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後,台灣成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無可否認,這50年的殖民統治與經營,對台灣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統治初期,日本政府曾受到台灣人激烈的抵抗,但很快建立了以總督府為中心的統治體制,並積極推動許多建設與開發。在日本的殖民統治與經營下,台灣社會走上近代化發展之路,台灣人的生活與思想亦隨之改變。
近年來,關於日本時代的研究越來越多,評價也更趨複雜。這不僅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更連結到「歷史認識」、「歷史教育」的相關爭辯。特別是台灣民主化之後,悠關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益發受到關注,也引起許多討論。
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的何義麟,與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的蔡錦堂,從政治、經濟、教育、宗教等主題著手,以持平的態度,提出鳥瞰日治時期這段歷史過程之全景圖像。
他們將重點放在殖民統治體制之建立,以及台灣社會的變遷等兩種層面,並討論日本的對台政策、台灣社會的發展與變化,以及台灣人在反抗殖民和接受近代化之間的掙扎,希望讓讀者更淸楚掌握日本時代的歷史脈動。
=《典藏台灣史》套書介紹=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張炎憲教授生前推動台灣史普及化,主張由台灣人自己書寫具有主體性觀點的台灣史。因此,思考這套書的內容時,便希望導進晚進的研究成果,促進台灣社會對台灣歷史的瞭解、提升台灣意識。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觀。
第一冊 《史前人群與文化》
第二冊 《台灣原住民史》
第三冊 《大航海時代》
第四冊 《漢人社會的形成》
第五冊 《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
第六冊 《台灣人的日本時代》
第七冊 《戰後台灣史》
本書特色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規畫,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協力推動,玉山社編印完成的《典藏台灣史》第六冊。
◎殖民地台灣必然存在剝削、壓迫與差別待遇。然而,當時台灣人的生活與建設,也在逐步發展著。
◎當時人們如何反抗殖民、邁向近代化?現在的我們如何客觀評斷這段歷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何義麟(第一到三章)
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專攻學術博士,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專書著作包括:《二・二八事件――「台湾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ス》(東京大学出版会、2003)、《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稻鄉出版社,2006)、《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灣書房,2011)、《台湾現代史――二・二八事件をめぐる歴史の再記憶》(平凡社、2014)、《戰後在日臺灣人之處境與認同》(五南,2015)等。
蔡錦堂(第四到五章)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畢、文學博士,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宗教史、台灣教育史、日本近代史。
主要著作:《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的宗教政策》(日本.同成社)、《戰爭體制下的台灣》(日創社)、《從神社到忠烈祠:台灣「國家宗祀」的轉換》(群學)、〈日本治台後半期的「奢侈品」──台北高等學校與近代台灣菁英的誕生〉。
何義麟(第一到三章)
