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和《楚辭》先秦時期兩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豐碑,並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建構產生深遠影響。中國詩經學會理事長─林祥征,由錢鍾書的思想出發,用錢學的角度出發,重新闡釋詩經的多方面研究,從心理學、修辭學、訓詁學以及藝術研究,更闡述詩經在全球視野下的發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祥征
福建省東山縣人,現任山東泰安師專中文系教授、中國《詩經》學會理事,畢業於山東大學。
主要研究方向:《詩經》研究。
主要著作:《詩經末議》(與韓明安合作,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以及多本論文專著。
目錄
序
錢鍾書先生《詩經》的心理學闡釋
錢鍾書先生全球視野下的《詩經》研究
錢鍾書先生對《詩經》修辭學的拓展
錢鍾書先生對《詩經》訓詁學的開拓
錢鍾書先生對《詩經》詩學的拓展
錢鍾書先生《詩經》研究方法論
錢鍾書先生《詩經》藝術研究述評
《管錐編‧毛詩正義》學習札記
錢鍾書先生《楚辭》藝術研究述評
內容連載
錢鍾書先生《詩經》的心理學闡釋文學藝術作為人類社會一種特殊的精神現象,無論從創作還是欣賞方面,都包含著人的豐富心理活動;如果不對它做心理的研究,人們對文學藝術的認識是不完全和缺乏深度的。
因此德國美學家弗里‧德蘭德說:「藝術是一種心靈的產物,因此可以說,任何有關藝術的科學必然是心理學的。他雖然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東西,但心理學卻是它首先要涉及的。」
[1]丹麥著名文學史家勃蘭克斯也說:「文學史就其最深刻的意義來說,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歷史。」(《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序》)錢先生早在1932年就提出,文學藝術的研究「對日新月異的科學─尤其心理學和生物學,應當有所借重。」
[2]並把借重心理學貫穿於研究之中。
1.《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口吃而善著書。」西漢大文學家揚雄和《後漢書》的作者范曄也有這個毛病,錢先生指出,這屬於心理學「心理補償反應。」
(《管錐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1頁,下面見該書只注頁數,而錢先生對《詩經》的闡釋則大多見於《管錐篇‧毛詩正義》60則中)了解這種心理特點對我國古代的樂師大多是盲人就好理解了。
2. 錢先生在論述「得財以發身,而舍身為財者有之,求名以榮身,而殺身成名者有之,行樂以娛身,而喪身者有之。」和《列子‧楊朱》:「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之後,引用了馮特(Wundt)「手段僭越目的」的心理理論加以詮釋(520頁)。當代一些貪官不是「手段僭越目的」為財色而舍身了嗎?
-
新書79折$221
-
新書9折$252
-
新書9折$252
-
新書93折$260
-
新書95折$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