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伴侶隨時會離去?
為什麼我們恐懼更深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在失去所愛之後,哀傷似乎永遠沒有辦法停止?
△而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童年的依附關係找到解答。△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鉅著──依戀理論創始
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兩性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焦慮與哀傷原型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幼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
從「依附」、「分離焦慮」到「失落」,人生中的每一段人際關係都在這三個狀態間輪迴,而「父母」就是我們所認識的第一個人際關係。
然而,當我們沒有與父母建立健康的連結,我們將在往後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上跌跌撞撞──焦慮與憂慮伴隨著我們,阻擋在親密關係之間、隔絕了我們與他人有更深入的連結。
《依戀理論三部曲》不僅是影響近代心理學最著名的研究理論。最終,我們會在這樣的研究中發現,自己的不安全感,其實都來源自童年的不安全感。
本套書共有:
《依戀理論三部曲1:依附》
《依戀理論三部曲2:分離焦慮》
《依戀理論三部曲3:失落》
本書特色
1.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後的人際連結
在談論人際關係時(尤其是兩性關係),幾乎所有近代心理分析與研究,都會提到鮑比的「依戀理論」:我們逃避與他人的親密連結、焦慮於他人偶爾短暫的忽視……這一切的心理狀態,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因此,當我們深刻了解依戀理論的源頭、看見童年時期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我們,或許就能解開與他人親密關係中的死結。
2. 認識母嬰依附關係,給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
當我們看見兒童對母親角色的依附,就能更明白母嬰之間的關係與連結。和父母分離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兒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愈來愈獨立,最終脫離父母的羽翼。然而過早分離、分離時間過長、過於突然的分離,是孩子無法理解的,這些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態。
3. 從「依附關係」到當代「哀傷治療」與「喪親治療」關鍵研究
《依戀理論三部曲》除了已經備受重視的「依附」與「分離焦慮」,最後一部所探討的「失落」,更在近幾年當中,得到愈來愈多關注。
過去,我們經常忽略喪親與失去摯愛對年幼孩子的影響。甚至以為孩子還小,認為這樣的失落,應該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後,就應該回歸正常。然而,鮑比的研究發現,不論成人或兒童,若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健康的關懷,將會影響他往後的心理健康狀態。《依戀理論三部曲》所探討的親密關係,不僅改變了人們對於母嬰、人際、兩性關係的概念,同時也開啟了心理學界對於哀悼反應的重視,並在近年來成為了哀悼治療與喪親治療的關鍵研究。
4. 專業人士審定,提供最貼近作者原意的經典作品
《依戀理論三部曲》由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英國愛丁堡大諮商與心理治療博士──翁士恆老師審定,校正書中所運用的專業術語、翻譯、資訊,提供最貼近作者原意的經典作品,是值得讀者珍藏的經典心理學書籍。不論專業人士抑或一般大眾,都能在書中獲得啟發,促進整體社會的心理健康。
名人推薦
【專業人士感動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暢銷書作者)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博士、執業心理諮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貓心—龔佑霖 (華人第一位依附書籍:《找回100%安全感》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