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專攻學術博士,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專書著作包括:《二・二八事件――「台湾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ス》(東京大学出版会、2003)、《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稻鄉出版社,2006)、《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灣書房,2011)、《台湾現代史――二・二八事件をめぐる歴史の再記憶》(平凡社、2014)、《戰後在日臺灣人之處境與認同》(五南,2015)等。
蔡錦堂(第四到五章)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畢、文學博士,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宗教史、台灣教育史、日本近代史。
主要著作:《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的宗教政策》(日本.同成社)、《戰爭體制下的台灣》(日創社)、《從神社到忠烈祠:台灣「國家宗祀」的轉換》(群學)、〈日本治台後半期的「奢侈品」──台北高等學校與近代台灣菁英的誕生〉。
目錄
總序 建構台灣主體性的歷史論述
前言
第一章 異民族統治與殖民地經營
第一節・總督府統治體制的確立
第二節・統治法令與地方行政變革
第三節・殖民地開發與近代化迷思
第二章 資本主義化的光與影
第一節・基礎建設的展開及影響
第二節・米糖經濟與貿易活動發展
第三節・社會新風貌與住民生活變化
第三章 內地延長主義與自治運動
第一節・總督官制與統治體制的演變
第二節・同化教育與近代化的追求
第三節・自治運動與台灣人意識的誕生
第四章 日治中期的社會變遷
第一節・近代學校教育的變遷
第二節・總督府的宗教政策與影響
第三節・政治社會的變遷
第五章 戰爭體制下的台灣
第一節・台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
第二節・軍事人力動員
第三節・戰爭體制下的庶民生活
參考書目
圖次
前言
第一章 異民族統治與殖民地經營
第一節・總督府統治體制的確立
第二節・統治法令與地方行政變革
第三節・殖民地開發與近代化迷思
第二章 資本主義化的光與影
第一節・基礎建設的展開及影響
第二節・米糖經濟與貿易活動發展
第三節・社會新風貌與住民生活變化
第三章 內地延長主義與自治運動
第一節・總督官制與統治體制的演變
第二節・同化教育與近代化的追求
第三節・自治運動與台灣人意識的誕生
第四章 日治中期的社會變遷
第一節・近代學校教育的變遷
第二節・總督府的宗教政策與影響
第三節・政治社會的變遷
第五章 戰爭體制下的台灣
第一節・台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
第二節・軍事人力動員
第三節・戰爭體制下的庶民生活
參考書目
圖次
序
總序
建構台灣主體性的歷史論述
《典藏台灣史》這一套書的撰寫計畫,是由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贊助,在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的主導下推動的。炎憲學長生前一直持續關注推動台灣史普及化工作,更主張由台灣人自己書寫具有台灣主體性觀點的台灣史,因此,在思考這套書的內容時,便希望由台灣史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執筆,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導進晚進的研究成果,促進台灣社會對台灣歷史的瞭解。特別是讀者透過對台灣歷史的認識,可以強化對台灣的認同、提升台灣意識。
根據我的瞭解,他早在2000年之前,就希望可以進行此一奠基在學術研究成果的教育推廣工作。為此,他取得辜寬敏董事長的支持,找了台灣史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推動。但是,炎憲學長所徵詢的台灣史學界的朋友,當時多處於過度動員的狀態,學術研究、教學和社會服務工作都十分吃緊,一時之間無法有成果產出。
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炎憲學長擔任國史館館長,不僅公務冗忙,而且致力於體制內對台灣史研究的支持工作,推動民主憲政及二二八事件史料的蒐集、出版,特別是主催二二八事件的責任歸屬研究。而在陳水扁總統的大力支持下,白色恐怖檔案的取得,獲得一定突破的狀況下,又接著進行白色恐怖史料的編纂和研究工作。為此,炎憲學長又積極尋找學術界的朋友共同投入,大家的時間更加吃緊,前述台灣史的普及工作也不得已暫緩下來。
