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成功: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新教養方式

孩子如何成功: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新教養方式
定價:280
NT $ 78 ~ 495
  • 作者:保羅.塔夫
  • 原文作者:Paul Tough
  • 譯者:王若瓊李穎琦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3-07-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72016
  • ISBN13:9789573272014
  • 裝訂:平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2012年英美兒童教養類暢銷書
  ★美國與台灣教育部長推薦
  ★台灣教育學界、親子教養作家、國家教育院、全國教師協會、家長協會一致推薦
  ★全新教養觀念,幫助孩子成長茁壯

  為什麼有些孩子長大後能夠成功,有些卻不能?
  童年經驗對一個人未來的形塑有什麼關鍵性影響?
  我們要如何教養孩子,才能真正讓孩子未來一生受益?
  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為成年做好準備?

  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克曼 + 哈佛、芝加哥大學最新研究
  本書將徹底改變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

  作者以3年的時間,走訪全美頂尖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兒科醫生等,整理不同領域研究結果,試著解答孩童時期與未來人生的關聯性,以及父母如何影響孩子、能力是如何發展,由此探討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教育孩子。

  根據美國哈佛與芝加哥大學專家最新的研究成果,除了發展認知能力之外,父母也應重視孩子管控功能、壓力應付與情緒管理等能力培養,才能讓孩子真正受益一生。

  父母師長可以參考以下要點,思考與孩子的相處方式,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長過程,給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最美好的資源:

  ◎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基地
  嬰幼兒對於壓力及創傷極為敏感,此時所受到的傷害會刻畫到身體,不但影響孩子的一輩子健康,也會直接影響日後學習表現。所以孩子還小時,父母要特別及時付出溫暖的關愛,創造一個能讓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他們長大後的社交能力會較好,能夠面對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

  ◎學習小老鼠媽媽,儲備孩子體內的自信
  根據美國實驗研究,常受到鼠媽媽舔舐與梳理毛髮的小老鼠,長大後比沒有受到舔舐與梳理毛髮的小老鼠更社會化、更勇敢、更能適應環境,自制力更好,壽命也較長。所以父母及早與孩子發展出親密的親子關係,孩子也就容易培養出抗壓性,不管以後生活碰到什麼挑戰,都比較能展現自我,運用儲藏在體內的自信,找出自己的路前進。

  ◎不做「直昇機父母」,讓孩子承擔失敗的風險
  孩子10歲之後,就不要像直昇機老盤旋在孩子頭上,一有狀況就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孩子此階段最需要的其實是一點點困境、一些挑戰、一些他們可以克服的匱乏,甚至只是讓他們向自己證明,他們有辦法克服困難。老是把孩子保護得好好的,反而會斷絕孩子歷練成長的機會。

  ◎社會智力等人格特質+認知能力=未來的競爭力
  考試總是無往不利的孩子,有時候可能因為過於自滿,當人生突然出現困難時,會承受不起。父母師長幫助孩子培養關鍵的人格特質,等於幫孩子架設一張安全網,讓孩子學習自己克服障礙,當進入成年階段,就擁有成功的更佳優勢。

  ◎培養內在動機,讓孩子自己真正想要改變
  要實現長遠目標,動機與意志力缺一不可,但關鍵還在於孩子自己是否想要改變。當孩子體驗到「有人認真對待我,信任我有能力」,並且相信自己真的可以改變時,他們會更努力,在未來與現實之間製造出強而有力的連結,並且為了獲得想達成的成果,克服種種困難。

  ◎教孩子如何思考
  學習路上必定會跌跌撞撞,引導孩子弄清自己為什麼會犯錯,而非用打罵稀釋孩子自省的深度。讓孩子承擔犯錯後的責任,從中學習,可以教導孩子日後以正面態度看待失敗,在挫折中保持信心。父母師長不是要防止孩子失敗,而是要教他們從挫折中成長,讓孩子學著睜大眼睛看待眼前的深淵,面對自己捅出的簍子。如果能成功跨越眼前的障礙,下次就能表現得更好。

