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想一口氣看完的歷史書
有一天,我到市場買菜碰到豬肉攤老闆,他知道我是歷史老師時,用著敬佩的語氣對我說:「歷史好難喔!」原來,他孩子的歷史成績老是比數學成績差,所以他覺得要讀好歷史真的很不簡單。中學的歷史教科書,約可分為台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三個領域,每一個領域都要從上古講到當代,還要包括政治、經濟、宗教、思想、文化和典章制度等主題,對學生而言確實是一大負擔。不過,如果有一部脈絡清楚、文字雋永,又不失專業的歷史書,一定可以引人入勝,讓讀者優遊於歷史洪流中,盡情享受歷史的真與美。廖彥博先生的《一本就懂中國史》就是這麼一部令人著迷,想一口氣看完的歷史書。
中國歷史浩瀚無垠,許多人即使皓首窮經,也難以盡窺其堂奧,更遑論要寫出一部完整(善)的中國史。坊間充斥著許多演義式的史書,雖然引人注意,內容卻可能是誇大或附會,甚至是歪曲或悖離史實。之前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專攻歷史博士的廖先生,受過紮實的學術訓練,又有著清新流暢的文筆,因此由他撰寫的這本《一本就懂中國史》就是一部有深度且具可讀性的中國史。《一本就懂中國史》,就是由一篇篇歷史故事所串成的史書,透過作者以洗鍊的文字呈現,無論讀者是否具備歷史學科知識,都可以很輕鬆地閱讀,可以說是一本「史普」(仿「科普」的說法)的優良讀物。
由於廖先生具有豐厚的史學素養,因此這本歷史書也參考了許多新的學術論著,提出許多發人省思與挑戰傳統解釋的論述,讀來令人擊節稱賞。例如提到王莽改制時,作者提到王莽推動的改革,是代表秦以來仁人志士推動社會改革的長期思潮;又如作者提到魏晉南北朝的「衣冠南渡」,是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軸線;對於唐太宗的「縱囚」,作者有別於歐陽修〈縱囚論〉的批判,而從政府行銷的角度抒發議論;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後的重文輕武政策,解釋為一種「軟實力」的表現;甚至於一直被認為禁錮傳統士人的「八股文」,作者也有不同評論。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本書中也有許多與傳統觀念不一的地方,例如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明神宗萬曆皇帝20餘年不上朝、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海軍軍費導致甲午戰敗,以及抗戰時期的「史迪威事件」等幾乎已成定案歷史評價,作者都有其合乎史實的另一種論述,發人深省。此外,本書還將歷年來重要影片、小說融入史實陳述,讓讀者有著許多立體的歷史畫面,例如作者說明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的「刺馬」和當時轟動社會的「楊乃武小白菜案」之間關連性,而與電影「刺馬」、「投名狀」和「滿清十大酷刑」連結;又如民國初年軍閥政治時期,軍紀敗壞、兵匪不分的情形,作者舉中國影星姜文自導自演的電影《讓子彈飛》為例,確實都能讓讀者對於相關歷史充滿著立體的畫面。
瀏覽整本《一本就懂中國史》,作者還有一個論述令我大為佩服,就是提到英國家庭的紅茶與美國獨立戰爭和中英鴉片戰爭的「蝴蝶效應」。作者是這麼說的:
倫敦尋常家庭裡,茶壺中冒著熱氣的紅茶,竟然直接間接地促成了美國獨立戰爭和鴉片傾銷中國,不能不說是一場蝴蝶效應。而這麼一來,白銀的流動方向頓時逆轉,「銀漏」就成為大清朝廷頭痛的問題。
這一本生動、有趣且具深度的歷史書,值得一讀再讀。
陳進金∕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推薦序二
一窺歷史奧妙:歷史如是訴說著
