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場世界名人相遇時:當佛洛伊德碰上達利,安迪沃荷嚇壞第一夫人-你絕對沒讀過的大人物vs.大人物奇聞妙史
- 作者:克雷基.布朗
- 原文作者:Craig Brown
- 譯者:王佩茵
- 出版社:大寫出版
- 出版日期:2014-03-1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316920
- ISBN13:9789866316920
- 裝訂:軟精裝 / 53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一本讓你笑、讓你震驚、讓你發出
「這兩個大人物竟然交手過!」的歷史火花小奇書!
★英國歷史書籍「山謬強森大獎」2012年決選提名
★榮獲多項重要平面媒體「年度好書」推薦──《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每日電訊報》、《新政治家》雜誌、《週日泰晤士報》、《目擊者》週刊、《觀察家》雜誌、《衛報》
什麼?他們竟然見過面?快告訴我會發生什麼事?
在這本以趣味格式寫成的歷史書中,你將能一場場快速瀏覽許多你想都沒想過的名人對名人或跨界重要人物對重要人物的「一對一」會面火花,其中包括了:
【大人物 vs.大人物──絕非虛構!】
■魯德亞德•吉卜林對馬克.吐溫的偶像崇拜
■海倫.凱勒遇上…瑪莎.葛蘭姆
■舞蹈大師瑪莎葛蘭姆「撞見」瑪丹娜
■伊格爾.史特拉溫斯基對華特.迪士尼的做法感到驚駭
■H.G.威爾斯從沒遇過比約瑟夫.史達林更直言、公正以及誠實的人
■馬克西姆.高爾基對列夫.托爾斯泰抱持兩種看法
■薩爾瓦多.達利幫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素描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分析古斯塔夫.馬勒
■T.S.艾略特引得伊莉莎白王太后咯咯笑
■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與華德迪士尼見面
■小說家喬伊斯與小說家普魯斯特談話
■貓王與尼克森的「談判」………
【直擊現場──異想不到的火花】
每當大人物見到大人物,不是都像你想的那樣光輝高尚……
如果歷史差點轉彎,那就是因為他們曾經如此相遇──
■華德.迪士尼花了五千美元向史特拉溫斯基買下一首曲子,不過史特拉溫斯基將來會記的是一萬美元。依照史特拉溫斯基的說法,迪士尼暗示,如果不授權,他就任意使用這音樂……
■瑪麗蓮.夢露回想,赫魯雪夫「用男人看著女人的方式看著我」……
■貓王艾維斯熱切譴責「披頭四」:「他們來美國,帶走美國人的錢,然後回到英國煽動反美情緒」……
■偷偷摸摸想一睹舞蹈大師瑪莎.葛蘭姆風采的瑪丹娜,驚嚇的說不出話來……
■作家王爾得拜訪作家普魯斯特的家,然後關在廁所裡不肯出來……
■心理大師佛洛伊德對旁人形容畫家達利像個「狂熱份子」……他說,「難怪西班牙會有內戰,如果他們看起來就像那樣的話。」
本書深入挖掘了史料(甚至是重要軼聞與八卦),
真實呈現出的內容也讓閱讀者重溫了人類史上重要卻遺失的「一對一片段」,
有人形容本書就像是「歷史名人版的六度分離」──
寫作的方式以人物循環不斷旋轉下去(A遇到了B,B又遇到C,C接著遇到D……),
最後成為101篇「真實相遇」的會面史。
其中包含的人物,從小說家托爾斯泰到流行巨星瑪丹娜,
可說是「一本讓人極度享受的書,帶著鍾情與憂鬱看待歷史和名人的作聲迴旋繞行。」
──(《衛報》絕對不同於你過去看過的任何一本歷史著作。)
想看看更多你不知道的大師/名人與文學家及明星見面時曾說了些什麼不可思議的對話嗎?
想知道某位名人隔了一些人際關係與另一位名人猶如在著名的「六度分離」人際理論中相遇嗎?
這本書絕對能滿足你的好奇心,也是一本最能逗你會心一笑的歷史人物見面史!
