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歷史(2版一刷)

閱讀的歷史(2版一刷)
定價:360
NT $ 284 ~ 324
 

內容簡介

  因為閱讀,人類有了過去。
  因為閱讀,人類看見未來。
  因為閱讀,人類開始了解彼此。

  任何人——老的、少的,在世和不在世的——都得承認它的重要性。在古埃及的官員看來,它是「水上的駁船」。在四千年後奈及利亞好學的學生而言,則是「昏暗深井中的一道光芒」。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它永遠都是文明的聲音本身……它就是閱讀。

  今天白領勞工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多過飲食、打扮、旅遊、社交或是一般的運動和娛樂——也就是說,花掉每個工作天的五至八個鐘頭。(多到只有睡眠可以相提並論。)至於電腦跟網路呢?這兩者都是閱讀的革新。

  不過,閱讀卻是比工作或網路更加豐富。讀物之於心智,就好比音樂之於精神。讀物可以令人著迷、培養能力、豐富生活、提出挑戰。我們看著白紙或螢幕上的小黑字,而這些文字就足以令我們感動流淚,打開生活的眼界和體會,提點我們安排自己的人生,以及跟萬物形成聯繫。

  世上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驚奇了。

本書特色

  本書講述了閱讀的活動、使用的人員及其社會環境,以及在石片、骨頭、樹皮、牆壁、碑碣、泥版、書卷、冊子、圖書、螢幕和電子紙張上的種種表現。內容雖然側重在西方閱讀的歷史,卻也勾勒了它在中國、韓國、日本、美洲和印度的演進。作者希望大家透過這麼一部歷史,不僅能對閱讀在過去和現在的情形有所了解,更能明白它在將來所能帶給世界的啟發和力量。

  雖然閱讀和書寫是攜手並進的,但它其實是書寫的對立面——兩者即便在腦內也有不同的活動部位。書寫是技巧,閱讀是能力。文字原本是制作出來的,後來還在機緣湊巧的情況下得到採用;閱讀則會連同人類對書面語潛在性能的深入了解而不斷演進。文字史顯示了一連串的借用和修正,閱讀史則呈現了社會漸次成熟的各個階段。文字是表現於外,閱讀乃銘感於內。文字有公開性,閱讀具私密性。文字是明白限定的,閱讀則是開放結局的。文字冰凍了當下。閱讀則行之久遠。

作者簡介

史帝芬.羅傑.費雪(Steven Roger Fischer)

  奧克蘭大學玻里尼西亞語言暨文學研究所所長。

  近年著作有:《文字的歷史》、《語言的歷史》、《語言簡史》、《太平洋島嶼史》、《世界末端的島嶼--復活節島風起雲湧的歷史》等書。

譯者簡介

李中文

  學歷:輔仁大學德文碩士

  譯作:《亞歷山大大帝》、《海盜》、《浪漫主義》、《穆斯林發現歐洲》、《當我再次想起天主》、《何謂哲學問題》、《愛因斯坦在柏林》和《無效的醫療》等

 

目錄

第一章 不朽的證物
頭一批閱讀者
美索不達米亞
埃及
書寫語之散播
宗教與閱讀

第二章 紙莎草紙的口語
希臘人
猶太人
羅馬人
上古末期和基督教初期

第三章 閱讀的世界
中國
韓國
日本
美洲
印度

第四章 羊皮紙的視線
中古前期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
默讀
中古盛期
學習閱讀
經院哲學
閱讀用眼鏡
方言的挑戰

第五章 印刷的頁面
印刷和閱讀
「再度」充當工具的書籍
「燒掉國內所有檔案」
宗教改革和閱讀活動
折角和《妥拉》
十七世紀

第六章 「共同的良知」
十八世紀
約翰生:「基礎得靠閱讀來奠定」
歐陸的表現
十九世紀
出版業
新大陸的閱讀
「讀遍相關報導!」
「拼命看書」
遊歷型讀者
全球性的影響
二十世紀

第七章 閱讀未來
變遷
科技
學習和進步
「第六官能」
閱讀的結局

 

推薦文

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盧建榮

  近二十年來,閱讀史是當代新史學的重點之作之一,各先進史學王國的名家再此議題上大顯身手,各逞巧思,令讀者目不暇及,蔚為新史學的重要景觀。閱讀史名著遲早要被引進中文世界,乃讀者翹首以待多時的事。如今博雅書屋引進本書,可說先聲奪人,未來書市之榮景可以預知。

  現在海峽兩岸的史家中,有不少人摩拳擦掌準備投入閱讀史、出版史,以及印刷書物史的研究領域,本譯作的出版,無疑也會引起兩岸史學先驅者的注意。這是博雅書屋編輯部對書的嗅覺靈敏,連帶也會帶給臺灣文化界意想不到的收穫。

 