對於研究歷史者而言,最常聽到別人的疑惑,不外乎幾個問題:「歷史是什麼?」「學歷史有什麼用?」「歷史到底在講什麼?」很顯然,歷史是存在於當下,涵蓋著各項事物,雖然可以藉由過往的事件,獲得有用的啟發,但是學習歷史的目的,並不單在於理解過去,而是要準備未來。於是乎,我們常常會拿出唐太宗的經典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就歷史的功能性而言,這句經典確實是無懈可擊的註腳。但是,歷史就只能是這樣嗎?其實,歷史不僅可以很知性、也可以很有趣。
翻開《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大家都知道前者是史書,著名的四史之一,重要的歷史著作;後者雖是小說,卻是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三國故事來源。或許,可以不知道建安七子的文學造詣,但一定會知道關公過五關斬六將、趙子龍長(土反)坡救主,以及諸葛亮如何借東風、空城計,而這些所謂的三國故事,是否就是三國歷史呢?顯然是有著一些差距。因此,歷史在「求真」的目的下,可以將事件內容寫得明白,卻往往加入艱澀的敘述,令人望之卻步,一翻卷便索然無味,最後就演變成排斥歷史、逃避歷史。反觀小說故事,在「求趣」的原則下,將歷史發揮的情節緊湊、高潮迭起,使人願意接近歷史,徜徉在歷史的喜怒哀樂之中。試問,《三國演義》所創造的三國故事熱潮,不僅在明清時代大受歡迎,即使在現代的東亞地區,乃至於全球各處,三國故事無不受人歡迎,甚至是現代的戲曲、小說、影視、動漫、電玩等,無一不見三國故事的蹤跡,甚至屢屢推陳出新,令人目不暇給,堪稱至今仍是最有產值、最暢銷的中國歷史故事。
由此可知,歷史可以很知性、也可以很有趣,甚至可以創造出實際的產值,其主要的關鍵原則在於:敘事的手法,也就是如何將歷史寫得有趣?其實,早在司馬遷筆下的《史記》,就已經將歷史寫得出神入化,在〈刺客列傳〉、〈遊俠列傳〉等人物描寫上,精於刻劃內心情感,突顯人物性格,筆鋒夾帶感情,語氣傳神,時而悲壯、時而慷慨,字字撼動人心。可惜的是,《史記》這種具有豐富情感的敘述特色,並未延續到其他史書之上,因此史書逐漸成為專精研究學者才會接觸的東西,而歷史自然而然的就被束之高閣。
雖然,歷史因為枯燥、生澀,而使一般人怯於接近,但歷史仍有其正面的價值,可以對人生歷程或人事關係,提供不少的參考與鑑誡作用。於是,有許多有心人仍致力於推廣歷史的價值,或藉由改編成戲曲影視,或改寫成通俗故事,或寓教於樂,或鑑鏡人生,其目的都是希望從歷史之中,汲取前人的知識結晶,進而轉化為生活實用的智慧,而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本書的目的,也在於推廣傳統歷史的價值,藉由輕鬆的敘事筆法,讓你瞭解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因此閱讀本書,或許可以是對歷史產生興趣的途徑之一。
本書的內容共分十四章,從遠古傳說到兩岸現狀,以簡明扼要的敘事筆法,將中國上下五千的歷史過程,精要的勾勒出來。而在輕鬆、詼諧的筆調之間,卻又不失歷史研究者的觀察與比較眼光。例如:提到唐太宗時,不僅提到玄武門之變對手足、父親的殘酷,更寫到唐太宗之所以被後人所尊崇的主要原因:形象塑造。特別是在蝗災吃蟲、割鬚入藥、縱放死囚等幾件事,就能理解唐太宗善於「表演政治」的高超手段。雖然,我們無法抹滅唐太宗在貞觀時期,對國家、社會所做出的極大貢獻,但這種殘酷的奪嫡手段,卻讓自己晚年的見證到兒子相殘,更為日後歷代政權起了最糟糕的示範,以致於有明初的靖難之變、清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而唐太宗之所以成功,更在於個人的形象塑造,試看現代政治人物諸公,無不為自己的形象加以行銷,如此看來真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閱讀歷史還有一種古今對照的快感,既相似,卻又模糊。當我們在閱讀隋代的歷史時,很容易詫異的思考:為何隋代國力強盛,卻僅傳到第二代皇帝隋煬帝,國家瞬間就土崩瓦解?時間再跳到近代的國共戰爭,何以國民黨在短短二十多年間,就從統一中國、世界五強的巔峰,跌落到政權幾近瓦解?雖然兩個政權都經歷過巨大的軍事行動,損耗了國內的生產力,導致社會秩序產生劇烈變動,但是透過政治層面的觀察,卻可以發現,兩個政權都在於執行中央集權的速度過於躁進,政策手腕又太過強硬,致使侵犯政權原來或潛在支持者的既有利益,以致於造成統治集團的內部分裂,再加上對外戰爭,將社會生產力與動員能力壓迫至極限,進而導致國家社會控制的突然崩潰。還有許多歷史上的對照、比較,都可在書中找到不少的驚奇。
