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情結:你的困境,由你的認知和生活風格決定

自卑情結:你的困境,由你的認知和生活風格決定
定價:300
NT $ 115 ~ 270
  • 作者:阿德勒
  • 原文作者:Alfred Adler
  • 譯者:文韶華
  • 出版社:人本自然
  • 出版日期:2014-04-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470629X
  • ISBN13:9789574706297
  • 裝訂:平裝 / 27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人生在世,都會遭遇問題與困境,
  然而,你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和困境,
  都受到你對自己和社會的認知,
  以及個人生活風格的影響。

  著名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
  將透過本書告訴你,
  個人的困境是可以被調整和超越的。
  關鍵就在於,
  你是否懂得透過建立「社會興趣」,
  改變生活風格和對困境的認知,
  讓自己適應社會,進而借助社會的力量,
  來解決問題和超越困境。

  與佛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大師──阿德勒,
  將帶領你超越自我,超越困境,
  重新做自己的主人!

  與佛洛伊德、榮格齊名的著名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其個體心理學說確立了心理學的社會價值取向,推動心理學走向應用,對西方心理學有著深遠影響與貢獻。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一個人從小生長的環境,將會成為日後他的『生活風格』,並影響他的一生。」

  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記得自己曾經有自卑感,也可能許多人對這個詞彙有點反感,然而自卑感統治著人的精神生活,在每個嬰兒、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對深錮自卑感的巨大及強迫的反抗,這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基本事實。

  然而,自卑感是一種「正面意義的痛」,它能促使人們克服困境、向上奮鬥。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將帶領你,檢視童年時期就開始「誤導」你的生活風格,修改你潛意識中的「人格程式」,打造全新的自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生於維也納,是現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阿德勒曾與佛洛伊德合作過十年,後因對佛氏的泛性論不能茍同而拆夥,繼而發展自己的人格理論。其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其著作有:《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人本自然出版。

譯者簡介

文韶華


  外文系畢業,現為自由譯者,不愛拘束生活,喜歡翻譯的工作,更喜歡與書籍為伍。
 

目錄

【前言】人類的困境,從兒童期就已經開始
    困境,可測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指數
    「人生意義」──讓脫軌心靈改邪歸正的一帖藥
【推薦序】用阿德勒的眼、耳、心來看現今的心理問題

【第一章】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第二章】你的「生活風格」,決定你的困境
【第三章】人生的任務
【第四章】身體與靈魂
【第五章】體形/運動/個性
【第六章】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第七章】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
【第八章】失敗的型態
【第九章】嬌生慣養者的非真實世界
【第十章】精神官能症的性質
【第十一章】性變態
【第十二章】童年的早期回憶
【第十三章】妨礙社會興趣發展的境況
【第十四章】白日夢/夜夢
【第十五章】人生的意義
【附錄一】諮商者與病人
【附錄二】阿德勒生平紀事
 

作者序

人類的困境,從兒童期就已經開始


  在這世界上,每個人的獨特性,實在無法用一個簡短的公式,或用幾句話來表達。在心理學之中的普遍規則,包括我所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所立下的規則,都應該只是個研究「人類個體」這個學術領域的工具。

  因此,我從不墨守成規,並且十分重視彈性和靈活性,更要求我自己要保有縝密的心思,好辨別真偽。由於我對於「規則」有著這樣的看法,讓我對於「個體」在兒童時期就擁有自由的創造力,以及在日後人生中創造力會受到限制這個觀點,愈來愈有信心。

  因為這個觀點讓孩子在追求完美、自我實現、學習技巧、自我成長等自由表現方面時,擁有很大的空間。根據這個觀點,我們可以把環境和後天教養的影響,當成那些陶醉在遊戲中的孩子們,為他們自己建造一座生活城堡的建材和資源。

  此外,我也深深領悟到另外一個重要觀念: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一旦孩子們要塑造自己的生活模式,就一定要朝向正確的方向,並且一定要用對方法,這樣他們才能禁得起人生的種種考驗,並且不會因為受到一點挫折,就讓那座象徵自己生活模式的城堡,在一瞬間崩潰。

  孩子在成長過程之中,必定會經常碰到各種難以預料的問題,這時不能只依靠後天訓練的制式反應,或者先天的反應能力來解決它。如果我們把孩子們遇到的問題,都只靠這兩種先天或後天的能力來解決,是十分危險的。對孩子們來說,這個世界總是不停地給予他們各種不同的考驗,生命總是會有最困難的問題在前面,等著他們用源源不絕的創造力來解決所有的難關。

  在各家心理學派中的那些重要術語,其實在背後都有著同樣的重大意義,不論是本能、衝動、感覺、思想、行動、對快樂與痛苦的態度、對自我的愛、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等等的名詞,都不例外。我們心中去套用什麼樣的生活模式或風格,就決定了我們在生活中的表現行為,因為「整體」決定「部分」的發展。

  困境,可測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指數

  事實上,要評估一個人的心理狀況如何,可以從「當他面臨無法逃避的困境時,會如何反應」來觀察。人生之中會碰到許多問題和困境,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包括我們對自己、對其他人、或對工作和愛情所採取的態度。通常在第一個問題還沒解決時,就已經和其他三個不同的問題糾結在一起了。而這些問題都不是容易解決的,並且是在生命之中無可避免的,卻又沒有人可以為我們解答,因為這些問題起源於個體和人類社會、地球及異性的關係。這些問題是否能解決,更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禍福。