2008年之後,炎憲學長希望透過學術社團和社會支持,推動台灣主體性的歷史研究、推廣工作。因此,他擔任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在重新擔任台灣歷史學會理事長期間,也繼續找台灣史學界的朋友一起投入,並出版了不少成果。而原本未能完成的《典藏台灣史》工作,也在辜寬敏董事長的支持,以及吳榮義董事長協助推動下,再次組成團隊,展開此套書的編纂工作。
炎憲學長生前持續展開此一計畫的規劃、執行工作。而且與團隊朋友們聚會討論這套書的內容,並找陳美蓉協助行政聯繫的工作。四年前張教授赴美國進行口述歷史期間不幸過世時,整套書的構想已經成形。根據炎憲學長的構想,包含第一冊「史前人群與文化」是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負責撰稿,而第二冊「台灣原住民史」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詹素娟教授負責撰稿,第三冊「大航海時代」則由暨南大學歷史系林偉盛教授負責撰稿,第四冊「漢人社會的形成」則是由長榮大學台研所溫振華教授及政治大學台史所的戴寶村教授負責撰稿,第五冊「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則是由淡江大學歷史系林呈蓉教授負責撰稿,第六冊「台灣人的日本時代」則是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何義麟教授以及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的蔡錦堂教授負責撰稿,第七冊「戰後台灣史」炎憲學長除了親自參與撰稿工作,也找我一起參與,同時準備在章節確認完畢後,再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的李筱峰教授一同參與撰稿工作。
相較於過去在強人威權體制時期,台灣史被迫成為禁忌,隨著台灣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經歷抗爭、建立的台灣史終能成為學術領域的學科。但是,過去長期政治禁忌的陰影並未完全散去,歷史工作者對於歷史教育的內涵,距離正常化仍有相當的距離。其中,除了為數可觀不願正視台灣歷史主體性的看法之外,也有的學者試圖在台灣史領域去「政治」,不僅迴避政治轉型之後對過去歷史再評價的工作,有的人更主張歷史教育去「政治史」,不願處理具有現實意義的歷史課題。
不過,如果從歷史學者耳熟能詳的E.H.Carr或是Benedetto Croce對歷史知識的切入,無論是前者的「歷史是歷史家與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是現在與過去持續無終止的對話」,或是後者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都指出了歷史的一個重要特色:歷史的書寫不可忽視當代價值的重要性。在台灣已經名列自由國家之際,根據自由、民主、法治的價值做出與不民主時代不同的歷史評價,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歷史時空特色的體現。另一方面,在民主時代,注意人民生活層面的歷史,或是注重文化史與生活史的面向,也是歷史書寫不可忽視的課題。然而,只強調文化生活而摒棄政治的作法,實際上是不利於歷史脈絡的掌握,也不利於做出歷史的解釋。因為台灣住民所生存、存在的歷史時空的環境,包括在現實的制度規範或是國家運作的狀態,以及台灣與國際、外界互動的情形,透過這樣的歷史脈絡才能有助於了解所謂人民的歷史。
根據炎憲學長構想的全書架構,除了強調台灣主體性的觀點外,台灣與世界的脈動,貫穿了《典藏台灣史》各本的內容,從第一冊「史前人群與文化」直到第七冊「戰後台灣史」。而正視不同時代的政治體制或政策對台灣的影響,也是《典藏台灣史》書寫的特色。
炎憲學長過世後,為了延續他的遺志,各位撰稿教授同意繼續推動此一工作,並在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繼續的支持下,而有這套書的完成,並承蒙玉山社的支持使得本書得以陸續順利出版,這是特別必須感謝的。期待這本書的出版,可以促進台灣史研究的普及化與強化社會的台灣意識,也可以告慰炎憲學長在天之靈。
建構台灣主體性的歷史論述
《典藏台灣史》這一套書的撰寫計畫,是由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贊助,在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的主導下推動的。炎憲學長生前一直持續關注推動台灣史普及化工作,更主張由台灣人自己書寫具有台灣主體性觀點的台灣史,因此,在思考這套書的內容時,便希望由台灣史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執筆,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導進晚進的研究成果,促進台灣社會對台灣歷史的瞭解。特別是讀者透過對台灣歷史的認識,可以強化對台灣的認同、提升台灣意識。
