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業革命:世界經濟即將被顛覆,新能源與商務、政治、教育的全面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世界經濟即將被顛覆,新能源與商務、政治、教育的全面革命
定價:420
NT $ 79 ~ 540
 

內容簡介

改變人類未來生活的大趨勢潮

  《紐約時報》暢銷書!
  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

  仰賴石油、天然氣、核能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是否到了該覺醒的時刻?

  以綠色能源、網路技術(如3D列印)為基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
  產業、能源、政治、教育、生活方式都將產生偉大變革,
  非核的美麗家園,也能真正實現
  低碳的環境,永續發展的台灣,孩子的未來,人人都可以盡一份心力!

  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造就了密集的城市核心區、拔地而起的工廠。
  20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催生了市郊的大批房地產業以及工業區的繁榮。
  21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把每一棟建築物變成微型發電站,可以生產出自有能源。

  我們即將步入一個「後碳」時代。人類能否永續發展,能否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遷,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未來的希望。

  .曾經支撐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化石能源(石油、煤、天然氣)正日漸枯竭;採用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太陽能、風力、水力、地熱能、生質能源等),才能確保一個可永續發展的未來。

  .網路技術和再生能源結合起來,將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奠定強大的基礎,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會改變世界。

  .傳統的集中式的生產活動,將轉型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分散式經營方式,傳統的階層式經濟和政治權力,將轉變為節點組織式的扁平化權力(lateral power)。

  本書作者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是享譽全球的未來學大師、「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的創立者、知名的經濟學家及社會評論家,目前擔任歐盟執委會與歐洲議會的顧問。他在這本重要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闡述,人類已經歷經了兩次工業革命,馬上將邁向開創性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而每一次的工業革命,都是新的能源與新的資訊通訊技術結合之下而產生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末,人類使用煤與蒸汽機,帶動紡織業的機械化,以機器代替手工。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石油)和新交通工具(汽車)、新通訊方式(電話、廣播和電視),開啟了20世紀的大量生產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石油等化石燃料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但如今石油資源日漸枯竭,而天然氣和煤又會造成嚴重的地球暖化。

  第三次工業革命將由再生能源和網路建設所構成,在21世紀,由於數位技術的演進(例如3D列印),人人都可成為製造者的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即將展開。

  如此,再生能源和網際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一般人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辦公室裡地生產出綠色能源,並在「能源網路」上共用,就像現在在網際網路上發佈和分享訊息一樣。同時,3D列印(3D Printing)技術的發展,人們只要在電腦上設計,就可3D印製出物件;新的能源搭配上新的製造模式,分散式生產(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將盛行,大幅改變人們做生意的方式、教育的方式,社會將轉型為「分散式的資本主義」(distributed capitalism)。

  在本書中,作者根據自己幾十年來的研究,認為我們正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石油世紀的最後階段,而根本的原因在於以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能源危機,以及它所帶來的負債。

  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五大支柱,缺一不可:

  1. 轉為使用再生能源。
  2. 將所有的建築都轉化為微型發電站,可以就地收集再生能源。
  3. 在每一棟建物以及基礎設施中使用氫和其他儲存技術,以儲存間歇性的能源。
  4. 利用網際網路,將各大洲的電力網絡轉化為能源網路(energy internet),其運作原理如同網際網路(架構智慧電網〔smart grid〕,每個建築就地生產出少量的能源,多餘的電可以賣回給能源網路)。
  5. 將所有的運輸工具轉型為插電式電動車及燃料電池動力車。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進展:

  ※ 2007年,歐洲議會正式通過「第三次工業革命」提案,做為歐盟長遠的經濟規劃與發展的路線圖。
  ※ 德國總理梅克爾、義大利前總理普羅迪、西班牙總理薩帕特羅、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羅馬市市長阿雷馬諾大力支持。
  ※ 產業界全力投入:飛利浦(Philips)、IBM、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施耐德電器(Schneider Electric)、奇異電器(GE)、西門子(Siemens)、全球最大太陽能公司Q-Cells、全球第一大營建廠商CH2M Hill、再生能源公司安迅能(Acciona)……。
  ※ 大規模的總體規劃:摩納哥公國、義大利羅馬市、荷蘭的烏特勒支省(Utrecht)、美國第七大城聖安東尼奧市。

  最後,這整個趨勢,將我們帶回到許多人心中的原鄉——如同本書第8章提到的新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親近自然,讓城市與大自然融合、讓人與環境結為一體。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的地球能夠永續發展下去,帶給人類更多福祉。這個能夠親近自然、永續發展的環境,值得我們熱情的追求。

作者簡介

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

  是享譽全球的未來學大師、「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的創立者、著名經濟學家、美國華府經濟趨勢基金會(Foundation on Economic Trends)總裁、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高階主管教育計畫(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的資深講座教授。他也是具有國際聲譽的社會評論家和暢銷書作家,著有《工作的終結》(The End of Work)、《生物科技的世紀》(The Biotech Century)、《付費體驗的時代》(The Age of Access)、《氫經濟》(The Hydrogen Economy)、《歐洲夢》(The European Dream)、《同理心的文明》(The Empathic Civilization)等18本暢銷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超過35種語言。他目前為歐盟執委會與歐洲議會的顧問。