內容連載

第三章 閱讀的世界

就閱讀的歷史來講,西方的閱讀活動,大致上不過是一部鉅著當中的一小章而已。譬如說一直有這麼個見解:一直到西元十八世紀中期,以漢文出版的書籍就多過世界其他各地語文的總和了。中國、韓國、日本、美洲、印度:就這些地方以及其他各地來講,文字一旦受到採用以配合當地需求時,就會出現閱讀的活動。所閱讀的漢文成了東亞的「拉丁文」,它對種種文化層面的啟發,遠遠超過西方所能達到的地步。韓國人開始閱讀漢文,後來找尋起自己的道路,甚至發展出能夠傳達韓語的新的文字體系。日本人先是採行韓國人的漢文模型,後來就以本土的發明補充了他們的漢文閱讀,不僅創造了日語的聲音,也在歷史方面造就了日本文化——這個文化本身就是閱讀的產物。在哥倫布到達之前的中美洲人,把閱讀活動限制在極少數的菁英份子身上(至少是就他們的碑誌而言),菁英們強調自己的優越地位,以便掌控和保全。直到最近兩百年來,印度人培養出嚴格劃分過的閱讀階級,他們擁有上百種語言文字的閱讀材料,其廣泛程度遠遠超過西方所能對照的任何事物。西方的閱讀文化,雖然在近百年來改變、從而主導了世人的閱讀習慣,不過就識字的歷史而言,國際之間的閱讀活動一直都還是「閱讀的世界」——即一個就跟許多書寫體系及其盛行的文字一樣豐富且多元的世界。

韓國

在漢武帝(在他在位時紙張生產頭一次被描述到)於西元一○八年征服大部分韓國之後,中國的文化、宗教、語言和文字,隨即像同時代的羅馬衝擊不列顛那樣席捲了這個國家。中國很快就失去韓國北部,但是在韓國西南部,中國文化卻相當盛行。韓國的讀者起初只閱讀漢文,於是所有韓國的學問都是漢文的學問(就像在不列顛群島居爾特人的所有學問都是拉丁文學問那樣)。頭一個以韓文書寫的證據(用的是漢字),是西元四一四年的石碑銘文。一直要到七世紀末,韓國文官才開始使用官方訂定的文字,也就是「吏讀」。這是一套用古韓國人的語言和句法來寫,以應付官方日常事務的表音文字。

當然,在韓國人借用漢字之前,早就形成了以集體歌舞的歌謠為特色的口傳文學。等到書面文學賦予了新的表達型態,北方的王國所喜愛的就是英雄故事,而西南方和東南方兩個敵對的王國主要誦讀的則是抒情的傳說和歌謠。各種學問顯然以古漢文為主,尤其當七世紀東南的新羅王國合併了其他兩國,而讓漢文化和佛教影響韓國各方面的創意時更是如此。在統一新羅期間(西元六六八—九三五年),由貴族青年或佛教僧侶所譜寫的鄉歌,乃是以吏讀文書寫和流通,散發著佛教嚮往來世的色彩的。不過,韓國仍然有大量的敘事文學,是用漢字、漢文記錄的。(當時,不列顛群島上也以拉丁文來記錄盎格魯撒克遜人、威爾斯人、蘇格蘭人、坎伯蘭人、康沃爾人、愛爾蘭人等等敘事的傳說和故事。)

接續統一新羅的高麗朝代(西元九三五—一三九二年),延續了鄉歌的傳統,久而久之變成了正規的體裁。接著,高麗詩人給節慶時的舞臺演出創造了「別曲」,這是當時典型的文學體裁。緊接著還有韓文的時調以及以敘事為主的作品——民間諺語、傳說、神話,以及佛教和備受尊重的寺廟的典故。

來到中世紀全盛時期,韓國新的社會壓力促成了對國內閱讀需求的重新考量。就在十二世紀期間,韓國印刷界的發明大大發揮了中國活字印刷的功用,這是史上頭一遭。一四○三年——比德國古騰堡早了整整一代的時間——韓國印刷業者使用了金屬活字。之所以有這樣的創意和發想,是因為有人設法藉由以漢字為基礎但不合乎韓人使用的文字來傳達韓語。到了一四四六年,世宗大王便制定了「訓民正音」的韓文字母,這是史上第一套能以韓文適切表達文學作品的媒介,時間正好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各地學者把拉丁文轉成自己地方語言的時候。

當時讀者所追求的,是廣大範圍的印刷文學。朝鮮前期(西元一三九二—一五九八年)盛行著朗誦詩歌。雖然重要的長詩都用新的訓民正音印行,以顯示它作為文學表達媒介的實用性。但學界的反對勢力還是很強,要到二十世紀,這套字母才完全被接受。到了朝鮮後期(西元一五九八—一八九四年),受到一五九七年日本侵略韓國的衝擊,散文逐漸壓倒韻文,反映了價值和情感的變化——脫離對權威不加質疑地接受,首度邁向包容了韓國一般百姓的務實的理想主義。傳統小說針對了女性讀者。作家們也開始編寫選集和故事集,用分析的眼光研究過去,以便形成對獨特的韓國人身分認同的新體認。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84
  2. 新書
    9
    $324
  3. 新書
    9
    $324
  4.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