【書評家絕讚推薦】
「每一頁都讓人開懷大笑,充滿人性味,又立即顯出荒謬。」──尼可拉.修曼,《每日電訊報》,年度好書
「這本書帶有美妙的創造性和詼諧……,你不能期望有比這更精緻的文學問答遊戲典型了。」──賽門.葛里菲斯,《星期日郵報》
「從真實中生出荒謬;從輕率中生出淵博,並且在混亂中生出秩序,這些隨著克雷基.布朗巨大的輪子滾動而生。」──《蘇格蘭人報》
「做為一種純然的娛樂,本書難以被擊敗。」──《觀察者週刊》,年度好書
「最讓我發笑的一本書!」──朱利安.巴尼斯,《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好書
「讀這本書是種難得的享受。如果歷史是種「巧妙述說的八卦」,那麼布朗這本書就是這種類型的成功典範。天啊!這是頭等好貨!」──塞巴斯欽.莎士比亞,《文學評論》雜誌
「獻給喜歡同時發笑及省思的讀者。」──安德魯.羅恩斯里,《觀察家報》
「除了布朗,還有誰能想出如此講究的鋪排?這本布朗的絕妙好書深具獨創性,而且充滿樂趣。」──米蘭達.席摩爾,《週日泰晤士報》,年度好書
「將傳記美妙地重新創造為有趣的點點滴滴。」──菲利浦.翰雪,《每日電訊報》,年度好書
「《101場世界名人相遇時》絕對不是一部虛構小說,而且它經過非常透徹的研究;然而這本書依然如同布朗過去帶給我們的所有作品一樣,有趣而具洞察力……本書從第一篇到第一百零一篇都讓人讀來津津有味。」──克里斯多佛.哈特,《週日泰晤士報》
「一本豐富而且讓人極度享受的書,帶著鍾情與憂鬱看待歷史和名人的作聲迴旋繞行,提醒讀者,光輝的路徑,在一次又一次的握手,一次又一次的跌落中,邁向死亡。」──山姆.雷斯,《衛報》
「令人愉快的古怪。」──安東尼.哈洛維茲,《週日電訊報》,年度好書
「原創的奇想,並執行得完美無瑕。」──波芮格林.沃斯鍾恩,《新政治家雜誌》,年度好書
「豐富的輕薄奇事。」──波麗.山姆森,《每日電訊報》,年度好書
作者簡介
克雷基.布朗 Craig Brown
已有多本著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小說《馬胥與馬洛的信件》和《約翰.湯瑪斯的追獵》,以及文集《這就是克雷基.布朗》、《東尼歲月》和《遺失的日記》。他的廣播節目系列有《1966和那一切》,以及《就像克雷基.布朗所聽說的》。
自1988年以來,他為《私家偵探》雜誌撰寫詼諧諷刺的日記專欄、也是《浮華世界》雜誌的長期供稿者,並曾獲得多項英國新聞報導獎項。
克雷基.布朗的其他著作有:
※《遺失的日記》(The Lost Diaries)
※《瓦里斯.阿諾德的宜人世界》(The Agreeable World of Wallace Arnold)
※《背後專欄》(Rear Columns)
※《一年的內幕:國會速寫》(A Year Inside: Parliamentary Sketches)
※《克雷基.布朗的私家偵探雜誌諷刺專欄文集》(The Private Eye Book of Craig Brown Parodies)
※《當我哭泣時擁抱我,因為我為這世界哭泣:貝兒.小約翰的寂寞掙扎》(Hug Me While I Weep for I Weep for the World: The Lonely Struggles of Bel Littlejohn)
※《克雷基.布朗選集》(The Craig Brown Omnibus)
※《1966和那一切》(1966 and All That)
※《名聲、性、金錢、權力:初學者指南》(Fame, Sex, Money, Power: A Beginner’s Guide)
※《這就是克雷基.布朗》(This is Craig Brown)
※《混沌小書》(The Little Book of Chaos)
※《馬胥與馬洛的信件》(The Marsh Marlowe Letters)
※《想像的朋友:2000-2004詼諧諷刺選集》(Imaginary Friends: Collected Parodies 2000–2004)《約翰.湯瑪斯的追獵》(The Hounding of John Thomas)
※《克雷基.布朗暢銷精選集》(Craig Brown’s Greatest Hits)
