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近二十年來臺灣本土課題的研究逐受重視,在數量上有顯著的增多趨勢。尤其在教育史這個領域,國內歷史系所學者或研究生以臺灣為主題的研究尤顯此研究趨勢。歷史學系師生多以日治時期為研究主題,挖掘許多日文史料作為一手史料的論述,逐漸成為研究臺灣教育史的主流角色。歷史學系師生對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貢獻了相當紮實的一手史料的基礎,也提出許多殖民地近代化的解釋觀點,反駁威權時期國民政府主政下反日情緒的史觀。歷史的解釋愈多元,愈能發揮百家爭鳴的學術進步景象,愈能反映不同視野下的歷史真相。
時下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多從殖民地近代化的角度解釋日本政府對臺灣的教育貢獻,鮮少從反殖民的文化論述角度觀看彼時臺灣師生對日本霸權進行抗拒的心理與行為。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已建立相當豐富的政策與制度面等宏觀層面的論著,較少著墨於區域性或學校層面的師生在課後補習、體罰現象、學生欺凌、臺籍師生的反殖民抗拒行為等角度分析立論。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蔡元隆在指導教授張淑媚博士的引導下,結合其過去歷史學的背景,鑽研教育史的課題,以教育社會學的觀點解釋日治時期初等學校教育在上述方面的微觀觀察,以嘉南地區為田野調查的場域,進行耆老的訪談調查工作,補充文獻史料的不足。元隆君獲取碩士學位後,仍積極從事日治時期教育史的研究,發表多篇期刊論文,而今欲集結此多篇論文於專書,他這種好學研究的精神令人欽佩。
教育學系師生在臺灣教育史的研究近年來亦有斬獲,除需要學習歷史系所強調的一手史料掌握及問題意識的解釋史觀外,應著重教育學脈絡與課題的深度分析與詮釋,此部分當是教育系所教育史研究者與歷史系所在研究旨趣上的不同特色。元隆君掌握了教育學課題的深度解析,嘗試以教育社會學抗拒理論的角度來詮釋,並將田野調查的圖片與文獻相互佐證,頗具研究的新意,惟如何避免套用教育社會學的理論,而在史料上多下紮實的功夫,恐需在長時期的投入與鑽研下或能減免這方面的問題。所幸元隆君尚年輕,又有研究的熱忱與執著,值得期待他在日治時期的教育史研究成果。筆者忝為教育史研究的一員,多年來在新竹教育大學開設臺灣教育史的課程,張淑媚博士係我臺灣師大教育系博士班的同窗,囑我為元隆君寫此書的贅序,我因欽佩他對臺灣教育史研究的堅持,樂於為教育史研究的「同志」鼓勵打氣,故為之序言!
彭煥勝 謹誌
序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2012.10.24
(本文作者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自序一
轉眼間離開學校已經近四年,但對於臺灣教育史的熱忱依舊未減,這四年間以自己的碩士論文為主軸,陸續與指導教授阿媚老大(張淑媚博士)及相關學術圈的同好繼續合作,並持續針對日治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史的微觀校園生活發表相關探討的文章,內容是以主軸式的文章深入討論並向外延伸至相關議題,例如:校園生活、補習文化、體罰、校園欺淩及抗拒殖民型式等,更分別將研究成果發表刊登於各大期刊、學報、教育或歷史相關的研討會中,也得到了許多學者、教授或文史工作者的回應與鼓勵。求學間受到指導教授張淑媚博士亦師亦友的鼓勵與支持,甚至畢業後仍持續保持連絡且在學術領域中相互交流,一次聚會中她偶然提議,詢問我們是否要將這些文章集結成書,當時的我想都沒想過自己能出版書籍。幾經思量,最後鼓起勇氣野人獻曝,接受並感謝阿媚老大的提議,讓對自己在這四年的努力作一個交代,並對臺灣初等教育史獻上微薄的貢獻。