本書特色

  ◆美國2012年最受注目的教養類書籍,引起廣泛迴響與討論
  ◆2012年《時人》雜誌評選年度十大好書
  ◆2012年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百大好書
  ◆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討論議題之一
  ◆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教養書,足以讓一整個世代變得偉大
  ◆亞馬遜網路書店總榜第1名;教育改革與政策類書籍第2名;孩童研究類書籍第1名;行為科學類書籍第2名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百大暢銷書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暢銷排行榜
  ◆NPR非文學類暢銷排行榜

作者簡介

保羅.塔夫(Paul Tough)

  目前是《紐約時報雜誌》的資深撰稿記者,文章主題廣泛,包括教育、親子教養、貧窮問題,以及政治議題,曾經發表多篇封面故事,深入報導關於品格教育、成就落差,以及歐巴馬政府的濟貧政策。他的文章也散見於《紐約客》雜誌、Slate雜誌、GQ雜誌、《君子》雜誌、Geist雜誌,同時也經常為《紐約時報》撰寫社論。

譯者簡介

王若瓊

  專職譯者,譯有《天生就會跑》、《感染》等書。

李穎琦

  中英文雙主修畢業。認為語言是建構自我的重要元素,而世上每件事都是翻譯的美好轉介。譯作堆疊於中國文學與思想類論文裡,或埋藏於電視影集與網路新聞中。

 

目錄

序幕、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有更好的發展?
1. 父母的焦慮
2. 關於兒童發展的最新研究
3.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赫克曼的關注
4. 人生方向的真正主宰
5. 對孩子真正重要的人格特質
6. 哪些孩子會成功?
7. 童年經驗如何影響人生發展

一、無法邁向成功的原因,以及問題在哪裡
1. 翻轉,不是那麼容易
2. 逆境對兒童的影響
3. 童年創傷會影響未來的一生
4. 消防隊效應:壓力對孩子有莫大影響
5. 壓力創傷的經歷會刻寫在孩子身上
6. 影響學習能力的關鍵
7. 環境如何影響兒童的自我管控功能
8. 壓力導致孩子行為偏差
9. 愛心養育的孩子更聰明:鼠媽媽的示範
10. 父母的愛可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11. 幫孩子儲備自信
12. 任何父母都可以培養出好孩子
13. 都有機會成為最好的父母
14. 孩子都需要家庭的支持
15. 最痛苦的人生故事,最有希望的未來前途

二、如何培養成功的人格特質
1. 全浸式的教育
2. 樂觀可以後天學習
3. 教育的潛在問題
4. 品格力
5. 自主力與意志力
6. 讓孩子學習培養內在「動機」
7. 智商與求取表現的動機
8. 「認真」是人生最珍貴的特質
9. 自我控制
10. 毅力
11. 可以成就未來的7種人格特質
12. 要成功,必須先經歷過失敗
13. 引導孩子調整自己行為
14. 好習慣
15. 群體認同的影響
16. 品格成績單
17. 克服障礙是預備未來的成功

三、學會如何思考
1. 不思考所帶來的失誤
2. 帶領孩子弄清犯錯的原因
3. 下棋狂熱份子
4. 有時候要對小孩說狠話
5. 天才小棋士的故事
6. 最高明的對手,最好的挑戰
7. 邁向顛峰之路
8. 極度專注時刻
9. 樂觀好,還是悲觀好?
10. 星期日的完美對決
11. 未知的試煉

四、如何幫助孩子成功
1. 現今高等教育的問題
2. 誰能跨越終點線?
3. 給孩子往前邁步的機會
4. 5個增加競爭力的核心特質
5. 改變原本注定的命運
6. 蛻變重生的孩子
7. 從失敗到奮發趕上
8. 縮短差距的最佳時間點

五、更美好的未來
1. 改變人生的決定
2. 對孩童最好的教養方式
3. 人格特質養成的挑戰
4. 如何幫助更多學童的人生
5. 引導孩子走向光明的未來

 

專文推薦一

陪孩子創造成功未來 陳美儒∕建國中學教師、親子作家

  為了《孩子如何成功》這本書的採訪調查,作者保羅.塔夫(Paul Tough),從舊金山貧民窟的兒科診所,到紐約私立貴族學校,到俄亥俄州中部正在舉行的西洋棋巡迴賽,他幾乎跑遍了整個美國。

  他拜訪了許多當代的教育改革者、心理學家、經濟學家、腦神經科專家和醫師,探討、追蹤,為什麼有些孩子容易「成功」?而有些卻沒有?為什麼出身貧困家庭的小孩往往比來自中產階級背景的小孩更難獲得「成功」?