  本書網站www.thethirdindustrialrevolution.com/

譯者簡介

張體偉

  現為外交學院博士生。曾擔任大學教師,參與北京市課題、編寫教材、撰寫年度報告等。

孫豫寧

  講師,法學博士,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關係專業,研究方向為國際關係理論及北極治理,現任職於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曾翻譯《中國的邏輯》等書。

 

目錄

推薦序 
預約未來:以地球綠色能源和以太陽能量為基礎的世界∕楊 千
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我們的未來∕劉奕成
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未來∕蔡惠卿
台灣邁向能源自主、產業轉型的路徑圖∕王雲怡
我看《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與新文明的碰撞∕鄭緯筌
積極迎接下一個工業革命∕徐瑞廷
歐巴馬正在理解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什麼我們的總統連網路都不懂?∕戴季全

前言

Part 1 即將引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1章  這才是真正的經濟危機
1973年的波士頓油黨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尾聲
華爾街崩潰
工業時代的熵帳單
茶黨運動

第2章 第三次工業革命新構想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
尋找綠色能源
1.9億個發電站
陽光不會一直明媚,風力不會一直充裕
能源的網際網路
運輸系統也加進來
誰來做產業先鋒
筒倉效應
歐洲議會認可第三次工業革命
新經濟系統的五大支柱

第3章  從理論到實踐:規劃綠色城市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引領者
為世界制定總體規劃
羅馬的生物圈
聖安東尼奧市的綠色商業規劃
核電廠危機
違反直覺的商業模式
快速發展的摩納哥
「去碳化」的烏德勒支

Part 2  新能源:將改變我們做生意的方式

第4章 分散式的資本主義
昔日的能源巨頭
網路時代的合作經濟
改變了我們做生意的方式
社會企業家
經濟革命是怎樣發生的
展望未來

第5章  能源政策:超越左派右派
西班牙的宏偉藍圖
條條網路通羅馬
政治大轉向
為什麼歐巴馬總統不懂第三次工業革命
舊能源最後的防線

第6章 從全球化到洲際化
泛大陸的回歸
世界上第一個洲際聯盟
東協
非洲聯盟
南美聯盟
秘密的北美聯盟
從地緣政治到生物圈政治

Part 3  我們將進入一個合作時代

第7章  重寫經濟理論
牛頓定律和自我調節的市場
為什麼能量守恆定律主宰了所有的經濟活動
何謂國家的財富?
經濟理論需要修正
重新定義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的財富
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
生活品質之夢
對空間和時間的重新定位

第8章 教育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為21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培養勞動力
世界上最容易落伍的東西:觀念與意識
生物圈保護意識
重獲「親自然情結」
分散式合作的教育現場
扁平式學習
將生物圈變成學習環境
螢幕上的影像不等於大自然

第9章 工業時代的終結: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工作
供給能夠自創需求嗎
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會:活著是為了遊樂

致謝
《第三次工業革命》評論∕蕭代基
註釋

 

推薦序

預約未來:以地球綠色能源和以太陽能量為基礎的世界 楊千

  人類都渴望能預知未來,掌握未來。

  人們常常說鑑往知來,那是用一種比較保守的、短期的、歸納的方式去預測未來。但是如果把視野放遠,人們就會將未來的預測定位為長期的、演繹的方式。當然,越是長期的預測,它就越具有不確定性。但是只要方向正確,精準度倒不是那麼重要。

  我在學校裡談到科技預測的時候,都鼓勵同學們離開學校之後一定要時常閱讀專業的雜誌。許多專業甚至商業雜誌,每年的歲末年初,都會有對未來的展望或預測的文章。我自己看了四十年,受益良多。雖然雜誌或期刊中絕大部分的預測幾乎都不正確,但是它的整體方向是對的。我記得三十多年前的科技預測,就提到高畫質數位電視,但是它變成商品還是最近幾年的事。

  科技或經濟預測,對於社會、對於人類掌握未來絕對是好的;我們可以從長計議、可以完美規劃,我們比較不會犯錯;但是對於資源有限的國家或個人,就必須謹慎選擇,甚至妥協。對於單一的個人,我們要掌握的未來必須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實踐,所以,時機就很重要了。我曾認識某人是高畫質數位電視領域的專家,因為革命參加得早,他變成了烈士而不是元老。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並沒有因為是這領域的專家而得到他想要的名利。而一個幸福的人,他的未來就不只限於在他的有生之年,他有比較奢侈而浪漫的未來,他向自己、向歷史負責。

  我想,本書的作者里夫金(Jeremy Rifkin)是個幸福的人,至少他已經很有名了。他生於1945年,今年68歲。他是個思想家也是一位行動者:自1973年至2011年他出版了21本書、他到處演講、他鼓吹他的論點、他透過顧問工作實踐他的理想。他的著作、演講與顧問工作是被認證的;多年來出版商不斷地出版他的書,國際間重要的會議邀請他擔任專題演講,許多他當年的預測歷經時間的考驗逐漸被確認。

  里夫金的名聲就像管理界的彼得.杜拉克一樣,在未來學派中受人尊敬。他所關心的未來,尺度比較大;所以他書中所描述的未來,我們可以逐漸從在日常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但是一時之間還不會實現。

