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
- 作者:小島毅
- 原文作者:Kojima Tsuyoshi
- 譯者:王筱玲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3-10-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42776
- ISBN13:9789570842777
- 裝訂: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爸爸,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有什麼用?」
學會解讀歷史,而非死背歷史
輕鬆、有趣卻深刻的日本史,教科書中學不到的日本史
本書是作者寫給15歲的女兒,以父親的口吻、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述說日本歷史的發展。即將上高中的女兒,向在東京大學歷史系任教的父親問出:「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有什麼用?」為了讓女兒了解歷史的本質,讓女兒不受限於課本上枯燥單調、僅羅列歷史事件的「斷代史」,而能更深入理解日本的歷史及日本在世界史中的角色,作者開始撰寫這本「前所未有的日本通史」。
此書分成「劍」、「心」、「寶」、「鋤」四部分,分別從歷史事件討論對日本中心論的反思、宗教信仰與歷史建構、日本國家之形成,以及武士階級與尊王攘夷運動。每一部份各有十三章,每章以短短一千字討論一個歷史事件。
劍之章
以象徵貴族武器的黑桃看「日本史」的本質。從賴山陽的《日本外史》出發,指出尊王攘夷思想下僅以日本觀點看日本歷史的盲點。
心之章
以象徵神職人員的信仰的愛心介紹日本的神話。討論《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的「故事」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以塑造大眾的日本印象。
寶之章
以象徵商人財產的鑽石說明日本的國家形成。從大化革新到平安時代的怨靈,介紹日本的國家形成與文化發展如何受到中國文明的影響。
鋤之章
以象徵百姓農具的鋤頭挖掘自鎌倉時代開始的歷史。探索武士政權、佛教文化、戰國時代、鎖國、尊王攘夷思想對日本帶來哪些變化。
作者並沒有詳述每個事件或時代的細節、不需記誦繁複的人名、地名及年份,而是引領讀者以全新的角度探索歷史,將被現今教科書分解成瑣碎斷代的歷史重新展現整體的面貌。本書特別之處在於作者並不單論述日本的歷史事件,而是著重古今思想的傳承和日本與東亞其它文化上思想的交流,以期讀者以宏觀的視角閱讀日本歷史。
作者簡介
小島毅(Kojima Tsuyoshi)
1962年生。東京大學畢。專攻中國思想史。現任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日中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日本學術會議連攜會員。在專攻領域的著作有《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中國的歷史07,講談社)、《朱子學與陽明學》(放送大學教材)。針對一般讀者的著作《義經的東亞》(勉誠出版)以宏觀的視野描寫蓬勃的日本中世樣貌,與其破壞性的演出所帶來的衝擊。之後也陸續發表充滿爭議與話題的作品《近代日本的陽明學》(講談社)、《靖國史觀》(筑摩新書)、《足利義滿》(光文社新書)等。
譯者簡介
王筱玲
中文系畢。曾任職出版社。現為自由編輯工作者、《日日》中文版主編、《美術手帖》特刊中文版主編。譯有:《小星星通信》(合譯)、《圖說西洋美術史》、《情書》(合譯)、《燕尾蝶》(合譯)、《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合譯)。
中文版序
劍之章
A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2 希望展現整體樣貌
3 從哪裡可以看見「日本史」?
4 阿氐流為是「叛亂分子」?
5 「美麗之國」平泉與「美好之國」鐮倉
6 引發了明治維新的「日本外史」
7 對外國的事情反而很了解
8 遣隋史是對等外交嗎?
9 身為「新興貴族」的平氏
10 尊王思想與德川幕府的關係
J 攘夷運動的走向
Q 對南北朝的看法
K 忠君愛國與民主主義教育
心之章
A 紀元節神話是什麼
2 宗教談的日本古代史
3 《古事記》也以漢字寫成
4 本居宣長的主張
5 史料的看法
6 聖德太子的出身
7 成為爭論對象的聖德太子
8 對太子傳說擁護論的疑問
9 神功皇后與卑彌呼的合體
10 《論語》與《千字文》
J 消失的王仁博士
Q 蘇我氏祖先的故事
K 從倭國到日本
寶之章
A 改新之詔是何時作成的?
2 官人的誕生
3 天智即位之年
4 內亂與女帝
5 圓仁的大旅行記
6 太陰太陽曆的故事
7 從「梅之都」到「花為櫻」
8 「國風」的意義
9 櫻花的印象
10 所謂無常
J 平安時代最強的怨靈
Q 《今昔物語集》的世界觀
K 仁義道德會吃人
鋤之章
A 中世人們的強韌
2 眼花撩亂的十二世紀
3 鐮倉新佛教的時代背景
4 「對了,去京都吧。」這句話裡的京都
5 寧波專案的目標
6 從南北朝到室町的石蕊試紙
7 將日本史一分為二的應仁之亂
8 戰國大名的軍師養成學校
9 「轉調」這種控制方法
10 作為勢力的佛教寺院與天皇
J 新外交關係與「這個國家的樣貌」
Q 鎖國時代的中國印象
K 現在依舊吃人的仁義道德
中文版序
本書是二○○八年一月至三月執筆寫成的。讀者看了就會知道,這裡面用每天的日記形式編排,實際上也是如此。剛好在獨生女國中畢業要上高中的時候,因為想告訴她日本的歷史,就用每天上班前的一至二小時,寫就本書。因此,如果遵從「子」的古文用法,我是應該要用「女」這個字才對。儘管在現在的日文中,不論男女都可以用「子」來表示,但因為這個字的原意,或者說「歷史是男人的事」這種偏見的緣故,在日文版的讀者中,很多人都擅自誤解書名這個「子」是兒子而不是女兒。因此,在這裡清楚寫出我的孩子的性別。
比起在日本的讀者,台灣的讀者諸賢,應該更清楚知道日本國的歷史。本書是以日本的中學生在學校所學的歷史為知識的前提來敘述的,所以不免擔心會不會有不少難以理解的地方。因為本書不是以概觀日本歷史本身為目的,不只如此,我在本書中,是以參照當下學界的最新動態來補充教科書所教的內容,並以故事所具有的「一貫性」來描寫「通史」為目標。
日本的歷史一般分為古代、中世、近世、近現代四個時期,教科書也是這樣區分。這種區分方式也被用在專門研究者的分工中,像是介紹「我是日本古代史的專家」時也會用到。因此,日本史的研究者只會寫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時代的著作。這是因為對其他時代的研究者的敬意、迴避與自我防衛(避免受到「你的書錯誤百出」的指責),所以才不能寫那樣的書。因為我是專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人,對於這點,很輕鬆地就能執筆寫作。的確,以我的情況來說,要寫中國思想的通史是會感到困難。
因此,儘管「斷代史」式(將歷史細分的做法)的處理方式,在事實關係的精密程度上相當可期這點,對學術上來說是很寶貴的,但這卻也成為阻礙一般讀者、特別是年輕人們掌握歷史走向的要因。而且,在日本稱為通史的歷史,就像教科書那種,現在幾乎都靠上述時代區分方式,以分工體制、共同撰述的方式來完成,實質上算是斷代史了。「是通史?是斷代史?」這是自司馬遷和班固以來就有的問題,結果是兩者都是必要的。這也是撰寫本書的根本性原因。
本書若能夠得到眾多年輕讀者,並成為深化對日本歷史認識的機緣,將是我的榮幸。如果成真,我就可以說「吾人惟一女,台灣得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