  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對公立學校、特殊學校、資優學校與各式課後加強輔導方案的學童、老師與行政人員進行訪談。保羅驚奇的發現,唯有開發這些孩子的勇氣、認真、正直、自我控制、樂觀和好奇心,才是幫助這些孩子扭轉劣勢,邁步成功的關鍵鑰匙。

  而這種「非認知技巧」的養成,也就是所謂的「品格」養成;品格產生的正向力量,遠遠超過強調讀寫學習的「前認知技巧」。

  ◆十二年國教沒有教的事

  台灣將從明年(2014年)夏天,自九年國民教育正式邁向十二年國教里程碑。在教育史上大變革的當際,不論是打開報紙、電視或網路媒體,我們看到的仍是家長、學者、學生、各路名嘴;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各持己見大鳴大放,紛紛擾擾沒完沒了。

  有人說,十二年國教的施行,其終極目的就是要殲滅建中、北一女這種充滿明星式光環的學校。又有人道,免試、不得看國中三年學業成績,而通通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理想學校的入學方式,不就等於把PR99的跟PR30、50的孩子擺在同一間教室上課,豈不又成了另類的平頭主義、假平等?雖是「有教無類」卻也難以「因材施教」吧?

  吵吵吵,不論是在電視上的辯論或各式公聽會裡的吶喊,可以清楚看見,不管男女老少總是從自己利益的角度在爭取發聲,卻始終聽不到如何教育出有「品格」的孩子的聲音。

  原來,大家最在乎的還是「認知能力」的研習養成,名校情結、漂亮的畢業證書,依然是許多人心底的最終追求。

  偏偏保羅在《孩子如何成功》一書,卻大量引用了許多學者專家的研究、明確的實驗數據、真實的人物案例,認為形塑品格的技巧是可以經由後天學習而成,要養出成功的子女是可以不必憑藉天生好命、不必依靠運氣機緣。保羅認為:投資教育,才是讓國力真正強大的良方;培養孩子美好的品格,正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為什麼有人總是遭遇失敗?如何找出失敗的原因以及避免失敗?什麼是壓力創傷?為什麼歷經愛心教養的孩子長大會更聰明、更能擁有面對逆境失敗的韌性和勇氣?為人父母,你真的可以改變孩子的命運嗎?最痛苦的人生故事,是否可以透過品格的改造而走向最有希望的未來前途?弱勢、低收入家庭孩童最有效的抗貧武器是什麼?要成功,就必須先經歷失敗?好習慣養成,會很困難嗎?智商高低與是否能成為西洋棋高手,是可以劃等號的嗎?

  作者在書裡特別提到:一個學生能否從一所好的大學畢業,不一定與這個學生本人的聰明才智完全相關;他認為學生能否順利畢業,其真正的關鍵是國、高中成績單背後的「品格」能力。

  ◆讓總統學學老鼠吧!

  2012年,美國民主黨的歐巴馬和共和黨的羅姆尼,兩位總統候選人在電視上激辯怎樣才能使美國更強大。知名的政論評論家紀思道(Nicholas Donabet Kristof)竟語出驚人的表示:「也許他們應該向老鼠學習。」啊──要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向老鼠學習?學什麼?