  從英國的紡織業發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讓人類的許多手工工作由機器來代勞;從美國的汽車業發展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透過生產線的大量生產來支撐日益成長的人口對商品的需求。

  但是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人類絕大部分的時間在生活上是跟地球的節律一致的,然而前兩次的工業革命讓我們脫離了自然:我們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全天候電力無效率的使用。我們的市場經濟是以牛頓定律和亞當.斯密的自我調節為主的物理世界,它的經濟活動在理論上是假設可逆的;但里夫金認為現實的經濟活動中,能源與原材料的使用過程,從挖掘到廢棄都是不可逆的。

  里夫金認為,結合數位科技、材料科學、與綠色能源,人類將會有再一次的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

  里夫金在本書中說明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契機已經出現,他也描繪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後人類將如何過日子以及該注意的事項。他所參與的美國第七大城市聖安東尼奧的綠色商業規劃,在本書的第三章有很生動的敘述;里夫金用該市公營的CPS公司核電站危機個案,說明為什麼CPS公司最後放棄核電而開發再生能源。在台灣,不論反核擁核,讀完這一段個案,都會得到很大的啟發。

  在這裡,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里夫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所描述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由於綠色能源的基礎是自然的、是以太陽為核心的,人類的生活將會逐漸地與地球的節律和週期相一致;人類將重新建立與大自然的聯繫,恢復地球的原貌。我個人是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我當然喜歡看到這樣的世界。以太陽為基礎的農民曆變得更有意義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相依合作了。以能量為基礎的世界,比較可能讓人類未來的生活進入烏托邦。

  里夫金在論述中,很強調一個概念:分散式合作。智慧電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分散式的發電,合作式的分享。根據里夫金委託的一項研究,美國的能源效率近三十年來並無改善,他的數據顯示,美國過去三十年所使用的能源86%是被浪費掉的。人類使用熾熱燈泡時,大部份的電是變成熱而不是變成光。近年來國內高喊節能省碳,希望逐漸改變大家用電的習慣,甚至將比較粗的T8日光燈管更換為較細較省電的T5燈管,提高能源效率。能源效率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但若是能使用智慧電網互通有無,透過分享,能源效率就會大大提升。

  同樣的分散式合作的分享概念,也可以推廣到教育體系。為什麼同一時間,同一個主題有那麼多參差不齊的老師在教學呢?為甚麼不能分散式合作呢?比如說,高一的數學有個老師是大家公認教得最好的,我們可以將他的教課過程錄下來透過網路分散到各校;有了好教材,各校老師可以有個指引,教學效果會更好。其實,許多對學習沒興趣的 同學是因為他沒有遇到一個好老師。

  由於這本書的主要目標讀者是美國人,作者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後,許多製造業因為石油經濟衰弱、生產方式改變、實質生產力提升、與相對比較低成本的關係,許多工作機會將會回流美國。雖然作者的許多顧問工作是在歐洲進行,但是預測美國失業率會改善這一點是美國讀者所樂見的。他也舉3D印刷為例子說明他的立論基礎。

  但是,根據我在鴻海集團內的觀察與體驗,工作機會回流美國這件事,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大規模發生。但如果我們思維的方式不是以一個人的有生之年來思考的話,則里夫金的敘述大有可能實現。許多地區或國家,將會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重新分配它們的生產力與財富。

  閱讀這本書會讓人的視野變得比較理性、宏觀。試想,第三次工業革命後,因為分散式合作,人類可以擺脫功利世界的束縛與機械式的工作和生活,享受更大的自由與喜悅,遊樂的機會大大增加。讀完此書,更讓人嚮往他所描述的世界——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工作,活著是為了遊樂。

(本文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推薦序

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我們的未來 劉奕成

  仰躺在IKEA的沙發上,我放縱雙腳晾在冷鐵冷玻璃鑄成的茶几上,茶几上散布著這本書的英文原稿、手機、iPad、Padfone,筆記型電腦Laptop在我的肚皮上努力找尋平衡,成了毛毯型電腦Belly Top。

  我用雙肘硬撐著書稿,但是書稿就是愈來愈接近我的臉龐,我的思緒卻隨著書名「第三次工業革命」飄得愈來越遠,想像著:我周圍的這一切舒適慵懶,在三百多年前「工業革命」發生之前都不存在,連公認最具想像力、創造力的達文西,也想像不到。

  「因為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他們的未來」的鬧鈴聲,驀然把我從睡夢中驚醒。這首有點年紀的歌曲,曾經在年輕的時候,激勵我們朝著夢想前進,夢想碎裂了,歌聲還在。這數十年間,世界整個改變了。

  改變或有形或無形,但碩大無朋。中國人總是津津樂道自己的「四大發明」,不但源遠流長,而且歷經工業革命仍穩如泰山。但這些年來四大發明,還不都面目全非了?「紙」已經不再僅只是紙,各式顯示器漸漸取而代之;「羅盤」則被衛星導航GPS指引到歷史博物館安享晚年;「火藥」我不想多談;連原本被公認鐵板一塊的「印刷術」,也搖身一變,以令人歎為觀止的「3D印刷術」出現在最新的舞台上。