根據我的瞭解,他早在2000年之前,就希望可以進行此一奠基在學術研究成果的教育推廣工作。為此,他取得辜寬敏董事長的支持,找了台灣史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推動。但是,炎憲學長所徵詢的台灣史學界的朋友,當時多處於過度動員的狀態,學術研究、教學和社會服務工作都十分吃緊,一時之間無法有成果產出。
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炎憲學長擔任國史館館長,不僅公務冗忙,而且致力於體制內對台灣史研究的支持工作,推動民主憲政及二二八事件史料的蒐集、出版,特別是主催二二八事件的責任歸屬研究。而在陳水扁總統的大力支持下,白色恐怖檔案的取得,獲得一定突破的狀況下,又接著進行白色恐怖史料的編纂和研究工作。為此,炎憲學長又積極尋找學術界的朋友共同投入,大家的時間更加吃緊,前述台灣史的普及工作也不得已暫緩下來。
2008年之後,炎憲學長希望透過學術社團和社會支持,推動台灣主體性的歷史研究、推廣工作。因此,他擔任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在重新擔任台灣歷史學會理事長期間,也繼續找台灣史學界的朋友一起投入,並出版了不少成果。而原本未能完成的《典藏台灣史》工作,也在辜寬敏董事長的支持,以及吳榮義董事長協助推動下,再次組成團隊,展開此套書的編纂工作。
炎憲學長生前持續展開此一計畫的規劃、執行工作。而且與團隊朋友們聚會討論這套書的內容,並找陳美蓉協助行政聯繫的工作。四年前張教授赴美國進行口述歷史期間不幸過世時,整套書的構想已經成形。根據炎憲學長的構想,包含第一冊「史前人群與文化」是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負責撰稿,而第二冊「台灣原住民史」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詹素娟教授負責撰稿,第三冊「大航海時代」則由暨南大學歷史系林偉盛教授負責撰稿,第四冊「漢人社會的形成」則是由長榮大學台研所溫振華教授及政治大學台史所的戴寶村教授負責撰稿,第五冊「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則是由淡江大學歷史系林呈蓉教授負責撰稿,第六冊「台灣人的日本時代」則是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何義麟教授以及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的蔡錦堂教授負責撰稿,第七冊「戰後台灣史」炎憲學長除了親自參與撰稿工作,也找我一起參與,同時準備在章節確認完畢後,再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的李筱峰教授一同參與撰稿工作。
相較於過去在強人威權體制時期,台灣史被迫成為禁忌,隨著台灣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經歷抗爭、建立的台灣史終能成為學術領域的學科。但是,過去長期政治禁忌的陰影並未完全散去,歷史工作者對於歷史教育的內涵,距離正常化仍有相當的距離。其中,除了為數可觀不願正視台灣歷史主體性的看法之外,也有的學者試圖在台灣史領域去「政治」,不僅迴避政治轉型之後對過去歷史再評價的工作,有的人更主張歷史教育去「政治史」,不願處理具有現實意義的歷史課題。
不過,如果從歷史學者耳熟能詳的E.H.Carr或是Benedetto Croce對歷史知識的切入,無論是前者的「歷史是歷史家與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是現在與過去持續無終止的對話」,或是後者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都指出了歷史的一個重要特色:歷史的書寫不可忽視當代價值的重要性。在台灣已經名列自由國家之際,根據自由、民主、法治的價值做出與不民主時代不同的歷史評價,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歷史時空特色的體現。另一方面,在民主時代,注意人民生活層面的歷史,或是注重文化史與生活史的面向,也是歷史書寫不可忽視的課題。然而,只強調文化生活而摒棄政治的作法,實際上是不利於歷史脈絡的掌握,也不利於做出歷史的解釋。因為台灣住民所生存、存在的歷史時空的環境,包括在現實的制度規範或是國家運作的狀態,以及台灣與國際、外界互動的情形,透過這樣的歷史脈絡才能有助於了解所謂人民的歷史。