  在《孩子如何成功》一書裡,詳細地記載了這個在老鼠身上找到的「品格」力量。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神經學專家麥可.米尼(Michael Meeney)研究實驗發現:他實驗中的一些老鼠媽媽會花很多時間舔舐小老鼠、為牠們梳理毛髮,而另外的一些母鼠對小鼠兒女卻是不理不睬;這種強烈差異帶來長期的後果,讓米尼實驗室研究小組驚奇不已。他們發現:當小鼠長大後,那些經常被媽媽舔舐、梳毛的老鼠,在迷宮中能更快速的找到出路;牠們比起那些不被媽媽理睬的老鼠,顯得比較喜歡社交、活潑、好奇心強,甚至可以活得更長久。

  米尼研究小組對成年鼠進行解剖後,發現撫愛舔舐會改變老鼠大腦的DNA結構,而這樣的結構改變會使得小鼠因此更能控制壓力反應。

  對照母鼠對小鼠的舔舐梳毛的行為,人類父母對孩子的擁抱、親吻、讀故事給孩子聽、和孩子促膝相談等溫馨親密行為,是不是也會無形的讓我們的後代,乃至整個社會更強大?

  ◆身為老師,我最在乎的其實是……
 
  物換星移,流光嬗遞之際,來到建中任教已逾三十年,除了教授國文課程,我始終堅持站在第一陣線,親自帶班擔任導師,陪這群青春的大男孩勇渡波濤洶湧、激流潛伏不斷的少年十五、二十時。

  對這群來自台灣各地「代表隊」、PR99的菁英少年,學業功課絕不是我的重點,我最在乎的、最想栽培的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顆善良、能珍愛自己也能疼惜他人的心;開朗、樂觀的哲理思維,有禮貌、能感激的人格特質。

  而我以為,這才是給予孩子成長路上,最美好的資源;唯有美好的品格養成,才是陪孩子邁步光明,創造成功未來的最重要基石。

  我願全力推薦遠流出版的《孩子如何成功》一書給所有期待兒女成功、快樂的爸爸媽媽和師長們,以及所有的成年人,一起來探索好品格正向的力量與陽光磁場。

專文推薦二

讓孩子享受「被愛滿的經驗」 夏惠汶∕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台北市教育會會長

  看到《孩子如何成功》這本書,馬上就有一份心有戚戚焉的感動。

  本書的核心目的是,要解決生命中最難解的奧祕……讓我們知道,大人到底可以做什麼,來引導一個孩子或以一整個世代的孩子,讓他們遠離失敗,走向成功。書中提到,我們一直無法解決某些問題(例如教養問題),因為我們一直在錯誤的地方找答案(我們一直努力培養孩子的數學、語文等認知技能),同時卻忽略了:軟性能力(也就是非認知技能)才是成功快樂的關鍵。

  閱讀的過程中,腦海中不斷比對我過去這二十多年來的辦學歷程……

  ◆用「愛」來克服不利的因素

  作者用獨特的觀察者角度來看孩子如何成功。例如他所提到美國高中生取得學位的GED管道(通識課程發展計劃),這個措施證明了:成績好,並沒有對人產生正面影響。他也從幾個個別案例中一一說明了「人格特質的培養比成績更重要」的實際效果。

  家庭是孩子另一個成功的關鍵。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孩子的表現行為與家庭息息相關,只要理解家庭生活對孩子更深層盤根錯節的影響,就能夠消融孩子目前的困境。從老鼠的實驗中看到,鼠媽媽不停的舔撫小老鼠,小老鼠闖迷宮的表現就優於沒有被鼠媽媽舔撫的那一組。

  這點應證了我的信念:「孩子享受過被愛滿的經驗,未來就有能力去愛別人。」在家庭中愛的能量流動,能夠讓孩子擁有正向的人格特質;就算是生長在看似高風險家庭中的孩子,也能夠剪斷關係中平行位移的循環糾結,讓孩子跳出糾結,用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每個孩子的特質不一樣,需要的學習和學習方法也不一樣。但現實中,每個人都要花好長的一段時間來讀相同的教科書,學一樣的學科,接著考試、產生分數、然後做比較,最後到了社會,還要花好多的時間來建立自己的特色,在職場中出類拔萃。這樣不是很奇怪嗎?