  三百多年前「工業革命」的誕生,顯然不是生產技術進步,從而提供市井小民便利生活這麼簡單,隨之而來的資源重分配,更是資本主義以及許多政治、社會革命的濫觴。從此之後,壟斷資源的資本家,往往比皇親貴族更具影響力;弱勢者的哀鳴,即使經過了數百年此起彼落的運動依然微弱不堪。再經過大多數人未曾聽聞、聽過的人也未必認同,主要是以電力、電訊以及內燃機等改善實體及虛擬交通為內涵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現在居然已不知不覺來到了第三次。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定義言人人殊,連名字都有好幾個,不少人偏好稱之為「新工業革命」。不過大致是以數位化製造、新空間概念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應用為核心。對於位居地理邊陲的台灣來說,最大的吸引力,在於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啟了資源重聚又離散的時代,這看似微小的改變,讓遠處微弱的呼喊,可能在世界中心產生回響。安迪.華荷(Andy Warhol)在1968年莫名其妙的預言:「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遠近馳名(world famous)十五分鐘。」在原本籍籍無名的南韓歌手PSY透過網際網路在國際舞台上聲名鵲起之後不證自明。在資源重新離散的時刻,值得我們認真想想、認真做做,因為這次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我們自己的未來。

  我誠惶誠恐的推薦這本書,除了之前絮絮叨叨的種種,更因為寫下這本書的人,是我在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老師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他統整了原本紛歧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意涵,同時像傳教士一般在歐洲實踐自己的理想。他與另一本書《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的作者Chris Anderson(《Wired》雜誌總編輯),並沒有真正發明或創造什麼新工具,但就像一般人談到工業革命會想到瓦特與蒸汽機一樣,未來談到第三次工業革命,這些思考者也會被視為最具代表性的幾個人,但這正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最迷人之處:思考或概念上的發想,就能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傑瑞米.里夫金在本書中揭櫫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除了傳遞「永續」的概念,更以「區域性」的合作概念,取代「集中化」的資源資本托拉斯概念。除了資訊流顯然已經具備網際網路的雛型之外,金流、物流、電流甚至於「人才流」以及「思考流」,都將在下一階段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發展中樹立里程碑。這個趨勢在歐洲、中國都已經激發了轟轟烈烈的討論與實作,只是還沒有在已經「邊緣化」的台灣引起足夠的迴響,即使2012年國家科技會議選擇物聯網為討論主軸,但時過境遷,火點了,水沒滾。台灣依舊在,只是夕陽紅,所有討論都付笑談中;我們還不如就翻翻這本書,看看別人已經做到什麼程度了。

  對於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這本書還有一個最值得閱讀的理由,本書最後一章是〈工業時代的終結: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工作〉,揭櫫了「活著是為了遊樂」的概念。這就是Jeremy Rifkin的可愛之處,因為他向來不受傳統觀念羈絆,於是近七十高齡,還能時時有差異化的想法。不過我也很想狗尾續貂,加上「不僅僅」三個字,讓「活著不僅僅是為了遊樂」這句話躍然紙上。在世界遺忘台灣的此刻,我們除了依然好整以暇、享受人生之外,也該向已經捉襟見肘的時間水庫再偷點時間,好好看一下這本書,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迄今,差異化的思考與觀點最有機會散發影響力的時刻。讀著這本書時,我彷彿聽見佛洛斯特「森林裡有兩條路,我選擇人跡罕見的一條,於是有了截然不同的風景」的詩句在耳際琤琮作響。且讓我們翻開扉頁,恣意體會,「因為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我們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英商巴克萊銀行董事總經理、《小日子享生活誌》創辦人)

推薦序

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未來 蔡惠卿

  「第三次工業革命」雖然是一個很嚴肅的議題,但本書作者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很有結構性地闡述其理念與思維;包括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軌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構想、發展趨勢、理論到實踐,以及人類如何透過教育來實踐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與永續性。

  本書內容的鋪陳方式可讓讀者有「鑑往知來」的理解能力,譬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末,人類使用煤及發明蒸汽機,以機器代替手工,帶動紡織業的機械化。此次革命造就了無數的城市核心區與拔地而起的工廠。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石油與化石燃料為基礎而發展起來,創造了汽車工業(新交通工具)、電力的廣泛應用、並以新通訊方式(電話、廣播和電視)為指標,開啟了20世紀的大量生產時代,這個時代催生了城市周邊的大批房地產業及工業區的繁榮。

  第三次工業革命(21世紀)則是將網路技術和再生能源結合起來,把每一棟建築物變成微型發電廠,每個建築物就地生產出少量的能源,多餘的部分可以賣回給能源網路。傳統的集中式生產活動,將逐漸轉型為分散式經營方式,階層式的經濟和政治權力將轉變為扁平化權力(lateral power),這些都將大幅改變人們做生意的方式、教育方式,社會也將轉型為分配式的資本主義(distributed capitalism)。

