Art Director尾原史和(SOUP DESIGN),更將雜誌的每個設計環節都讓人想仔細推敲,究竟如何能形塑出這本東京最熱門的免費刊物。
1975年出生的尾原,入行十多年來,只專注在雜誌與書籍的設計上,將累積多年來抽象的設計經驗化作具體的文字透過書籍傳遞給大眾,原來書籍與雜誌的設計就不只有封面裝幀而已,它還有許許多多的細節學問藏在其中,書中從版面邊界、裁切邊、照片與剪裁、換行一直到書腰、落版、字級字體與誤差等無一不談。他談到「感覺」(SENSE)時說:「感覺指的是看待事物時能看得多深,或是說只能看到多淺。」跟經驗與技術有密切正相關。講到「平面設計」時他說:「什麼都不想的狀況下所畫出來的圖,會和一邊思考某種意義一邊畫出來的圖有很大的不同」,強調的是設計時的思考。
無論你是一位設計的學習者,或是一位閱讀的愛好者,這本藉由一位具有多年最前線實務經驗的設計師去拆解一本雜誌、書的各個元素,讓你能看得更深更廣;更可貴的是,穿插書中的四篇對談裡,從日本知名的選書人幅允孝、旅行雜誌《TRANSIT》總編輯加藤直德、日本家具E&Y設計師松澤剛與攝影家高橋恭司等四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在他們與平面設計師尾原的對談中,窺看出彼此的關切或差異與構築出的設計觀。
也許因我本身的工作經常涵蓋許多不同面向,有時是觀察設計的撰稿者、有時是書籍的設計師,有些時候也是出版編輯,加上學產品設計出身,對於尾原與這些設計師合作的經驗來談論設計時,便覺得相當過癮也充滿共鳴!當尾原與松澤在講設計的細節時聊到:「不管是平面設計或是產品設計都是一樣的。重點應該是看得見/看不見的問題。同一件作品,你可以分解成一千的部分,另外一個人只能分解成一百個,……也就是說,你看到的細節是另外一個人的十倍。」有時不同領域間,都有著共同而寶貴或被忽略的知識。
快別吝於閱讀《設計的手感》,當下次再拿起書籍、雜誌或是尾原的《R25》、《TRANSIT》或是最近的《Bird》,屆時所接受到的感官刺激,很可能就會是醍醐灌頂的翻倍!
吳東龍
設計觀察作家、東喜設計負責人
作者序
各位讀者大家好。在本書開始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
其實我並不很懂「設計」背後的扎實理論,也不具備相關知識。而且,對於當今的設計趨勢也不是很了解。
所以呢,若問到我可以做些什麼,應該就只是將自己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注意什麼地方、設計的同時都在想些什麼,寫下來而已了。
我想,如果把這些平常很少整理出來的東西和純憑感覺解釋的無意識行為,整理之後透過文字表現出來,不知道會是怎麼樣。於是動手做出了這本書。
讓我感興趣的,是在潛意識裡隱藏的東西。依照感覺的判斷、其中蘊藏的意義,還有,所謂的「設計」到底是什麼?將感覺化為形體?還是一切必須基於理論?我想盡可能貼近它的本質。因此將腦中思考的部分內容,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試圖解釋。
因此,這本書並不像教科書那樣有根據,或許會有地方和各位所認知的不盡相同。這本書也不是表面含混帶過的設計相關話題,有些反而看起來有些理所當然。
如果這本書能成為某種「契機」,讓大家能用不同角度來思考設計、對事情的看法有一些改變,我會非常開心。
只要這本書能對任何人有所幫助,就算是只有一個人也好,就是讓我最感幸福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