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口十三街庄的人與事
松山與台北盆地在歷史文化上有不可切割的關係。像是萬華是清初漢人聚落區,大稻埕是清末與日據時代「台灣人的街」,城中區是日本人的行政區,這些地區僅僅是一個片段而不完整的台北史,可是松山的歷史卻可以串連起整個台北發展史。
作者從事北台灣歷史文化研究二十餘載,從自己的家鄉出發,走訪舊稱錫口的松山區域內之耆老人事,匯集了從荷西、清領、日據直至今日的滾滾脈絡,描繪出一段又一段耐人尋味的昔人往事。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受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北師音樂科/國立藝專影劇科演導組/史蹟解說員研習班結業/社大台灣史講師/文風藝術古彩文史學會執行長/松山錫口饒河街文史鄉土街解說站召集人/在慈祐宮饒河街帶領導覽志工
目錄
卷一、古松山方志
前記
壹、荷西據臺時期
貳、清朝時期錫口的情形
參、古錫口軼事傳說
肆、古松山錫口重大紀事
伍、古松山錫口清末日治名人的後裔介紹
陸、古錫口清代文士
柒、由錫口到松山的煤礦事業
捌、古松山十三街庄慈祐宮慶典
卷二、戀戀錫口 風華再現
壹、前言
貳、古松山與臺北開拓之關係
參、古松山的建築介紹9
肆、古松山的名人與松山史蹟
伍、古松山十三街庄5
陸、四獸山景觀介紹
柒、結語
參考書目資料
內容連載
(摘錄自)古松山與臺北開拓之關係
臺北盆地的開發,比南臺灣大約晚八十年,漢人進入臺北盆地大概在康熙三十六年以後,逐漸有少數的漢人由淡水入臺北盆地,多半居留在較高地區,與當地平埔族居民雜居,康熙三十三年海水傾入臺北盆地,盆地淹沒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僅東南偏南地帶近山邊部份露出水面,而西北盆地部份,皆被海水淹沒,當時由於強烈地震,地面陷落五公尺以下,盆地陷落,臺北形成「康熙臺北湖」,是以僅在靠山地區東南地帶有平埔族番社。由地理位置來看萬華在淡水河的精華地區,因此萬華(古名艋舺)開發最早,其次就是松山臨近基隆河畔(古名錫口)開發也僅次於萬華,但是其他地區:如大稻程近北方之地帶,現在重慶北路的西面,海水到雍正末年才逐漸退去,因此古代所指的大稻埕開墾的番社,是在今天的太平町與永樂町之間,也就是迪化街與延平北路之間的地區,而現在所指的大稻埕是一個相當大的地區,但是在咸豐三年以前,大稻埕其他地區還是雜草叢生,還未開發。靠近中山北路以東地區更是開發最晚,在一九四五年以前幾乎皆是放牛的荒地,在圓山飯店前方,人稱牛埔庄。
南京東路一段十四號預定地,日據時代是日本人的墓園,明石源二郎總督就葬在這裡,民國三十八年以後這裡是「極樂殯儀館」,現在靠近南京東路第一大飯店左側是當時的火葬場。咸豐三年「頂下郊拼」,同安人才從萬華遷到大稻埕,所以大稻埕是臺北第三個開發的地區。城中區在清代末年「臺北建城」,光緒八年建臺北城,光緒十年建造完成,當時城內有不少清代傳統建築,如巡撫衙門、布政使司、臺北府衙、淡水縣衙、臺北府城隍廟、大天后宮、文廟、武廟、臺北考棚以及傳統古店舖等。但是日本佔領臺灣後,臺北城被毀,清代建築幾乎全部沒有留下來,目前臺北城僅北門承恩門保留下,布政使司的籌防局一部份,現留在植物園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174
-
新書79折$174
-
新書9折$198
-
新書9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