  為了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成為高效率的生產者,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應該學習哪些新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術?同時,教育系統要如何建構以因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學習環境?這是我們即將面對的挑戰與課題。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來臨,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讓人類意識到自己是同一個生物圈的一部分,同理心讓我們跨越更寬闊的地域,當同理心的範圍擴大了,我們的「自我」範圍也擴大了,因此,《地球的聲音》(The Voice of the Earth)一書的作者希多爾.羅薩克認為,應該有一個以環境為基礎的心理健康定義,於是創造了「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這個新的詞語。另一位生態心理學的先驅學者——瓊安娜.梅西分析,透過重新發現我們與其他生物的情感和認知聯繫,我們對自我的定義就從個人延伸到了生態界,人類也會開始設身處地體會其他生物的情感,把它們當作我們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如果說,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動機來自於為滿足人類的需求,以及更舒適的生活環境,那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念就是在喚醒人類的同理心與反思之後,再追求更友善的生活品質。總而言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必要性,源自於天然資源耗盡以及人類面臨地球溫室效應導致破壞生態環境可能帶來的浩劫,經過人類反思之後,所重新建構的新能源科技能力,以及如何保存、分享的新經濟模式,既可重新親近大自然又可良性善用資源,值得我們期待,並共創其可能性。此書的內容可提供我們諸多的啟發,如果您目前已在政治、經濟、商業、教育的體系上扮演領導人的角色,請務必來了解這個大趨勢。若您是計劃要新創事業的年輕人,也許你可以從書中嗅到商業機會,找到潛力市場的切入點喔!如果您關心自己未來的生活品質,或具有愛護地球與關心後代子孫的胸懷,那麼,我鄭重地邀請您來閱讀這本書:《第三次工業革命》。

  這本書乍看之下,女性讀者可能不會那麼有興趣,但我要極力推薦,此書絕對有助於打開您的視野,在公共交流的場合,這本書的內容將使您的話題顯得更有深度,教育子女的思維也會更有前瞻性。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已隨著人類的文明與進展而成為工業發展史,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我們即將參與其中,請大家一起來關心、理解,共同創造人類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推薦序

我看《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與新文明的碰撞 鄭緯筌(Vista)

  《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本書稿,已經放在我的書桌上有一段時日了。老實說,這本書不是淺白易懂的睡前讀物,但卻可視為迎向未來生活的指南。每天看著電視新聞在談能源問題,我就會忍不住翻翻這本書。

  最近全球反核聲浪高漲,臺灣核四廠的核安問題也浮上檯面,甚至成為朝野攻防的焦點。其實,不管你的立場是擁核或反核,一如本書作者所提到的,這場能源革命都是我們無法躲避,必須認真面對的議題。想要留給後代一個乾淨、安全的環境,就該從我們做起。

  太陽能、風力發電,甚至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振興經濟方案中納入的智慧電網計畫,都是可行的替代能源方案。許多國家期望藉由智慧電網的發展,可以有效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減緩全球溫室效應,在這本書中也可以看到許多相關的案例。

  好比歐洲國家開始力推智慧電表,但有趣的是智慧電表本身只是一個工具(而非節能裝置),用戶必須先改變平常的用電習慣,才是節約能源和撙節電費的最好方法。觀念和做法改變了,方能擁抱新經濟與新文明所帶來的甜美果實。

  看完整本書,不難發現《第三次工業革命》談的其實就是一場新經濟的革命,也是一場新文明的洗禮。伴隨網路所成長的新世代,早已習慣用開放、合作的社交方式來取得知識、技能甚至財富。大家看百科全書的頻率或許降低了,卻習慣從「維基百科」上獲得解答;平常接觸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的時間也少了,轉而在YouTube或Facebook網站上獲得資訊、娛樂。

  從網路內容的共同創作,你會發現「獨善其身」的做法愈來愈行不通,如果還抱持這種自私的念頭,路將會愈走愈窄,也很難度過未來更趨競爭的挑戰。

  一如作者所言,觀念和意識的確是全世界最容易落伍的東西,透過《第三次工業革命》,讓我可以把看世界的角度從矽谷和北京暫時移開,轉而關注歐盟、東協等國家在經濟與環保等議題的發展。當我們的視野擴大了,自然也更能夠從宏觀的角度來思索,如何善用分散式合作的精神,迎接這場第三次工業革命。

  新經濟與新文明的碰撞所帶來的衝擊也許令人惶恐,但這何嘗不是一番新契機呢?

(本文作者是APP01網站總監,blog.vista.tw

前言

  我們的工業文明正處在十字路口。曾經支撐起工業化生活方式的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正日漸枯竭,那些靠化石燃料(fossil fuels)驅動的技術已陳舊落後,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整個產業結構也運轉乏力。隨之而來的是,全球性的失業問題已到了危險的地步。政府、企業、消費者都陷入了債務泥沼,各地生活水準驟然下降。多達10億人口——相當於世界總人口的近七分之一——面臨饑餓,這是史無前例的。

  更糟糕的是,以化石燃料為能源開展的工業活動導致的氣候變遷日漸明顯。科學家們提醒說,地球溫度和化學性質可能發生災難性的變化,這會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他們擔心在本世紀末可能會有大量的動植物滅絕,這將危及人類的生存。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必須採用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才能確保一個更公正、更可永續的未來。