  ◆用「合作、對話」為孩子打下最有用的人際關係基礎

  本書提出了好奇心、自我控制、社會流動(能力)等多種「非認知技能」,這些與智商完全不同。十多年前,我思考了許久,決定在校內放棄統一教科書,尊重每個生命有不同的學習模式。落實到課程設計上,是實施主題式活動的教學模式,分組進行專案學習,藉著專案的進行培養孩子們的非認知技能,而這些也就是品格力。以我們學校一年級的主題「台灣美食地圖」為例,孩子分為幾個小組,分頭到台灣各地探訪美食特色,最後對全年級的同學做公開簡報。

  在進行專案主題的過程中,孩子們要學習如何規畫、分組、討論、衝突、合作,也必須磨練提問、解決問題、資料彙整、上台報告等的技巧。當然常常會有衝突,但必須學習衝突後如何合作。我們在這個課程中,刻意營造出能夠與人對話以及合作的學習環境,那是孩子們未來非常重要的能力。

  親子、師生之間的融洽關係,其實是在對話中建立的,只要開始聊天對話,困境就消融在無形之間。我在十多年前即導入了敘事對話的師資培訓,讓老師不再只是教書者,而是能夠傾聽、陪伴及陪伴者,這樣的陪伴者,可以問出一個會讓人反思多時的好問題,幫助孩子長出力量。當師生可以自在的對話,就可以一起合作,讓學習發生。

  這些教學實務經驗,可以從本書中得到印證。作者提到,兒時逆境經驗」的研究證實了兒時的逆境經驗和成年負向表現有直接的關連。不過,父母可以克服自己的創傷歷史與不良依附經驗,改變自己養兒育女的方式,拋棄那種會產生焦慮依附的育兒方式,轉而採取能夠促進安全依附與健康的育兒方式。父母們都擔心害怕不清楚孩子的狀況,但只要「我們坐下來開始談的時候,才知道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動機,認真,堅持的成功三部曲

  本書還提到,「動機」是重要的,但有了動機還要「認真」,最後還要「堅持」。因此,教養的第一步,就是如何幫助學生產生動機。其實,每個孩子成長的背後都有故事,就連家長的原生家庭經驗也是有絕大影響力的。為了讓孩子能夠快樂學習有成就,身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與家長成為教育合夥人,一起為孩子的未來努力。

  於是,近十年前,我們開始對家長展開工作:在每位新生要報到之前,家長都要先到校上課三個整天,然後每學期再回來複訓一天。課程中陪伴家長學習如何與孩子對話,如何讓家庭中的愛能夠流動。我們希望孩子們三年後從開平餐飲學校畢業的時候,能充滿自信,有清楚的夢想,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夢想,這些也就是本書中作者整理出的、可以讓孩子成功的五項非認知技能:足智多謀(自信)、適應力強(自信)、雄心壯志(夢想)、學有專精(自信)、人格正直(勇敢)。

  書中提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的看法作,實在值得反覆體會:「過去數十年來,關於兒童發展的傳統觀念走錯了路,我們在孩童身上一直關注的其實是錯誤的技能(認知能力),我們也一直使用錯誤的方式培養、傳授這些技能。」最後,誠懇推薦《孩子如何成功》這一本以科學論述為基礎、最顛覆傳統思想的好書。

專文推薦三

讓孩子成功的大人 洪仲清∕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

  《孩子如何成功》一書的作者蒐集資料認真,辯證紮實,文筆流暢。身為讀者,閱讀經驗相當痛快,特別其中引用許多讓我感覺熟悉的心理學研究。

  心理學一百多年來,嘗試擺脫晦澀、主觀的印象,企圖使用量化、實證的方法,作為建立知識的途徑。到底人類的內在經驗,能否使用量化研究去逼近,有不同看法。但是,科學化的心理學,在鍛鍊心理系學生有清晰的思考方法上,用嚴謹的邏輯去檢視,研究結果與推論之間的關係,功不可沒。

  作者引用許多研究來說明立論的根據,又不會讓一般讀者覺得難懂,這個平衡點拿捏得十分巧妙。在詮釋研究結果的過程中,步步踏實,讓人感到安心。在最後總結的時候,作者回歸自己的內在經驗,自傳式地爬梳,對應前文嚴謹的論理,讀來感到親切。