※《歡迎到我的世界!:瓦里斯.阿諾德的駭人數十載》(Welcome to My Worlds!: The Dread Decades of Wallace Arnold)
※《東尼歲月》(The Tony Years)
譯者簡介
王佩茵
畢業於政治大學社會系及長榮大學翻譯所,現於教育機構從事國際事務相關工作。
阿道夫.希特勒vs.約翰.史考特.埃里斯
約翰.史考特.埃里斯vs. 魯德亞德.吉卜林
魯德亞德.吉卜林vs.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vs.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vs.瑪莎.葛蘭姆
瑪莎.葛蘭姆vs.瑪丹娜
瑪丹娜vs.麥可.傑克森
麥可.傑克森vs.南茜.雷根
南茜.雷根vs.安迪.沃荷
安迪.沃荷vs.賈姬.甘迺迪
賈姬.甘迺迪vs.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殿下
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殿下vs.溫莎公爵
溫莎公爵vs.伊莉莎白.泰勒
伊莉莎白.泰勒vs.詹姆斯.狄恩
詹姆斯.狄恩vs.亞歷克.堅尼斯
亞歷克.堅尼斯vs.伊夫林.沃
伊夫林.沃vs.伊格爾.史特拉溫斯
伊格爾.史特拉溫斯vs.華特.迪士尼
華特.迪士尼vs.P.L. 崔佛絲
P.L. 崔佛絲vs.喬治.伊凡諾維奇.葛吉夫
喬治.伊凡諾維奇.葛吉夫vs.法蘭克.洛伊.萊特
法蘭克.洛伊.萊特vs.瑪麗蓮.夢露
瑪麗蓮.夢露vs.尼基塔.赫魯雪夫
尼基塔.赫魯雪夫vs.喬治.布朗
喬治.布朗vs.埃里.瓦拉赫
埃里.瓦拉赫vs.法蘭克.辛納屈
法蘭克.辛納屈vs.多米尼可.鄧恩
多米尼可.鄧恩vs.菲爾.史派克特
菲爾.史派克特vs.李歐納德.柯恩
李歐納德.柯恩vs.珍妮絲.賈普林
珍妮絲.賈普林vs.帕蒂.史密斯
帕蒂.史密斯vs.艾倫.金斯堡
艾倫.金斯堡vs.法蘭西斯.培根
法蘭西斯.培根vs.瑪格麗特公主殿下
瑪格麗特公主殿下vs.肯尼思.泰南
肯尼思.泰南vs.楚門.卡波提
楚門.卡波提vs.佩姬.李
佩姬.李vs.理查.尼克森總統
理查.尼克森總統vs.貓王艾維斯.普利斯萊
貓王艾維斯.普利斯萊vs.保羅.麥卡尼
保羅.麥卡尼vs.諾埃爾‧ 科沃德
諾埃爾‧ 科沃德vs.費利克斯.尤蘇波夫王子
費利克斯.尤蘇波夫王子vs.格里高利.拉斯普京
格里高利.拉斯普京vs.尼可拉斯二世沙皇
尼可拉斯二世沙皇vs.哈利.胡迪尼
哈利.胡迪尼vs.西奧多.羅斯福
西奧多.羅斯福vs.H.G. 威爾斯
H.G. 威爾斯vs.約瑟夫.史達林
約瑟夫.史達林vs.馬克西姆.高爾基
馬克西姆.高爾基vs.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vs.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vs.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
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vs.哈波.馬克思
哈波.馬克思vs.蕭伯納
蕭伯納vs.伯特蘭.羅素
伯特蘭.羅素vs.莎拉.邁爾斯
莎拉.邁爾斯vs.泰倫斯.史坦普
泰倫斯.史坦普vs.愛德華‧ 希思
愛德華.希思vs.華特.希克特
華特.希克特vs.溫斯頓.邱吉爾
溫斯頓.邱吉爾vs.勞倫斯.奧立佛
勞倫斯.奧立佛vs.傑羅姆.大衛.沙林格
傑羅姆.大衛.沙林格vs.厄尼斯特.海明威
厄尼斯特.海明威vs.福德.馬達克斯.福德
福德.馬達克斯.福德vs.王爾得
王爾得vs.馬塞爾.普魯斯特
馬塞爾.普魯斯特vs.詹姆斯.喬伊斯
詹姆斯.喬伊斯vs.哈洛德.尼可森
哈洛德.尼可森vs.塞西爾.比頓
塞西爾.比頓vs.米克.傑格
米克.傑格vs.湯姆.德利伯格
湯姆.德利伯格vs.克里斯多福.希欽斯
克里斯多福.希欽斯vs.喬治.格洛威
喬治.格洛威vs.麥克.巴瑞莫爾
麥克.巴瑞莫爾vs.黛安娜王妃