  1980年代時,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化石燃料驅動的工業革命已達到了頂峰,人為因素造成的氣候變遷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全球危機。過去30年裡,我一直在尋求一種使人類進入「後碳」時代的新模式。經過反覆探索,我發現,歷史上幾次重大的經濟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之際發生的。新的能源系統會加深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的互相依賴性,促進經濟交流,有利於發展更豐富、更包容的社會關係。伴隨而來的資訊通訊革命也成為組織和管理新能源系統的途徑。

  1990年代中期,我忽然明白,資訊通訊和能源的新的結合方式即將出現。網際網路技術和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將結合起來,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強大的基礎,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會改變世界。在新時代,幾十億的人們將在自己家裡、辦公室裡、工廠裡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並在「能源網路」上與大家分享,就像現在我們在網上發佈、分享訊息一樣。能源民主化將從根本上重塑人際關係,它將影響我們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會、如何教育子女、和如何生活。

  過去16年來,我在賓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擔任資深講座教授,授課內容包含科學、技術、經濟以及社會的新趨勢。在高階管理課程中我介紹過第三次工業革命。為期5週的高階管理課程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執行長和企業主管意識到了他們在21世紀即將面臨的新問題和挑戰。「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概念很快傳播到了各個管理層,也成了歐盟各國領袖口中的重要政治議題。

  從2000年起,歐盟開始積極推行大幅減少碳足跡的政策,以加速向永續發展經濟時代的轉型。歐洲各國制定了目標和基準,重新部署了研發的重點,並且為了適應新型的經濟發展制定了法規條例,公佈了新標準。

  我並不是不知道歐洲本身有很多問題、瑕疵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穩居世界經濟第一寶座的不是美國或中國,而是歐盟。歐盟27個成員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美國五十個州的總和還要多。從全球範圍來看,雖然歐盟的軍事力量並不強,但是在國際舞臺上它絕對不容小覷。而且在全球眾多政府中,只有歐盟孜孜不倦地探尋人類未來生存能力的問題。

  因此,我一路往東去了歐洲。過去十年裡,我有40%以上的時間都在歐盟國家度過,有時也穿梭於大西洋兩岸,和各國政府、企業以及民間社會團體一起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

  2006年,我開始與歐洲議會的高級官員共同起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經濟發展計畫。2007年5月,歐洲議會發佈了一份正式書面聲明,宣佈把第三次工業革命當作長遠的經濟規劃以及歐盟發展的路線圖。目前,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諸多機構及其成員國正在執行第三次工業革命路線圖。

  2008年10月,也就是在全球經濟崩潰的幾週之後,我的事務所在華府召開會議,討論如何化危機為轉機。80位來自世界一流企業的執行長和高階主管參加了此次會議,涵蓋了再生能源、建築、房地產、資訊技術、電力和公用事業、交通運輸以及物流業。

  出席會議的商業領袖和產業協會都認為今後不能再獨善其身,並且承諾建立一個第三次工業革命網絡,與政府、本地企業、民間社會組織合作,爭取將世界經濟轉型為分散佈局的「後碳」時代。由飛利浦(Philips)、施耐德電器(Schneider Electric)、IBM、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安迅能(Acciona)、CH2M Hill、奧雅納(Arup)、艾德里安.史密斯—戈登.吉爾建築公司(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Architecture)、Q-Cells等公司組成的這個團體是全世界最大型的經濟發展團體。目前,它正與各城市、地區及國家政府合作,制定將其經濟結構轉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基礎的總體規劃。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構想,很快傳播到亞洲、非洲和美洲的國家。2011年5月24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第50屆部長級年會在巴黎召開,34個會員國的領袖和政府部長參加了這次會議。在開幕式上,我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五大支柱經濟計畫。這是經合組織綠色經濟發展規劃的首次展示,將為未來的「後碳」產業提供範本。

  本書將展望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美好前景,揭開這種經濟模式的神秘面紗,深入了解實施這項工程的開拓者們——政府領袖、企業執行長、社會企業家,以及非政府組織。我有幸與歐洲主要國家的領導者一起設計歐盟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藍圖。這些領導者包括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義大利前總理普羅迪(Romano Prodi)、西班牙總理薩帕特羅(Jose Luis Rodriguez Zapatero)、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Manuel Barroso),以及歐盟首腦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的五位主席。

  歐洲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經驗,值得美國學習嗎?我認為是的,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無論步履多麼蹣跚,歐洲人至少在想辦法應對化石燃料即將枯竭的現實;不幸的是,大部分美國人仍不接受化石燃料時代就要終結的事實。美國應該向歐洲學習,坦率承認並努力應對這一現實。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偉大的工業革命的最後一頁,它將為即將到來的合作世紀(collaborative age)奠定穩固的基礎。第三次工業革命40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創造無數的新商機和就業機會。這項工程的結束,意味著以勤勞、創業和大量使用勞動力為特徵的200年的商業傳奇故事的結束;同時,它標誌著以合作、社群網站、時尚小店、技術勞工為特徵的新時代的開始。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傳統的、集中式的經營活動,將逐漸被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分散經營方式所取代;傳統的、階級式的經濟和政治權力將讓位給由社會節點所組成的扁平化權力(lateral power)。

  工業時代的熵帳單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熵帳單(entropy bill)即將到期。近200年來,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推動了人類的工業化進程,向地球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阻止了太陽的熱量從地球上空散去,導致地球溫度災難性的轉變,繼而將會造成對未來生命的毀滅性打擊。