  ◆父母可以選擇參考的另一種教養方式

  作者對於美國教育的感嘆,回到台灣來看,一點都不奇怪。過度重視「認知能力」的教育制度,台灣亦然,近廿年來的教改聲浪,常有重量級學者出面抨擊教育現況。品格教育的失落,是一般社會的共識,卻又苦無努力的方向。

  作者強調的品格力量,正是當今父母,在對教育制度的失望下,可以參考的另一種選擇。品格養成落實在教育方面,不論是家庭、學校或社會教育,可以從「道德」與「習慣」兩點來談。如果只是著力在道德層面,像是正直、勇敢、認真、負責……等傳統價值的了解,眼界落在雲端,恐怕效果不佳。某種程度上,一般而言的道德或美德,都可以化約為種種的好習慣,讓人在生活中執行。用行為改變技術的語彙,可以「規則」的講法來理解。

  規則,是透過口語或書寫,說明特定情境,表現出什麼行為,會獲得獎賞或處罰的描述。譬如,我們對孩子說:「如果你在老師講課時,仔細聽且保持安靜,全班在下課前都可以有五分鐘的自由時間。」作者提到:「當你自訂規則的時候,等於召喚前額葉皮質當你的夥伴,共同對抗腦袋中控制反射反應、由慾望驅使的部分。」

  文中提及另一種「心智對比」的介入方式,讓孩子同時專注在「正面結果」以及「可能遭遇的障礙」之上,把障礙以及克服障礙的方法串聯起來,能建立起點行為與目標之間的強力連結。譬如,教孩子自我對話,「如果我放學後因為想看電視而分心,那麼,我就要等到做完功課才看電視。」

  ◆有創意的切入點

  「……老師的工作之一,是教學生學會如何使用各種認知行為療法來幫助自己」,這樣有創意的切入點,讓我茅塞頓開。作者進一步提到,套用「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不斷整理自己的想法,多「想想自己的想法」。

  那麼,就該回到「覺察」的層次來談,也就是自主改變的開始。容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然後我們不厭其煩,時時討論,天天陪伴,讓孩子清楚體驗,慢慢提升成功機率的過程。最怕是用打罵來稀釋孩子的內省深度,或者過度保護讓孩子沒有跌倒的機會。

  事實上,當孩子最可貴的,就是可以經歷許多失敗的經驗。作者這樣說:「孩子往往需要的,其實是一點點困境,一些挑戰,一些他們可以克服的匱乏,甚至只是一個機會,要讓他們可以向自己證明:他們有辦法克服困難。」

  「想讓年輕人發展出品格,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做一件非常可能失敗的事情。」在大人的監督保護下,孩子能面對自己的困境,透過良好習慣的逐步培養,邁向他自己定義的「成功」。

  「嬰兒如果想發展出堅持與專注的能力,就需要照顧者提供高度的溫情與呵護。」然後,當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作者說明,要給他們一種經驗,「有人認真對待他們,相信他們的能力」,然後鼓勵孩子自我挑戰。

  我看著這本書,一字一句,不時發出驚嘆,感覺相見恨晚。我的臨床經驗,在作者的解構分析之下,常得到印證,然後,再幫我指出著力的新方向。

  我幫助的孩子不管功課好不好,我從來就是鼓勵孩子為自己更好而努力,而非聚焦在考試成績本身。我提醒孩子如何思考,讓自己能更平靜,更有效率地面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我讚嘆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我總是分析每一個行為所帶來的結果,以及後續衍生的各種可能,像指導西洋棋一般。

  我請託家長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提供正面的身教。我強調非認知技能的重要性,把「成功」的時間點從當下放眼未來。

  在我能跟老師溝通的場合裡,我強調用愛來凝聚孩子的心。作者敘述了一個最佳的範例,

  「走廊上有一個品格佈告板,標題是『品格很重要』,板上用大頭針釘著一張張表揚卡。學生只要看到其他同學出現良好品格的行為,就可以將事蹟寫在表揚卡上公告(某甲表揚某乙展現出熱忱性格,因為某乙上數學課時,老師每次問問題,他都舉手回答。)」