黛安娜王妃vs.葛莉絲王妃
葛莉絲王妃vs.亞佛列德.希區考克
亞佛列德.希區考克vs.雷蒙.錢德勒
雷蒙.錢德勒vs.霍華.霍克斯
霍華.霍克斯vs.霍華.休斯
霍華.休斯vs.庫比.布洛克里
庫比.布洛克里vs.喬治.拉贊貝
喬治.拉贊貝vs.西蒙.迪
西蒙.迪vs.麥克.藍席
麥克.藍席vs.喬福瑞.費雪
喬福瑞.費雪vs.羅爾德.達爾
羅爾德.達爾vs.金斯里.阿彌斯
金斯里.阿彌斯vs.安東尼.阿姆斯特朗- 瓊斯
斯諾登閣下vs.巴瑞.亨夫萊斯
巴瑞.亨夫萊斯vs.薩爾瓦多.達利
薩爾瓦多.達利vs.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vs.古斯塔夫.馬勒
古斯塔夫.馬勒vs.奧古斯特.羅丹
奧古斯特.羅丹vs.伊莎朵拉.鄧肯
伊莎朵拉.鄧肯vs.尚.考克多
尚.考克多vs.查理.卓別林
查理.卓別林vs.格魯喬.馬克思
格魯喬.馬克思vs.T.S. 艾略特
T.S. 艾略特vs.伊莉莎白王太后
伊莉莎白王太后vs.溫莎公爵夫人
溫莎公爵夫人vs.阿道夫.希特勒
【作者說明】
身為一位幽默作家,我的工作倚賴的是「扭曲失真」。
然而,我試著讓這本書保持正確嚴密:以下所有篇章都有歷史紀錄可查證。要是當同一場會面出現不同說法時(這種狀況幾乎總是發生),我會支持可能性最高的那一者。
為了替以這部以「偶然」為中心的作品增添秩序,在英文版中,這101場相遇的描述,每一篇都只包含1001個字,這也讓本書篇幅長達101101 個字。英文版的致謝詞、引述的序辭、作者簡介、作品簡介,以及我其它著作的列表,每一個部份都由101個字組成,這篇說明也是如此。
C.B.(克雷基.布朗)
馬克.吐溫
向海倫.凱勒告別
MARK TWAIN
BIDS FAREWELL TO
HELEN KELLER
康乃狄克州,風暴原野莊園,1909 年2 月
海倫.凱勒的馬車一停在馬克.吐溫房子外的巨大花崗岩柱子之間,這個美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便在那裡歡迎她,雖然她看不見也聽不見他的招呼。陪她一同前來的是宛如海倫雙眼雙耳的安妮.蘇利文,她告訴海倫,馬可.吐溫一身白衣,漂亮的白髮在午後的陽光下閃閃發亮,「像灑落在灰色石頭上的白雪」。
馬克.吐溫和海倫.凱勒首次會面是在十五年前,當時他五十八歲,而她才滿十四歲。十八個月大時,因腦膜炎導致失聰失明,透過驚人的毅力,她找到了和別人溝通的方式:藉由把手指放在其他人的雙唇、喉嚨和鼻子上,就可以了解別人在說什麼,或是由安妮把這些話轉換成字母,寫在她手掌上。
被名人顯要譽為奇蹟之人的海倫凱勒,和馬克.吐溫之間有股特別的友誼。「握住他手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他會是我的朋友。從他唇上讀到的一些好故事逗得我發笑,讓人很快樂…透過敏銳確切的直覺,他理解很多關於我的事,並且知道看不見又沒辦法跟上事物迅速轉變的感受是什麼,對正常人來說,那些事物得慢慢學,甚或學不會。他從來不會說,看不見有多可怕,或者是,永遠生活在黑暗中的日子一定很無趣之類的話,因為他知道那會讓我尷尬。」
不像其他人,馬克.吐溫不會用憐憫施惠的態度對待她。「他從沒讓我覺得我的意見沒價值,很多人常這樣。
他知道人不是用眼睛耳朵來思考,思考的能力並不是以五感來衡量。他講話的時候,總是考慮到我的感受,而且待我像是具有正常行為能力的人。這是他為什麼讓人喜愛的原因…」
至於馬克.吐溫,則是對海倫.凱勒充滿驚嘆。「她的地位等同於凱撒、亞歷山大、拿破崙、荷馬、莎士比亞,以及其他永垂不朽的人物。千年之後她會如同今日一樣有名。」首次會面後沒多久,馬克.吐溫組成一個小組為她籌募就讀雷帝克里夫學院(Radcliffe College)的教育基金,這讓她得以於二十二歲時出版自傳,而也因此反過來讓她幾乎和馬克.吐溫一樣有名。
但是,在他們兩次會面之間的這幾年,馬克.吐溫遭遇重大打擊。他一位女兒因腦膜炎過世,另一位在浴缸裡癲癇發作,而他的妻子莉薇死於心臟病。海倫拜訪期間,他表現得像往常一樣,愛嚇唬人,和以前一樣讓大家開心,但她感覺到他內心深沉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