  2009年12月,192個國家的政府領袖聚集在哥本哈根,共同商討應對人類面臨的歷史上最嚴峻的危機——由工業化引發的氣候變遷。2007年3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曾在巴黎發表了一份有關氣候變遷的報告,闡述問題的嚴重性,共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2,500多名科學家參與了此項報告。

  當我讀到這份報告時,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這27年來我一直誤解的事情。我首次談論氣候變遷是在我1980年出版的《熵》(Entropy)一書中,這本書第一次引起了人們對此問題的關注。在整個80年代裡,我繼續致力於促進公眾對於全球暖化所引發的長期威脅的關注。

  雖然我早就意識到全球暖化的急迫性,但像我的許多同事一樣,我仍然低估了地球溫度上升的速度。我沒有正確地理解協同效應(synergistic effect),這種協同效應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例如,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地表溫度升高,導致北極地區的冰層融化時,又會進一步阻礙熱量的排放。雪面覆蓋的減少,意味著反射能力的喪失——因為白色會反射熱量,黑色會吸收熱量——而使得地球散發的熱量減少。因此,這又提升了地球表面的溫度,以正回饋的方式加速了雪的融化。就如同地球生物圈中其他突變會引發它們自己的反饋迴路(feedback loop),這種反饋迴路及其乘數效應幾乎是無止境的。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何其巨大。

  第四次聯合國氣候報告提醒我們:地球的化學性質正在發生變化。這可不是好消息。科學家告訴我們,到本世紀末,地球表面的溫度有可能上升至少攝氏3度,氣溫會顯著升高。雖然3度聽起來不高,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個幅度的上升會使溫度達到300萬年前的上新世(Pliocene epoch)的溫度。那是一個非常不同的世界。

  根據科學家的觀點,僅僅攝氏1.5~3.5度的變化,就能導致動植物在不到100年內大量滅絕。這意味著,將有最少20%、最多超過70%的物種滅絕。我們需要理解科學家們所說的事情的嚴重性。在最近的4.5億年裡,地球上已發生了五次物種滅絕事件。每次都是一個大毀滅,需要1,000萬年才能恢復生物物種的多樣性。那麼,地表溫度的上升究竟會如何影響生命的存活率和死亡率呢?

  讓我們看一個簡單的例子。科學家們一直擔心生態系統中樹木的消失。人們可以想像,到21世紀下半葉的時候,美國東北部氣候的變化也會影響到邁阿密的氣候。人類能透過遷徙來適應氣候變遷,但樹木不能。幾千年來,不同種類的樹木已經適應了某個地區相對穩定的氣候。更重要的是,樹木生長緩慢。因此,當溫度在幾十年裡發生急劇變化的時候,樹木不可能快速遷移以適應氣候的變化。這對地球生物的生存具有重大的影響。森林覆蓋了地球表面的25%,森林是許多生物物種的棲息地,樹木的突然消失會嚴重影響動物的生存。

  全球氣溫上升最重要的影響是水循環。溫度每升高攝氏1度,大氣的保水量將增加7%。這將導致水分佈的根本變化,雖然降水強度會增加,但是降水時間會減少或頻率會降低,結果就是更多的水災和長期的乾旱。生態系統已經適應了長期穩定的氣候環境,由於不能迅速適應這突如其來的變化,生態系統的不穩定和崩潰將難以避免。

  科學家們也預測了海平面的上升及海岸線的消失狀況。一些小島群,像印度洋的馬爾地夫群島、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將會徹底消失在海平面下。世界上某些高山上的積雪正在融化,到2050年,積雪可能會融化60%。全球有超過1/6的人生活在山谷,靠著雪水灌溉農田、沖洗衛生設備,以雪水做為飲用水。而要在40年裡遷移近10億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正生活在醉生夢死之中。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時代正在逝去,地球正面臨氣候惡化的現實,但總體而言,人類仍然拒絕承認此一現實。相反地,我們繼續寄望於尋找越來越少的石油和

 

內容連載

前言

我們的工業文明正處在十字路口。曾經支撐起工業化生活方式的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正日漸枯竭,那些靠化石燃料(fossil fuels)驅動的技術已陳舊落後,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整個產業結構也運轉乏力。隨之而來的是,全球性的失業問題已到了危險的地步。政府、企業、消費者都陷入了債務泥沼,各地生活水準驟然下降。多達10億人口——相當於世界總人口的近七分之一——面臨饑餓,這是史無前例的。

更糟糕的是,以化石燃料為能源開展的工業活動導致的氣候變遷日漸明顯。科學家們提醒說,地球溫度和化學性質可能發生災難性的變化,這會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他們擔心在本世紀末可能會有大量的動植物滅絕,這將危及人類的生存。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必須採用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才能確保一個更公正、更可永續的未來。

1980年代時,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化石燃料驅動的工業革命已達到了頂峰,人為因素造成的氣候變遷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全球危機。過去30年裏,我一直在尋求一種使人類進入「後碳」時代的新模式。經過反覆探索,我發現,歷史上幾次重大的經濟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之際發生的。新的能源系統會加深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的互相依賴性,促進經濟交流,有利於發展更豐富、更包容的社會關係。伴隨而來的資訊通訊革命也成為組織和管理新能源系統的途徑。