  誠心祝福各位讀者,能像我一樣,在這本書上獲益良多。在作者營造的世界裡,隨時感受突如其來的衝擊感動,以及因為藏在字裡行間的經典佳句,驚喜莫名。

作者專訪

  Q. 什麼樣的機緣讓你想寫這本書?

  A. 2008年我出版了第一本書Whatever It Takes,主要是談非營利組織哈林兒童區和其總裁與執行長傑佛瑞.卡納達。我為這本書花了五年時間調查、報導,但寫完這本書以後,我發現我對於人們童年的經歷還有許多疑問,於是我寫了《孩子如何成功》這本書來解答這些問題,這些在我們生活中都是關鍵又不易明白的大問題︰為什麼有些孩子成功了,有些卻沒有?為什麼一般說來出身貧困的小孩比中產階級背景的小孩更難成功?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該怎麼作來引導更多孩子邁向成功?

  Q. 你是如何找到這些問題的解答?

  A. 為了這本書的採訪調查,我跑遍全國,從舊金山貧民區的兒科診所,到俄亥俄中部的西洋棋巡迴賽、紐約私立的貴族小學,我發現關於童年與日後成敗的關係這樣的議題正引起大眾熱烈討論,這些討論新穎、有開創性,和以往的教育論壇不一樣,經濟學家、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和醫師都正致力於這方向的工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很少將彼此的努力成果整合起來,不過現在正開始找到共同點,只要結合起來,他們的研究會獲得重要而有趣的結論。

  Q. 許多讀者讀了你在2011年九月份的時代雜誌發表的文章,才第一次接觸到你對品格教育的報導,那篇文章的標題是「如果獲得成功的秘訣是失敗呢﹖」,請你談談失敗如何幫助我們成功?

  A. 多米尼克.蘭道夫將這個觀念詮釋得最好,他是布朗克斯區一所當地私立學校,河谷學校的校長,這間學校對品格教育進行一些有趣的實驗。蘭道夫這麼說︰「堅強與自制的性格,要透過經歷失敗來獲得,可是在美國升學至上的環境裡,沒有人要失敗。」

  這個觀念獲得許多讀者迴響,我並不覺得真的是失敗幫助我們成功,事實上,反覆的失敗可能會摧毀孩子成長,我認為學會處理失敗、應付挫折才是邁向成功的關鍵,這是一項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發展的技巧,教學者、教練、良師益友、鄰居,還有許多其他的大人,都可以幫助孩子。

  Q. 你自己身為家長,寫這本書對你有何影響?

  A. 我剛開始為這本書進行採訪時,我有了第一個孩子,我兒子愛靈頓現在三歲了,那幾年是小孩成長的關鍵時期,我花了很多時間讀有關嬰兒大腦的資料與情感、創傷、壓力內分泌的研究報告,想辦法讓自己別太緊張。

  到最後,作這些研究的效果讓我蠻訝異的︰讓我對於當爸爸這件事變得輕鬆一點。愛靈頓出生後,我一度滿腦子都是贏在起跑點的迷思--學得愈早愈快,以後考試成績就愈好,日後生活更成功;做這次調查採訪後,我不那麼在意我兒子的閱讀、算數能力了,別誤會,我當然還是要他學這些,只是我認為那些東西他遲早要學,現在我比較關心的是他的品格,或者用其他更適合指稱三歲小孩人格的字眼,我希望他能夠克服沮喪,能冷靜清醒,面對難題能持續努力不放棄,樂於分享,感覺自己是受關愛的、充滿自信、有歸屬感,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他有能力處理失敗。

  對父母而言要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失敗很難,因為我們的天性就是要保護孩子不遇上任何麻煩,不過現在我們都知道有時候保護孩子反而是在傷害他們,不給他們任何機會面對挫折、處理失敗,孩子長大後才真的是麻煩大了,克服逆境才能造就好的人格特質,人格特質比智商更能幫助孩子達成真正永遠的成功。