本書共八節,除了導論以外,共收錄七篇文章,經出版社建議以淺白易懂的方式改寫,使內容生動有趣,可讀性高,進而引起讀者興趣。而本書有兩項珍貴之處:第一,訪談對象與內容均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諸如:照片、卒業證書、文件檔案等,且以口述歷史的方式雙向紀錄師生觀點,對於日治時期初等學校提供較為客觀且真實生動的圖像,為市面上少見的臺灣教育史書籍。第二,本書在部分文章探討中加入日籍教師的訪談,暢談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校園生活,透過其角度,更多元的陳述各種微觀現象與觀點,突破長期以來只有臺籍教師或臺灣囝仔的訪談限制,並於耆老逐漸凋零之際整理訪問所得之紀錄,使日治時期的臺灣初等教育風貌更臻完備真實,揭開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臺籍教師與日籍教師在面對教育與國家認同之間的微妙競爭與互動,題材獨特新穎,同時也讓現今的臺灣囝仔或是新移民子女在學習臺灣教育史─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範疇時,能引起更高的學習動機並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進而增進對臺灣的文化認識與國家認同。
此外,期盼透過這一本書的出版能引導國人對臺灣歷史的重視與關懷,因為史學的客觀之處,在於忠實陳述古籍或文獻所記載的制度、現象及文化,但那些被遺漏、未被記載或被銷毀卻曾真實存在過的制度、現象及文化,難道就任由它們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歷史必須繼續被知道與瞭解,因此我更期許讀者們能投注心力關注臺灣這一塊培養我們成為針貶時事的知識份子的土地。最後,除了感謝本書的共同作者阿媚老大及雅芳老師外,更要感謝先前一起討論及研究的臺灣教育史同好,包括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朱啟華副教授及雲林縣仁愛國小的侯相如老師,由於您們的共同努力,本書才得以誕生。
蔡元隆 謹誌
序於國立中正大學尖端研究中心
2012.10.31
自序二
近年來史學界對於臺灣史的研究愈發蓬勃,然而教育界對於臺灣教育史的研究仍是一片貧瘠。雖然我心裡一直對此感到遺憾,但是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仍無力進行。
2006年元隆進來我們嘉大國民教育研究所修讀碩士,輔大歷史系畢業的他想探究嘉義地區的日治時期的教育。他關切的是在鉅觀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政策之下微觀的校園生活,透過對耆老的訪談,了解文獻之外的多元而豐富的實際面向。元隆的碩論在其努力之下順利兩年完成,開展了對日治時期校園裡朝會、校歌、修學旅行、學生服裝儀容等生活圖像的豐富想像,還獲得慈林教育基金會慈河獎學金獎助,得到其應有的肯定。
我本來以為元隆就像絕大多數的研究生一樣寫完碩論拿到畢業証書就終結了研究生涯,之後全力投入自己的未來。然而思緒敏捷的元隆不斷有新的靈感,他在擔任研究助理工作之餘,還繼續跟我線上討論他發展新文章的構想,哪裡有研討會可以投稿,他想寫的文章是否有可行性等等,試圖進一步從新的教育概念出發,回頭省察當年在學校裡體罰、補習以及欺凌等諸種教育現象,甚至以批判教育學的「抗拒」概念作為論述基礎,看看這些曾在日治時期擔任過教師或是學生的耆老如何省思或是抵抗當時的日本統治。雖然我在忙碌之中不時會忽略他的訊息,但是他仍然積極寫作,陸續建構了日治時期校園生活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有時不免疑惑,目前的他尚未有唸博士班的打算,而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從未減輕,為什麼還要持續投入臺灣教育史的研究?他的理由很簡單,耆老逐漸凋零,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就是這種擔心來不及的心態,才使得臺灣日治時期教育的口述史逐漸展現,也謝謝五南出版社願意提供這個機會集結出版相關研究成果。這本書的出版,不但是元隆這四年內曾經留下的心血結晶,同時更是臺灣日治時期教育研究的重要紀錄。身為元隆的指導教授,能促成此書的出版,我與有榮焉,更以元隆為榮。
張淑媚 謹誌
序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
2012.10.31
(本文作者為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