1990年代中期,我忽然明白,資訊通訊和能源的新的結合方式即將出現。網際網路技術和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將結合起來,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強大的基礎,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會改變世界。在新時代,幾十億的人們將在自己家裏、辦公室裏、工廠裏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並在「能源網路」上與大家分享,就像現在我們在網上發佈、分享訊息一樣。能源民主化將從根本上重塑人際關係,它將影響我們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會、如何教育子女、和如何生活。

過去16年來,我在賓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擔任資深講座教授,授課內容包含科學、技術、經濟以及社會的新趨勢。在高階管理課程中我介紹過第三次工業革命。為期5週的高階管理課程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執行長和企業主管意識到了他們在21世紀即將面臨的新問題和挑戰。「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概念很快傳播到了各個管理層,也成了歐盟各國領袖口中的重要政治議題。

從2000年起,歐盟開始積極推行大幅減少碳足跡的政策,以加速向永續發展經濟時代的轉型。歐洲各國制定了目標和基準,重新部署了研發的重點,並且為了適應新型的經濟發展制定了法規條例,公佈了新標準。

我並不是不知道歐洲本身有很多問題、瑕疵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穩居世界經濟第一寶座的不是美國或中國,而是歐盟。歐盟27個成員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美國五十個州的總和還要多。從全球範圍來看,雖然歐盟的軍事力量並不強,但是在國際舞臺上它絕對不容小覷。而且在全球眾多政府中,只有歐盟孜孜不倦地探尋人類未來生存能力的問題。

因此,我一路往東去了歐洲。過去十年裏,我有40%以上的時間都在歐盟國家度過,有時也穿梭於大西洋兩岸,和各國政府、企業以及民間社會團體一起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

2006年,我開始與歐洲議會的高級官員共同起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經濟發展計畫。2007年5月,歐洲議會發佈了一份正式書面聲明,宣佈把第三次工業革命當作長遠的經濟規劃以及歐盟發展的路線圖。目前,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諸多機構及其成員國正在執行第三次工業革命路線圖。

2008年10月,也就是在全球經濟崩潰的幾週之後,我的事務所在華府召開會議,討論如何化危機為轉機。80位來自世界一流企業的執行長和高階主管參加了此次會議,涵蓋了再生能源、建築、房地產、資訊技術、電力和公用事業、交通運輸以及物流業。

出席會議的商業領袖和產業協會都認為今後不能再獨善其身,並且承諾建立一個第三次工業革命網絡,與政府、本地企業、民間社會組織合作,爭取將世界經濟轉型為分散佈局的「後碳」時代。由飛利浦(Philips)、施耐德電器(Schneider Electric)、IBM、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安迅能(Acciona)、CH2M Hill、奧雅納(Arup)、艾德里安‧史密斯—戈登‧吉爾建築公司(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Architecture)、Q-Cells等公司組成的這個團體是全世界最大型的經濟發展團體。目前,它正與各城市、地區及國家政府合作,制定將其經濟結構轉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基礎的總體規劃。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構想,很快傳播到亞洲、非洲和美洲的國家。2011年5月24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第50屆部長級年會在巴黎召開,34個會員國的領袖和政府部長參加了這次會議。在開幕式上,我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五大支柱經濟計畫。這是經合組織綠色經濟發展規劃的首次展示,將為未來的「後碳」產業提供範本。

本書將展望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美好前景,揭開這種經濟模式的神秘面紗,深入了解實施這項工程的開拓者們——政府領袖、企業執行長、社會企業家,以及非政府組織。我有幸與歐洲主要國家的領導者一起設計歐盟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藍圖。這些領導者包括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義大利前總理普羅迪(Romano Prodi)、西班牙總理薩帕特羅(Jose Luis Rodriguez Zapatero)、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Manuel Barroso),以及歐盟首腦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的五位主席。
歐洲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經驗,值得美國學習嗎?我認為是的,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無論步履多麼蹣跚,歐洲人至少在想辦法應對化石燃料即將枯竭的現實;不幸的是,大部分美國人仍不接受化石燃料時代就要終結的事實。美國應該向歐洲學習,坦率承認並努力應對這一現實。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偉大的工業革命的最後一頁,它將為即將到來的合作世紀(collaborative age)奠定穩固的基礎。第三次工業革命40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創造無數的新商機和就業機會。這項工程的結束,意味著以勤勞、創業和大量使用勞動力為特徵的200年的商業傳奇故事的結束;同時,它標誌著以合作、社群網站、時尚小店、技術勞工為特徵的新時代的開始。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傳統的、集中式的經營活動,將逐漸被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分散經營方式所取代;傳統的、階級式的經濟和政治權力將讓位給由社會節點所組成的扁平化權力(lateral power)。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9
    $79
  2. 二手書
    21
    $90
  3. 二手書
    26
    $110
  4. 二手書
    32
    $136
  5. 二手書
    38
    $160
  6. 二手書
    69
    $288
  7. 新書
    79
    $332
  8. 新書
    79
    $332
  9. 新書
    9
    $378
  10. 新書
    $540