 

內容連載

12. 要成功,必須先經歷過失敗

杜懷‧維達爾是河谷鄉村學校(該校是紐約著名的私立名校)國中與高中班級的英文老師,也是該校2001年班畢業的校友。由於他是非裔美國人,在學校教師休息室中一直是個稀有動物。我認識他的時候,他是該校高中部唯一的黑人老師。

維達爾在紐約布朗區區長大,由擔任秘書的母親獨立撫養,繼父則是電工。高中時他拿到獎學金,前往河谷鄉村學校唸書。他告訴我,雖然他喜歡這個學校的豐富資源與課程的挑戰,但也很難適應白人同學的富裕生活。九年級時,他與一位女同學被分在同一個小組進行學校作業,女同學請他到她位於曼哈頓上東城的家裡做作業。他告訴我,「我永遠忘不了那次經驗。一進她家,我瞬間怔住,怎麼有人如此有錢!」他說,這次經驗讓他開始和許多班上同學保持一點距離。他在河谷鄉村學校唸書的那幾年,從來沒有邀請白人同學到他家,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跟他們實在差太遠了。

直升機家長並沒有真的了解孩子情緒

維達爾現在當了老師,他的學生都來自富有家庭,差別只在於有些人家很有錢,有些人家則是超級有錢。但這也讓他能夠更細膩的觀察有錢孩子。雖然他說自己的身世很不起眼,但從小他母親就非常支持他,他需要找人講講話時,媽媽也一定會傾聽,這是他力量的來源。不過,他的學生們與父母的距離似乎比較遠,他觀察到許多學校老師口中形容的「直昇機家長」:他們永遠在孩子頭上徘徊,一看到孩子需要幫忙,立刻俯衝而下。但他說:「這樣做並不代表家長們瞭解自己孩子的情緒需求,更不代表他們願意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有一天我在河谷鄉村學校採訪時,剛好是學校的「專業發展日」。校長蘭道夫安排全校老師觀賞〈力爭碰壁〉(Race to Nowhere)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描述美國一群條件最好的高中生如何面對壓力的故事,早就是許多富裕社區的地下熱門片,只要學校、教會或社區活動中心放映這部電影,成百上千憂心忡忡的家長就會出現。這部電影描繪當代美國青少年的陰鬱處境,劇情一路高潮迭起到一位資優女學生自殺。這位女學生自殺的原因,很明顯的是因為她在學校或家中面對越來越強大的成功壓力。〈力爭碰壁〉似乎有很大的感染力,許多老師感受到電影劇情的力道,散場後一位老師跟蘭道夫講話時,眼中還帶著淚水。

毀了孩子的教養方式

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認為,美國人養育與教育富裕小孩的制度與方法其實是在毀滅他們,〈力爭碰壁〉這部電影出現後,更凝聚了這股看法。電影的主要角色是北加州馬林郡的心理學家瑪德琳‧萊文(Madeline Levine)。她寫過一本暢銷書《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在書中引用各種研究與調查支持她的論點,亦即有錢人家的孩子從國中起出現情緒問題的比例,高到讓人意外。瑪德琳說,這絕不是人口調查的統計異常,而是在美國富裕家庭養育孩子的方式直接造成的結果。她認為,在今天的富裕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感情距離比其他家庭更遙遠,但同時卻又更堅持孩子要有更高的成就,這兩種影響可能化合成一種有毒物質,會在孩子身上產生「強烈羞愧與絕望感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8
    $78
  2. 二手書
    28
    $79
  3. 二手書
    28
    $79
  4. 二手書
    29
    $80
  5. 二手書
    46
    $130
  6. 二手書
    5
    $140
  7. 二手書
    5
    $140
  8. 二手書
    52
    $145
  9. 二手書
    54
    $150
  10. 二手書
    54
    $150
  11. 二手書
    54
    $150
  12. 二手書
    54
    $150
  13. 二手書
    68
    $189
  14. 新書
    9
    $252
  15. 新書
    9
    $252
  16. 新書
    $280
  17. 新書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