或許,讀者對歷史仍有著許多疑問或不解之處?那就一起來閱讀本書,一窺歷史的奧妙。
連啟元∕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助理教授
二○一三年六月寫於華岡滄浪齋
推薦序三
《一本就懂中國史》
介於學術專業與通俗演義之間,旁徵博引,文筆流暢。歷史知識常被視為用來考試的工具學科,殊不知實為擔負人文素養核心的內容學科,史學的真善美內化於字裡行間,只要再三咀嚼,則即可成為個人擁有的資產。
「一物不知,君子之恥」已成陳蹟,活在高度工業化社會中的工作奴隸,「快、狠、準」速食文化充斥,欲在有限的閱讀時光裡,一窺上下數千年的中國史巨流,本書當為首選。
周健∕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作者後記
以二十一世紀初台灣角度出發的中國史
在開始寫作之前,我知道坊間已經有不少中國通史類的書籍。這些中國史,大部分都是對岸作者的繁體字授權版,論點用語多有差異,大多也只到辛亥革命就終篇;少部分台灣自產的著作,似乎又在「可讀性」與「嚴肅學術著作」之間,選擇了後者。所以,我打算寫一本以二十一世紀初台灣角度出發的中國史,盡量兼採現有的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也不放棄追求通順流暢、簡單好讀。在篇幅上則距離現代愈近的(明朝以後),說得愈詳細。敘述的終點,定在現代(二○一三年),好讓讀者在拉長時間的縱軸以後,可以接續到自己很熟悉的當代,明白中國歷史與在台灣的我們,當前生活的聯結關係。
這麼說,很容易。但是,一部中國史,上下三千年,該從何說起?說到中國歷史,相信有不少讀者會想起國中、高中(或者讀者這時正在就讀國、高中)時上歷史課的情景:有些時代政權輪替特別混亂,比如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有些時代要記得的太多,每項都很困難,比如清末有那麼多的不平等條約。在這本《一本就懂中國史》裡,雖然我仍然注重時間細節和一些特定場景的重建(比如玄武門之變、斧聲燭影之謎),但是更想要告訴讀者的,是中國歷史的長期發展趨勢。
《一本就懂中國史》從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開始,結束在人民共和國新執政核心上任。在敘述的時候,我所關心的是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也就是政治力量和民間社會的互相影響。換句話說,代表國家的政權力量,怎麼和基層人民產生聯結,而這樣的聯結,經過時間的進程,又發生了什麼改變,導致變形、斷裂?這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
所以,這本中國史,就以政治史為主要架構,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做為輔助。可是,雖然我已經力求敘述周延,但是在這條歷史長河裡,還是有許多值得一提的歷史人物,在本書裡沒有登場的機會。這些人物,例如孟子、荀子、魯肅、玄奘、程頤、程顥、蘇軾、辛棄疾、陸九淵、于謙、章學誠、魯迅、以及朱德等人,不得不因為篇幅而忍痛捨棄;只有留到日後,再求敘事架構的擴大與補充。
《一本就懂中國史》引用了許多當代和近代歷史學者的觀點與解釋,不過,雖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書中如果出現資料引用上的錯誤,引述時的差池,仍然應該由我來承擔責任。這本書的寫作,正好是我人生最煎熬的時候;這二十四萬六千多字,算是對這段時光的一個紀念。
廖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