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亞當.斯密研究所(Adam Smith Institute)總監。擁有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經濟學及心理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並獲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Honorary D. Litt)。
巴特勒博士定期在主要報章撰寫經濟學文章。主要著作包括︰Milton Friedman: A Concise Guide to the Ideas and Influence of the Free-market Economist、The Best Book on the Market、Adam Smith: A Primer、Ludwig von Mises:
Fountainhead of the Modern Microeconomics Revolution、Rotten State of Britain等。
目錄
作者簡介 i
引言 iii
這本書的主旨 iii
讀者對象 iv
撰寫目的 v
本書的結構 vi
海耶克生平和著作年表 viii
那麼,整體社會秩序取決於個體行為舉止中的一些規律,海耶克稱之為個體品行規則(rules of individual
conduct),但這些規律並不一定是顯而易見的。毫無疑問,如果一個社會的成員對於見人就互相殺戮,又或者互相偷取對方財產的行為,都不會感到不安的話,很明顯這個社會也不會維持得長久。這就是成功的社會之所以會衍生出道德準則或宗教規範,以禁止兇殺、偷竊,還有其他不當行為的原因。(事實上,讓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的個體品行之中,有很多規則都是消極的──即是說,我們不去做某些事情,而不是如社會工程師敦促我們那樣,積極去做某些事情。)但看看另一個情況,有時個體行為與整體秩序之間的關係不是很直接的。海耶克指出,人們由一條村走到另一條村,往往為了節省氣力,會選擇走在前人已踏平了的路徑上。在這過程中,人們逐漸把難走的路踏平,使到以後每一個人行這條路時都可以輕鬆一些。他們並不是有意去開出一條路,也不是出於公德心,他們只是為了方便自己罷了。但是他們行為的結果卻對所有人都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