  人是整體社會的一部分,而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則取決於他是否能解決這些問題。這可以看成是學生必須面對的數學習題,錯得愈多,他的生命受到威脅的程度也就愈高。通常只有在人們對社會的信賴感沒有崩潰時,這些問題和威脅才不存在。

  不幸的是,某些外在因素(不可控制的環境變數),會影響你是否完成自己的問題。或者,某些需要你和別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當你無法完成時,這些事通常就會導致你心理出現一些病症:包括適應不良、神經症、精神官能症、自殺、犯罪、吸毒與性犯罪或性變態等等。

  如果一個人對社會生活愈來愈不能適應,我想知道的是──他對社會失去信賴和安全感的這種現象,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不只是學術問題,對臨床治療也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當我們在探索這個現象的過程中,意外地發覺,這樣的不信賴感可以從孩子童年初期的一些經驗中找到答案。事實上,兒童在早期的生活裡就已經產生和社會疏離的現象,但是當我們發現到孩子們的這些心理障礙時,通常也可以看到孩子對心理障礙的錯誤反應。在對這些現象做進一步仔細研究後,可以發現:有的時候,合理的干擾會得到錯誤的回應;某些時候,錯誤的干擾得到不正確的回應;而某些時候,雖然是極為少見的錯誤干擾,卻又得到正確的回應。

  所以,從這些研究結果我們發現,孩子在無法得到社會認同感或安全感時,就會朝錯誤的方向採取錯誤的行為策略,例如:很多人深信,只有征服其他人,才能讓社會認同自己。而且他們相當執著,不願意讓任何反對他們的人,用各種方式把他們帶回正確的人生軌道上。
 
  「人生意義」──讓脫軌心靈改邪歸正的一帖藥

  因此,所謂的教育,不應該只是鼓勵正面的影響力產生效果,也要去關心孩子們從這些影響力中創造了什麼,萬一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方向是錯的,至少還有可以改進的機會。

  我們發現,最好的改進辦法就是提高與他人合作的意願,以及對其他人產生興趣,這帖藥很有效,每一個案例都因此得到了改善。

  孩子一旦建立了他的生活法則、習性和活動,就能和最重要的社會興趣連結在一起,並且架構起自己生活的心理法則和遊戲規則。這些現象可以追溯到從兒童五歲時,甚至在兩歲時就可以發覺。

  本書主要的重點,是在討論人對於自己和外在世界的看法,也就是說,這本書要談的是有關孩子以及日後沿著同一心理路線成長的成人,如何了解有關自己與世界的意義,以及這些意義對他們的重大影響。更重要的是:「人生的整體性」,也就是所謂的「生活風格」(Style of Life),是在孩子還無法表達它的時候就建立起來的。如果他在智力方面繼續發展,他等於是在一個「生活風格」(Style of Life)中發展起來的,這個風格是他從來沒有用語言去詮釋過的,因此他也無法去分辨對錯,甚至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評。

  總結來說,關於「人」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最好的檢測方式,就是看他在兩者間發現的意義,以及他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發現:了解自己的人生意義,發現不同的人對人生意義的不同看法,是多麼重要。因為唯有了解自己的人生意義,才知道為何要度過人生困境,以及如何度過人生困境。

  因此,我們可以說:「人生意義」,也就是連結「人」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才是克服人生困境的一帖心理學的良藥。
 

內容連載

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我總認為,每個人在生活上的一舉一動,都等於是他在對世人展現或宣示自己的生存模式、能力和獨特風格的表演。也就是說:人的行為,始終來自於自身對自己或世界的觀念。請勿對此論點感到訝異,因為我們的感官所感受到的,只是我們主觀的錯覺,本來就不是實際的真相。而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也只是外在世界投映在我們心裡的主觀映像而已。當你投入心理學研究時,千萬別忘了塞內加(Seneca)的這句話:「如何解釋現實世界的意義,要看我們內在的詮釋風格和方式。」當我們的幻覺破滅,或者主觀認知和現實世界相衝突時,我們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現實世界的一切事實,然後修正我們心中對這事實的主觀看法。

事實上,當某人看到一條毒蛇靠過來,不管那是真的毒蛇,還是只是先入為主地認為那是一條毒蛇,對這個人來說意義都是一樣。就像從小被寵壞的孩子般,每當母親離開他身邊時,就會感到焦慮,對任何的人事物都會感覺害怕,即使是母親向他證實並不會有人對他不利,但他還是會焦躁不安。

罹患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的人會不敢到大街上去,因為他會覺得地板不停地在搖動。事實上,在他沒有發病的時候,如果地真的開始搖動,他的反應也是一樣。這些病人的行為,某些時候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對的,因為那是他們存在的角度與世界。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個三十六歲的律師,他早已經對工作失去了興趣,事業不順利。他為自己作分析,那是因為他不能帶給顧客好印象,而且他總覺得自己很難和別人融洽地相處,尤其是和女孩子在一起時,他就會非常害羞。最後他十分勉強地,甚至可以說是心不甘情不願地結了婚,然而不到一年就離婚了。現在他和父母親同住,過著隱士般的生活,生活開銷大部分都由父母負擔。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8
    $115
  2. 二手書
    42
    $125
  3. 二手書
    43
    $130
  4. 二手書
    5
    $150
  5. 二手書
    73
    $220
  6. 新書
    85
    $255
  7. 新書
    88
    $264
  8. 新書
    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