根據炎憲學長構想的全書架構,除了強調台灣主體性的觀點外,台灣與世界的脈動,貫穿了《典藏台灣史》各本的內容,從第一冊「史前人群與文化」直到第七冊「戰後台灣史」。而正視不同時代的政治體制或政策對台灣的影響,也是《典藏台灣史》書寫的特色。
炎憲學長過世後,為了延續他的遺志,各位撰稿教授同意繼續推動此一工作,並在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繼續的支持下,而有這套書的完成,並承蒙玉山社的支持使得本書得以陸續順利出版,這是特別必須感謝的。期待這本書的出版,可以促進台灣史研究的普及化與強化社會的台灣意識,也可以告慰炎憲學長在天之靈。
主編 薛化元 2018年9月24日
內容連載
第一節.總督府統治體制的確立
1895年5月10日,淸國在台官員與台灣本地士紳,為反對淸廷將台灣割讓日本,共同決定建立「台灣民主國」,展開對抗日軍入侵行動。然而,由於淸國駐軍無心作戰,主事者欠缺領導力又臨陣脫逃,6月14日樺山總督率領的軍隊進入台北城,17日擧行「始政」儀式,此時民主國政府已經潰散。雖然,南部的首領劉永福還持續抵抗,但同年10月間已經徹底瓦解。儘管如此,往後台灣民眾還是持續進行武力抵抗。由於治安無法確立,紛亂中總督也難以久任,連續更換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等三任總督之後,到了第四任兒玉源太郎總督就任,藉由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之幹練手法,採用保甲制度的社會控制,以及利誘與捕殺等手法,才徹底剷除武裝抗日勢力,並逐步確立其總督專制之統治體制。在日本史上,後藤治理台灣的功績顯著,後日他更藉此得以在官場步步高升。但是,在其建立功業的過程中,眾多台灣民眾的犧牲,也是不可忽視的面向。
壹、日治初期的武裝抗日活動
日治前期20年間,台灣住民進行武力抵抗,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前述以台灣民主國官軍與各地義軍為主的抗日活動,這一年的台灣抗日可稱之為「乙未戰爭」,因為從傷亡的人數來看,其慘烈並不下於前一年的淸日「甲午戰爭」,因此不宜低估為「乙未之役」。第二個階段是民主國瓦解後到1902年間,由住民自主發動的武力抗爭,第三個階段則是從1907年北埔事件到1915年的礁吧哖事件等,發生在各地的密謀反日行動,這些事件對統治者造成一定的衝擊,對當地社會也有深遠的影響。其後,台灣民眾認淸武力抗爭已無勝算,加上世界思潮傳播的影響,社會菁英轉而展開非武力抵抗的政治社會運動。
1895年5月10日,淸國在台官員與台灣本地士紳,為反對淸廷將台灣割讓日本,共同決定建立「台灣民主國」,展開對抗日軍入侵行動。然而,由於淸國駐軍無心作戰,主事者欠缺領導力又臨陣脫逃,6月14日樺山總督率領的軍隊進入台北城,17日擧行「始政」儀式,此時民主國政府已經潰散。雖然,南部的首領劉永福還持續抵抗,但同年10月間已經徹底瓦解。儘管如此,往後台灣民眾還是持續進行武力抵抗。由於治安無法確立,紛亂中總督也難以久任,連續更換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等三任總督之後,到了第四任兒玉源太郎總督就任,藉由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之幹練手法,採用保甲制度的社會控制,以及利誘與捕殺等手法,才徹底剷除武裝抗日勢力,並逐步確立其總督專制之統治體制。在日本史上,後藤治理台灣的功績顯著,後日他更藉此得以在官場步步高升。但是,在其建立功業的過程中,眾多台灣民眾的犧牲,也是不可忽視的面向。
壹、日治初期的武裝抗日活動
日治前期20年間,台灣住民進行武力抵抗,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前述以台灣民主國官軍與各地義軍為主的抗日活動,這一年的台灣抗日可稱之為「乙未戰爭」,因為從傷亡的人數來看,其慘烈並不下於前一年的淸日「甲午戰爭」,因此不宜低估為「乙未之役」。第二個階段是民主國瓦解後到1902年間,由住民自主發動的武力抗爭,第三個階段則是從1907年北埔事件到1915年的礁吧哖事件等,發生在各地的密謀反日行動,這些事件對統治者造成一定的衝擊,對當地社會也有深遠的影響。其後,台灣民眾認淸武力抗爭已無勝算,加上世界思潮傳播的影響,社會菁英轉而展開非武力抵抗的政治社會運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00
-
新書79折$300
-
新書79折$300
-
新書79折$300
-
新書79折$300
-
新書79折$301
-
新書9折$342
-
新書$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